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用戶:Crowley666/sandbox/6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深海魚的分佈

[編輯]

橫向分佈

[編輯]

海洋被水平劃分為靠近陸地的沿海區域和遠離陸地的開放海洋,以大陸架的邊緣為邊界。沒有像深海中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這樣的初級生產者,而作為深海生物能源的有機物主要來自淺水和陸地。因此,深海魚類(和其他深海生物)通常在靠近陸地的水域中含量較高,而在遠洋中則較少[1] 。另外,在熱帶的開放海洋中,不發生對流,因此表面上的有機物很少,有少量可用沉積物的荒涼海床可能會擴散 。

海底地形的特徵因地區而異,並且對底棲深海魚類的分佈有很大的影響。另一方面,由於中部深海的環境相對穩定且均勻,因此許多種類的深海魚游泳分佈範圍廣。深海魚類分佈在所有三個海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中,它們被稱為世界魚類(泛世界物種)。游泳深海魚的生物群系主要受氣候和大陸/島嶼地形的影響而被分類為約20種,其數量明顯少於其他生物群系 。游動在大陸架上有分佈區域的深海魚類例如燈籠魚opt科,有時被稱為「偽魚類[2]

垂直分佈

[編輯]

當根據深度在垂直方向上劃分海面時,將其劃分為表層,中彈性帶,海底帶,深海層和超深海層[3] [4] 。這種劃分有時被稱為遠洋帶。通常,將主要棲息地深度比中彈性帶深的魚視為深海魚。

中視力的

[編輯]

中中生帶(水深200-1,000米)接受少量的陽光,儘管不足以進行光合作用[5]大多數主要的溫躍層水溫迅速變化的層)都存在於該區域,而在此之下,深海所獨有的物理穩定的環境得以延伸。

現已知中層帶游泳深海魚約750種,巨口魚目所屬鑽光魚科褶胸魚科巨口魚科以及燈籠魚目所屬燈籠魚科的種類和數量上領先。[6]這些群體廣泛分佈於全世界海洋中(包括極地海洋),生物量巨大。其中,鑽光魚科圓罩魚屬被認為是脊椎動物中個體數最多的類群[7]

佔據底棲魚支配地位的是軟骨魚綱銀鮫目角鯊目,以及鱈形目鼠尾鱈科稚鱈科鼬魚目鼬魚科北梭魚目海蜥魚科。除此也觀察到較多屬於仙女魚目爐眼魚科鰻鱺目鴨嘴鰻科鱸形目綿䲁科的魚類。

底棲深海魚的棲息地範圍相比水深更受海底地形的影響,因而許多物種也分佈在半深海帶。中層帶、半深海帶及更深的區域有1000多種底棲魚記錄在冊 。

深海區

[編輯]

半深海帶(水深1000 - 3000米[8] )是陽光無法觸及的黑暗世界。這裏的水溫穩定處於2-5℃,可利用的有機物質不到表層帶的5%,並隨深度增加迅速減小[9]。半深海帶游泳魚類有至少200種,其中角鮟鱇亞目佔據數量優勢,奇鯛目倣鯨科水珍魚目黑頭魚科囊鰓鰻目鑽光魚科圓罩魚屬魚類也生活在此。而底棲魚包括數量眾多的鼠尾鱈科海蜥魚科魚類,以及鰻鱺目通鰓鰻科鮟鱇目棘茄魚科魚類。

深淵帶

[編輯]

在深海帶(水深3000 - 6000米)中,水溫降至1-2°C並保持穩定[10] 。逾300個大氣壓的水壓會影響生物的細胞活動。在此幾乎見不到游泳深海魚,只觀察到屬於獅子魚科裸鼬魚科鼠尾鱈科的底棲魚類。

哈達爾帶

[編輯]

超深淵帶(水深逾6000米)處於海溝深處,佔總海底面積不到2%。在這水壓逾600個大氣壓的環境中,只有少數屬於鼠尾鱈科獅子魚科裸鼬魚科魚類的記錄。

身體結構

[編輯]

眼球

[編輯]
褶胸魚科棘銀斧魚Argyropelecus aculeatus)具有向上的管狀眼和扁平的側面

微弱的陽光能到達約1000米的深度(根據透明度的不同而不同),因此生活在該區域的一些深海魚類的具有非常大的眼睛。另有至少11個深海魚類群具有管狀眼,包括珠目魚科褶胸魚科鑽光魚科[11]。因為光經散射折射到達深海,無論太陽的位置如何,光總是從正上方射下且直至日落光強幾乎不變[12] 。除了巨尾魚科等少數例外,大多數管狀眼睛都豎直向上,以接受海平面來的光線。

與深海魚類相比,許多生存在相同黑暗條件下的穴居動物眼睛退化。深海魚的不同之處在於:有少量的光射入深海,一些物種會游入較淺水域,存在許多發光生物。

逾1000米深的半深海帶是個沒有光線到達的黑暗世界,這個區域中許多深海魚的眼睛小而凹陷。裸鼬魚科成員的眼睛埋入皮膚中,而爐眼魚科成員僅具有板狀視網膜,它們仍然殘留有檢測光的能力,比起退化更適合將其視為特化[13]。有研究認為,細小的錐形眼更適合捕獲半深海帶稀疏閃爍的生物發光[14] 。據說相比普通眼睛,這些魚類的眼睛空間解像度更好,適合捕獲20至30米遠的生物發光。對於游泳能力較弱的深海魚而言,將視野限制在相對狹窄的範圍內具有合理的性價比(即投入產出比)[15]

