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反击号战列巡洋舰

这是一篇优良条目,点击此处获取更多信息。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反击号战列巡洋舰
正在参与演习的反击号战列巡洋舰,摄于1920年代
历史
Royal Navy Ensign大英帝国
舰名 Repulse
下订日 1914年12月30日
建造者 苏格兰克莱德班克约翰·布朗造船厂英语John Brown & Company
动工日 1915年1月25日
下水日 1916年1月8日
服役日 1916年7月18日
标识 舷号:34
格言
  • Qui Tangit Frangitur
  • “犯我者,必亡”
绰号 修理号(Repair[1]
结局 1941年12月10日,在关丹附近的南中国海海域,遭受日军空袭而沉没
技术数据(完工时)
舰级 名望级战列巡洋舰
排水量
  • 27,200长吨(27,600公吨)(正常)
  • 32,220长吨(32,740公吨)(满载
全长
  • 750英尺2英寸(228.7米)(垂标间距
  • 794英尺1.5英寸(242米)(全长
全宽 90英尺1.75英寸(27.5米)
吃水 27英尺(8.2米)
动力输出
动力来源 4轴、2具蒸气涡轮发动机组
速度 31.5(58.3千米每小时;36.2英里每小时)
船员
  • 967人
  • 1222人(1919年)
武器装备
装甲
  • 水线:3—6英寸(76—152毫米)
  • 甲板:1—2.5英寸(25—64毫米)
  • 炮座:4—7英寸(100—180毫米)
  • 炮塔:7—9英寸(180—230毫米)
  • 司令塔:10英寸(250毫米)
  • 水密舱壁:3—4英寸(76—102毫米)
技术数据(1939年)
排水量 34,600长吨(35,200公吨)
全长 794英尺2.5英寸(242.1米)(全长)
全宽 89英尺11.5英寸(27.4米)
吃水 29英尺8英寸(9.04米)
动力输出 112,000匹轴马力(84,000千瓦特)
动力来源 4轴、4座直驱式蒸汽涡轮发动机组
速度 30.5节(56.5千米每小时;35.1英里每小时)
续航距离 3,650海里(6,760千米;4,200英里)
乘员 1181人
武器装备
  • 3座双连15英寸(380 mm)炮
  • 3座三连4英寸(100 mm)炮
  • 6座单装4英寸(100 mm)防空炮
  • 2座四连40 mm(1.6英寸)QF 2磅“碰碰”炮
装甲
  • 水线:2—9英寸(51—229毫米)
  • 甲板:1—4英寸(25—102毫米)
  • 其余不变
舰载机 4架水上飞机
飞行设施 1座飞机弹射器

反击号战列巡洋舰(英语:HMS Repulse),或译为却敌号战列巡洋舰,是英国皇家海军声望级战列巡洋舰的二号舰,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反击号原本预计要作为复仇级战列舰的改进型,但因为她无法如期完工并投入使用,致使她的建造工程在一战爆发时中断。此时,新任的第一海务大臣费舍尔勋爵海军上将为了使反击号能够更快完工并投入服役,批准将反击号改为战列巡洋舰并重启建造工程。海军建造总监英语Director of Naval Construction尤斯塔斯·坦尼森·英考特英语Eustace Tennyson d'Eyncourt很快地按照费舍尔勋爵的要求,提出了几近全新的设计,造船厂则承诺能够在15个月内建成反击号。虽然造船厂没能达成这个野心勃勃的目标,不过反击号在1916年日德兰海战结束后几个月,即交付给军方投入使用。反击号和她的姊妹舰声望号在完工之时,是世界上最快的两艘主力舰

第二次黑尔戈兰海战是反击号在一战中唯一参与过的战斗。在战间期,反击号进行过两次改造,第一次是在1920年代,增进了她的装甲保护,以及一些细微的改进,而1930年代的第二次改装则比前次更加彻底。1923年到1924年,反击号与胡德号战列巡洋舰被分配到特勤分舰队(Special Service Squadron),并一同绕行了世界一周。1936到1939年的西班牙内战期间,反击号被派去保护国际海上运输。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头几个月里,反击号的第一个任务是猎捕德国的突围舰(Blockade runner)和来犯的德国船只。1940年4月到6月的挪威战役中,也能看到反击号的身影。1941年,反击号参与搜索德国战列舰俾斯麦号的踪影。同年的8月到10月,反击号调转至英国皇家海军东印度舰队英语East Indies Station,负责护卫好望角附近的人员运输船。接着,反击号被划分至Z舰队英语Force Z中,负责防止日军侵略英国在远东的领土。反击号与威尔士亲王号出海拦截日军登陆英属马来亚时,在1941年12月10日被日军飞机击沉

