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孙中山之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孙中山遗容

1925年3月12日9时30分,中国国民党总理中国前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善后会议期间在北平市铁狮子胡同行辕因患胆癌症而逝世,享年59岁(58周岁)。

晚年病情

[编辑]

1924年11月13日,孙北上前夕,于广州乘船抵沪,与蒋介石有一次谈话,表示了对自身健康的担忧:“余此次赴京,明知其异常危险,将来能否归来尚不一定。然余之北上,是为革命,是为救国救民而奋斗,又何危险之可言耶?况余年已五十九岁,虽死亦可安心矣!”蒋:“先生今日何突作此言耶?”孙答:“凡人总有一死,只要死得其所。若二三年前,余即不能死;今有学生诸君,可完成吾未竟之志,则可以死矣!”[1]又据黄季陆回忆:“总理北上经过上海的时候,曾对上海的同志们说:‘我老了!不知道命在今年,还是明年呢?’总理似乎已有生命历程行将终结的预感,这终究因为总理是一位极其高明的医生,他对自己身体的情形有很微妙的理解,抑或是因为总理是一位至诚的哲人,可以前知呢?”[2]

12月4日,孙抵天津,受到盛大欢迎,因劳累并受风寒,身体感觉不适[3]:217-218包世杰日记记载:3日“总理精神亦不见疲劳”,4日“一病而遂不起,是诚出人意料者也!”[4]“12月25日,日本北平同仁医院长小管勇博士往视总理病状,断定为肝脏炎。”29日,“今日德医诊视,谓总理确患肝病”[4]

12月31日,孙扶病至北京,发表《入京宣言》,及对欢迎民众之书面谈话[3]:218。1925年元旦,“是日延请外国医生六、七人,考察病症,都断定是肝症。然究竟是哪种肝病,如何医治,不是一人一时可以断定”[5]。1925年1月4日,“又请俄国医生协助,提出意见,与克利参考互商。时孙先生身体并未超过常温,神思也极清爽。”[5]

然而,孙的病情急剧恶化。据俄国中国问题专家维克托・乌索夫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情报机关在中国》一书披露,俄国医生福尔特的全名是福尔图纳托夫・叶夫根尼・阿列克谢耶维奇,是个披着医生外衣的特工。福尔特“有一次试图获取秘密材料,就在拿到文件之时被中国警察抓住。随即被逮捕,但国家政治保安总局花一万美元将他赎出。”[6]1925年1月26日,孙入北京协和医院,“当晚由德、美、俄三国医生切片检查”[6]。此时孙“肝脏已坚硬如木,无从割除,乃取肝上之极微三部分为化验样本,一面洗净肝脏后缝合。”[7]证实孙罹患肝癌末期[8]:421。以锭医治无效,孙改聘中医治疗[9]:399

逝世前后

[编辑]

1925年2月18日孙自协和医院出院,移居铁狮子胡同行辕[3]:218。2月24日,汪精卫等人“至先生病榻前请求预立遗嘱”,孙却屡次欲言又止:

孙先生:汝等前来,将有何言耶?不妨直陈。

汪:当一月二十六日,先生进入病院,诸同志皆责备我等,要请先生留下些许教诲之言,俾资遵循。如先生之病迅即痊愈,固无论矣;设或不痊愈,吾等仍可永远听到先生之教训也。吾等固知先生有力量以抗病魔,吾等亦愿助先生以抗病魔。惟亦思趁先生精神较佳时,留下些许教诲,则十年二十年后,仍可受用也。

孙先生:我何言哉!我病如克痊愈,则所言者甚多,惟先至温泉休养,费数日之思索,然后分别言之。设使不幸而死,由汝等任意去做可矣,复何言哉!

汪:先生之病不久当可痊愈,只恐调养须时太久,难以处理公务。而本党又际重要时会,其进行不能一刻停滞,还请先生早赐训诲,以便吾等遵守,以利党务进行为是。

孙先生:吾若留下说话给汝等,诚有许多危险。当今无数敌人正在围困汝等,我死之后,彼辈更将向汝等进攻。甚至必有方法,令汝等软化。如果汝等不被敌软化,强硬对抗,则又必将被加害,危险甚大。故吾仍以不言为佳,则汝等应付环境,似较为容易也。如吾必定说出,汝等将更难对付险恶之环境矣!如此,我尚何说?

