討論:糖尿病
糖尿病屬於維基百科生物學和健康科學主題的基礎條目。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丙級。 本條目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
||||||||||||||||||||||||||||||||||||
---|---|---|---|---|---|---|---|---|---|---|---|---|---|---|---|---|---|---|---|---|---|---|---|---|---|---|---|---|---|---|---|---|---|---|---|---|
|
本條目有內容譯自英語維基百科頁面「Wikipedia:WikiProject_Medicine/Translation_task_force/RTT/Simple_Diabetes」(原作者列於其歷史記錄頁)。 |
本條目屬維基醫學翻譯項目中,只翻譯導言的摘要翻譯專案成果。參與條目翻譯的用戶有:
|
本條目在2015年1月2日的台灣知識種子計劃活動中獲得擴充。紀錄如下:
|
注意醫學條目中的用詞
[編輯]醫學是研究人體的學問,人與人之間有很大的差別,稱為個體差異,同一種疾病在不同的個人身上表現、發展、轉歸不盡相同,因此很難對某種疾病做出非常確定的描述,在描述疾病時建議避免使用「通常」、」都「、」一定「……這樣確定性的詞語,顯得嚴謹一些。讀者也應該注意這樣的詞語,不僅僅是在維基百科中,在日常生活中,也應該注意醫師或者醫藥廣告中大量確定性的、保證療效的描述。金色葡萄 17:00 2005年10月18日 (UTC)
我用蘋果電腦,一時找不到羅馬數字
[編輯]我記得糖尿病的分型應該使用羅馬數字來寫,比如I型糖尿病,II型糖尿病。金色葡萄 17:19 2005年10月18日 (UTC)
消渴
[編輯]中醫的消渴即現代西醫的糖尿病,是否需要重定向?16:32 2006年11月12日
- 中醫的消渴只是一種具有相同症狀的疾病(甚至非疾病)的總稱,跟醫學中精確的糖尿病根本不可同日而語。後人不可依臆想而附會。JohnBull (留言) 2009年1月31日 (六) 07:01 (UTC)
- 中醫所說的消渴症和糖尿病不是一回事。 --Mrseacow (留言) 2010年7月28日 (三) 05:29 (UTC)
造成糖尿病的原因
[編輯]我建議添加造成「糖尿病的原因」,有誰懂的添加一下!Sorain (留言) 2010年8月10日 (二) 16:53 (UTC)
Too short-- Wolffy.C跟我去環校跑雪梨及獎牌·手冊·扣分 2014年3月12日 (三) 12:08 (UTC)
too short-- Wolffy.C跟我去環校跑雪梨及獎牌·手冊·扣分 2014年3月12日 (三) 12:09 (UTC)
無需要分折出來-- Wolffy.C跟我去環校跑雪梨及獎牌·手冊·扣分 2014年3月12日 (三) 12:17 (UTC)
感覺病因沒有說明白
[編輯]我通過閱讀這段詞條,想找糖尿病的病因,但是這一節內容並沒有交代清楚糖尿病的病因到底是什麼,是因為食用過多糖類、遺傳導致還是胰島β細胞病變又或是其他什麼原因,希望編者可以完善這一小節,謝謝。 氤氳幽泉(留言) 2020年12月13日 (日) 12:12 (UTC)
- 該章節現況確實需要擴充。但本條目已有置頂模板
{{medical}}
,閣下若有糖尿病,建議洽詢您的醫師,因為每個病人的病因可能不同,需要檢查。又因為WP:CHOICE,何時有編者着手擴充,是可遇不可求,對閣下病情恐怕緩不濟急,且即便編者詳列數種病因,閣下恐怕也不知是哪一種,遑論知道病因後如何改善疾病,終究還是要洽詢醫師、個管師、營養師等。以上意見供您參考。--Hjh474(留言) 2020年12月14日 (一) 02:37 (UTC)
感謝您的回覆,我並沒有糖尿病,查閱維基詞條是想學習相關內容,擴充知識,以避免任何可能造成糖尿病的因素,我會隨時關注以了解今後詞條擴充後的內容,祝一切安好! 氤氳幽泉(留言) 2020年12月22日 (二) 16:08 (UTC)
糖尿病等條目出現的多名新用戶活動
[編輯]「糖尿病」的修訂歷史,版本差異。是某項教學活動嗎。內容及腳註缺乏維基化,請予以關注。
此修訂引用的《太極運動對第二型糖尿病患氧化壓力的影響》,個人懷疑可靠性,文章似乎預設立場,如「或許是最適合」。「研究指出」「依據研究」「據研究」等內容可能需考證可靠性或指明為觀點。--YFdyh000(留言) 2022年12月13日 (二) 02:21 (UTC)
- 建議改用這篇。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9256439/
- 在質量上應該過關,有綜合分析Systematic Reviews和Meta-Analyses的結果,本年才登於經同行評審的期刊上。它指出這領域Bias很高,但最後結論認為,太極對第二型糖尿病可能有效果和安全。--S叔 2022年12月13日 (二) 03:02 (UTC)
- 是典型的APA格式腳註,以當年的六級來源分類中,使用doi連結會被評為最高級來源。--唔好阻住我愛國(留言) 2022年12月13日 (二) 04:24 (UTC)
- Wikipedia:可靠來源 (醫學)並不這樣認為。隨便上港大資料庫找一篇碩士論文也會有DOI,但碩士論文只能在極有限情況下於維基百科中引用。(WP:SCHOLARSHIP)--S叔 2022年12月13日 (二) 05:34 (UTC)
