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道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央戊己灵宝符命。夏禹敷中文,出白帝书。来源:《灵宝五符

道经[1],指道教经典。古时候又以“云笈”、“天章”、“宝文”、“神书”、“玉纬”、“金函”、“仙经”、“丹书”、“道书”等词称呼道经[2]。道经的总集称为“道藏”,为道教的一切经。

按道教传说,道教经诰起于诸天之上、妙气所成形的自然天书[3],由三清境三位尊神,玉清境天宝君、上清境灵宝君及太清境神宝君各自说讲洞真、洞玄、洞神十二部经,合三十六部尊经,再辗转由高圣仙真传授给道教各派祖师,流布人间[4][5]。道士皈依诵曰:“第二皈神三十六部尊经,得闻正法,故曰经宝”,即要求皈依天尊所讲真经[6]

就历史而论,道教在一千八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揽收先秦老庄典籍,经过长期的宗教实践活动,并吸收、变造两汉的方术数术谶纬,与佛典,在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方术斋醮科仪等方面,形成了卷帙浩繁、驳杂多端的经籍书文[7]

概要

[编辑]

道教流派众多,历史上不同流派、不同时期的道士所传承的经箓、丹书、修炼方术、斋醮科仪各有侧重,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增删去取,而产生了多样化的发展。尽管后世衍生的流派众多,道教的基本信念和追求目标,皆源自老子无为不争、虚无清静之“”,其宗旨在于去除邪杂心念的牵累,澡雪心神,积精聚气,累德增善,经长久修行,最终与道合真;入世则旁通治术,出世则长生[8][9]

从现代观点来看,道教一切经可概括为讲说道的起源展开,及大罗天界与冥府阴间的教义部门,演示符咒法术与驱邪祓厄斋醮的方术部门,金丹修炼与养气调息的医术部门,以及竖立道教戒规的伦理部门[10]。道教典籍虽多,当代道士大多以念诵《玉皇经》、《三官经》、《功课经》、《清静经》为主,钻研道学者才会奉习《道德经》、《南华经》、《黄庭经》以及《悟真篇》、《参同契》等书[11][12]。通行的道教护身咒语,则有遣召丁甲神将的“六甲秘祝”、北帝煞鬼的“天蓬神咒”、役使雷霆的“金光神咒”[13][14]

林语涵所著《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知识》一书,则开列了二十六部主要的道教经典[15]:《道德真经》《南华真经》《文始真经》《冲虚真经》《通玄真经》《度人妙经》《阴符经》《清静经》《西昇经》《心印经》《黄庭外景经》《黄庭内景经》《玉皇经》《玉枢经》《三官经》《北斗经》《周易参同契》《悟真篇》《太上老君内观经》《洞玄灵宝定观经》《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坐忘论》《化书》《重阳立教十五论》《龙门心法》。

鉴于道书繁多,历代道士因之撷采章句,汇编成类书,亦择取精要,编为丛书,如《无上秘要》《道教义枢》《云笈七签》,外丹术著作《庚道集》,内丹术著作《修真十书》《道枢》,咒语书《太上三洞神咒》,术法书《金锁流珠引》《道法会元》,斋醮书《灵宝玉鉴》《道门科范大全集》《灵宝领教济度金书》《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

道家学派

老子 (道德经)

庄子 (南华经)

文子 (通玄经) / 淮南子

老子河上公章句

道经丹书

灵宝元始无量度人经

太上老君常清静经

玉皇心印经

太上黄庭经

黄帝阴符经

周易参同契

悟真篇

符箓

五岳真形图

灵宝天文五符

正一盟威符箓

类书

道教义枢

云笈七签

道枢

传布

[编辑]

方仙之道

[编辑]

早期的道教,习尚道家阴阳家神仙家思想,通晓巫鬼之道、方技要诀。以张陵为首的张天师世家,和葛玄葛洪,同为道教初期的重要世家和道流,当时流传的道书,以《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尔注》、《老子中经》、《正一法文天师教诫科经》、《太上正一盟威法箓》、《太平经》、《三皇天文》、《灵宝五符天文》、《五岳真形图》、《太清丹经》、《九鼎丹经》为主[16],囊括符箓上章金丹药饵、按摩导引吐呐行气、房中补精等方术,《抱朴子》为此一时期各种神仙方术理论的总结,尤重金丹(外丹)的功效[17]

列仙传》、《神仙传》记载了上古三代至秦汉神仙的事迹,东汉时则有神化老子的著作撰出[18]

三洞经教

[编辑]

东晋末年,尊崇元始天尊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玉晨大道君上清经系和灵宝经系开始广泛流传。南朝庐山道士陆修静,“祖述三张,弘衍二葛”,以上清、灵宝、三皇“总括三洞”,编制了《三洞经书目录》。上清经系,以《上清大洞真经》、《黄庭经》为要,茅山道士陶弘景作《真诰》、《登真隐诀》,教人“存思”身外景物、身中诸神,守“三元真一”,乃至于守“脑九宫”,徊风混合为“帝一”;灵宝经系,以《元始赤书五篇真文》摹画自然真文,《昇玄步虚章》吟咏洞章,洗心奉斋,《灵宝度人经》宣扬“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之旨,并余诸经演说科仪斋法、教戒缘起[19]

在三洞体系以外,又有马迹山道士王纂,传出《洞渊神咒经英语Divine Incantations Scripture》,北朝嵩山道士寇谦之宣说《老君音诵诫经》,楼观道道士,传扬《化胡经》、《西昇经》、《开天经》、《妙真经》,此外还有天师道的《三天内解经》、《女青鬼律》、《赤松子章历》等,多属于较为尊崇太上老君的经典。北周武帝宇文邕,令通道观学士编纂《无上秘要》,集此一时期道书精要之大成。当时还传有《真灵位业图》梳理了道教的神仙谱系,《养性延命录》述养生延年的要诀,以及《洞玄灵宝五感文》、《洞玄灵宝授度仪》论斋法要旨与仪轨[20]

隋唐道士重新阐发《》《》《》《》等道家书籍,融通佛教中观空性的思想,以重玄为宗,传扬《昇玄内教经》、《真一本际经》,并有《道体论》、《坐忘论》、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吴筠玄纲论》、谭峭化书》、成玄英《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庄子疏》、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道教灵验记》《道门科范大全集》、张万福《三洞众戒文》、朱法满《要修科仪戒律钞》等论著,潘师正《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孟安排《道教义枢》为此一时期义理的重要总结[21]

这段时期,也确立三洞四辅体系,以及从“正一”至“太玄”、“洞神”、“洞玄灵宝”,最终到“洞真上清”的经箓法位制度。北宋天禧年间,张君房总括道藏七部精要,编成《云笈七签》,即特别突出“洞真上清”的地位。除了重玄思想,当时还有《定观》、《内观》、《清静》、《太古》、《大通》、《胎息》、《消灾护命经》、《生天得道经》、《得道了身经》、《虚皇四十九章经》等谈论“静心养性”的小型经典,以及《天童护命经》、《北帝天蓬护命经》等护身咒流传开来[22]

唐代以后,须经过严格的考试,熟读《道德经》、《度人经》等,才能获得“度牒”受度入道[23]

性命双修

[编辑]

逮至宋元,道教与易学合流,宗奉锺离权吕洞宾陈抟等人,重新阐发《黄庭经》、《周易参同契》,开创内丹术性命双修”之法。最著者,为张伯端显《道德》、《阴符》隐旨,所作的内丹祖书《悟真篇》。另有全真祖师王重阳,提倡三教本一家,劝人诵《心经》、《孝经》、《道德》、《清静》,作《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重阳立教十五论》等,阐明“真功、真行”的全真宗旨。张、王二人皆独以“内丹炼养”为登真成仙之道,斥服气、符祝、外丹、房中为旁门小术[24]

此段期间还有《指玄篇》、《金丹四百字》、《灵源大道歌》、《灵宝毕法》、《锺吕传道集》、《西山群仙会真记》、《诸真内丹集要》、《真仙直指语录》、陈虚白《规中指南》、陈致虚金丹大要》、李道纯中和集英语The Book of Balance and Harmony》、白玉蟾海琼玉蟾先生文集》《海琼白真人语录》、王志谨盘山栖云王真人语录》、张三丰《大道论》等众多内丹术著作,以及集炼养要语大成的《道枢》,内丹命功修炼精要的《心印经》流传。

内丹术同时也促成炼养与符咒结合的雷法盛行,而以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最为活跃,计有《道法会元》、《清微丹诀》、《上清天心正法》、白玉蟾《道法九要》、萨守坚《雷说》《内天罡诀法》、张继先明真破妄章颂》等专著,并有与之关系密切的《雷霆玉枢宝经》《雷霆玉经》及其科仪传出。

陆修静以来的灵宝斋法,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有《灵宝玉鉴》、《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上清灵宝大法》等灵宝斋法的编纂,尤以“炼度仪”为灵宝之要,视《九天生神章》、《灵宝救苦经》等为炼度亡魂之秘文。奉许逊为祖师,强调“本心净明,忠孝为贵”的净明道,则传下《净明忠孝全书》[25]