汪:我等追随先生奋斗数十年,从未巧避危险,此后危险何畏?从未被人软化过,此后何人能以软化我等?吾等亦深知大部分同志皆能遵从先生之言,不计危险与生死也!先生教训我等甚久,当能信及。

孙先生:吾已著书甚多矣!

汪:诚然,先生著有“建国大纲”、“建国方略”、“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诸同志皆当竭诚奉行,犹望先生为一总括之言。

孙先生:汝等欲我云何?

汪:我等今已预备一稿,读与先生一一清听。先生如肯赞成,即请签字,当作先生之言;如不赞成,亦请别赐数语,我可代为笔记。

孙:可。汝试读之。[10]

邹鲁回忆:“当时我们听了,有些莫名其妙。由今看来,知道总理已经看穿汪兆铭要被敌人软化了。”认为孙所指的“敌人”,便是苏联;后来被“软化”者,便是汪兆铭[11]。又据国民党元老吴敬恒曾对邓家彦说:“三月向尽,在帅府召开联席会议,方经戴季陶君证明:仇人系指某国,绝不是指国内无聊的烂人。总理在民国二年时,不惜与桂太郎妥协,因当时桂与他,共认某国是世界唯一毒害。”[12]

宋子文向孙请示,另外留下一份《家事遗嘱》[13]:250。孙在顾维钧家里签署《国事遗嘱》[8]:421。因宋庆龄在屋外的哭声传了进来,孙听见便说:“你暂时收存起来,过几日再说,我还能活一些日子的。”[14]:3923月11日上午8时,何香凝前往孙病榻前问候,发现孙两眼已经散光,出来告诉大家“现在不可不请先生签字了!”汪便取笔请孙签了字。陈友仁又拿出他与鲍罗廷起草的《致苏联遗书》,由宋子文读过后,也请孙签了字[14]:392。孙呼吸愈来愈困难,精神疲倦,在重复说着:“和平”、“奋斗”、“救中国”;医生因病人说话太多,就请孙入睡[13]:251-252。据邓泽如透露,孙临终前,还曾喃喃自语:“朋友乎?仇敌乎?”表示苏联不可靠[14]:396。3月11日晚上6时半,孙手脚变冷,已不能再出声说话,医生说:“脉搏已没有了,请大家注意逝世的时间”;第二天上午3时,孙又醒来一次[13]:252。3月12日9时30分[3]:218,孙心脏停止跳动,呼吸停止[13]:252,在北京逝世[15]:2936。同日12时30分,孙遗体移至协和医院进行防腐[16]。经过三天防腐化妆,3月15日大殓[13]:253

各方反应

[编辑]

孙临终前一日希望办基督教仪式葬礼,时值非基督教运动高涨[17]:40-43。他嘱咐中国国民党各领袖,勿因宋庆龄基督徒身份而歧视她[18]。众人在商议仪式时产生极大争议,有人认为革命领袖不应受宗教利用[17]:43

孙逝世时,蒋介石正在广东忙于国民革命军东征。闻知孙逝世后,蒋在军中发哀告全军将士书,回广州祭奠,并整理校务[19]:10

北洋政府悼恤令[20]

前临时大总统孙文,倡导共和,肇我中夏。辛亥之役,成功不居,仍于国计民生殚心擘画。宏谟毅力,薄海同钦。本执政夙慕耆勋,亟资匡济,就职伊始,敦劝入都,方期克享遐龄,共筹国是,天胡不憗,遽夺元功。轸念艰虞,弥深怆悼。所有饰终典礼,著内务部详加拟议,务极优隆,用符崇德报功之至意。

临时执政段祺瑞通令全国降半旗三日,各机关休假一日,举行国葬,灵堂设于中央公园[21]。段祺瑞收到恶噩,派代表吊唁,下令全国下半旗3天,用“国葬”大礼;中国国民党不承认北京政府,自不接受国葬,只用国民葬礼表示和国民平等;外国使馆下半旗[13]:253