消化器

[編輯]
寬咽魚科吞鰻Eurypharynx pelecanoides)具有非常大的嘴巴,在全世界深海(550 - 3000米)中相對常見[16]
叉齒鱚科黑叉齒龍鰧Chiasmodon niger)可吞食比自身大的獵物

許多魚食性深海魚的嘴和都比其體長大得多[17] 。隸屬於囊鰓鰻目囊鰓鰻科吞鰻科魚類以口大而著稱。乍一看,這些魚的頭似乎大得異常,但顱骨很小,而大嘴則由極其發達的顎骨支撐[18]囊鰓鰻為吞噬大型獵物具有尖齒,吞鰻的顎中則僅有微小的齒,它們濾食小魚和浮游生物

亦有魚食性深海魚具發達的牙列。狼牙鯛科角高體金眼鯛等魚類具有毒牙似的鋒利齒。巨口魚目角鮟鱇亞目中部分成員的齒向內彎曲,使獵物難以逃脫。[17]

角鮟鱇亞目叉齒鱚科等類群的魚類能大幅擴張食道[19]黑叉齒龍鰧能吞下長為自身數倍的獵物,這種魚可能在腹部異常膨大的狀態下被捕獲。另有深海魚在腸道沉積黑色素色素使之變黑[17] ,它們似乎以此防止在捕食發光生物時,光透過消化道從而吸引外敵。

在難以連續捕食的深海環境中,高效能量存儲是一個挑戰。肝臟是深海魚的重要能量儲存器官。深海蜥魚科等魚類具有巨大而富含脂質的肝臟 ,鼠尾鱈科薄鱗突吻鱈的肝臟也富含脂質糖原,據估計它可以在絕食的情況下維持180天的生命。

由於脂質的比重低於海水,在肝臟中儲存大量脂肪也有助於確保浮力。對於角鯊目刺鯊科燈籠棘鮫科等沒有鰾的軟骨魚,肝臟的質量或可達體重的25% [20]

體色

[編輯]
須仿鯨科紅刺鯨魚Barbarisia rufa)的特徵是鮮紅的體色、發達的側線和小眼睛

在具有較多光照的中層帶生活的魚類中發現了體表銀化擬態現象[21]褶胸魚科成員具有幾毫米厚的扁平表皮,表面呈現鋁箔般的亮銀色。它們的體表規則排列着微小鳥嘌呤晶體[22] ,這些晶體像鏡子般反射光,以防止掠食者識別自己。部分褶胸魚科成員可以在夜間降低反射效率,從而降低反射生物發光而被發現的風險。

從約600米的深度起,深海魚的體色從銀白色迅速變為鉛灰色,直至1000米的深水區處的深海魚幾乎全部呈暗色[23] 。多數奇鯛目成員呈亮紅色,但只有偏藍的短波光才能到達深海,因此它們如黑色一般,幾乎看不見。

吻觸手・擬餌體

[編輯]

鮟鱇目魚類背鰭的第一鰭棘變形為釣杆狀,稱為吻觸手(illicium)。吻觸手末端的膨大部分稱為擬餌體(esca),鮟鱇魚移動擬餌體誘餌以吸引獵物。對於半深海帶游泳魚角鮟鱇亞目成員,擬餌體常起共生發光器官的作用[24] 。科學家亦認為鬚角鮟鱇科魚類喉部多叉的鬍鬚用作假餌 。

  1. ^ 『深海生物図鑑』 pp.238-239
  2. ^ 『Deep-Sea Fishes』 pp.115-117
  3. ^ 『潛水調査船が観た深海生物』 pp.3-4
  4. ^ 區分方法や區切りとなる水深は研究者によって異なる。また、海底には別の區分がある。
  5. ^ 『Deep-Sea Fishes』 pp.82-83
  6. ^ これら2目には合わせて約650種が所屬し、中深層遊泳性魚類の大半を占めている。
  7. ^ 『Fishes of the World Fourth Edition』 pp.208-209
  8. ^ 漸深層と深海層の境界を4,000mに置く場合もある(『The Diversity of Fishes Second Edition』 pp.393-394)。
  9. ^ 『Deep-Sea Fishes』 pp.115-117
  10. ^ 『深海生物図鑑』 p.221
  11. ^ Locket NA. Adaptations to the deep-sea environment. In Handbook of sensory physiology. Vol. VII/5. The visual system in vertebrates. Berlin: Springer-Verlag. 1977: 67–192. 
  12. ^ 『深海生物図鑑』 pp.48-49
  13. ^ 『深海の生物學』 pp.249-250
  14. ^ Warrant EJ and Locket NA. Vision in the deep sea.. Biol Rev Camb Philos Soc. 2004, 79 (3): 671–712. PMID 15366767. 
  15. ^ Warrant EJ. The eyes of deep-sea fishes an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visual scenes with depth.. Philos Trans R Soc Lond B Biol Sci. 2000, 355 (1401): 1155–1159. PMID 11079389. 
  16. ^ 『日本の海水魚』 p.90
  17. ^ 17.0 17.1 17.2 『Deep-Sea Fishes』 pp.150-172
  18. ^ 『深海生物図鑑』 pp.170-175
  19. ^ 『深海の生物學』 p.143
  20. ^ 脂質の主成分であるスクアレンは、肝油の原料として利用される。
  21. ^ 『深海の生物學』 pp.275-280
  22. ^ Denton EJ and Land MF. Mechanism of reflexion in silvery layers of fish and cephalopods. Proc R Soc Lond B Biol Sci. 1971, A178: 43–61. PMID 4397267. 
  23. ^ 『深海の生物學』 p.281
  24. ^ 『Oceanic Anglerfishes』 pp.229-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