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季候风涡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季候风涡旋(英语:Monsoon Gyre)又称季风涡旋季风环流圈,是一种出现在西北太平洋南海的大型低压区,由美国气象学者Mark A. Lander发现,他分析了1991年太平洋台风季8月的热带气旋,发表了一篇论文。[1]

成因

[编辑]

构成季候风涡旋的大气环流特征为副热带高压脊分为两面,一面呈东西走向位于较高纬度,而另一面则呈南北走向并位于西北太平洋上。在南北向副热带高压脊之西侧,西南气流势力强大而深厚,它和信风相汇并构成季候风涡旋系统。[2]

特征

[编辑]
  • 直径达2500公里或以上
  • 地面及低层空气呈逆时针旋
  • 最外围地面等压线密封并接近圆形
  • 云团集中在东侧及南侧并不断有低压区形成,部分增强为小型热带气旋
  • 持续时间两星期或以上[3]

发展过程

[编辑]

季候风涡旋形成后中心会向西移动,气压下降,外围风力增强。副热带高压脊被退至东面,西南季候风横过南海及西太平洋,两者在季候风涡旋东南侧相遇形成小型热带气旋,但强度不高,随着季候风涡旋的引导气流向北移动。到了最后阶段,季候风涡旋中心风力增强,形成一个大型热带气旋。[3](例如:2001年强烈热带风暴尤特、2004年台风蝎虎和2006年强烈热带风暴碧利斯[4]

例子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存档副本. [2017-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1). 
  2. ^ 存档副本. [2017-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4). 
  3. ^ 3.0 3.1 存档副本. [2017-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6). 
  4. ^ 存档副本. [2017-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