此外,宣说天庭之主玉皇上帝来历功德的《玉皇经》,召真武大帝收断妖魔的《真武经》,祈请北斗本命星君消灾延寿的《北斗经》,以及宣扬天人感应和善恶报应思想的《太上感应篇》,也在此时广为流行。南宋绍熙年间,有道士谢守灏编纂了最为全面的老君神话传记《太上老君混元圣纪》。元代浮云山道士赵道一修撰《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收神仙、道士899人的传记。

公元1222年,长春真人丘处机前往西域见成吉思汗,三次向其讲道。其谈道论玄之言,由成吉思汗的近侍耶律楚材记为《玄风庆会录》,欲使“天下共知玄风庆会一段奇事”。

正一全真

[编辑]

明、清以后,天下道门逐渐收拢为或居宫观,或设道坛作“法事”的正一道,以授箓来奏职,以及居十方丛林宫观行“清修”的全真道,以传戒来拨职(全真道在金、元时仍戒箓并传,后来只传戒)[26][27][28],并在元、明之时有全真《金莲正宗记》《甘水仙源录》、正一《汉天师世家》、上清《茅山志》的道门谱录编纂。鉴于历代道藏均已湮灭不存,明成祖明英宗敕令万法宗坛龙虎山张天师主持《正统道藏》编修,全藏以《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居首。明神宗万历年间又刻印《续道藏》,增收《三官经》、洪应明《长生诠经》《无生诀经》《消摇墟经》、朱权《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等道书。明代编修有《历代神仙通鉴》,又名《三教同原录》,广收仙佛圣贤之传说。

明末清初时,道教逐渐形成早晚课诵的风气,而编集《功课经》。清初,龙门派王常月住持第一丛林白云观开坛授戒,传下《龙门心法》。这段时期,也产出不少内丹著作,陆西星《方壶外史》,伍守阳《天仙正理直论》,刘一明修真九要》,李西月三车秘旨》,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等,作者不详的《性命圭旨》、《太乙金华宗旨》也颇为流行。晚清、民国以来,又有赵避尘的《性命法诀明指》等。

正一道龙虎山天师张宇初道门十规》、全真教龙门派道士王常月《初真戒律》、闵一得《全真参访集》等列出了当时重视的道门要典,而在清朝嘉庆光绪年间,天仙派刻印《重刊道藏辑要》收录道藏精要,新增不少题为“孚佑上帝”、“八洞仙祖”、“文昌帝君”的乩仙之作[29]

民国时期,有以黄帝《阴符经》,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及《黄庭经》与《文始经》为“道教五大经典”的说法[30][31],而北京白云观每年冬季会对《阴符经》《道德经》《文始经》《南华经》《冲虚经》《功课经》《化书》《参同契》《悟真篇》等重要经典进行讲学[32]。《功课经》《玉皇经》《三官经》《清静经》等,成为道士平日在宫庙必备的诵读功课。

此外,民间鸾坛的盛行,造作出各种杂揉儒释道思想,敬奉地方民间信仰神明的经书和善书。而以气功为名,标榜可强身健体的炼养方法,也因其通俗、简便而流传开来。

占验杂术

[编辑]

历代皆不乏兼习医方术数的道士,近代以五术”称之。除仙经丹书外,还会研读一些医命卜相等杂术,如:

道藏编纂

[编辑]

分类

[编辑]

三洞四辅是道教所特有的一种对道经丹书的分类方法,道藏就是用这种方法编目的。其中“三洞”、“四辅”合称“七部”。三洞为,洞真、洞玄、洞神[33]。四辅为,太玄、太平、太清、正一[34]。三洞之下又再分为十二类,是为三十六部。十二类为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录、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章表[35]

七部各有其道统源流,不同教派的经典有各自的传授和发展源流,最终形成了七部分类体系。

从道经源流来说,洞真部是上清经,洞玄部是灵宝经,洞神部是三皇经,太玄部是老子经,太平部是太平经,太清部是丹书,正一部是天师道经。随着道经不断增加,从唐起,有些道经已不能为七部所容,《道藏》的分类就有些不适应需要了[36]

明代《正统道藏》视“洞真部”为元始天尊所说,“洞玄部”为灵宝天尊所说,“洞神部”为太上老君所说,对道经的分类就不尽合其源流。如上清经当入《洞真部》,而今大多入《正一部》;《度人经》诸家注当入《洞玄部》,而今入《洞真部》;道家诸子注疏当入《太玄部》,而今入《洞真部》[36]。《道藏辑要》参照明代道藏,将“三洞”及受启于“三清”的道书放在前面[37]

中华道藏》依道门旧例,保留三洞四辅名目,但所收经书皆据其内容性质,或时代先后、所属门派,重新分类为三洞真经、四辅真经、道教论集、道法众术、道教科仪、仙传道史、目录索引七大类,分编为49册。

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将著录的道经分为25类:1老子、2庄子、3诸子、4阴符经、5黄庭经、6参同契、7目录、8传、9记、10论、11书、12经、13科仪、14符箓、15吐纳、16胎息、17内视、18导引、19辟谷、20内丹、21外丹、22金石药、23服饵、24房中、25修养。

元朝马端临文献通考》将道家之术分为五类:1 清净:黄帝、老子、列御寇、庄周之书所言者,清净无为而巳,而略及炼养之事,服食以下,所不道也。2 炼养:赤松子、魏伯阳之徒,则言炼养而不言清静。3 服食:卢生、李少君、栾大之徒,则言服食而不言炼养。4 符箓:张道陵、寇谦之之徒,则言符箓而俱不言炼养服食。5 经典科教:杜光庭而下,以及近世黄冠师之徒,则专言经典科教,所谓符箓者,特其教中一事,于是不惟清净无为之说略不能知其旨趣,虽所谓炼养服食之书,亦未尝过而问焉矣。

历史

[编辑]

南北朝时,陆修静于公元471年编《三洞经书目录》是道藏雏形。唐玄宗下令四处搜访道经,加上原来所藏,纂修成《开元道藏》,目录曰《三洞琼纲》[38]宋真宗宋徽宗金世宗等帝王,皆下令搜访道经,编修道藏,其中宋真宗时又编有《云笈七签》,撮道藏之精要,有“小道藏”之誉。元朝时,全真道道士,将全真道新撰著作纳入道藏,是为《玄都宝藏》。

元宪宗元世祖先后两次焚经,元末又被兵祸,《道藏》多毁亡[36]

明朝两次纂校《道藏》,先后由43代天师张宇初、通妙真人邵以正负责。明英宗正统十年,刊校事竣,共5305卷。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50代天师张国祥刊续《道藏》,凡180卷,名曰《万历续道藏》。

清朝无道藏之结集。道书纂修最重要的有《道藏辑要》,收道藏之精华,又收明清时期新出道书。

当代编有《藏外道书》、《敦煌道藏》、《道书集成》、《三洞拾遗》、《庄林续道藏》、《中华道藏》、《中华续道藏初辑》、《东方道藏•民间道书合集》,并且有搜集整理明《道藏》未收道书,将明代以来数百年问世的道教文献,编纂为《中华续道藏》的计划[39][40]。在选辑方面,丁福保编纂的《道藏精华录》,不收诸子和外丹斋醮之书,以《云笈七签》、《修真十书》、《道贯真源》为核心,尤重内丹典籍。萧天石主编的《道藏精华》,选录《道藏》及藏外丹经与孤本佚籍。中国道教协会编纂、李光富主编的《中华道经精要》,收录了1540部道经,精选明代《道藏》主要经书,并补充大量藏外道书,《道藏》以外的道书占了百分之四十[41]

现存明代正统万历年间编纂的道书总集《道藏》,共有5485卷,1487种书,若加上《道藏》失收,以及明代以后出现的道书,许多学者估计,不下万卷[2][42]

1 2 3 4 5 6 7 8 选辑
名称 开元道藏 天宫宝藏 政和万寿道藏 琼章宝藏 大金玄都宝藏 玄都宝藏 正统道藏 万历续道藏 重刊道藏辑要
发行年 天宝七年(748) 天禧三年(1019) 政和三年(1113) 淳熙二年(1175) 明昌二年(1192) 昭慈后三年(1244) 正统十年(1445) 万历三十五年(1607) 光绪三十二年(1906)
数量 3744~7300卷[a] 4565卷 5481卷 5481卷 6455卷 7800卷 5305卷 180卷 531卷(292种书)
状态 亡佚 亡佚 亡佚 亡佚 亡佚 仅存两种道书[b] 北京白云观上海图书馆等地[c] 藏成都青羊宫[d]
发起人 唐玄宗 宋真宗 宋徽宗 宋孝宗 金章宗 全真教道士宋德方 明成祖 明神宗 四川二仙庵阎永和住持

石刻及墨宝

[编辑]

道教石刻经文,约始于唐代中叶。最早的道教刻石为唐朝景龙二年 (公元708年)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本”[45]开元26年 (公元738年),龙兴观又造有“唐玄宗御注道德经”经幢,于现存数通古代道德经幢中,保存最为完好[46]。另外,在邢州龙兴观、庆阳县天真观、文登县昆嵛山等地都还存有镌刻道德经的石碑摩崖或经幢[47][48]。除了老子《道德经》,现下还留存的道教石刻经文,尚有《阴符经》、《常清静经》、《消灾护命经》、《生天得道经》、《北方真武妙经》等十余种[49]

