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式装甲运兵车
60式装甲运兵车 | |
---|---|
类型 | 装甲运兵车 |
原产地 | 日本 |
服役记录 | |
服役期间 | 1960年-2006年 |
使用方 | 日本 |
生产历史 | |
研发者 | 三菱重工业 |
研发日期 | 1956年 |
生产商 | 小松制作所 |
生产日期 | 1960年 |
制造数量 | 428辆以上 |
基本规格 | |
重量 | 11.8 吨(未加武器) |
长度 | 4.85 m |
宽度 | 2.40 m |
高度 | 1.70 m |
操作人数 | 4车员+6步兵 |
装甲 | 铝合金 |
主武器 | 勃朗宁M2重机枪 |
副武器 | 勃朗宁M1919中型机枪 |
发动机 | 三菱气冷V型8汽缸 柴油引擎 220 hp / 2,400 rpm |
悬挂 | 扭力杆 |
作战范围 | 230 km |
速度 | 45km/h |
60式装甲运兵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发的日本最初型装甲运兵车,由陆上自卫队使用。近年来也参与云仙岳救灾害和维和部队行动。
2006年全部转为备役。
概要
[编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军大量提供武器给自卫队,逐渐摆脱战后混乱的日本于1950年代末,装备国产化武器的计划开始。美军供应的许多武器装备不合日本人的体型、而且国内道路建设不完备,美军供应的大轴距车辆有许多不适用问题,期待用国产化来解决。
1960年代60式自走无后座力炮和61式战车、64式步枪等等国产武器先后服役,都是国产化武器的成果。
开发
[编辑]本车开发构想是“让步兵可以跟上战车的载具”和各国装甲车定位一样。为了考虑使用日本道路和专守防卫原则的自卫队战略,所以以日本国内使用为主。
开发于1956年开始当时防卫厅找上三菱重工和小松制作所两公司合作,提出士兵输送用履带式装甲车开发案。实验车以“试制56式装甲车”名称开始,小松制作所称为“I型”、三菱重工的称为“II型”。 翌年1957年三菱重工和小松制作所各1辆试验车完成。各种试验结果中小松制作所的试验车前方部分搭载引擎的设计导致排气管放热的热雾现象视线不良问题、第2次试验车的三菱重工无此问题。之后1959年三菱重工业制作的试验车“II型(改)”完成。小松制作所试验车也把引擎改为车体中央左侧。还变更了勃朗宁M2重机枪位置和驾驶席后部兵员室通道。
翌年1960年II型(改)进行少许改良后正式以“60式装甲运兵车”名称服役。
特征
[编辑]车体后方座舱可以面对面左右各座3名队员共6名搭乘。车内配有相当多步枪射孔当时64式步枪服役前先暂时用M1加兰德步枪专用射孔。64式步枪后89式步枪服役时也更改为相对应射孔。 车体前面有勃朗宁M1919重机枪7.62mm配置枪孔,车顶上部则有勃朗宁M2重机枪。车身装甲是轧压均质装甲悍接构造。对于普通科队员使用的步枪和炮弹破片都可以防护。缺点方面则是欠缺浮航渡河和核生化防护力。
60式装甲车生产到1972年度已经有428辆完成。延生型有车体后部搭载迫击炮的60式自走81mm迫击炮和60式自走107mm迫击炮两种。
1973年后继型73式装甲运兵车订案服役,1996年不采用履带型的96式装甲运兵车也使用后本车逐步退居二线。
登场影视作品
[编辑]相关连结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