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蜀漢
蜀漢屬於維基百科歷史主題的基礎條目第五級。 條目「蜀漢」已被列為歷史類中文領域基礎條目之一。請參見中文領域基礎條目以了解詳情。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丙級。 本條目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
|||||||||||||||||||||||||||||||||||||||||||||||||
---|---|---|---|---|---|---|---|---|---|---|---|---|---|---|---|---|---|---|---|---|---|---|---|---|---|---|---|---|---|---|---|---|---|---|---|---|---|---|---|---|---|---|---|---|---|---|---|---|---|
|
封侯內容建議
[編輯]- 建議移除"一等, 二等..."(請問這一等, 二等的出處?) 蜀漢很多封爵是虛封, 沒有食邑, 無從區分高下.
- 原受爵者後, 不應重覆計算襲爵者 (如張翼次子張護雄).
變動如下:
- 陽泉侯劉豹, 青衣侯向舉在220年勸劉備稱帝 (見三國志先主傳). 故二人封侯時間在220年前.
- 請求史料上記載馬岱封陳倉侯的年代(234年是個不錯的猜測).
- 李福:平陽亭侯, 不是平陽侯. 查不到封侯時間.
- 王訓:宕渠侯-242年 - 王訓應作"句扶". 封侯年份沒有記載.
- 廖化: 封侯在259年(領右車騎將軍)
- 劉琰: 封侯在223年(後主即位)
- 費禕: 成鄉侯在244年(退曹爽有功)
地圖與疆域
[編輯]- 圖中展示的是蜀國後期國力衰落的疆域劃分,在蜀國全盛時期,疆域不但有益州,還有其他地方。
- 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略有今雲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陝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
蜀下大力量平定了越巂、益州(今四川境內)、牂牁(今貴州境內)、永昌(今雲南境內)四郡之變亂。使少數民族地區得到開發,加強了民族團結 。三國時期疆域大致穩定:魏與吳、蜀間的界線是長江與淮河之間、今大別山、湖北漢川至興山一線、大巴山、秦嶺,而吳、蜀之間以今湖北的西界、貴州務川至台江一線、廣西西界和中越邊界為界 。
- 且圖中提供的是人口分佈圖,不是地圖,建議採用譚圖等
- 具體討論見歷史吧—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Xicheng Fan(對話|貢獻)於2020年7月2日 (四) 07:59 (UTC)加入。
鄉侯/縣侯
[編輯]- 武鄉,在琅玡郡,諸葛亮祖籍,屬於遙領,是侯國,見《漢書·地理志》。
- 西鄉,在漢中郡,蜀漢開始設縣,見於《舊唐書·地理志》。
- 斄鄉,在扶風郡,馬超祖籍,又是遙領,曾是董卓的封地。
以上都是縣侯,全稱是武鄉縣侯、西鄉縣侯、斄鄉縣侯,而並不是「武」鄉侯、「西」鄉侯、「斄」鄉侯。--Msuker (留言) 2008年4月28日 (一) 22:41 (UTC)
資治通鑑
[編輯]又是原創研究,資治通鑑難道不用蜀?真的要正名怎麼沒把魏紀算入漢紀,卻把「蜀紀」算入魏紀?