荟萃了中国古代碑石艺术的西安碑林,就收有郭忠恕用篆书、隶书、古文三体书写的阴符经[50],以及北宋太平兴国五年 (公元980年)长安国子监的《佛道图文碑》。石碑刻有一篇佛教经文:摩利支天经(道教尊为斗姆元君),和四篇道教经文:黄帝阴符经、太上老君常清净经、太上升玄消灾护命经、太上天尊说生天得道经[51]。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于河南嵩山刻有《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经》的石碑[52]

明朝宣德三年,贮藏石刻佛经的房山石经第七洞,在全真道士陈风便和正一道士王至玄的募刻下,收纳了《高上玉皇本行集经髓》、《太上洞玄灵宝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玉皇本行集经纂》、《无上玉皇心印经》四部道经[53]。珍贵的道书碑刻,则有王屋山的《有唐贞一先生庙碣》。其碑阴刻有道士张弘明抄录的形神《坐忘论》,和云笈七签所收版本不同[54]

书法家写道经,则始于王羲之杨羲二人,以《黄庭经》和《内景经》为代表。道教经典中,除《黄庭》系统之外,被写得最多也最早的,为题名褚遂良手书的《阴符经》,褚书所传另有《度人经》《西昇经[55][56]。唐朝广受推崇的道经书帖,尚有题名为柳公权书写的《度人经》《常清静经》《消灾护命经》和锺绍京灵飞六甲经》帖[57]

唐代亦为道经写本发展的高峰期,存世800余件的敦煌道经写卷中,种类涵盖三洞四辅的经藏体系[58]。传抄最多的为《太玄真一本际经》,老子《道德经》亦占相当比例[59],其次有《洞渊神咒经》、《老子化胡经》、 《灵宝天尊说十戒经》等。道经杂抄,以及道士论道、行斋醮符箓的文书也在抄写之列[60][61]

唐代以后,苏东坡米芾赵孟𫖯文徵明祝允明董其昌孔继涑等人,都是兼写佛道经典的大家。所留法帖,除了《黄庭经》、《阴符经》、《道德经》、《洞古经》、《玉枢经》、《高上大洞玉经》之外,更广及《参同契》、《金丹四百字》、《太上感应篇》、《纯阳吕祖宝诰》和《关圣帝君宝训英语Holy Emperor Guan's True Scripture to Awaken the World[55][57]。古代帝王也有道教写经作品传世,他们出于对道教经书的重视或者对书法的爱好而有写经活动。如宋高宗写《黄庭经》,清圣祖写《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等。古代帝王特殊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了道教写经的社会影响力[58]

整体而言,早期道教与书法的关系比佛教密切,后期在三教合流的风气下,则大多兼写佛道经[55]。道经刻石则起步较晚,所刻亦少,不及佛经石刻兴盛。晚清藏书家叶昌炽就说:“佛经之精者皆大字,而为多;道经之精者皆小楷,而为多”[49]

佛教的观点

[编辑]