船只设计与外型

[编辑]

1914年12月18日,即便尚未受到批准,费舍尔海军上将就先向海军建造总监英语Director of Naval Construction提出了对新船的要求。他希望这些船具有像前无畏舰声望号英语HMS Renown (1895)般长且更高的喇叭状船首,2座双连装炮塔装备15英寸(380毫米)主炮,于船舰高处安装具炮挡英语Gun shield的20门4英寸(102毫米)火炮以反制鱼雷艇,使用燃油动力且航速能够达到32节(59千米每小时),必须具有与不倦级战列巡洋舰同等水平的装甲保护。又过了几天,费舍尔海军上将将主炮数量增加至6根,并要求安装2座鱼雷发射管。12月26号,船只的初始估计在进行些微调整后完成,初步设计工作则于12月30日完成[2]

接下来的几周里,海军建造部对将用在新造的两艘战列舰和新设计的材料进行了检验。造船厂从海军建造部收到了足够的资讯和被选定的材料后,于1915年1月25日开始安放这两艘新战列舰的龙骨,造舰合约在经过调整后于同年3月10日签订[3]

反击号全长794英尺2.5英寸(242.075米)、船宽89英尺11.5英寸(27.419米),吃水29英尺9英寸(9.07米)深。正常状态下,反击号的排水量为26,854长吨(27,285公吨),满载时则为31,592长吨(32,099公吨)[4]。布朗-柯蒂斯(Brown-Curtis)直驱式蒸汽涡轮发动机,可为反击号提供112,000匹轴马力(84,000千瓦特)动力,使她能达到最高32节(59千米每小时;37英里每小时)的航速。不过在1916年的几次试航中,人们发现反击号的涡轮发动机的实际输出功率为118,913匹轴马力(88,673千瓦特),真正的最高航速为31.73节(58.76千米每小时)[5]。反击号一般会携带1,000长吨(1,000公吨)的燃油,而在这个状态下,她的最高酬载能力为4,289长吨(4,358公吨)。在满载的状态下,她能透过蒸汽动力以18节(33千米每小时)的速度航行4,000海里(7,400千米)[4]

反击号配有了3座液压驱动的炮塔,每座炮塔皆安装了2门42倍径15英寸(380毫米)Mark I后膛舰炮,由前至后分别为“A”、“B”和“Y”炮塔[4]。反击号的次要武器为17门的4英寸(100毫米) Mark IX后膛英语BL 4-inch Mk IX naval gun火炮,分别安装在5个3连装和2个单装炮架上。反击号后烟囱的遮蔽甲板上,装有一对3英寸(76毫米)20英担速射英语QF 3-inch 20 cwt防空炮[注 1][6]。在水面下,“A”炮塔的左右两侧各安装了一根鱼雷发射管,可发射21英寸鱼雷英语British 21-inch torpedo[7]

反击号船身中段的水线装甲带由6英寸(152毫米)厚的克鲁伯接合装甲英语Krupp armour所构成。炮塔装甲除了顶部仅有4.25英寸(108毫米)厚以外,其他各部位的装甲皆有7~9英寸(178~229毫米)不等。根据设计,反击号的甲板由0.75~1.5英寸(19~38毫米)厚的高强度钢构成。1916年日德兰海战后,反击号还处于建造阶段,人们将反击号弹药库上的主甲板增厚了1英寸[8]。此外,反击号在船身上安装了小型的防雷鼓包,能够将鱼雷在击中船体之前引爆,并将水下的爆炸排开到表面,不让爆炸进入船体[9]