1925年3月12日,上海《申报》发表社论:“中国数十年来为主义而奋斗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国政界中之人格,不屈不变、始终如一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山先生真爱国者也!于为国之外,无其他杂念,可谓纯洁之爱国者。中山先生真实行者也!不顾成败,不问毁誉,可谓勇往之实行者。”[22]

3月13日,《南华早报》在社论中说:“他(孙)属于人类极为少数的几个人,他们为了一个理念,敢于挑战几乎一切。当最后审判来临的时候,他们是属于天国的人。”[23]:495

李大钊称孙:“四十年殚心瘁力,誓以青天白日,红色红旌,唤起自由独立之精神,诚为人间留正气。”[24]:313

身后安排

[编辑]

孙中山去世后,北京协和医学院病理系主任负责进行尸体解剖。解剖仅限于胸腔和腹腔。医生对胸、腹部取出的器官进行病理分析。尸体解剖完成以后,孙中山的内脏器官和病理报告存放在协和医院。[25]

宋庆龄和孙科不顾中国国民党人之强烈反对,坚持在北京协和医院用基督教仪式为孙举行私人丧礼之后,才让中国国民党中央在北京举行公开丧礼[26]:169汪精卫调解,尊重孙遗愿[17]:43。出于淡化革命领袖是基督徒的目的,中国大陆和台湾权威的孙中山年谱中都没记载基督教葬礼的史实。[27]

1925年3月15日大殓,3月19日移灵于北京中央公园社稷坛,供各界瞻仰致敬[3]:218。沿路护送民众有12万人,3月24日开吊,民众前去吊祭有几十万人[13]:253。至4月1日下午,治丧处共收花圈7,000多个,挽联59,000余副,横幅500余件,来宾签名者达746,823人,机关团体1,254个[28]。4月2日出殡,由中央公园出发到北京西郊30里之香山碧云寺;30万民众把马路填塞满满,直到北京西直门;还有2万多人步行直跟到香山碧云寺[13]:253。孙奉厝于北京西山碧云寺内石塔中[3]:218。另外,3月24日台北有两千余人参加追悼大会[21]

1929年5月26日凌晨1时,孙的灵榇奉移典礼在北京西山碧云寺举行。下午4时35分,载有灵榇的9组专列火车,由家属宋庆龄、孙科和迎榇专员林森等人护送,从北京启程,开往南京。5月28日上午10时正,专列到达南京浦口车站。灵车过江后,在中山码头登岸。下午3时15分,灵车抵达湖南路的国民党中央党部,灵榇移入祭堂——中央党部礼堂。5月29日至31日为公祭日。6月1日,国民政府举行奉安大典,孙的遗体从此迁葬中山陵[29]

外界普遍认为孙的死因是肝癌,后来根据协和医院存档的病理检查报告,认为孙原发胆囊癌,癌细胞转移到肝脏并救治无效[30]。也有学者怀疑孙是由苏联毒死,因其症状与1941年王明的中毒极其相似:发病突然来势凶猛;明显的肝胆病体征却难以确诊;苏联立即派出情报局专家阿洛夫来华治疗却导致患者病情的重大反复。其原因是孙临进京前途径日本,召唤中日提携和“大亚洲主义”;孙的地位使鲍罗廷无法控制国民党,苏联赤化中国的政策受阻[6]

挽联

[编辑]
孙逝世后,北京碧云寺祭堂外的挽联

杨度:“英雄作事无他,只坚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

徐树铮:“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曷居乎一言而兴,一言而丧;十稔以还,使无公在,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段祺瑞:“共和告成,溯厥本源,首功自来推人世;革命而往,无间终始,大年不假问苍天。”

黎元洪:“江汉启无戎,仗公同定共和局;乾坤试回顾,旷世谁为建设才。”

吴佩孚:“天高月黑风沙恶;志决身歼军务劳。”(民初某年传孙中山死,吴佩孚集句写了这副挽联。联见《谢觉哉日记》。)

孙传芳:“大业垂成,宏愿誓为天下雨;英灵永閟,悲思遥逐浙江潮。”

张作霖:“读遍中华廿四史,讵少英豪,扫清君主淫威,谁曾倡首;唤醒同胞亿万人,弥留付托,抱定民生主义,死不灰心。”