在南北朝时期,道教与佛教争辩优劣,汉传佛教宣称道教教典中只有由老聃所著的《道德经》是真典,其他均为伪典,这些伪典不但不是由老聃所著的,而且与老聃所持有的观点相违背,例如道家主张顺应天道以达到自然虚寂的境界,道教却主张成为长生不死的仙人以扭转凡人必死的命运,故此道教这些教典大多包含“淆杂并淫谬之说”,此外, 汉传佛教宣称老聃虽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但仍只是凡人而非像道教所宣称的那样是神仙[62]。作为回应, 在发生于唐高宗显庆五年的佛道论辩中,道教派出的道士李荣曾经声称佛教教典除《佛说四十二章经》外,其他均为伪作,汉传佛教派出的僧侣静泰则批驳指李荣不了解与佛教有关的译经史,静泰声称佛教每一部教典都有关于译者、翻译时间及翻译地点的记载,李荣在论辩中处于下风,道教因而无法在论辩中获胜[63]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文献通考》引《宋三朝国史志》记3744卷,杜光庭《太上黄箓斋仪》记7300卷,《道藏尊经历代纲目》记5700卷。
  2. ^ 至元十七年(1280)释道辩论道教失败,元世祖忽必烈下令焚毁《道藏》经文及雕版,令除了《道德经》以外的道书和道经都遭到严重的厄运。《道藏》遭蒙古人全毁以后,印本仅存《云笈七签》残页及《太清风露经》两种,现均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43]台湾故宫博物院亦有《玄都宝藏》版的《云笈七签》三卷残页[44]
  3. ^
    • 1923年至1926年,上海涵芬楼以北京白云观藏本(梵夹装,今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为主,补以其他道观所存,然仍缺 98 叶,由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 350 部、每部 1120 册的线装本《道藏》。
    • 1957年,台湾中华道教会发起,新文丰出版社将明《正统道藏》精审精校缩印,同时增辑了明清以来的散佚道书15种插入,至1977年印成。新文丰版《正统道藏》每部为60巨册,附目录1册。
    • 1986 年日本株氏会社中文出版社亦影印出版 16 开本 30 册《重编影印正统道藏》。第一册为《目录‧通检》,包括改编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所编之《道藏通检》。
    • 1988 年中国大陆的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局、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 16 开本 36 册《道藏》,简称三家本《道藏》。三家本《道藏》借用现藏于上海图书馆之上海白云观旧藏本补足北京白云观所藏明版《道藏》原缺的 98 叶。
  4. ^ 《道藏辑要》最初由北京觉源坛信士蒋元庭,所编辑及刻印。蒋元庭先后主持刻印过数个版本,它们的装祯、册数及卷数不尽相同,现时四川图书馆、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东京大学、东洋文库、巴黎法兰西学院高等汉学研究所等处,仍存有约9种蒋元庭版。后来经数次翻刻增补,以成都二仙庵编纂出版《重刊道藏辑要》最为通行。多家出版社,如台北考正出版社和新文丰出版公司(分别于1971, 1977, 1983, 1986),成都巴蜀书社(1985, 1986, 1992, 1995),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不断重印。电子版《道藏辑要》: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南史.卷七五.隐逸传上.顾欢传》:“佛经繁而显,道经简而幽。”
  2. ^ 2.0 2.1 田诚阳. 道經知識寶典.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 [2015-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6). 
  3. ^ 《云笈七签·道教本始部·道教所起》:“寻道家经诰,起自三元,从本降迹,成于五德,以三就五,乃成八会。其八会之字,妙气所成,八角垂芒,凝空云篆。太真按笔、玉妃拂筵,黄金为书,白玉为简。秘于诸天之上,藏于七宝玄台。有道即见,无道即隐。盖是自然天书,非关苍颉所作。”
    陶弘景《真诰·运题象》:“实中之空,空中之有,有中之无象。……造文之既肇矣,乃是五色初萌,文章画定之时,秀人民之交,别阴阳之分,则有三元八会群方飞天之书,又有八龙云篆明光之章也。其后逮二皇之世,演八会之文,为龙凤之章,拘省云篆之迹,以为顺形梵书,分破二道,坏真从易,配别本支,乃为六十四种之书也,遂播之于三十六天十方上下也,各各取其篇类,异而用之,音典虽均,蔚迹隔异矣。校而论之,八会之书是书之至真,建文章之祖也,云篆明光是其根宗所起,有书而始也。今三元八会之书,皇上太极高真清仙之所用也,云篆明光之章,今所见神灵符书之字是也。”
    《洞玄灵宝玄门大义》:“阴阳初分,有三元五德八会之炁,以成飞天之书,后撰为八龙云篆明光之章。陆先生解三才谓之三元。三元既立,五行咸具。以五行为位,三五合和,谓之八会。为众书之原。又有八龙云篆明光之章,自然飞玄之炁结空成文,字方一丈,肇于未天之内,生立一切也。……赤书又云灵宝赤书五篇真文出于元始之先。即此而论,三元应非三才,五德非五行也。此正应是三宝丈人之三炁耳。……三元者,一曰混洞太无元高上玉虚之炁,二曰赤混太无元无上紫虚之炁,三曰冥寂玄通元无上清虚之炁。五德者,所本有三,即阴、阳、和。阴有少阴、太阴,阳有少阳、太阳,就和中之和五德也。篆者撰集,云书谓之云篆,此即三元八会之文、八龙云篆之章,皆是天书。”
    杜光庭《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序》:“赞咏之作,始于天地之初。三景既分,五行生化。于是五行三景之气,流行太无之中,感激凝结,浮于太空之内。氤氲交错,而成文字,非雾非气,非烟非云,号曰“天章”,亦名“天书”……太上大道君命天真皇人依形模写,回环曲折,谓之“天篆”,亦名“真文”。以五气所凝者,为五帝之篇;以八会所成者,为八天之篆。其文在空中,为天风飘泛,自然生八会之音。闻之者神襟明畅,飘然有飞跃腾凌之意;听之则神和于内,气逸于外,可以致道,可以延龄。所图写之文,自谐音韵,勾度高妙,出人意表。今所存灵宝赤书、大梵隐语、上清大洞三十九章、三皇内文洞神大字、九凤篆、蓬莱龙书,及三洞宝箓、金符玉章,皆本文也。故能保制劫运,召役鬼神,招真集灵,通神达妙,无所不能。……其成音曲章句者,即上清歌咏之曲、六甲灵飞之章、灵宝步虚之篇、玉检龟山之颂。或高圣之述,或上真所裁,或指修真之门,或叙长生之诀,或敷扬灵奥,或宣赞深冥,或秘在上京,或降于前古。”
  4. ^ 这三位尊神,照现在道教界的认识,即指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参见:
    • 卿希泰. 道與三清關係. 道教月刊. 2007, 24: 36–39 [2015-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 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且三尊之号,在经中只称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其别号则曰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以三境之名而称之,则曰玉清,上清,太清。以三洞之书而名之,则曰洞真,洞玄,洞神。如此而矣。”
    • 王希巢《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解》:“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当其天人合同,本无间别。以理推之,天宝即元始,灵宝即道君,神宝即老君。”
  5. ^ * 《道藏阙经目录》〈道藏尊经历代纲目〉:“故天书云篆,则元始天尊开其先;宝笈琼章,则道君老君继其后。遂说三洞真经……三部共一百九十三万四千三百八十卷,秘在玉京玄都、洞天海岳,未尽降世”
    • 张宇初《道门十规》:“太上三洞诸品经典,乃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道德天尊金口所宣,历劫相传,诸师阐化”
    • 《大明道藏经目录》:“洞真部,则无上法王元始天尊所出,号洞真经而为大乘上法,乃九圣之道……洞玄部,则三界医王太上道君所岀,号洞玄经而为中乘中法,乃九真之道……洞神部,则十方道师太上老君所出,号洞神经而为小乘初法,乃九仙之道。”
    • 《云笈七签》:“然三洞所起,皆有本迹。洞真之教,以教主天宝君为迹,以混洞太无元高上玉皇之气为本。洞玄之教,以教主灵宝君为迹,以赤混太无元无上玉虚之气为本。洞神之教,以教主神宝君为迹,以冥寂玄通元无上玉虚之气为本也。……又洞真法天宝君住玉清境,洞玄法灵宝君住上清境,洞神法神宝君住太清境。此为三清妙境,乃三洞之根源,三宝之所立也。……又三洞之元,本同道气,道气惟一,应用分三。皆以诱俗修仙,从凡证道,皆渐差故别,有三名。其经题目:《洞神》即云洞神三皇,《洞玄》即云洞玄灵宝,《洞真》即杂题诸名,或言以教垂文,或以色声着体,并是难思知用,随方立名耳。……原夫经教所出,按《业报经》、《应化经》并云:天尊曰:吾以道气,化育群方。从劫到劫,因时立化。吾以龙汉元年,号无形天尊,亦名天宝君。化在玉清境,说《洞真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圣,大乘之道也。……天尊曰:吾以延康元年,号无始天尊,亦名灵宝君,化在上清境,说洞玄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中乘之道也。……天尊曰:吾以赤明之年,号梵形天尊,亦名神宝君,化在太清境,说洞神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小乘之道也。”
    • 潘师正《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天宝君治在玉清境,即清微天也,其气青始。灵宝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其气白元。神宝君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其气黄玄。故《九天生神章经》云:此三号年殊号异,本同一也,此三君各为教主,即是三洞之尊神也。其三洞者,谓洞真、洞玄、洞神是也。天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真教主。灵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玄教主。神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神教主。三洞合成三十六部尊经……四人天上有三清境:第一太清,第二上清,第三玉清。三清之上,即是大罗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行教。太清境,大赤天神宝君说十二部经,其经号曰洞神部,其中一人为仙主。第二上清境,是禹余天,灵宝君为教主,说十二部经,其经号曰洞玄部,其中一人为真主。第三玉清境,清微天,天宝君说十二部经,其经号曰洞真部,其中一人为圣主,所谓仙真圣也。”
