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症
此条目翻译品质不佳。 (2025年1月1日) |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症 | |
---|---|
症状 | 被动攻击行为, 过度压抑表达, 拖延 |
类型 | personality disorder not otherwise specified[*] |
分类和外部资源 | |
医学专科 | 精神病学, 临床心理学 |
ICD-10 | F60.8 |
ICD-9-CM | 301.84 |
人格障碍 |
---|
人格障碍A型(奇特) |
人格障碍B型(戏剧化) |
人格障碍C型(焦虑) |
待分类的人格障碍 |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症(Passive-Aggres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PAPD),又称为被动攻击性人格、消极型人格障碍。[1][2]出处位于第四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V(1994),但在 DSM-IV-TR(2000)中并未列入诊断标准,在后来的DSM-V(2013)中也没有被重新列入。原因是被动攻击行为是人基于本我的一种自我心理防卫机制行为。尽管如此,DSM-5并未完全忽略被动攻击型行为,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可能出现在其他人格障碍或临床状况中的特征,并没有将其独立成一个诊断标准。被动攻击行为是被动攻击性人格障碍一定会出现的症状。[3]
表现
[编辑]在DSM-4的描述当中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症的主要特征是通过间接和隐晦的方式表达敌意。患者会表现出不直接表达的抗拒、迟延、拖延、消极抵抗、懒散等行为,这些行为本质上是对抗与反抗,但通常隐藏在表面下,并不显现出明显的对抗性。用一句话说就是,涉及在多种情境中表现出“持久的消极态度和对充分履行要求的被动抵抗”。[4]
成因
[编辑]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症可能源自特定的童年刺激[5](例如,酗酒或吸毒的父母、霸凌、虐待),在这种环境下(那些不允许诚实表达情感的家庭)表达沮丧或愤怒不安全。往往会教孩子压抑和否认自己的情感,并通过其他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挫折。例如,如果表达愤怒会遭受身体和心理上的惩罚,孩子们就可能会倾向于变得被动攻击。
那些在表现敌意时加以掩饰的孩子,可能难以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且无法发展更好的应对策略或自我表达的技巧。他们可能会在成年后,在“诱惑性的外表”下,心中却藏有“报复性的意图”,[6]如提莫西·F·墨菲和洛丽安·奥伯林所言。另一种情况是,这些人可能只是比其他人更难以表现出直接的攻击性或自信。马丁·坎托尔(Martin Kantor)指出,个体的被动攻击行为可能来自三个方面的冲突:依赖、控制和竞争,且一个人如果只是偶尔在少数人面前表现出被动攻击行为,也可以被认为是被动攻击型人格。[7]
诊断
[编辑]DSM-5
[编辑]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第五版,这一诊断已经被大多数忽略,对应的诊断可为“其他特定人格障碍”或“未特定人格障碍”,因为这些个体可能符合人格障碍的一般标准,但该病症并未被纳入DSM-5分类。[8]尽管 DSM-IV 中确实有关于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但在DSM-5中,这一诊断已被移除,并被认为是某些其他人格障碍或情境的表现,而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诊断。很多临床学者认为这样的行为可以通过“不适应”来解释,并不需要作为独立的诊断类别来对待。
DSM-4
[编辑]在DSM-IV中被移至附录B(提供进一步研究的标准和轴线),根据DSM-IV,患有被动攻击性人格障碍的人常常表现出“明显地矛盾,从一种行动方针转变成另一种相反的行动方针。会呈现混乱的样貌,导致与他人不停的争执,并让自己无止尽的失望。”这些人的特征是“对他人的依赖与自我主张的欲望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冲突”。尽管表面上表现出自信心,但他们的自信心往往很脆弱,造成其他人对他们的反应充满敌意和消极反应。如果该行为是在重度忧郁发作期间,可归因于持续性忧郁症,则不会诊断为此病症。[4]
根据DSM-IV,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
- 持久的消极态度与态度表现:表现出对他人或情境的消极或敌意,尤其是当这些情绪无法直接表达时。
- 迟缓与拖延:例如在完成任务、遵循规则或处理要求时故意拖延、延迟或健忘。患者可能表现出逃避责任或隐性反抗。