唐继尧:“只手创共和,曾经险阻备尝,自有隆名光历史;同心龛大难,遽悼沉疴不起,独飘酸泪望中原。”[31]

章炳麟:“洪以甲子灭,公以乙丑殂,六十年间成败异;生袭中山称,死傍孝陵葬,一匡天下古今同。” [32]

陈炯明:“唯英雄能活人杀人,功首罪魁,自有千秋青史在;与故交曾一战再战,私情公义,全凭一寸赤心知。”

章士钊:“景行有二十余年,鄙著记兴中,掩迹郑洪题字大;主义以三五为号,不才无党籍,追怀蜀洛泪痕多。”[33]

唐绍仪:“约法坏,民国危,革命未成功,谁复能支大厦?议和终,致位去,补天太无术,自愧有负使君。”[31]

胡适:“慈故能勇,俭故能广;行之非易,知之惟艰。”

吴景濂:“国贼未除,想先生犹遗隐恨;人心不死,望后起共竟前功。”

方本仁:“海内失人豪,旷代勋名拼热血;浔阳传恶耗,大江日夜咽寒潮。”

马湘:“是党国元勋,辅佐安邦钦景仰;为革命先进,功成身退第一人。”

谭延闿:“旭日丽中天,数千古英雄,孰堪匹敌;大星沉朔野,率三湘子弟,共哭元戎。”[34]

蒋作宾:“破五千年积习,革故鼎新,创造精神推巨擘;开亿万世大同,置纲存纪,继兴事业属吾人。”

林文庆:“兰言犹在耳,记当年画策南洋,只为解悬苏后起;蒿曲已伤心,偏此日观光东岛,不堪挥泪哭先生。”

蒋中正:“主义扬中外;精灵炳日月。”

汪兆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林森:“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胡汉民:“博爱无穷,革命造共和,尽瘁犹为民众死;知行不二,遗书遍天下,创垂自与昔人殊。”

蔡元培:“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35]:499-500

李烈钧:“才逾汤武,功盖桓文,九万里震威名,天授如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出秉节钺,入赞戎机,二十年共患难,山颓安仰!上为国恸,下为私哀。”[36]

宋哲元:“开中国新纪元,其事千古,其名千古;与卢梭相辉映,泰东一人,泰西一人。”[35]:499

于右任:“综四十年胼手胝足之工,直是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历程中揖让征诛,举同尘土;流九万里志士劳民之泪,始知其来也有因,其生也有自,瞑目后精神肝胆,犹照人寰。”[35]:500-501

阎锡山:“人群进化,天下为公,壮志竟未申,大厦栋梁归后死;国难方殷,台星遽殒,平生期不负,十年蓝筚愧元功。”

李宗仁:“举数千年帝制扫荡无遗,改良政治,铸造共和,盖世景勋猷,岭海苍茫钟间气;为中百兆民族牺牲以死,功在国家,名垂简册,周年逢纪念,河山黯谈有余哀。”

鹿钟麟:“但凭奋斗精神,能将五千年古国改造共和,所谓立德立言立功,惟我公当之无愧;正值风云变幻,不为四百兆同胞慭遗一老,幸留民权民生民族,各主义久而弥光。”

冯玉祥:“要固三秦革命根基,争独立,争自由,全凭热血精诚,相率就死,数将士人民暨先进国同志,高冢千秋,甘为牺牲殉主义;恰值二年哀祭时节,哭总理,哭国殇,对此青天白日,誓承遗愿,与工农阶级和共患难弟兄,兼程并进,最后奋斗策全功。”

孔祥熙:“唐虞汤武合冶一炉,至弥留时犹为同胞呼后起;松柏茑萝忝联十载,于痛定后更从群众呼先生。”

邵力子:“举世崇拜,举世仇恨,看清崇拜或仇恨是些什么人,愈见先生伟大;毕生革命,毕生治学,倘把革命与治学分成两件事,便非吾党精神。”[37]

方鼎英:“同志者哀之,异趣者哀之,乃至交通各国莫不哀之,沈沈大陆,独有千秋,翻幸先生得死所;制定乎未也,功成乎未也,即求喘息粗安亦犹未也,梦梦彼苍,不遗一老,吁嗟后死何生为。”[37]