    • 《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元始以一炁化生三炁,分为三天。一曰始炁,为清微天,号玉清境,天宝君所化,出洞真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圣。二曰元炁,为禹余天,号上清境,灵宝君所化,出洞玄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三曰玄炁,为大赤天,号太清境,神宝君所化,出洞神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三十六部,亦曰三乘:一曰大乘,二曰中乘,三曰小乘。结飞玄之炁,自然成章,玉字金书,龙文凤篆,大方一丈八角,垂芒教化,诸天流通。世界始终五劫,常转法轮,或实或权,有广有略,因机取悟,随世修行。虽天地运终,而三洞不灭,开度群品,导引天人,三界十方,俱受利益。……今止告汝一二名焉。始有天地,龙汉之初,吾号无形,化在玉清境,出大洞真经,下代教化,为万天玄师,无上法王。经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亿万岁,延康之时,吾号无名,化在上清境,出洞玄宝经;下代教化,为三界医王,太上真尊。经八万八千八百八十亿万岁,赤明开运,吾号梵形,又号观世音,化在太清境,出洞神仙经;下代教化,为十方导师至极天尊。经七万七千七百七十亿万岁,开皇改号,吾号虚皇,化在元阳宫中,敷明三洞;下化人间,称太上道君。经六万六千六百六十亿万岁,逮至上皇,吾号元始,化在紫微宫中,广布经戒,使仙真上圣、妙行真人、飞天神王无量数众,各化人间,开度一切。如此轮转,亦无穷也。从劫到劫,从天至天,随时变见真应化身,因世立号,改易形名,千殊万异,止是吾身。或假设师资,以相开悟;或权先后,教导人天。”
    • 《太上灵宝洪福灭罪像名经》:“右经十二部,天宝君为教主,在玉清境清微天玉清宫中,计二十三万五千四百四十卷。……右十二部经,灵宝君为教主,在上清境禹余天玄都元阳七宝紫微宫,计八十五万八千一百二十卷。……右十二部经,神宝君为教生,在太清境大赤天太清太极官,计七十万二千八十卷。右三十六部尊经符图,金书玉字,凝结三洞飞玄之气,五合成文,文彩焕耀,洞照八方。元始天尊以延康劫延康元年,于大罗天中金耀玉殿明霞之馆,传授太上大道君、三元太素君,以教三十六天,各攒成一部,遂成三十六部,流演大梵天中无极世界。高真大士宗奉敬礼,以为契仙之妙门。”
    • 《太上洞神天公消魔护国经》:“老君曰:吾昔在三清境上……,哀愍众生,不悟罪福,遂说三十六部尊经,演三洞上清宝符,设九等斋科,述九转丹诀,俾一切众生,因经悟道,佩箓除邪,持斋感真,修真炼行,归真得道,乃真长生。夫三十六部尊经者,太上灵宝洞真十二部也,太上灵宝洞玄十二部也,太上灵宝洞神十二部也,凡三十六部,计一百八十八万四千二百二十卷。洞真十二部者,言天地造化,阴阳出没,九转还丹,金液炼形飞仙之道也。洞玄十二部者,言消灾治病,谢过祈禳,济度荐拔存亡之道也。洞神十二部者,言治国治家修身之道也。”
    • 《甄正论》:“三洞者,一曰洞真、二曰洞玄、三曰洞神,此之谓三洞。洞者洞彻明悟之义,言习此三经明悟道理,谓之三洞。洞真者,学佛法大乘经,诠法体实相。洞玄者,说理契真。洞神者,符禁章醮之类。今考核三洞经文,唯老子两卷微契洞玄之目。其洞真部即是灵宝,经数并是近代吴宋齐梁四朝道士葛玄宋文明陆修静及顾欢等伪造,咸无典实。其洞神一部,后汉末蜀人张道陵自云,于峨嵋山修道证果,老子从紫微宫下降,授道陵天师之任,及符禁章醮役召鬼神之术,道陵迺自伪造道经数百卷,经中叙道陵与天尊相对说经。”
    • 南竺觀記. [2016-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2). 三十六部经藏目﹕洞真十二部,洞玄十二部,洞神十二部。一天之下,三洞宝经合有三十六万七千卷。二十四万四千卷在四方,十二万三千卷在中国。上清二百卷,灵宝四十卷,三皇十四卷,太清三十六卷,太平一百七十卷,太玄二百七十卷,正一二百卷,符图七十卷。《升玄》、《本际》、《神咒》、《圣纪》、《化胡》、《真诰》、《南华》、《登真》、《秘要》等一千余卷, 合二千一百三十卷见面在世。三府四典、八索九丘、五经六籍,并出其中。余十二万八百七十卷在诸天之上,山洞之中,未行于世。夫三洞经符,道之刚纪,太虚之玄宗,上真之经首;了达则上圣可登,晓悟则高真斯陟。七部玄教,兼该行之,一乘至道,于斯毕矣。 
    • 《洞真太上太霄琅书》:“《五千文》包罗备周,众经祖宗,三洞支条,先分后合,终归道德,乃极一源也。人生多端,大阶三品,小中至大,大洞大上。中小之士,所济者安,才智洪纤,大者常少。所以众圣先出小法三皇,先身然后及物,物乃是大非小。小才之始,始于修身,自得入中,从中至大,故有三洞,洞神、洞玄、洞真是也。”
    • 《上清太极隐注玉经宝诀》:“夫太上玄微,三洞初元。至赜之辞,幽而难闻,落落冥冠,包匝群品。迢迢至德,巍巍高尊,至具所栖,众妙之门,神仙之宗,集而成文。……上清之高旨,极真之微辞,飞仙之妙经也。灵宝经,或曰洞玄,或云太上升玄经,皆高仙之上品,虚无之至真,大道之幽宝也。三皇天文,或云洞神,或云洞仙,或云太上玉策。此三洞经符,道之纲纪,太虚之玄宗,上真之首经矣。岂中仙之所闻哉。”
    • 《太极左仙公请问经》:“道德上下经,及洞真、洞玄经、三皇天文、上清众篇咏等,皆是太上虚皇众真、十方自然真仙,及帝君之隐位,及诸天大圣众诸天宫殿城台,山海立池,或是太上之灵观,自然之宝阙,并诸天之日月星辰,城郭及门户之铭,或是大魔王官属之内讳密字,宫室之处所,太上故撰而为文也。是以不可毁谤妄宣矣。若斋静礼预,于玄上注心道真,而诵经数句者,则所言华华而响对。”
  6. ^ *张万福 (编). 三洞眾戒文. [2015-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第二戒者,归神三十六部尊经 
  7. ^ 卿希泰 (编). 中國道教第二卷. 东方. 1994. 
  8. ^
    • 魏收. 魏書. 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千变万化,有德不德,随感应物,厥迹无常。授轩辕于峨嵋,教帝喾于牧德,大禹闻长生之诀,尹喜受道德之旨。至于丹书紫字,昇玄飞步之经;玉石金光,妙有灵洞之说。如此之文,不可胜纪。其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积行树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升天,长生世上...其书多有禁秘,非其徒也,不得辄观。至于化金销玉,行符敕水,奇方妙术,万等千条,上云羽化飞天,次称消灾灭祸。故好异者往往而尊事之。 
    • 魏徵 (编). 隋書·經籍志. 道经者,云有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气,冲虚凝远,莫知其极。所以说天地沦坏,劫数终尽,略与佛经同。以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开,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穷桑之野,授以秘道,谓之开劫度人...天尊之开劫也,乃命天真皇人,改啭天音而辩析之。自天尊以下至于诸仙,辗转节级,以次相授。诸仙得之,始授世人。...推其大旨,盖亦归于仁爱清静,积而修习,渐致长生,自然神化,或白日登仙,与道合体。 
    • 金允中 (编). 上清靈寶大法. 盖洞玄之部,品目繁多,词章浩博。惟《度人》之一卷,备拯济之深枢。内而炼行修仙,可以登真度世。外而立功蒇事,可以福显利幽。隐诀灵音,悉存经内,其如理致幽晦,世未能详。...灵宝虽为中乘之道,实贯通三洞,总备万法,端本澄源,学者当知其始终。道之未形,先天先地,自然祖气,化肇万生。及其结气成文,凝云作篆,于是图书焉,立教垂科,度人接物,以法为用。但法出于经,而经涵道妙,岂独区区于斋修禁咒之间而已哉。傥能深彻玄机,稍窥灵奥,要须因法以知经,因经而悟道,知道中之道,则超三界六极之外矣。我之一灵,本不蒙昧。我之一气,自合道真。 
    • 道法會元(清微道法樞紐). 道者,灵通之至真;法者,变化之玄微。道因法以济人,人因法以会道,则变化无穷矣。当知法本真空,性源澄湛;了一心而通万法,则万法无不具于一心;返万法而照一心,则一心无不定于万法。如是,当知道乃法之体,法乃道之用。雷霆者,彰天之威,发道之用者也。明其体用而究其动静,静也得太极之体;动也得太极之用。寂然不动,即道之体,感而遂通,即法之用。...清微始祖元始天尊妙道上帝,乃清微法主也。自先天浮黎传经之后,惟妙行真人得是心传。乃至十方无极至真大神,无鞅数众,俱入宝珠之中,同一段光明受用,是谓普殖神灵,万道之祖。今法书符必先画一圆,象其为造化,便可见矣。内圆外圆,发挥心上工夫。内外混融,与道合真。...修之内,则遂成至宝,得为至人;施之外,则和天安地,福国裕民。至于呼沆瀣,吸风云,役鬼神,驱雷电,此皆一真之妙用,出方寸之经纶。 
    • 王喆. 重陽教化集. 夫玉花者,乃气之宗。金莲者,乃神之祖。气神相结,谓之神仙。《阴符经》云:神是气之子,气是神之母,子母相见,得做神仙。起置玉花金莲社,在于两州,务要诸公认真性养真气,诸公不晓根源,尽学旁门小术,此乃是作福养身之法,并不干修性命入道之事。稍为失错,转乖人道。诸公如要修行,饥来吃饭,睡来合眼,也莫打坐,也莫学道。只要尘凡事屏除,只用心中清静两个字,其余都不是修行。诸公各怀聪慧,每斋场中细细省悟。庶几不流落于他门,功行乃别有真功真行。若要真功者,须是澄心定意,打叠精神。无动无作、真清真净、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乃为真功也;若要真行者,须是修仁蕴德、济贫救苦。见人患难,常行拯救之心;或诱善人入道修行,所行之事,先人后己,与万物无私,乃真行也。 
    • 丘处机. 耶律楚材 , 编. 玄風慶會錄. 夫人认身为己,此乃假物,从父母而得之者,形骸耳目是也,神为真己,从道中而得之者,能思虑寤寐是也。行善进道,则升天为之仙;作恶背道,则入地为之鬼。夫道生众生,如金为众器,销其像则返成乎金,人行乎善则返成乎道。人间声色衣食,人皆以为娱乐,此非真乐,本为苦耳。世人以妄为真,以苦为乐,不亦悲哉!……中国承平日久,上天屡降经教,劝人为善。大河之北,西川江左,悉有之。东汉时,干吉受《太平经》,一百五十卷,皆修真治国之方。中国道人,诵之行之,可获福成道。又桓帝永寿元年,正月七日,太上降蜀临邛,授天师张道陵《南斗北斗经》及《二十四阶法箓》,诸经籍千余卷。晋王纂遇太上道君法驾,乘空赐经数十卷。元魏时,天师寇谦之居嵩山,于太上等处,受道经六十余卷,皆治心修道、祈福禳灾、扫除魑魅、拯疾疫之术。其余经教,不可尽言。降经之意,欲使古今帝王臣民皆令行善。经旨太多,谨举其要。天地之生人为贵,是故人身难得,如牛之角;万物纷然,如牛之毛。既获难得之身,宜趋修真之路。作善修福,渐臻妙道。……修行之法无他,当外修阴德,内固精神耳。……道人修真炼心,一物不思,如太虚止水,水之风息也,静而清,万物照之,灿然悉见。水之风来也,动而浊,何能鉴万物哉?本来真性静如止水,眼见乎色,耳悦乎声,舌嗜乎味,意著乎事,此数者续续而叠举,若飘风之鼓浪也。道人治心之初甚难,岁久功深,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余谓修身之道,贵乎中和,太怒则伤乎身,太喜则伤乎神,太思则伤乎气,此三者于道甚损,宜戒之也。 
