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2012 DR30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12 DR30
发现 [1][2][3]
发现者太空监视
发现地基特峰国家天文台
发现日期2009年3月31日
编号
其它名称2009 FW54
小行星分类远距小行星[2] · 海王星外天体[1]
半人马小行星[4][5]
达摩克型小行星
轨道参数[1]
历元 2017年2月16日 (儒略日 2457800.5)[a]
不确定参数 0
观测弧14.72 年 (5,375天)
远日点3070 天文单位
2049 天文单位 (质心坐标)[a]
近日点14.559 天文单位
半长轴1542 天文单位
1032天文单位 (质心坐标)[a]
离心率0.9906
轨道周期60,579 儒略年
33100年 (质心坐标)[a]
平近点角0.0350°
轨道倾角77.960°
升交点黄经341.40°
近日点参数195.50°
物理特征
大小185千米[5]
几何反照率~0.08[5]
光谱类型B–V = 1.10[1]
视星等19.9[6]
绝对星等(H)7.1[1][2]

2012 DR30也被称为2009 FW54,是一颗位于位于离散盘/内侧奥尔特云的外海王星[1]半人马小行星[4][5],其直径大约有185-200千米。[7][8]

截止2017年2月,2012 DR30有着小行星中第二长的半长轴[9](2014 FE72有着更长的半长轴)。2012 DR30质心半长轴大约为1032天文单位。[10][a]在2018年7月2012 DR30的日心半长轴将达到最大值,约为1644天文单位

2012 DR30于2009年2月距土星仅5.7天文单位,在2011年3月达到近日点,距太阳仅14.5天文单位(位于天王星轨道内)。[1]在2017年,2012 DR30将从距太阳17.3天文单位的位置移动到18.2天文单位的位置。[6]2012 DR30将在3月达到冲日位置。根据2012 DR307.1的视星等推算[2],2012 DR30的直径约为185千米。[5][7]

2012 DR30有着14.7年的观测弧[1],这表明2012 DR30有着很好的约束轨道。直到2047年2012 DR30太阳的距离也不会达到50天文单位。在离开行星区域后,2012 DR30的质心远日点将达到2049天文单位轨道周期将长达33100年。[a]

轨道演化

(历元)
质心
远日点 (Q)
(天文单位)
轨道
周期
(年)
1950 2000 32000
2050 2049 33100

2012 DR30的质心轨道参数如下:

比较

[编辑]
塞德娜和其他远距天体的比较,包括2015 DB216(轨道可能有错误), 2000 OO67, 2004 VN112, 2005 VX3, 2006 SQ372, 2007 TG422, 2007 DA61, 2009 MS9, 2010 GB174, 2010 NV1, 2010 BK118, 2012 DR30, 2012 VP113, 2013 BL76, 2013 AZ60, 2013 RF98, 2015 ER61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鉴于该天体高度离心的轨道,不同的历年将产生不同的日心半长轴轨道周期。而对于如此高离心率的天体,质心将比日心坐标稳定的多。根据喷气推进实验室的计算,2012 DR30的质心半长轴约为1032天文单位[10]

参考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JPL Small-Body Database Browser: (2012 DR30) (2014-12-17 last obs.).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14 Februar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5). 
  2. ^ 2.0 2.1 2.2 2.3 2012 DR30 (2009 FW54). Minor Planet Center. [14 Februar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12). 
  3. ^ Ernesto Guido; Giovanni Sostero & Nick Howes. Trans-Neptunian Object 2012 DR30. Remanzacco Observatory in Italy. 2012-02-27 [2013-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5). 
  4. ^ 4.0 4.1 Marc W. Buie. Orbit Fit and Astrometric record for 12DR30. SwRI – Space Science Department. [2016-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5). 
  5. ^ 5.0 5.1 5.2 5.3 5.4 Kiss, Cs.; Szabó, Gy.; Horner, J.; Conn, B. C.; Müller, T. G.; Vilenius, E.; et al. A portrait of the extreme solar system object 2012 DR30 (PD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July 2013, 555: 13 [15 February 2017]. Bibcode:2013A&A...555A...3K. arXiv:1304.7112可免费查阅. doi:10.1051/0004-6361/20132114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9-25). 
  6. ^ 6.0 6.1 AstDyS 2012DR30 Ephemerides.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University of Pisa, Italy. [2017-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4).  (Distance to Sun [R] from first day of 2016 to first day of 2020. Assuming average apparent magnitude for 2017.)
  7. ^ 7.0 7.1 Ian Musgrave. 2012 DR30, no, it's not a comet, it's 2009 FW54. itelescope.net. 2012-03-01 [2013-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1). 
  8. ^ 2012 DR30 - Ein Transneptun mit ungewöhnlicher Bahn. [2018-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02). 
  9. ^ JPL Small-Body Database Search Engine: Asteroids and a > 100 (AU). JPL Solar System Dynamics. [2014-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9). 
  10. ^ 10.0 10.1 Horizons output. Barycentric Osculating Orbital Elements for 2012 DR30. [2014-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8).  (Solution using the Solar System Barycenter and barycentric coordinates. Select Ephemeris Type:Elements and Center:@0)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