熊克武:“与民国性命相依,讨贼成功身速死;失吾党创造先觉,枕戈待旦泪频挥。”[37]

于范亭:“能破坏,能建设,又能裨让,溯历代英雄,如汉高、秦始皇、周发、商汤,总嫌专制;有学说,有主义,并有事功,数世界作者,合卢梭、马克思、林肯、列宁,萃为一人。”

许世英:“四十年建革命之勋,立志坚贞,身可毁,家可破,国不可亡,三民五权大名永著;八千里循合肥之请,征尘况瘁,声相应,气相求,面未相觌,九仞一篑遗憾难忘。”

刘培寿:“黄帝以来无其匹,孔子而后第一人。”[38]

孔紧杏:“推翻专制无双士,创造共和第一人。”[38]

民意通俗社社长翁恩伦:“一生革命,千载伟人。”[38]

民国周报》全体同仁:“国父云亡,白叟黄童齐下泪;邦人多难,凄风惨雨浩伤情。”[39]

北京大学台湾同学会:“三百万台湾刚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领导;四十年祖国未竟事业,舍我辈其谁分担。”[37]

英国人康德黎:“毁帝制,创共和,知难行易,较尧舜禹汤周公文王孔子诸圣为高明,上下五千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讲自由,争平等,救国导民,为英俄德法日比意奥土保十国所敬畏,纵横九万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40]

美国人李佳白:“先天下忧以忧志,行尚旦夕抒申旷,世古今无与匹;后列宁死而死,成败留人间评论,噩音中外有余哀。”[40]

越南人潘佩珠:“志在三民,道在三民,忆横津致和堂两次握谈,卓有真神贻后死;忧以天下,乐以天下,被帝国主义者多年压迫,痛分余泪泣先生。”[40]

日本驻青岛总领事堀内谦介:“同文同种,望切同荣,方欣无间中东,衽席同登称至乐;至德至人,功追至圣,孰意遽颓山斗,冠裳至此哭同声。”[40]

曾任北洋政府军事顾问坂西利八郎:“当代推革命家,牺牲福利,拥护民权,誓扫搀枪成净土;先生为医国手,展翼西南,归功直北,长留仪范在人间。”[40]

山东青岛的日本商业会所副会长铃木格三郎:“烟雨凄迷并,海有人凝血泪;音容寂寞黄,河流水是哀声。”[40]

大东汽船合资会社发起人白岩龙平:“是世界大英雄,创革命殊勋,三民五权继,志惟望后起;为东亚惜人杰,慨万方多难,山颓木坏,伤心同哭先生。”[40]

日本驻沙市领事代理市川信:“亚洲列宁又逝,惊震全球呈惨色;汉族明星遽陨,谨降半旗志哀忱。”[40]

萍乡女子师范学校陈熙校长:“出东粤、死北平、停西山,葬南京、四十年奔走四方,只为救国救民救种族;造共和、除专制、创民主,定宪法,万世师昭垂万世,全凭大智大勇大精神。”[41]

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保卫团:“恢复旧山河,为同胞造福,为汉族争光,救国维殷,剩有丹心照千古;创造新世界,是社会伟人,是民国杰士,全功未竟,应留遗恨到九泉。”[41]

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青年部:“领全体青年工人,遵守遗言努力;愿东方弱小民族,继续革命精神。”[41]

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工人学校:“先生为人类谋非常幸福,铲除专制,建设民权,羡创世功高,独享勋名垂宇宙;工界被蟊贼施无限摧残,既有外侮,又逢军阀,愿大家团结,共持铁血壮山河。”[41]

萍矿学校:“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学说千古,大名千古;推翻专制,创建共和,北美一人,东亚一人。”[41]

唁电

[编辑]
1925年3月12日,广州各界在东较场举行追悼大会

早在孙逝世时,世人便多以“国父”称呼悼唁之:[42]

香港联义社唁电称:“国父弃养,普天茹通,勉继大业,为国节哀。”

冯百初、吴尚鹰唁电说:“惊闻帅崩,丧我国父,普天同悼,北望燕云,哀恸奚极。”