    • 张宇初. 道門十規. 凡符箓、经教、斋品、道法之传,虽传世之久,各尊所闻,增减去取,或有不同,而源委则一...后之不究其本、不探其源者,流而忘返,眩异失同,则去太上立教之本,虚无清静、无为不言之妙日远矣...孰知学道之本,非性命二事而何;虽科教之设,亦惟性命之学而已。若夫修己利人,济幽度显,非明性命根基,曷得功行全备。诸师之修炼成道,皆自静定之工,庶得道功克就,神通自在。 
  9. ^ 陈撄宁. 中華全國道教會緣起. 1936 [2017-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7). 
  10. ^ 李丰楙. 道教經典. 中華百科全書. 2006 [2017-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4). 
  11. ^ 李养正. 道教概說. 中华书局. 198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4). 
  12. ^ 陈耀庭. 道經的神性 (PDF). 弘道. 2007, 33: 36–45 [2015-11-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8-08). 
  13. ^ 李远国. 中日文化史上的宗教交流:九字秘咒的傳播與演變. 中华文化论坛. 2008, (3) [2016-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7). 
  14. ^ 金光神咒的修持與應用. [2016-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2). 
  15. ^ 林语涵.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知识. 青苹果数据中心. 2014 [2017-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16. ^ * 後漢書. 上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其言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经,乃收藏之。后张角颇有其书焉。及灵帝即位,以楷书为然。 
    • 傳授經戒儀注訣. 系师得道,化道西蜀,蜀风浅末,未晓深言,托构《想尔》,以训初回。 
    • 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 《妙真》自吾所作,《黄庭》三灵七言,皆训喻本经,为《道德》之光华。……诸新故民户,男女老壮,自今正元二年正月七日已去,其能壮事守善,能如要言,臣忠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内无二心,便可为善,得种民矣。 
    • 葛洪. 神仙傳. 汉孝文帝时,结草为庵于河之滨,常读老子道德经。时文帝好老子之道,诏命诸王公大臣州牧在朝卿士,皆令诵之,不通老子经者,不得陛朝。帝于经中有疑义,人莫能通...河上公即授素书《老子道德章句》二卷,谓帝曰:“熟研究之,所疑自解。余著此经以来,千七百余年,凡传三人,连子四矣,勿视非人!”帝即拜跪受经。 
    • 葛洪. 抱朴子. 余从祖仙公,又从元放受之。凡受太清丹经三卷及九鼎丹经一卷金液丹经一卷……仙药之大者,莫先于金丹。既闻命矣,敢问符书之属,不审最神乎?抱朴子曰:余闻郑君言,道书之重者,莫过于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也。 
    • 葛洪. 神仙傳. 华子期者,淮南人也。师禄里先生,受隐仙灵宝方。一曰伊洛飞龟秩,二曰伯禹正机,三曰平衡方。按合服之,日以还少,一日能行五百里,力举千斤,一岁十二易其行。后乃仙去。 
    • 施舟人. 《老子中经》初探. [2016-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4). 陈国符先生在他的《道教源流考》指出,《老子中经》一名《珠宫玉历》,而《抱朴子》第十九“遐览篇”著录的《老君玉历真经》应该就是这个经。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其它方面找到《抱朴子》与《老子中经》的关系。 
  17. ^
    • 赤松子章曆. 汉代人鬼交杂,精邪遍行,太上垂慈,下降鹤呜山,授张天师正一盟威符箓一百二十阶,及千二百官仪三百大章,法文秘要,救治人物。 
    • 葛洪. 神仙傳. 甘始者,太原人也。善行气,不饮食,又服天门冬,行房中之事,依容成玄素之法,更演益之,为一卷,用之甚有近效。治病不用针灸汤药。在人间三百余岁,乃入王屋山仙去也。 
    • 葛洪. 抱朴子. 余考览养性之书,鸠集久视之方,曾所披涉篇卷,以千计矣,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焉。然则此二事,盖仙道之极也。服此而不仙,则古来无仙矣。……余问诸道士以神丹金液之事,及三皇内文召天神地祇之法,了无一人知之者。 
    • 方维甸. 抱朴子內篇序. 东汉之季,桓帝好神仙,祠老子。张陵之子衡,使人为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都习。神仙之附会道家,实昉于此。抱朴子内篇,古之神仙家言也。虽自以内篇属之道家,然所举仙经神符,多至二百八十二种,绝无道家诸子...又后世学仙者,奉魏伯阳为正宗。是书偶及伯阳内篇之名,并无一语称述,惟神仙传中言参同契假爻象以说作丹之意而已。是稚川之学,匪特与道家异,并与后世神仙家无几微之合。 
  18. ^
    • 王阜. 老子聖母碑. 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浊清之未分。 
    • 边韶. 老子銘. 其二篇之书,称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不自生也。厥初生民,遗体相续,其死生之意可知也。或有浴神不死,是谓玄牝之言,由是世之好道者触类而长之。以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观天作谶,升降斗星,随日九变,与时消息,规矩三光,四灵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身化,蝉蜕渡世,自羲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 
  19. ^
    • 陶弘景. 真誥. 若得《大洞真经》者,复不须金丹之道也,读之万过,毕,便仙也...故曰《大洞真经》,读之万过便仙。此仙道之至经也。 
    • 闾丘方远. 太上洞玄靈寶大綱鈔. 天尊于龙汉劫初,从碧落天降大浮黎国,在大地东方说法,演灵宝自然天书五篇真文...世人多疑《灵宝度人经》。天尊说经,不与世间经书符同,暗致疑惑。都五十八卷,其经旨在此《度人经》中。其五十七卷,皆演说科仪斋法、教戒缘起,宗于自然天书。 
    • 上清太極隱注玉經寶訣. 学士虽修善行,或婴前世之对,疾病灾厄,频烦委顿者,道士法师,当为持斋,转五千文,及消魔智慧玉清金真洞经,中品威神,营卫病人,所谓临困得济者也。救度一切之急,莫有及此之法轮矣...上清之高旨,极真之微辞,飞仙之妙经也。灵宝经,或曰洞玄,或云太上升玄经,皆高仙之上品,虚无之至真,大道之幽宝也。三皇天文,或云洞神,或云洞仙,或云太上玉策。此三洞经符,道之纲纪,太虚之玄宗,上真之首经矣。岂中仙之所闻哉。 
    • 洞真太上素靈洞元大有妙經. 凡学当从下上,按次而修,不得越略,亏天科条。经有三品,道有三真。三皇内文,天文大字,九天之箓,黄白之道,亦得控辔玄霄,游盘五岳,故为下品之第。灵宝洞玄,亦元始俱生,渊泉深奥,妙趣洞源,斋净芳兰,五称映玄,拔度七祖,解释罪根,亦致真人下降,飞腾太清,中品之妙,下方地仙。上清道经,太丹隐书,凡三百宝名,玉诀九千,此上真之首目,玉帝之内篇,得者名参玉简,录字青宫,白日昇晨,上造帝堂,上品之诀,秘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宫。夫学当从下品,造于上清也。道有三奇,第一之奇《大洞真经三十九章》,第二之奇《雌一宝经》,第三之奇《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此传已成真人,不传于始学也。忽遇因缘,得见篇题,不得便妄披于灵文,皆当先练涉学,然后造真,道无不备,万无不仙,学者详而奉之,勿亏此言。 
    • 三清. 
    • 王承文. 中古道教「步虛」儀的起源與古靈寶經分類論考. 中山大学学报. 
    • 萧登福. 六朝道教上清 派存思修鍊法門試論 (PDF). 真佛宗研讨会论文. 
  20. ^
    • 孟安排. 道教義樞. 太玄者,重玄为宗,老君所说,故《道君序诀》云:“玄玄道宗”。又《太玄经》云:“旡无曰道,义枢玄玄”。而尹生所受,唯得道德、妙真、西昇等五卷...重玄之心既朗,万变之道斯成,故三十九章号无生之说,西昇妙典示善入无为之宗,无为之果。既体玄斯致,无生之道即洞遣方成。 
  21. ^
    • 隋書·經籍志. 其所以讲经,由以老子为本,次讲庄子及灵宝、昇玄之属。其余众经,或言传之神人,篇卷非一。 
    • 谢守灏. 混元聖記. 朕听政之暇,常读《道德经》《文》《列》《庄子》。其书文约而义精,词高而旨远,可以理国,可以保身。朕敦崇其教,以左右人也。子大夫能从事于此,甚用嘉之...宜令天下诸观自来年正月一日至年终已来,常转本际经,老君所降,以富国安民者也。 
  22. ^
    • 吴筠. 玄綱論. 道虽无方,学则有序。故始于正一,次于洞神,栖于灵宝,息于洞真。皆以至静为宗,精思为用,斋戒为务,慈惠为先。 
    • 张万福. 傳授三洞經戒法籙略說. 凡人初入法门,先受诸戒,以防患止罪。次佩符箓,制断妖精,保中神炁,次受五千文,诠明道德生化源起。次受三皇,渐登下乘,缘麤入妙。次受灵宝,进昇中乘,转神入慧。次受洞真,炼景归无,还源反一,证于常道。 
    • 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 夫经,皆须作藏。凡藏,有二种。一者总藏,二者别藏。总藏者,三洞、四辅,同作一藏,上下或左右前后作重级,各安题目三洞宝经藏。别藏者,三洞、四辅,各作一藏。凡有七种:一者大洞真经藏,二者洞玄宝经藏,三者洞神仙经藏,四者太玄经藏,五者太平经藏,六者太清经藏,七者正一经藏。 