- 首先,學術文章登上大學資料庫前是需經事實查證及校正,因此不存在假消息問題。
- 其次,閣下關注的是文章可能沒有經過同行評審(peer reviews),可能只是第一級來源,唯閣下提及的方針清楚說明所有大眾媒體在醫學條目中均被列入「不可靠來源」。在這個時候,第一手來源比不可靠還要好。
- 最後,我們的行動可能只有將「apa」轉換至「cite journal」 。--唔好阻住我愛國(留言) 2022年12月13日 (二) 11:26 (UTC)
- 醫學來源並非只談同行評審那麼簡單。若是一般隨機對照實驗或其他實驗,那麼就算經同行評審,也不應寫上維基百科,而非有一手就該用一手。
- 如Over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文中所述,太極對二型糖尿影響的文章即使去到系統性回顧,質量也十分低下。《太極運動對第二型糖尿病患氧化壓力的影響》一文常用:據研究怎樣怎樣。但沒評定研究質量如何。且編者要說明的主題不是太極,更不應引用。
- 還有維基百科的醫學條目在說明療效時很少會像綜述般長篇大論地說明某研究有何結果。而是引用一篇專門探討某某的綜述(即綜合各研究來寫的回顧),再寫:某某對此有幫助。或據某綜述,其對此有幫助。
- 你說學術庫的內容都經過評審,那究竟是誰會評審?我上面所引用的碩士論文的評審者是誰?--S叔 2022年12月13日 (二) 13:59 (UTC)
- 他是一篇綜述文章,是一篇二手來源。--Ghren🐦🕛 2022年12月14日 (三) 04:05 (UTC)
- 但也不能引用綜述當中包含的某研究內容。否則跟真接引用該研究沒區別。(在教人寫文時,這可以寫成「(黃 2013,被(陳 2014)引用)」)如Wikipedia:可靠來源 (醫學)所指:「生物醫學領域的一次文獻(尤其是體外實驗結果的研文)的結果常常無法重現,因此不適合用來做為一般性百科全書的可靠醫學來源。」另外若某研究的結論是值得寫上維基百科的,那麼就應找擁有同一結論的綜述,而非找並非側重於該結論,只引用說「有研究證實這樣這樣」,然後跳至另一些關注點的綜述。起碼不會有人認為一項研究的結論能代表醫學共識吧?--S叔 2022年12月14日 (三) 04:45 (UTC)
- 他本則上就是綜述內容一字不差搬過來,我已經回退並提交WP:RD。我覺得確實確實不能只引用綜述當中包含的某研究內容啦。--Ghren🐦🕑 2022年12月14日 (三) 06:45 (UTC)
- 但也不能引用綜述當中包含的某研究內容。否則跟真接引用該研究沒區別。(在教人寫文時,這可以寫成「(黃 2013,被(陳 2014)引用)」)如Wikipedia:可靠來源 (醫學)所指:「生物醫學領域的一次文獻(尤其是體外實驗結果的研文)的結果常常無法重現,因此不適合用來做為一般性百科全書的可靠醫學來源。」另外若某研究的結論是值得寫上維基百科的,那麼就應找擁有同一結論的綜述,而非找並非側重於該結論,只引用說「有研究證實這樣這樣」,然後跳至另一些關注點的綜述。起碼不會有人認為一項研究的結論能代表醫學共識吧?--S叔 2022年12月14日 (三) 04:45 (UTC)
- Wikipedia:可靠來源 (醫學)並不這樣認為。隨便上港大資料庫找一篇碩士論文也會有DOI,但碩士論文只能在極有限情況下於維基百科中引用。(WP:SCHOLARSHIP)--S叔 2022年12月13日 (二) 05:34 (UTC)
編輯請求 2023-01-03
[編輯]請求已拒絕--Hjh474(留言) 2023年1月3日 (二) 12:43 (UTC)
添加內容: 1.對於一些患者,改變生活方式(例如,限製鹽和脂肪的飲食、減輕體重、定期鍛煉)可有效實現降低血糖及血壓的目標 March, P. P., & Parks-Chapman, J. R. B. (2018).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Mellitus. CINAHL Nursing Guide. 2.常規體育鍛煉(尤其是阻力/重量訓練)可以改善血糖控制並降低 DM 相關血管疾病的風險,但應在治療臨床醫生的監督下開始,以避免運動後高血糖或低血糖 Schub, T. B., & Caple, C. R. B. M. (2018). Diabetes Mellitus: Glycemic Awareness. CINAHL Nursing Guide. 3.可以通過監測和減少總碳水化合物 (CHO) 攝入量來改善血糖控制。ADA 和營養與營養學學會(前身為美國營養學協會)建議總熱量攝入的 50-60% 應由 CHO 組成,並且總 CHO 不應超過 130 克/天 Caple, C. R. B. M., & Parks-Chapman, J. R. B. (2018). Diabetes Mellitus: Nutrition Therapy. CINAHL Nursing Guide 4.減肥是許多 DM 患者的基本目標,因為肥胖是 DM2 發展的主要危險因素 Caple, C. R. B. M., & Parks-Chapman, J. R. B. (2018). Diabetes Mellitus: Nutrition Therapy. CINAHL Nursing Guide.--胡芷萱(留言) 2023年1月3日 (二) 05:52 (UTC)
- @胡芷萱:請轉告老師不要拿編輯維基作為學生作業,此行為已違反WP:SOCK方針。--Hjh474(留言) 2023年1月3日 (二) 12:43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