胡思舜唁电说:“失我国父,怆悼何如。”

杭州工人协会唁电称:“……中华民国创造者孙公中山仙逝……为国努力,竟国父未竟壮举。”

江西自治同志会唁电称:“天不憗遗,遽丧国父,同人惊悼。”

程稚周、张拱辰、宁少清唁电说:“国父虽去,主义尚存。”

崇海旅沪工商学会唁电称:“国是未定,国父云亡,噩耗惊传,悲痛曷极。”

上海市民公学唁电称:“务望贵党诸公为国节哀,并祈哲生先生善秉先志……则国父虽死不死矣。”

省港建造工会联合总会唁电称:“遽聆国父丧耗,如丧考妣。……省港建造工会联合总会十五万余人叩。”

自由党唁电称:“惊电传来,不胜悲想,孙公为民国国父、我党导师……”

江西永新旅沪学生会唁电称:“国父长辞,曷深悼惘,谨电吊唁。”

广东大学学生会唁电说:“天厄苍生,丧我国父,痛哉!”

江西永新旅沪学生会唁电说:“惊悉国父噩耗,同仁等悼痛弥深。”[43]

琼崖改造同志会唁电称:“天胡不吊,丧我国父,北望燕云,哀痛无已。”[43]

吴铁城的唁电说:“天厄苍生,夺我国父。”[43]

老巴刹书报社唁电称:“天祸中国,丧我国父。噩耗传来,悲恸欲绝。”[43]

浙江嘉兴国民会议促成会唁电说:“中山先生为革命领袖,民国国父,国民会议导师,噩耗传来,同深北恸。”[43]

范迪林唁电称:“从此,民失国父,党失导师,悲念及此,无任怆悼。”[43]

芜湖狮山雅各中学唁电称:“中山先生为我民国国父,噩耗传来,全校哀悼。”[43]

旅沪安徽公学唁电称:“昊天不吊,夺我国父,四万万人痛绝欲死。”[43]

彭亨直凉华侨唁电称:“惊闻国父薨逝,薄海同哀。”[43]

广州新学生社一中支部唁电称:“胡天不吊,夺我国父。”[43]

上海工商学会唁电称:“国父虽死,国父永生。国父之主义未去,国父之主义万世不朽。”[43]

象山县各公团追悼孙先生大会筹备处唁电称:“中山先生,民国之父。”[43]

泗阳县追悼孙中山先生大会筹备处唁电:“国父逝世,中外悲痛。”[43]

江西省九江美以美会男女学校医院唁电称:“嗟国父之遽殒,复相勉以追承。”[43]

安徽省立第二农校唁电称:“昊天不吊,丧我国父,完成伟绩,责在后死。”[43]

浏阳追悼孙中山筹备处唁电称:“天祸中华,夺我国父,友邦敬吊,薄海同悲。”[43]

循军司令严德明等唁电称:“痛闻总理薨逝,丧我国父,悲惨曷极。”[43]

张一志唁电称:“国父云亡,悲悼弗胜。”[43]

陈其业、陈其采家族的唁电称:“国父崩殂,群众针悼,努力继志,责属后死。”[43]

民治急进社彭光武、吴子垣唁电说:“丧我国父,悲悼莫名。”

南洋巴达斐亚华侨书报社唁电称:“本社钦崇国父,已非一日,乃设祭堂,朝夕墨礼,瞻仰遗像,无不饮泣。”

许显廷等唁电说:“惊闻国父逝世,噩耗传来,同深哀悼……勇武协会主席许显廷等人叩。”

汕头市孙大帅哀典筹备处唁电称:“噩耗惊传,国父遽丧,柱倾维裂,薄海同哀。”

浙江温州孙中山先生追悼大会总筹备处唁电称:“国父逝世,薄海同悲,吾温农、工、商、学各团体伤民生之不宁,痛导师之遽谢,爰定四月十二日举行追掉大会以表哀思……”

中华民国留日广岛高师黎明学社唁电称:“胡天不吊,遽丧国父,都门北望,哭不成声。”

聂回凡的唁电说:“失群众之先驱,殇吾华之国父,北望燕云,悲感何极。”