- 消极的抗拒态度:对于要求、指令或他人的建议,存在拖延、抱怨、或无行动,虽然表面上看似顺从。
- 责任转移与自我赔偿:出现问题或未达到期望时,患者可能会表现出责任推卸或指责他人,避免对自己行为的承担。
- 不表现或隐蔽的敌意:患者可能不直接表达不满或敌意,却表现出不合作、抵抗或阻碍他人达成目标的行为。
这些特征使得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症在DSM-IV中被定义为一种人格障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诊断标准受到批评,并在DSM-IV-TR中被移除,因为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据来支持其临床有效性和可靠性。许多过去被归类为被动攻击的行为被重新定义为其他更具体的行为模式。
DSM-3-R
[编辑]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曾在DSM-III-R中列为第二轴人格障碍,[9]而在2013年5月18日终于正式公布DSM-5版本中已删除五轴式诊断系统。
ICD-10
[编辑]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ICD-10)第10版将被动攻击性人格障碍纳入“其他特定人格障碍”标题(描述:“不符合任何特定人格障碍的人格障碍”)。 F60.0–F60.7")。 “其他特定人格障碍”的 ICD-10 代码是F60.8。对于此精神科诊断,病情必须符合临床描述和诊断指南中F60下列出的 人格障碍的一般标准。[10]
人格障碍的一般标准包括明显不和谐的行为和态度(涉及情绪功能等功能领域-体验影响的能力:情绪或感觉,涉及感知和思考方式、冲动控制、唤醒、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异常行为模式(持久的、长期存在的)、个人痛苦和异常行为模式必须明显具有适应不良性和普遍性。人格障碍必须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出现并持续到成年。[10]
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诊断标准”中并没有提出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的具体诊断标准。[10]
Millonu亚型
[编辑]心理学家西奥多·米隆提出了“消极主义者”(消极攻击型)的四种亚型。[11]任何个人消极主义者都不得表现出以下任何一项或其中一项:
亚型 | 描述 | 性格特征 |
---|---|---|
动荡型消极主义者 | 包括边缘特征 |
情绪以令人困惑、难以理解和神秘的方式波动;很难理解或掌握自己反复无常且难以捉摸的情绪;在主观和内心心理层面上不断摇摆、处于变动状态,并且犹豫不决。 |
不满型消极主义者 | 包括忧郁特征 | 常抱怨、心胸狭窄、暴躁、胡思乱想、怨愤的、控告、烦躁、焦虑和喜怒无常;在伪装下抱怨;避免对抗;诉诸合理但微不足道的表达不满。 |
迂回型消极主义者 | 包括反社会和依赖特征 | 反对的方式以迂回、错综复杂和模棱两可呈现,例如拖延、磨蹭、健忘、低效、忽视、固执、间接和狡猾地发泄怨恨和抵抗行为。 |
磨蚀型消极主义者 | 包括施虐特征 | 好争吵、固执、纠缠、爱争论;易怒、尖刻、贬低、腐蚀和尖酸刻薄,经常反驳和贬低;几乎没有良心和悔意。(此诊断在DSM中已不再有效) |
治疗
[编辑]精神科医师坎特提出了一种使用心理动力学、支持性、认知、行为和人际治疗的治疗方法。这些方法适用于被动攻击型人格本身及其目标受害者。[12]
历史
[编辑]1952年,第一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将“被动攻击性”、 “被动依赖型”和“攻击性”类型一起列在“被动攻击性人格”下。这三种类型被视为同一病理的表现,即对焦虑的“神经症反应”。[13]
1987年,《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修订版(DSM-III-R)指出,被动–攻击型障碍的特征之一是“因拖延和游手好闲而没有做家务或没有储备食物到厨房”。[14]
2013年,这一诊断并没有被纳入DSM-5中,其中一个决策因素是缺乏充分的证据支持其有效性,以及诊断标准的内部一致性差。[15]
参考
[编辑]- ^ Czajkowski, Nikolai; Kendler, Kenneth S.; Jacobson, Kristen C.; Tambs, Kristian; Røysamb, Espen; Reichborn-Kjennerud, Ted. Passive-Aggressive (Negativ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A Population-Based Twin Stud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2008-02), 22 (1): 109–122. doi:10.1521/pedi.2008.22.1.109.