    • 道教義樞. 太清经辅洞神部,金丹以下仙品;太平经辅洞玄部,甲乙十部已下真业;太玄经辅洞真部,五千文已下圣业。正一法文总《道德》,崇三洞,遍陈三乘 
  23. ^ * 唐会要:诸色人中,有情愿入道者,但能暗记《老子经》及《度人经》,灼然精熟者,即任入道。其《度人经》情愿以《黄庭经》代入者,亦听。亦令所司,具令立文状条目,限降诞日内投名请试,今年十月内试毕。
    • 续资治通鉴长编:右街道录张居善等乞自今补道职,试《道德经》、《灵宝度人经》、《南华真经》等义,并宣读斋醮科仪、祝读等为兼经。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自今学道之士,应入学并令州县勘会保明,不经刑责、不犯十恶奸盗及违八行之人,许入州县学教养,并依见行学法。所习经以《黄帝内经》、〈道德经》为大经,〈庄子》、〈列子》为小经外,兼通儒书,俾合为一道。大经:《周易》,小经《孟子》。
    • 金史:道士、女冠童行念《道德》、《救苦》(灵宝救苦经)、《玉京山》(昇玄步虚章)、《消灾》(昇玄消灾护命经)、《灵宝度人》等经,皆以诵成句,依音释为通,中选者试官给据,以名报有司。
    • 任宗权. 道教度牒制度 的興起與終止 (PDF). 弘道. [2017-01-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8-06). 
  24. ^
    • 张伯端. 悟真篇. 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故道德、阴符之教,得以盛行于世矣,盖人悦其生也。然其言隐而理奥,学者虽讽诵其文,皆莫晓其义。若不得至人授之口诀,纵揣量百种,终莫能助其功而成其事。 
    • 方维甸. 抱朴子內篇序. 迨及宋元,乃缘参同炉火而言内丹,炼养阴阳,混合元气,斥服食胎息为小道,金石符祝为旁门,黄白玄素为邪术,惟以性命交修,为谷神不死,羽化登真之诀。其说旁涉禅宗,兼附易理,袭微重妙,且欲并儒释而一之。自是而汉晋相传神仙之说,尽变无余,名实交溷矣。 
    • 全真教祖碑. 重阳子王先生也,其教名之曰全真。屏去妄幻,独全其真者,神仙也...先生劝人诵道德、清静经、般若心经及孝经,云可以修证。 
    • 王重阳. 重陽教化集. 功行乃别有真功、真行。晋真人云:“若要真功者,须是澄心定意,打叠精神。无动无作、真清真静、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乃为真功也;若要真行者,须是修仁蕴德、济贫救苦。见人患难,常行拯救之心;或诱善人入道修行,所行之事,先人后己,与万物无私,乃真行也。”伏愿诸公,早垂鉴照。 
  25. ^ * 靈寶五經提綱. 仰惟《九天生神章经》...既为鬼则受拷酆都,魂神荡散,非藉神章以摄其游爽,则无由自拔于长夜,而返阳明之域。是故炼度家最重斯文者,盖以此也...仰惟《太上洞玄灵宝救苦拔罪妙经》,本于青霄隐书,盖炼度之秘文也。 
  26. ^ 道教正一派授籙與全真派傳戒之比較研究 (PDF). 
  27. ^ 全真派道士不參加授籙,如何獲取神職呈文上表呢?. [2024-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02). 
  28. ^ 宋学立. 金元全真教授籙史論略. 
  29. ^
    • 张宇初. 道門十規. 道门经箓、太上三洞诸品经典,乃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道德天尊金口所宣,历劫相传,诸师阐化。若元始说经,当以《度人上品》为诸经之首。灵宝说经,当以《定观》内观为要。太上立教,当以《道德》日用为规。内而修己,则《虚皇四十九章经》、《洞古》《大通》《生天》《清静》诸经最为捷要。外而济世度幽,则《黄帝阴符经》、《玉枢》《北斗》《消灾》(昇玄消灾护命经)《救苦》((灵宝救苦经))《五厨》《生神》(九天生神章)诸经、《玉枢》《朝天》《九幽》诸忏,是皆入道之梯航,修真之蹊迳...所究丹经,惟《石壁记》《龙虎经》《参同契》《悟真篇》《翠虚篇》《还源篇》《指玄篇》《大道歌》《崔公入药镜》《金丹四百字》,并诸仙语录,皆诱人修真入圣之梯航,所宜潜心研究,庶无差慝...世传三箓内文:《金书》(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玉鉴》(灵宝玉鉴)、《道门定制》、《立成仪》(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等书,已有定规,凡行持之士,必广参博究,务明性命根宗,累积真功实行。 
    • 王常月. 初眞戒律. 每逢戊日,与同戒者或先觉师,进修德业。或讲论《道德》、《南华》、《文始》、《谭子》、《黄庭》等经,并诸家道典。 
    • 闵一得. 清規玄妙全真參訪外集. 凡全真内修者,有五经四书,至要之典,犹儒者之学,不可缺一也。五经者,《阴符经》《道德经》《黄庭经》《清静经》《龙虎经》。四书者,《参同契》《悟真篇》《三皇玉诀》(阴符经三皇玉诀)《青华秘文》。又有道藏全集,一切真人诸品仙经丹书,讲起皆知,随时能悟,析义无差,释文有据,此为留心参学大道之通士...凡全真必先功行,乃可渐入仙源,所以外修者,亦必习五经四书至要之典,不可缺一。五经者《玉皇经》《度人经》《玉枢经》《三官经》《斗母经》(太上玄灵斗姆大圣元君本命延生心经),此外修之五经是也。四书者,《生神章》《祭炼科》《祈祷仪》《千金方》,此外修之四书是也。更有诸品经忏,宜习学精通,诵之必应,祷之必灵,为国为民,水旱虫蝗,瘟邪疫厉,行药治病,济困扶危,普度存亡,是为修真之本务 
    • 闵一得. 清規玄妙全真參訪內集. 所阅丹经,《道德》《阴符》《龙虎》;欲闻玄妙,《悟真》《金碧》《参同》。至要于《三皇玉诀》,至显于《青华秘文》。《规中指南》,字减而言彻,《黄庭内注》,理直以窍明。《南华》则文深义奥,览之达观;《清静》则性见心明,得之了悟 
    • 闵一得. 天仙心傳附錄. 我宗功法,一准天元,中间杂有作用者。盖以学人向自世尚入手,不得不假有作以致中庸耳。若未入世尚者,只从《碧苑坛经》入门,而致由夫白祖所注《道德经》,云门朱祖所注《参同》、《悟真》两书,归宗于张祖《金丹四百字》,累行于《三尼医世》,致化于《天仙心传》,救弊于《悟元子前后辩参证》一书,证明于《阴符经玄解正义》,《泥丸氏双修宝筏》二书。以上所事,翻翻覆覆,不过造致中和两字耳。其旨,只是返本还元,乃即所谓全受全归而已。 
  30. ^ 王毅. 道教基本常识. 青苹果数据中 心. 2014 [2015-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31. ^ 黄公伟. 漫談道教五大經典(陰符經、道德經、南華經、文始真經、黃庭經). 道教文化. 1979, 2 (7): 21–22. 
  32. ^ 任宗权. 《全真正韻》的興起與北京白雲觀. [2016-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33. ^ 《道教义枢》:“一者洞真,二者洞玄,三者洞神。真以不杂为义,玄以不滞为义,神以不测为义。通而为语,三名互通。何者?一乘玄书,故是不杂,理然无滞。三洞妙旨,本自难思,故为不测耳。从通制别者,灵秘不杂,故与真名。生天立地,其用不滞,故与玄名。召制鬼神,其功不测,故与神名。通称洞者,以通同为义,明三教并能通凡入圣,又皆同一大乘也...今检三洞经目不同,洞神则言洞神三皇,洞玄则言洞玄灵宝,洞真杂题诸名。此则三皇是逐教缘为题,以三皇是禀教之缘故也。灵宝是取教主为题,以生神用灵宝目君故也。洞真无通题,杂题诸名者,此亦示神无方,不可定耳。...其洞真是天宝君所出,玉纬引《正一经》云:元始高上玉帝,禀承自然玄古之道,撰出上清宝经三百卷,玉诀九千篇,符图七千章,秘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宫,相传玉文,以付上相青童君,封于玉华青宫。无景元年,又撰一通以封西城山中。又太帝君命扶桑大帝旸谷神王撰出三十一卷,独立之诀,上经三百首,今独立亦行于世也。...洞玄是灵宝君所出,高上大圣所撰,今依元始天王告西王母,太上紫微宫中金格玉书,灵宝真文篇目,十部妙经,合三十六卷。按《太玄都四极明科》曰:洞玄经,万劫一出。今封一通于太山,一通于劳盛山。昔黄帝登峨眉山诣天真皇人,请受此法,驾龙升天。帝誉之时,九天真王驾九龙之舆,降牧德之台,授帝此法,帝后封之于北锺山。夏禹所感之经,出没有异。...洞神是神宝君所出,西灵真人所撰,此文在小有之天,玉府之中。《序目》云:小有三皇文,本出大有,皆上古三皇所受之书,亦诸仙人所受,以藏诸名山,其蜀郡西城、峨眉山,具有此文。”
  34. ^ 《道教义枢》:“太清者,孟法师云:大道炁之所结,炁清体太,故曰太清,以境曰经也。今谓此经,从所辅之境得名,何者?此经既明金丹之术,服御之者,远昇太清,故言泰清也。太平者,太言极大,平谓和平,明六合大通为一,正平之炁斯行。故《太平经》云:今平炁行矣。有解三台正为太平,有解景星见曰太平。今明此经见世,能使六合同文,万邦共轨,君明物度,可谓太平。太玄者,旧云:老君既隐太玄之乡。亦未详此是何所,必非摄迹还本,遣玄之又玄,寄名太玄耶?今明此经名太玄者,当是崇于重玄之致,玄义远大,故曰太玄。正一者,《盟威经》云:正以治邪,一以统万。又言:法文者,法以合离,文以分理。此言众生离本,所以言离,故下文云:反离还合,合真舍伪,由法乃成也。言统万者,总摄一切,令得还真。故下文云:一切学悟少欲,欲少近乎道宗,宗道在乎一式也。治邪者,文云:众生根麤,去道奢邈,大道慈愍,立法训治,趣令心开,两半成一,一成无败,与常道合真,故曰正一法文。今明正是不邪,一者非二,此经正义,以破邪迷,虽说百途,终归一理,故云正一也。...所以太清辅洞神者,洞神召制鬼神,必须太清存守太一,服御金丹,助成此道,神用乃申。洞玄和天安地,保国宁民,太平宗教,亦复如斯。洞真变化无方,神力自在,故须太玄明空,道成此行。重玄之心既朗,万变之道斯成,故三十九章号无生之说,西昇妙典示善入无为之宗,无为之果。既体玄斯致,无生之道即洞遣方成。正一遍陈三乘者,以具经通明三乘之致也。陈者,申也,言末俗根钝,迷于三乘,正一遍申明也。又三洞总为一乘之教,故正一云:三洞虽三,兼而该之,一乘道也。太玄为大乘,太平为中乘,太清为小乘,正一通于三乘也。”
  35. ^ 《道教义枢》:“十二部义,通于三乘。今依《本际经》释,第一本文,第二神符,第三玉诀,第四灵图,第五谱录,第六戒律,第七威仪,第八方法,第九众术,第十记传,第十一赞颂,第十二章表。
    1. 第一本文者,三元八会之书,长行源起之例是也。《真诰》紫微夫人云:三元八会之书,太极高真所用。本者,始也,根也,是经教之始,文字之根;又得理之无,万法之本。文者,分也,能诠理也,既能分判二仪,又能分别法相,既能辩折万事,又能表诠至理也。
    2. 第二神符者,即龙章凤篆之文,灵迹符书之字是也。神以不测为义,符以符契为名,谓此灵迹神用无方,利益众生,信如符契。
    3. 第三玉诀者,即河上公释柱下之文,玉诀解金书之例是也。玉名无染,诀语不疑,谓决定了知,更无疑染。
    4. 第四灵图者,如含景五帝之象,图局三一之形,其例是也。图,度也,谓度写玄妙,传流下世。
    5. 第五谱录者,如生神所述三君,本行(太上洞玄灵宝真文度人本行妙经)之陈五帝,其例是也。谱,绪也,录,记也,谓绪记圣人,以为教法,亦是绪其元起,使物录持也。