- 魏紀卷六十九:「蜀將軍孟達屯上庸,與副軍中郎將劉封不協。」
- 卷七十:「吳王使輔義中郎將吳郡張溫聘於漢,自是吳、蜀信使不絕。」
- 「芝乃自表請見曰:「臣今來,亦欲為吳,非但為蜀也。」」這還是鄧芝出使的話。
- 「三月,蜀丞相亮率諸軍北駐漢中,使長史張裔、參軍蔣琬統留府事。」
- 卷七十二:「六月,亮以糧盡退軍,司馬懿遣張郃追之。郃進至木門,與亮戰,蜀人乘高佈伏,弓弩亂髮,飛矢中郃右膝而卒。」
等等,不再列舉。通鑑最明顯的一點不過是將劉禪稱為「漢主」而已,其它並沒有什麼明顯的「正名」的企圖,蜀用得比漢多。—Msuker (留言) 2009年1月11日 (日) 10:22 (UTC)
你說「蜀用得比漢多」,那是因為魏國方面的奏章和言論,皆用「蜀」字的關係。蜀漢方則多用「漢」字。不過蜀漢方會有「蜀」「漢」兩字混用的情形,只能說司馬光改的不徹底,或則「蜀」意即指蜀地或益州。
扣除魏方的稱呼、奏章和言論,扣除蜀方「漢主」這個稱呼及稱益州為「蜀」的話,則稱「漢、漢人、漢將」的地方較多,稱「蜀、蜀人、蜀將」較少。
- 魏紀卷69對蜀漢方稱「漢、漢人、漢將」的有17處,稱「蜀、蜀人、蜀將」的有3處。魏方稱蜀漢為「蜀」有12處。
- 魏紀卷70對蜀漢方稱「漢、漢人、漢將」的有8處,稱「蜀、蜀人、蜀將」的有8處。魏方稱蜀漢為「蜀」有7處。司馬懿言「達與吳、漢交通」則是誤改。
- 魏紀卷71對蜀漢方稱「漢、漢人、漢將」的有12處,稱「蜀、蜀人、蜀將」的有0處。魏方稱蜀漢為「蜀」有1處。曹真言「漢人數入寇」則是誤改。
- 魏紀卷72對蜀漢方稱「漢、漢人、漢將、漢兵」的有6處,稱「蜀、蜀人、蜀將」的有3處。魏方稱蜀漢為「蜀」有5處。
- 魏紀卷73對蜀漢方稱「漢、漢人、漢將」的有3處,稱「蜀、蜀人、蜀將」的有0處。魏方稱蜀漢為「蜀」有4處。
- 魏紀卷74對蜀漢方稱「漢、漢人、漢將」的有12處,稱「蜀、蜀人、蜀將」的有0處。吳方稱蜀漢為「蜀」有6處。魏方稱蜀漢為「蜀」有2處。
- 魏紀卷75對蜀漢方稱「漢、漢人、漢將」的有14處,稱「蜀、蜀人、蜀將」的有4處。魏方稱蜀漢為「蜀」有1處。
- 魏紀卷76對蜀漢方稱「漢、漢人、漢將」的有7處,稱「蜀、蜀人、蜀將」的有2處。吳方稱蜀漢為「蜀」有1處。魏方稱蜀漢為「蜀」有0處。
- 魏紀卷77對蜀漢方稱「漢、漢人、漢將」的有5處,稱「蜀、蜀人、蜀將」的有2處。魏方稱蜀漢為「蜀」為0處。
- 魏紀卷78對蜀漢方稱「漢、漢人、漢將」的有15處,稱「蜀、蜀人、蜀將」的有10處。吳方稱蜀漢為「蜀」有5處。魏方稱蜀漢為「蜀」有28處。
上表只是大略統計,只計算蜀漢及吳方則是「漢」略多,若加上魏方的稱呼及言詞則是「蜀」較多。—DEMONBANE (留言) 2009年1月14日 (三) 01:30 (UTC)
- 所以你說通鑑為蜀漢正名,首先是原創研究,其次是有爭議的原創研究(即必須按照你的理論排出某類別的內容,而且自行推測史書正誤的情況下,比如鄧芝那句話,算正算誤?),不應該在維基發表。—Msuker (留言) 2009年1月14日 (三) 07:52 (UTC)
- 「蜀」是因為其統治地區位於蜀地而已,故此用蜀漢或蜀指稱,中國史書一直都是有這種代稱的習慣,其國號則是「漢」--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4月28日 (三) 08:27 (UTC)
成漢
[編輯]說蜀漢又稱成漢,還放在第一段,真是丟人現眼。余兮 (留言) 2010年6月21日 (一) 17:34 (UTC)
派系
[編輯]蜀漢派系基本上分為三類,一為劉備嫡系,老資歷、武將偏多,如關羽、張飛、趙雲,這顯示了劉備特愛武勇的人才,後來拔擢的魏延、黃忠也是屬於勇猛果敢的武將;一類是劉備在劉表時期吸納的荊州人才,以文官居多,諸葛亮、龐統、費禕、蔣琬、楊儀還有個敵前逃亡的徐庶;最後是攻入益州時的當地人士,以法正、李嚴、許靖為代表;另外還有以在雍、涼二州當地出生,或舊屬曹魏勢力的雍涼人士,以馬超、姜維、夏侯霸為代表,但此派系人數較少,且長期向荊州派系靠攏,因此影響力不大。
蜀漢派系不和的程度極為嚴重,遠遠超過東吳與曹魏。蜀漢是外來政權,益州宿將極為不服,劉備嫡系排擠其他派系。襄陽派系則積極奪權。襄陽派系以諸葛亮為首,對益州派系採取忍讓安撫,對劉備熵系則積極暗中打壓排擠。內鬥的結果卻是打壓劉備提拔的強力武將,使得後期蜀漢北伐無將可用,因此有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一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