纵使反击号拥有众多的额外配备,仍旧被认为不足以面对敌方俯射火力的攻击,因此她在1916年11月10日和1917年1月29日,两度于罗塞斯进厂改造,增厚了舵机(Steering gear)和弹药库上方的水平装甲,而这些新增的装甲使她的重量增加了约504长吨(512公吨)[8]。1917年的秋天,反击号的“B”炮塔上安装了新的起飞平台,使她成为世界上第一艘能够让飞机起飞的主力舰。同年10月1日,英国空军少校英语Squadron leader弗雷德里克·勒特兰英语Frederick Rutland驾驶小狗式战斗机,成功自反击号起飞。之后,反击号的“Y”炮塔也搭建了一个起飞平台,而勒特兰于10月8日也成功驾驶飞机从新建的平台起飞。此后,反击号舰上通常都会配有一架战斗机和侦察机[10]

服役纪录

[编辑]

第一次世界大战

[编辑]
试航后完成修改的反击号,摄于1916年和1917年间

1915年1月25日,约翰·布朗造船厂英语John Brown & Company苏格兰克莱德班克开始安置反击号的龙骨。1916年1月8日,反击号下水。同年8月18日,日德兰海战结束后两个月,反击号完工。反击号的建造工程共花费2,829,087英镑(约为2024年的168,660,000英镑)[4]。在一战中的最后两年中,反击号一直待在北海大舰队中服役。在这段期间中,反击号取代狮号战列巡洋舰英语HMS Lion (1910)成为第一战列巡洋舰分舰队英语1st Battlecruiser Squadron旗舰[11]

第二次黑尔戈兰海战

[编辑]

1917年,英国海军部越来越担心德国人会在他们为了限制公海舰队和德国潜艇所布下的水雷区中开出一条路来。10月31日,英国海军的小型舰队向德国的扫雷舰队发起袭击,成功击毁了十艘小型舰艇。以此为开端,英国海军部决定发动更大型的攻击,摧毁德国扫雷舰和负责护卫扫雷舰的轻巡洋舰。此后,英国海军部根据情资,决定于1917年11月17日发起攻击,并派出两只轻型巡洋舰分舰队,其中第一巡洋舰分舰队英语1st Cruiser Squadron将受到补强过的第一战列巡洋舰分舰队支援(不包含声望号战列巡洋舰),远处更有来自第一战列舰分舰队英语1st Battle Squadron战列舰提供援助[12]

1918年8月的反击号

11月17日上午7点半[注 2],英军透过日出时的剪影,发现德国海军第二侦查舰队(II Scouting Force)的4艘轻巡洋舰、8艘驱逐舰、3个扫雷舰支队、8艘封锁突破船(装有软木的军用拖网船英语Naval trawler,能够将水雷引爆,同时避免被炸沉),以及2艘标记安全路线的拖网船。7分钟后,轻型战列巡洋舰勇敢号英语HMS Courageous (50)和轻巡洋舰加的夫号英语HMS Cardiff (D58)以船身前方的舰炮率先开火。德舰则设下烟幕,有效地阻挡了英军的视线。英军持续追击著德国船只,但是因为烟幕的关系,丢失不少小型船只的踪迹,因此英军改为集中攻击其他轻巡洋舰。此时的反击号距离战场并不远,正在全速赶往战场。反击号于早上9点左右开火[13],在整场战斗中成功命中德舰柯尼斯堡轻巡洋舰一发[11]。早上9点50分左右,英军发现了德国战列舰皇帝号皇后号的踪影,随后停止追逐德舰,并在反击号的掩护和上午10点40分左右出现的大雾帮助下,渐渐脱离战场[14]。反击号在这场战斗中,总计发射了54枚15英寸(380毫米)炮弹,取得命中一发,被击中的是德国轻巡洋舰柯尼斯堡号,并暂时降低了柯尼斯堡号的航速[15]

1917年12月12日,反击号与澳大利亚海军澳大利亚号战列巡洋舰发生碰撞并受损[16]。1918年11月21,德国公海舰队于英国斯卡帕湾投降时反击号亦在场 [11]

战间期

[编辑]