    6. 第六戒律者,如六情十恶之例是也。戒者,解也,界也,止也,能解众恶之缚,能分善恶之界,又能防止诸恶也。律者,率也,直也,栗也,率计罪愆,直而不枉,使惧栗也。
    7. 第七威仪者,如斋法典式,请经轨仪之例是也。威是俨嶷可畏,仪是轨式所宜,亦是曲从物宜而为威制也。
    8. 第八方法者,如存三守一,制魄拘魂之例是也。方是方所,法者节度,明修行治身,有方所节度也。
    9. 第九众术者,如变丹炼石,化形隐景之例是也。众,多也。术,道也。修炼多途,为入真初道也。
    10. 第十记传者,如道君本业,皇人往行之例是也。记,志也。传,传也。谓记志本业,传示后人也。
    11. 第十一赞颂者,如五真新颂(太极五真人颂),九天旧章(九天生神章)之例是也。赞以表事,颂以歌德,故诗云: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亦曰偈者,憩也,四字五字,为憩息之意耳。
    12. 第十二章表者,如九斋启愿,三会谒请之例是也。章,明也。表,奏也。谓申明心事,上奏大道之。”
  36. ^ 36.0 36.1 36.2 朱越利. 《道藏》的編纂、研究和整理. 中国道教. 1990 [2015-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37. ^ Monica Esposito. 一部全真道藏的發明:《道藏輯要》及清代全真特徵. [2015-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2). 
  38. ^ 郭树森. 天師道徒對編修道藏的貢獻 (PDF). 弘道. 2005, 24: 35–40. 
  39. ^ 王卡. 關於啟動《中華道藏》續修工程的倡議. [2016-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8). 
  40. ^ 詹石窗:關於《中華續道藏》編纂的幾個問題. 
  41. ^ 道書推介:《中華道經精要》. [2023-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2). 
  42. ^ 陈耀庭. 三本英文版的道教工具書 (PDF). 弘道. 2013, 56 [2015-11-2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43. ^ [史料与知识]《玄都宝藏》与《太清风露经》. 
  44. ^ 道法自然:道教典籍展. 国立故宫博物院. 
  45. ^ 石刻文獻. 中國大百科全書. [2016-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1). 
  46. ^ 河北易縣唐代道德經幢. 中国道教协会. [2016-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8). 
  47. ^ 【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寫本與碑本 目錄. [2016-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9). 
  48. ^ 威海文登圣经山摩崖石刻. 济南传统文化研究会. [2016-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8). 
  49. ^ 49.0 49.1 徐自强. 北京图书馆藏石刻叙录(七). 文献. 1982, 4: 195–205 [2016-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3). 
  50. ^ 傳抄古文字編.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6-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51. ^ 李凇. 关于968年京兆府国子监里的《佛道图文碑》 (PDF). 考古与文物. 2011, 3 [2016-04-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4-23). 
  52. ^ 梅莉. 台灣及東南亞地區的玄天上帝信仰——以武當山現存碑石、匾額為中心的考察. 中国道教. 2006, 3 [2017-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8). 
  53. ^ 房山云居寺石刻佛教大藏經.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0). 
  54. ^ 朱越利. 《坐忘論》作者考. [2016-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8). 
  55. ^ 55.0 55.1 55.2 龚鹏程. 佛道經典書帖考 (PDF). 普门学报. 2002, 10 [2015-12-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10-29). 
  56. ^ 懋勤殿法帖 (PDF). [2023-03-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3-12). 
  57. ^ 57.0 57.1 龚鹏程. 另闢蹊徑−−−−書法史與道經研究之交涉. [2016-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58. ^ 58.0 58.1 刘志. 中國古代道教寫經. 中国宗教学术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3). 
  59. ^ 從國博藏《太玄真一本際經》談寫經書法.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5). 
  60. ^ 周维平. 從敦煌遺書看敦煌道教. 西北民族研究. [2016-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8). 
  61. ^ 张泽洪. 唐代敦煌道教的傳播. 中国文学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4). 
  62. ^ 刘玲娣. 从“老子化胡说”看汉魏六朝佛教徒的老子观 (PDF).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 61 (1): 32-37 [2024-07-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6-25) –通过武汉大学. 僧绍把老子之教限定在‘修身治国’范围之内, 肯定 《老子》五千文尽述‘道家之指’而无变化 、长生 、神化之说 ,强调老子之学的基本特征是‘虚无为本 ,柔弱 为用’。僧绍在强调这一点的同时 , 贬斥道教将‘神化无方 , 济世不死’ 与老子联系起来是不可取的 。道 安《二教论》更一针见血地指出 ,道教得道成仙的理想与老庄本旨相违背:‘若乃炼服金丹, 餐霞饵玉 ,灵 升 羽 蜕 , 尸 解 形 化 , 斯 皆 尤 乖 老 庄 立 言 之 本 理 。’自古以来 , 人有高下之别 , 贤圣之分 , 佛教徒肯定老子是人不是神 , 那么孔老二人 , 孰高孰低 ? 孰贤 孰圣呢 ? 这是魏晋六朝时期士大夫曾广泛关注过的问题 。 以王弼为代表的士大夫 , 援道入儒 , 在承认孔 子圣人地位的同时 , 往往以老子作为参照 , 提出了孔圣老贤的观点 。 …… 其 次 , 佛 教 徒 认 为 《 老 子 》 五 千 文 是 真 典 , 是 修 身 养 性 、立 身 治 国 之 书 , 其 它 道 书 均 为 附 会 之 作 。 如 慧 通《驳顾道士夷夏论》云:‘见论引道经益有昧 ,如昔老氏著述 ,文只五千,其余淆杂并淫谬之说也,而别称 道经,从何而出?既非老氏所创,宁为真典? ......老氏著文五千,而穿凿者众。或述妖妄以回人心,或傅 淫虐以振物性 。 故为善者寡 , 染恶者多矣 。’ 
  63. ^ 刘立夫. 《老子化胡经》与佛道之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4) [2024-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29) –通过吉首大学. 李荣反驳说,佛经除《四十二章经》外,其余都是佛教徒的伪作。静泰 则说,这是李荣不懂佛教的译经史,佛教的每一部经典的翻 译,都有作者、时间、地点的记录。这场辩论,李荣明显处于下风 (《集古今佛道论衡》卷 丁 ,《大正藏》第 52 册 ,P391)。 

研究书目

[编辑]
  • 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年)
  •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中华书局,1949年,ISBN 9787101103052
  • 吉冈义豊, 《道教経典史论》,道教刊行会,1955年
  • 朱越利,《道经总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ISBN 9787538215427
  • 朱越利,《道藏分类解题》,华夏出版社,1996年,ISBN 7508007824
  • 田诚阳,《道经知识宝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ISBN 9787220029028
  • 丁培仁,《道教典籍百问》,今日中国出版社,1996年,ISBN 9787507204094
  • 施舟人、傅飞岚,《The Taoist Canon》(道藏通考),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04年,ISBN 0226738175
  • 任继愈,《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ISBN 9787500402688
  • 萧登福,《正统道藏提要》,文津,2011年,ISBN 9789576689482
  • 朱越利,《道藏说略》,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ISBN 9787540219680
  • 王卡,《道教经史论丛》,巴蜀书社,2007年,ISBN 9787806599822
  • 丁培仁,《増注新修道藏目录》,巴蜀书社,2008年,ISBN 9787807520689
  • 黎志添等,《道藏辑要.提要》,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21年,ISBN 9789882371880

外部链接

[编辑]

文章

[编辑]

道教文本

[编辑]

参考资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