安徽民智促进会唁电:“孙公为民众奋斗,致陨其躯,噩耗传来,全民震悼。失此国父,民命堪悲……”

凤阳国民会议促成会唁电称:“窃思军阀犹在,民治未张,嗟彼昊天,遽凋国父。”

香港华工总会唁电:“昊天不吊,国父云亡。”

广东省潮州中学唁电称:“噩耗传来,国父崩驾。今是何世,漫漫长夜,天不憗遗……”

双温太年华侨追悼孙中山大会唁电称:“国父云亡,悲痛实深。”

山东潍县国民会议促成会唁电称:“国基未固,遽丧国父,断我国魂,哀悼奚似。”

广东大学共觉社唁电称:“噩耗传来……民众骤丧导师,薄海同悲。国父匪特国家之可危,抑亦同胞之不幸。”

香港集贤工会唁电称:“大志未就,国父云亡,节哀奋斗,完成大业。”

杭州反帝国主义大同盟唁电:“噩耗传来,惊悉贵党总理、国父孙中山先生薨逝都门,曷胜悲悼。……”

徐州各界追悼大会筹备处唁电称:“昊天不吊,国父云亡,薄海人民,同深痛悼。”

上海桂风杂志社唁电称:“国是未定,国父云亡,噩耗传来,曷胜悲悼。”

湖南教会学校退学学生联合会唁电称:“值此国本飘摇强邻侵略之秋,正仰中山国父挽救危亡,何昊天不吊,亡此哲人,噩耗传来,薄海同悲。”

万县悼念孙中山大会唁电称:“国事方艰,国父云亡,凡有血气,莫不悲恸。万县国民……复于元日开会追悼,与祭者万余人。当以国父主义及精神宣告大众,并约继续奋斗以竟国父未竟之志。”

福建学生联合会唁电称:“国父逝世,哀悼不胜。”

琼岛魂社唁函:“鄙社同人昨闻国父中山先生作古,惊惶哀悼,莫可言宣。”

威新学校唁电称:“天丧国父,薄海同怅。”

吉兰丹科打答鲁青年社唁函:“惊悉我国父孙公中山薨逝京华,云燕引颈,悲恸靡穷。”

汪时涛、翟乐水、周耀德等唁电说:“侵电惊悉,天夺国父,普世哀悼。”

马六甲琼侨公立华南学校唁电称:“国父遽殂,薄海同悲。”

陈树人的唁函说:“吾民何辜,遽丧国父。”

倪夏夫的唁电说:“鄙人虽非党员,而对于国父中山先生之主义人格实崇拜至五体投地。”

许瑔芳、程翊华唁电说:“国父逝世,薄海震惊,噩耗传来,肝肠寸断。”

杨文蔚的唁函说:“昊天不吊,夺我国父。”