1918年12月17日,反击号在朴次茅斯进厂改造[11],这次改造大幅改进了她的装甲保护。科克伦海军上将号战列舰英语HMS Eagle (1918)从战列舰改造成航母后,拆卸下的9英寸装甲板取代了原先反击号装甲带的6英寸装甲。旧有的6英寸装甲则移动到新的9英寸装甲之上,位于主甲板和上层甲板之间。弹药库上的甲板则安装了额外的高强度钢板。反击号的防雷鼓包被加深,并改造成类似拉米伊号战列舰英语HMS Ramillies (07)上的样式。改造过后的防雷鼓包覆盖着反击号水下鱼雷舱到“Y”炮塔弹药库间的船体,鼓包内的隔舱则装有许多能够吸收冲击的金属管(Crushing tubes),并使反击号的船宽和吃水增加了12英尺8英寸(3.86米)和1英尺4英寸(0.41米)。这此改装使反击号的排水量增加了4,500长吨(4,600公吨),稳心高度在满载时增高了6.2英尺(2米)。此外,反击号另外安装了3个30英尺(9.1米)测距仪英语Rangefinder,上层甲板则加装了4座双连装鱼雷发射管。先前安装的两座起飞平台则被拆除。这次改造总计花费860,684英镑[17]

1919年时的反击号战列巡洋舰

反击号在1921年1月1日重新启用,编入大西洋舰队英语Atlantic Fleet (United Kingdom)下的战列巡洋舰分舰队。1923年11月,反击号与第1轻巡洋舰分舰队英语1st Light Cruiser Squadron的几艘达那厄级巡洋舰英语Danae-class cruiser,陪同胡德号战列巡洋舰由西向东通过巴拿马运河,进行了一次世界巡游。十个月后的1924年9月,反击号等舰结束巡游回到英国[11]。一回到英国,反击号船上的一对3英寸(76毫米)防空炮和2个单装4英寸(100毫米)炮座即被拆除,替换成4座QF 4英寸(100毫米) Mk V防空炮英语QF 4-inch naval gun Mk V[18]。1925年2月,战列巡洋舰舰队在前往地中海参加演习的路上,曾暂时停靠在里斯本,参加为气体科·达伽马所举行的庆祝活动[19]。同年3月到10月间[20],为了威尔士亲王非洲南美洲等地的参访,反击号两座烟囱间靠右舷的位置,搭建了一个壁球[18]。结束参访归国后,反击号在1925年11月到1926年7月间,再次进厂接受改造,于前桅楼增设了新的高角度火控单位(High-angle control position[18]

1930年代

[编辑]
1938年7月的反击号战列巡洋舰船尾

1926年完成改装后,除了在1927年7月到9月间曾短暂进行改装外,反击号一直与战列巡洋舰分舰队待在大西洋值勤,直到1932年6月因原本排定于1933年4月进行的改装工作提前开始为止。反击号舰上尚存的高强度钢,几乎都位于她的水平装甲中,而在这次改造工程中,它们悉数被替换成2.5—3.5英寸(64—89毫米)厚的非渗碳装甲(Non-cemented armour)。船尾上层建筑中的鱼雷控制塔则被移除[21]。船身中间的三联装4英寸炮架被替换成一座固定式飞机弹射器,后烟囱的两侧各搭建了一座新的机库,以存放舰上的两架菲尔利三型英语Fairey III侦察机。另外在甲板和弹射器上,皆能另外装载一架飞机[22]

为了搬运飞机,两座机库的上方皆安装了电动吊车。4座4英寸防空炮被移动到他处,一对安装在后烟囱两旁与机库顶层等高的地方、另外一对安装在前烟囱两旁艏楼甲板上。4根QF 4英寸Mark XV型高平两用炮的原型,安装于两座双连装Mark XVIII型炮架上,并安置于主桅两旁。司令塔延伸出去平台上,新增了两座8连装Mark VI 2磅炮,并同样安装于前烟囱两旁。一对装有0.5英寸维克斯Mark III机枪的4连装Mark II*炮架,分别被安装于上述的两座8连装2磅炮上[22]。这些炮座俯仰角分别为-10°和70°。机枪使用1.326盎司(37.6克)弹药射击时,枪口初速可达2,520英尺每秒(770米每秒)。虽然这些机枪的射程可达5,000码(4,600米),但实际的有效射程仅有800码(730米)[23]。反击号接收了两座高角度火控系统英语HACS防空制导装置,一座Mark II型安装在前桅楼上,另一座为Mark I*型,安装于后船艛上的基座。两座水下鱼雷发射管被移除,而多出来的空间被分割做为储物间[24]