- ^ Millon, Theordore. Negativistic (Passive-Aggres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1993-03), 7 (1): 78–85. doi:10.1521/pedi.1993.7.1.78.
- ^ Sadock, Benjamin J.; Sadock, Virginia A.; Sadock, Benjamin J. Kaplan & Sadock's concise textbook of clinical psychiatry 3rd. Philadelphia: Wolters Kluwer/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8). ISBN 978-0-7817-8746-8.
- ^ 4.0 4.1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IV-TR《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經修訂本(Text Revision) 4., text rev., 13. print. 德克萨斯州阿灵顿: 美国精神医学会出版. (2000): 733–734. ISBN 978-0-89042-024-9.
- ^ Johnson, Jeffrey G.; Cohen, Patricia; Brown, Jocelyn; Smailes, Elizabeth M.; Bernstein, David P. Childhood Maltreatment Increases Risk for Personality Disorders During Early Adulthood.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1999-07-01), 56 (7). ISSN 0003-990X. doi:10.1001/archpsyc.56.7.600.
- ^ Murphy, Tim Ph D.; Oberlin, Loriann. Overcoming Passive-Aggression: How to Stop Hidden Anger from Spoiling Your Relationships, Career and Happiness. New York: Da Capo Press. (2005). ISBN 978-1-56924-361-9.
- ^ Kantor, Martin. Passive aggression: a guide for the therapist, the patient and the victim 1. publ. Westport, Conn.: Praeger. (2002): xvi–xvii, 5. ISBN 978-0-275-97422-0. LCCN 2001036701.
- ^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 5th ed. 华盛顿Washington: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 (2013): 645–646. ISBN 978-0-89042-554-1.
- ^ DSM-III: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3rd Edition.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80). ISBN 978-0-52131-528-9.
- ^ 10.0 10.1 10.2 Disorders of adult personality and behaviour (F60–F69). F60 Specific personality disorders. The ICD-10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and Behavioural Disorders – Clinical descriptions and diagnostic guidelines.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157–158 [2017-12-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3-23).
- ^ Theodore Millon; Carrie M. Millon; Sarah E. Meagher; et al. Personality Disorders in Modern Life. John Wiley & Sons. 2012: 529–531. ISBN 978-1-118-42881-8.
- ^ Kantor, Martin. Passive-aggression: a guide for the therapist, the patient, and the victim. Westport, Conn: Praeger. (2002): 115. ISBN 978-0-275-97422-0. LCCN 2001036701.
- ^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PDF). Washington 6,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Mental hospital service. (1952): p. 37. ISBN 978-0-890-42017-1.
- ^ Lane, C, The Surprising History of Passive–aggres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PDF), Theory & Psychology, 1 February 2009, 19 (1): 55–70 [2017-12-06], CiteSeerX 10.1.1.532.5027 , S2CID 147019317, doi:10.1177/09593543081014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9-23)
- ^ Rotenstein, Ora H.; McDermut, Wilson; Bergman, Andrea; Young, Diane; Zimmerman, Mark; Chelminski, Iwona. The Validity of DSM-IV Passive-Aggressive (Negativ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February 2007), 21 (1): 28–41. ISSN 0885-579X. PMID 17373888. doi:10.1521/pedi.2007.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