叶凤鸣的唁电说:“天夺国父,薄海通悼。”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孙中山全集》第11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2页
  2. ^ 黄季陆.国父逝世前后[J].台湾.传记文学,1965(3).
  3. ^ 3.0 3.1 3.2 3.3 3.4 3.5 孙中山. 叶匡政 , 编. 《孫中山非常言:論道1896-1925》 第1版. 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1. 
  4. ^ 4.0 4.1 包世杰.孙中山先生逝世私记[A].近代史资料(总71号)[C].1988:180.186-187.
  5. ^ 5.0 5.1 吴相湘.孙逸仙先生传[M].台北:台湾远东图书公司,1982:1745
  6. ^ 6.0 6.1 6.2 孙果达. 孙中山之死另说. 新晨报. 《党史纵横》2016年第11期. [2021-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1). 
  7. ^ 罗刚.中华民国国父实录(第六册)[Z].台北:台湾中正书局,1988:4965
  8. ^ 8.0 8.1 白吉尔(Marie-Claire Bergère)著、温哈溢译(第九章协力林添贵,人物小传协力杨诗韵). 《孫逸仙》. 台北市: 时报出版. 2010-06-21. ISBN 978-957-13-5208-4. 
  9. ^ 张磊、张𬞟. 《孫中山傳》.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1. 
  10. ^ 《国父全集》第二册. 647-648页. 預立遺囑. 国父全集全文检索系统. 国立国父纪念馆. [2021-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1). 
  11. ^ 邹鲁《回顾录》第136页,岳麓书社2000年9月版
  12. ^ 〈复邓家彦书〉,《吴稚晖先生书牍》129页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刘中和编著. 《國父傳》. 中华伟人传记丛书. 台北: 益群书店. 1984. ISBN 9575520858. 
  14. ^ 14.0 14.1 14.2 姚金果《解密档案中的孙中山》,2011年东方出版社
  15. ^ 辞海编辑委员会 (编). 《辭海》(1989年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 ISBN 7532600831. 
  16. ^ 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第222章
  17. ^ 17.0 17.1 17.2 谭启见. 孙中山与基督教的关系. 中国神学研究院期刊. 2011年7月, (51). 
  18. ^ 朱玖琳. 宋庆龄基督教思想之演变. 探索与争鸣. 2004年, (7). 
  19. ^ 陈布雷等编著,《蒋介石先生年表》,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8年6月1日
  20. ^ 國內專電. 《申报》. 1925-03-14. 
  21. ^ 21.0 21.1 1925年孫中山逝世與臺人的悼念. 中山学术论坛. 2015年, (748). 
  22. ^ 上海《申报》,1925年3月12日
  23. ^ 黄宇和. 《孫中山: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 台北市: 联经出版. 2016. ISBN 978-957-08-4828-1. 
  24. ^ 李菁. 《天下為公:孫中山傳》. 北京: 团结出版社. 2021. 
  25. ^ 孙中山弥留之际低呼:和平……奋斗……救中国(7)――中新网. 中国新闻网_梳理天下新闻. 2009-04-14 [2023-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9) (中文). 
  26. ^ 黄宇和. 《三十歲前的孫中山——翠亨、檀島、香港1866-1895》. 中华书局(香港). 2011. ISBN 978-988-8104-67-3. 
  27. ^ 宋时娟. 揭秘孙中山鲜为人知的基督教葬礼. 《世纪》杂志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 2018-08-23 [2022-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通过澎湃新闻. 
  28. ^ 史海钩沉之孙中山厝灵公祭——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 (北京)中山公园. [2021-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7). 
  29. ^ 经姗姗. 南京中山陵的历史变迁. 炎黄春秋. [2022-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9). 
  30. ^ 揭秘孫中山最後的日子:死於膽囊癌. [2011-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24). 
  31. ^ 31.0 31.1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126辑. 孙中山挽联选编. 创世中文网. 天津人民出版社. 
  32. ^ 汤志钧. 章太炎挽孙中山联辨伪. 《经与史:康有为与章太炎》,中华书局2018年3月版. [2022-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3). 
  33. ^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126辑. 孙中山挽联选编. 创世中文网. 天津人民出版社. 
  34. ^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126辑. 孙中山挽联选编. 创世中文网. 天津人民出版社. 
  35. ^ 35.0 35.1 35.2 黄宇和. 孫文革命:《聖經》和《易經》 初版. 香港: 中华书局(香港). 2015. ISBN 978-988-8310-67-8. 
  36. ^ 谢未渊. 李烈钧——功勋卓著的革命家. 辛亥革命网. [2021-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4). 
  37. ^ 37.0 37.1 37.2 37.3 李君如《细说孙中山》
  38. ^ 38.0 38.1 38.2 汪烈九. 侧记中华民国第一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知网文化. 《武汉文史资料》1999年04期. [2021-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1). 
  39. ^ 陆茂清. 孙中山轶事一则. 团结网. 团结报. [2021-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4). 
  40.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刘作忠《为孙中山撰写挽联的几位外国人》,《对联》2005年03期
  41. ^ 41.0 41.1 41.2 41.3 41.4 甘仲国. 从萍乡各界挽联,看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功绩.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 [2021-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3). 
  42. ^ 桑兵. 各方致孫中山函電彙編(十).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年. 
  43. ^ 43.00 43.01 43.02 43.03 43.04 43.05 43.06 43.07 43.08 43.09 43.10 43.11 43.12 43.13 43.14 43.15 43.16 43.17 43.18 张学继. 孙中山历史地位再探讨. 辛亥革命网. 团结报. [2024-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1).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