1938年7月阿拉伯起义英语1936–1939 Arab revolt in Palestine期间,位于海法港内的反击号战列巡洋舰

反击号于1936年4月重新启用后,随即被分派至地中海舰队。1936年下旬,西班牙内战爆发,反击号从西班牙巴伦西亚帕尔马装载了500名难民,并将他们运往法国马赛。1937年5月20日,举办于斯皮特黑德英语Spithead乔治六世加冕观舰式中,亦能见到反击号的身影。1938年7月阿拉伯起义英语1936–1939 Arab revolt in Palestine期间,反击号被派往海法协助维持当地秩序。接着,反击号被选为英国国王和王后于1939年5月前往加拿大巡游的座舰,反击号为此于1938年10月到1939年3月间接受改装。两座双连装4英寸防空炮被移除,取而代之的是两座装有额外四连装.50口径机枪架的Mark V防空炮。最终英国国王夫妇乘坐的是澳大利亚皇后号英语RMS Empress of Australia (1919),而反击号在旅途的前半段则负责护卫他们[25]

第二次世界大战

[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初,反击号为本土舰队战列巡洋舰分舰队中的一员。在战争的头几个月里,反击号在北海和挪威海岸外巡弋和搜寻德国船只,并对德国执行海上封锁[26]。同样在战争初期,反击号船尾的三联装4英寸炮被替换成一挺8管2磅炮[27]。十月下旬,反击号被调往加拿大哈利法克斯,与暴怒号航空母舰一同护卫运输船团,同时搜索德国的突击舰。在德军的沙恩霍斯特号战列舰击沉英国的拉瓦平第号英语HMS Rawalpindi武装商船巡洋舰后,反击号与暴怒号航空母舰于11月23日自哈利法克斯出发,前往搜索沙恩霍斯特号的踪迹,然而反击号却在海中因风暴受损而被迫返回港口[28]。1939年12月10日到23日,反击号护送承载大部分第1加拿大师英语1st Canadian Division人员的船团前往英国,并再次被分派至本土舰队。1940年2月,反击号陪同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出海搜寻自西班牙维戈突围而出的六艘德国突围舰英语Blockade runner[29]

1941年12月,反击号正在护送最后一只前往新加坡的船团

1940年4月到6月,反击号被派往协助参与挪威战役盟军。4月7日,英国人认为德军再次尝试突围进入北大西洋,因此派遣反击号与大量本土舰队船舰出海拦截。之后,反击号接收到萤火虫号驱逐舰发现一艘德国船舰的报告,独自脱离舰队前往搜索该艘德国船舰,然而在反击号抵达之前,萤火虫号已被希佩尔将军号重巡洋舰击沉,因此反击号再次被下令到挪威海岸外的罗弗敦群岛南方,与她的姊妹号声望号战列巡洋舰会合[30] 。4月12日,反击号受命返回斯卡帕湾补给,并在回程的路途中护送一支部队运输船队[31]。6月上旬,由于反击号被调往北大西洋搜寻发动袭击的德国船只,因此未能参与到撤离挪威的行动[32]

7月,在声望号和第1巡洋舰分舰队的陪同下,反击号试图拦截从挪威特隆赫姆前往德国的格奈森瑙号战列舰。一直到1941年5月,反击号持续地为船团提供保护,但从未成功发现德国舰艇。5月22日,反击号从原本护航中的WS8B船团中脱离,出发协助搜索俾斯麦号战列舰,但是由于燃料见底,而在5月25日上午停止搜索。随后6月到8月的这段期间,反击号再次接受改装[33],增设了8座厄利孔20毫米机炮以及一座284式英语List of World War II British naval radar#Type 284海上火控雷达Surface gunnery radar[27]。结束改装后,反击号在8月到同年10月,被转移至东印度司令部辖下,并于好望角一带护卫部队运输船团[34]

