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森 (1911年)
包森 | |
---|---|
出生 | 1911年7月21日(民国元年) 中华民国陕西蒲城县三合镇赵家村 |
逝世 | 1942年2月17日(31岁) 中华民国遵化野瓠山 |
国籍 | 中华民国 |
政党 | 中国共产党(1932年2月ㄧ1942年2月) |
军种 | 国民革命军八路军 |
参与战争 | 抗日战争 |
包森(1911年7月21日—1942年2月17日),本名赵宝森,陕西蒲城县三合乡赵家村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十三支队暨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打响了房山县抗日第一枪。
生平
[编辑]1927年考入蒲城县第一高级中学,1930年入三原县省立第三中学就读。1937年3月,包至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独立一师工作,任三十三大队总支部书记。1938年3月29日,包来到原房山五区南窖村并在此建立了抗日人民救国军、抗日救国会[1],同年参与冀东武装抗日暴动并在暴动发生的前一个月生擒天皇表弟、宪兵大佐赤本[注 1]。1939年8月,冀东的部队统一编为八路军十三支队,李运昌任司令员,包森为副司令员[2]。1942年2月17日在侦查过程中遭日军狙击手击中胸口殉国。
纪念
[编辑]《凝血砖》为中共歌颂包森的长篇小说。《平原游击队》、《剑吼长城东》两部电影中的主角原形皆为包森。
1984年清明时,在包森烈士牺牲地树起一座纪念碑,碑为正方形,正面镌刻着“包森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
2014年9月14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包森故居初建于清光绪七年(1882年),由其堂祖父赵鼎五所建,坐北朝南,关中典型民居建筑,整体建筑属于砖木结构,分东西两院,东院为正院,西院为偏院。东院原为三进式布局,有门房、前厢房、厅房、后厢房、上房,现仅存门房、前厢房、厅房。西院已毁。现存院落东西宽11.9米,南北长55米,建筑面积286平方米。2019年3月蒲城县人民政府接受包森后裔的捐赠将其故居建为“红色教育基地”。2019年7月8日蒲城县人民政府公布包森故居为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故居围墙以内;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四周外延10米。经保护修缮和布展后201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2019年,包森故居被蒲城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予为“青少年教育基地”。2020年8月,被蒲城县教育局、蒲城县文化和旅游局授予“蒲城县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实践基地”。[4]
评价
[编辑]“ | 中国的夏伯阳 | ” |
——叶剑英 |
“ | 包森在冀东是打天下的 | ” |
——李运昌 |
注释
[编辑]- ^ 此事发生内容存疑。有一说是赤本在见到包森前就已被年焕兴杀了,但此事已无法考证。这件事情发生的时间也有疑虑。
参考文献
[编辑]书籍
[编辑]- 中国共产党天津历史.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5. ISBN 978780199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