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联喆
杜联喆(1902年—1994年),又名杜连喆;别名杜豆。燕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及后赴美国留学,成为旅美汉学、历史学者。以明清史见长。杜先生发表英语学术学术文献一般冠上丈夫的夫姓"Lienche Tu Fang"即等同中文的房杜联喆。
生平
[编辑]天津杨柳青镇人,翰林杜彤之女、话剧评论家杜联齐之姐。1924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学系,获文学士学位。同年考取该校历史学研究生。
1926年研究生毕业获燕京大学文科硕士学位。
1929-1931杜联喆任职于北京的燕京大学图书馆,协助洪煨莲(洪业)、马季明和容希白先生有计划的为当时正在筹组的哈佛与燕京联系组织购买中国古代印刊书籍;即代为时由裘暗辉主持之下的哈佛中日图书馆处理购书事务。杜联喆同时期亦参与了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Sinological Index Office,引得系index的早期翻译)的工作。
1928年房兆楹毕业于燕京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士学位。 1930年,房兆楹从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毕业,任燕京大学图书馆助理馆长。1930年夏天房兆楹加入他们购书的工作。其后杜联喆、房兆楹一先两后分批同赴美国。
1933年暑假由加州回国省亲,小住一个月后返美继续求学。 1933-1934间居于麻省剑桥,在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工作,同时并在瑞克里大学(Radcliffe College)选读过两门课程。1937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居于美国华盛顿特区。曾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协助编辑由Arthur W. Hummel 编撰的《清代名人传略》(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该书于1943 年由华盛顿政府出版社(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出版。
二战结束后至1952年居于纽约。1949年末居于纽约城布朗克斯区Riverdale。1952年离开纽约城,搬到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任职于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1957年再搬到加州的柏克利,于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工作。1961年11月至1963年8月与房兆楹一起在澳洲国立大学研究院太平洋研究所远东史学系工作。
1963年9月夫妻再一起返回美国,负责主持哥伦比亚大学中国近现代人物传记计划,出版了《明代人物传略《(Dictionary of Ming Biography, 1368-1644: L. Carrington Goodrich,Editor; Chao-ying Fang, Associate Editor),居于纽约。及后哥伦比亚大学给房兆楹、杜联喆夫妇颁授名誉博士。1966年9月迁居新泽西州恩格尔伍德。
周恩来总理夫人邓颖超⻘年时代就读于天津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时和杜联喆是同班的同学。杜联喆、房兆楹夫妇和陈宁祖、马悦然夫妇是朋友。和张充和、傅汉思夫妇也是朋友。1984年6月7日,杨联陞写给周一良的信,杨联陞评价:“论明清史料史事,今日当推房兆楹、杜连(联)喆夫妇。”(详见周一良著作《毕竟是书生》)
著作
[编辑]杜联喆编有《明朝馆选录》,辑《明人自传文钞》(1977年元月,台北:艺文印书馆),撰《旭林存稿》(1978年2月,台北:艺文印书馆)。
参见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https://archive.today/20130713033245/http://nrch.cca.gov.tw/ccahome/photo/photo_meta.jsp?xml_id=0000794144&collectionname=%E8%8F%AF%E8%97%9D%E8%80%81%E7%85%A7%E7%89%87 史学家房兆楹夫妇获哥大荣誉博士学位拍摄时间:1976/2/28
藏品层次 单件
原件与否 重制
作品类型 史料
主要题名 房兆楹
内容主题 老照片
摘要/说明/导言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将于三月十五日发行明代名人传“明史”,全书厚一千六百四十四页,收集明朝名人六百五十人传记,其中半数是由我国史家房兆楹和他的夫人杜联结【喆】所编写的。哥大校长马吉尔为庆祝该书出版,并感谢房氏夫妇的贡献,特于二月二十五日在哥大举行一次虚大的集会中,以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颁赠房氏夫妇。图为房氏夫妇与编印完成的“明史”。
收藏取得方式 征集
姓名 中央日报
朝代 民国
其他贡献者 资料提供:华艺数位艺术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者 台湾新生报
创作日期 1976-02-29
入藏日期 2003-01-15
全集/系列名称 八划-周
作品语文 中文
照片提供者 台湾新生报
著作权年代 1976-02-29
著作权状态 作品原为台湾新生报拍摄,并由华艺数位艺术股份有限公司数码化
使用限制 [20030101,]本数位作品授权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国家文化数据库存档及互联网永久非商业性使用
典藏单位国家 中华民国
典藏单位 原件由台湾新生报典藏,数位作品由华艺数位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及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分别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