Z舰队

[编辑]
1941年12月8日,正在离开新加坡的反击号

1941年下旬,时任英国首相一职的温斯顿·丘吉尔决定,派遣一只由一艘现代航母和数艘高速主力舰组成的小型舰队前往新加坡,以抵御可能来袭的日军。同年11月,位于印度洋中的反击号,奉命前往锡兰哥伦坡与新型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会合。而理应与他们会合的不挠号航空母舰英语HMS Indomitable (92),因为在加勒比海搁浅而延误。因此,在 威尔士亲王号、反击号和他们的护卫驱逐舰于1941年12月2日抵达新加坡后,随即组成了Z舰队英语Force Z。12月8日晚间,Z舰队出海试图摧毁日本的部队运输船队,并护卫陆军面海的防线,避免日本人从他们的后方登陆[35]

日军伊165号潜艇在12月9号下午发现Z舰队,随后数艘来自日军巡洋舰的水上飞机也发现了Z舰队,并持续跟踪他们直到天黑。海军上将汤姆·飞利浦认为日军已经知道了他们的存在,遂决定取消行动。晚间,在试着让日本人以为他们要前往宋卡后,Z舰队开始返航。12月10日午夜12点50分,飞利浦海军上将收到日军于关丹登陆的消息,随即调整航线,以期能在黎明后不久抵达该地[36]

日军伊158号潜艇的组员在12月10日上午2点20分发现Z舰队后,回报了Z舰队的所在位置,并对Z舰队发射了5枚鱼雷,但皆未命中。根据伊158号的回报,日军于日出前向Z舰队的所在位置派出了11架侦察机。几个小时候,驻扎于西贡的日军第22航空战队(22nd Air Flotilla)派出了88架携带炸弹和鱼雷的轰炸机。进行侦察任务的一架九六式陆上攻击机在上午10点15发现了英军船舰,并利用无线电进行了数次回报。该机的驾驶员被要求与英军船舰保持接触,并发送无线电定向信号,让其他日军轰炸机能够跟上他们[37]

上午11点13分,日军开始攻击英军船舰,共8架九六式陆上攻击机自11,500英尺(3,500米)高处投下数颗250千克(550英磅)重的炸弹。前两枚炸弹未命中反击号并形成跨射,接着第三枚炸弹命中反击号的机库,在装甲甲板之下爆炸。爆炸造成大量的伤亡,并损伤了一架超级马林海象式英语Supermarine Walrus水上飞机,为了避免造成火灾,船员后来把该架飞机推下了反击号[38]

正被日军轰炸机空袭的反击号

防空火力击伤了五架日军轰炸机,并使其中两架因受损严重不得不立刻返回西贡。面对持续不断的攻击,反击号在舰长威廉·坦能英语William Tennant (Royal Navy officer)灵巧的指挥下,闪过了19枚鱼雷和九六式投下的炸弹[38]。但是在17架一式陆上攻击机同步发动的钳形攻势下,反击号还是连续被4到5枚的鱼雷击中。反击号上的炮手分别击落两架日军飞机,使至少八架日军飞机严重受损,但鱼雷亦对反击号造成严重损伤[39]。中午12点23分,反击号向左舷迅速倾覆,造成共508名舰上的士官兵阵亡。包括坦能舰长在内的幸存者则被英军厄勒克特拉号英语HMS Electra (H27)吸血鬼号英语HMAS Vampire (D68)驱逐舰救起[40]

残骸

[编辑]

距离反击号沉没后60年,英国于2002年根据1986年军事遗迹保护法案英语Protection of Military Remains Act 1986,将反击号沉没地点设为保护区(Protected Place[41]。反击号上存活下来的船员称,命中反击号的5枚鱼雷,有4枚击中左舷,另1枚则击中右舷。据称,4枚命中左舷的鱼雷中,2枚击中反击号的船身中段、1枚击中后炮塔下方、1枚击中螺旋桨,而命中左舷的鱼雷则是击中船身中段。根据2007年的一次潜水考察[42],人们仅能在残骸上确认两处被鱼雷命中的地方,一处在螺旋桨的附近,另一处则在右舷的船身中段。不幸的是,在该次考察开始之前,左舷的船身中段早已被海床所吞噬,因此幸存者称左舷中段被两枚鱼雷命中的说法,已不可考。但是幸存者称被鱼雷命中的后炮塔左舷处,却没有被鱼雷击中的迹象[43]

在2014年10月,每日电讯报报导称,废金属经销商为偷取废金属而对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的残骸造成“大幅损毁”[44]

相关条目

[编辑]

注解

[编辑]
  1. ^ 此处所指的20英担,为火炮的重量而非炮弹
  2. ^ 此处所用的时间标准为协调世界时,比德国常用的欧洲中部时间早一个小时。

资料来源

[编辑]
  1. ^ Stephen, p. 103
  2. ^ Roberts, pp. 47–48
  3. ^ Roberts, pp. 45, 47
  4. ^ 4.0 4.1 4.2 4.3 Burt 1986, p. 297
  5. ^ Roberts, p. 81
  6. ^ Raven and Roberts, p. 48
  7. ^ Roberts, p. 83
  8. ^ 8.0 8.1 Burt 1986, p. 294
  9. ^ Roberts, p. 111
  10. ^ Raven and Roberts, p. 51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Burt 1986, p. 302
  12. ^ Newbolt, pp. 164–65
  13. ^ Newbolt, pp. 173–75
  14. ^ Newbolt, pp. 175–76
  15. ^ Campbell, p. 64
  16. ^ Roberts, p. 123
  17. ^ Raven and Roberts, pp. 55–56
  18. ^ 18.0 18.1 18.2 Raven and Roberts, p. 143
  19. ^ Burt 1993, p. 220
  20. ^ Burt 1993, pp. 220–21
  21. ^ Raven and Roberts, pp. 206–07
  22. ^ 22.0 22.1 Burt, pp. 210, 213
  23. ^ British 0.50"/62 (12.7 mm) Mark III – Japanese 12 mm/62 "HI" Type. navweaps.com. 27 January 2010 [2010-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07). 
  24. ^ Raven and Roberts, pp. 207, 209
  25. ^ Burt 1993, pp. 221, 224
  26. ^ Rohwer, pp. 3, 6
  27. ^ 27.0 27.1 Raven and Roberts, p. 217
  28. ^ Burt 1993, p. 224
  29. ^ Rohwer, pp. 11, 15
  30. ^ Haarr 2009, pp. 86, 93, 105
  31. ^ Haarr 2010, pp. 116, 139
  32. ^ Rohwer, p. 25
  33. ^ Burt 1993, pp. 224–25
  34. ^ Burt 1993, p. 225
  35. ^ Burt 1993, pp. 226–27
  36. ^ Stephen, pp. 107–08
  37. ^ Shores, et al., pp. 113–16
  38. ^ 38.0 38.1 Shores, et al., pp. 116–20
  39. ^ Shores, et al., pp. 120–21
  40. ^ Stephen, pp. 112–14
  41. ^ Statutory Instrument 2006 No. 2616 The Protection of Military Remains Act 1986 (Designation of Vessels and Controlled Sites) Order 2006. Queen's Printer of Acts of Parliament. [2009-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08). 
  42. ^ Archived copy (PDF). [2017-04-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10-15). 
  43. ^ Archived copy (PDF). [2017-04-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10-15).  See pp. 6, 7, 8.)
  44. ^ Julian Ryall, Tokyo and Joel Gunter. Celebrated British warships being stripped bare for scrap metal. Daily Telegraph. 2014-10-25 [2014-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6). 

参考书目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 Brown, Cecil. Suez to Singapore, (Google Book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andom House, New York: 1942, OCLC 396440.
  • Hein, David. "Vulnerable: HMS Prince of Wales in 1941". Journal of Military History Volume 77, no. 3 (July 2013): pp. 955–89, ISSN 0899-3718.
  • Horodyski, Joseph M. Military Heritage, December 2001, Volume 3, No. 3, pp. 69–77 ISSN 1524-8666 (feature on the Repulse and its sinking)
  • Middlebrook, Martin and Mahoney, Patrick Battleship: The Sinking of the Prince Of Wales and the Repulse, Scribner's, New York, 1979, OCLC 5843076
  • Alan Matthews, Sailors' Tales: Life Onboard HMS Repulse During World War Two, Wrexham (1997) ISBN 0-9531217-0-4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