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互助客栈/技术/存档/2008年12月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整合账户

问:我尝试整合账户,但是反馈给我这个提示:“这个账户的自家wiki(列示如下)跟您输入的密码不同。请输入自家wiki的密码。” 是什么意思呢?--palmer (留言) 2008年11月14日 (五) 15:42 (UTC)

“自家”应是粤语的翻译词混了进来,阁下可理解成“本地”,即维基百科。—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8年11月14日 (五) 16:11 (UTC)
“自家”我看怕不是粤语,而是日语。我自己从来都无用过“自家”哩两个字。--Hello World! 2008年11月15日 (六) 16:32 (UTC)
在下怀疑可能是“这些”的笔误。—小周 (留言) 2008年11月17日 (一) 04:48 (UTC)

问:如何引入Javascript脚本?

问:如何引入Javascript脚本? 我想写一段Javascript来尝试做一个原型程序,以测试我在Wikipedia_talk:繁简处理中提到的关于“外国影视书刊的翻译版本与地区词转换系统”提出的想法是否可行,不过不知道如何引入Javascript脚本的方法。另外,如果我想引入一个select下拉框,应该如何做?—percyboy (留言) 2008年11月15日 (六) 06:57 (UTC)

Special:Mypage/monobook.js.—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8年11月15日 (六) 09:12 (UTC)
如果没理解错的话,这个只有自己才能看到效果吧?做好之后能让其他人看到效果吗?因为目前只是一个初步的想法,还需要集思广益。-percyboy (留言) 2008年11月15日 (六) 09:30 (UTC)
一个例子:[1]。—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8年11月15日 (六) 09:52 (UTC)
大概明白了,是在URL上加了个参数。嗯,这是个临时的方法,可以看到效果,等定型之后再申请加入wiki程序里。谢谢啊!-percyboy (留言) 2008年11月15日 (六) 12:23 (UTC)
我已经在本地把大部分设想的效果都做好了,在本地看到的效果符合预期。但放到维基上之后,无论是用monobook.js的方法,还是我自己另设的User:Percyboy/zheditionsdemo.js都无法看到预期的效果,脚本似乎完全没有引入(测试页面)。能不能帮我看看,是哪个环节配置不正确(代码应该没问题的,因为是在本地测好了才原样放上来的)。多谢指导!-percyboy (留言) 2008年11月16日 (日) 20:57 (UTC)
希望能得到指导!自己搞了很久、试了很多办法,可就是搞不定。-percyboy (留言) 2008年11月17日 (一) 09:58 (UTC)
我在维基共享资源(菲菇所给示例所在的姊妹站点)上做了同样的测试:测试页(在维基共享资源),结果出现的是“User:Percyboy/zheditionsdemo.js javascript not allowed to be loaded.”提示,而同样的测试页(在中文维基百科)却没有任何效果(提示也没有)。请问下一步我该怎么做才好,放弃吗?(有点不甘心啊,毕竟本地效果已经差不多了,只是无法在wiki上完成实际测试) -percyboy (留言) 2008年11月17日 (一) 12:59 (UTC)
刚才简单测了一下,似乎只有维基共享资源那里支持 withJS 参数(而且只有 MediaWiki 命名空间内的脚本才会被执行,User 命名空间的脚本即便加上 withJS 也不会被执行只显示一条警告消息“.... javascript not allowed to be loaded.”)。

英文、中文、日文等维基百科都不支持 withJS 参数。看来这条路是走不通了。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办法。-percyboy (留言) 2008年11月17日 (一) 13:46 (UTC)

用monobook.js吧。—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8年11月17日 (一) 14:18 (UTC)
嗯,刚刚发现,已经用monobook.js的方法完成了测试,User:Percyboy/ZhEditionsDemoPage。不过要想让别人看到,还是不太方便啊。谢谢!-percyboy (留言) 2008年11月17日 (一) 15:30 (UTC)

问:Wikipedia是如何实现{{#if:...}}标签的解析的?如何将这类标签在公共下载的MediaWiki中使用? —125.46.31.162 (留言) 2008年11月16日 (日) 14:47 (UTC)

meta:ParserFunctions.—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8年11月17日 (一) 04:29 (UTC)

对{{subst:vfd/auto}}的修改

应对模板删除使用<noinclude></noinclude> —Liangent留言 2008年11月20日 (四) 04:36 (UTC)

无法使用搜索功能

问:ssl访问维基百科时,无法使用搜索功能。不知道是何种原因引起? —九零后 (留言) 2008年11月23日 (日) 06:23 (UTC)

貌似用这个建信息框挺简单的,于是就推荐大家使用吧。—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8年11月23日 (日) 16:37 (UTC)

看起来不错--Liangent留言 2008年11月24日 (一) 04:41 (UTC)

编辑器的一项严重缺点

想对维基编辑器的一项缺点,提出一点改进意见。这项缺点对于使用中文的人,是一个麻烦的问题。

就是在编辑器中,若是按到键盘上的ESC键,就会导致所有原先修改内容完全消失。对于英文使用者而言,因为他们在编修文章时不需要去按ESC键,所以比较没有误按的问题。但对于中文使用者而言,因为中文输入法必须也要使用ESC键来取消输入错误的中文字,因而往往因为按错或多按一次ESC键,就会导致原先的修改内容完全消失。而维基编辑器又没有“回复”(undo)的功能,以致于在编辑器上写的文字,容易因为错按ESC而使写作成果消失。

所以可否请维基百科将编辑器所预设ESC键的删除功能给取消。

东岐明 (留言) 2008年11月25日 (二) 02:46 (UTC)

这个功能与操作系统浏览器有关,不是维基编辑器控制的功能。误按Esc时可按Ctrl+Z复原,但在某些情况下无法复原。建议改变习惯,编辑时经常复制全文或使用外部编辑器存档。--百楽兎 2008年11月25日 (二) 04:18 (UTC)
阁下可以换用FireFox。这一现象仅在IE等部分浏览器中存在。—Ben.MQ留言-邮件 2008年11月27日 (四) 00:31 (UTC)

小程式:跨语言链接的中文提示

做了一个JavaScript小程式,可以让鼠标移动到左边的跨语言链接上时出现黄色小标签提示对应的中文意义,例如在“English”上显示“英语”、“Deutsch”上显示“德语”等等。目前版本支援243种跨语言链接,但小提示只对应繁体中文。本程式以GFDL释出,有兴趣翻译为简体中文版者请不用询问我。
希望管理员可以把此程式加到Special:Gadgets中,这样有需要的用户就可以轻易启用了。但要注意的是,这个程式在老旧的电脑(大概CPU速度低于1GMHz)上会跑得很辛苦,大幅增加页面载入时间。不过若使用Google Chrome的话,即使老旧电脑也能得到极佳体验。总之如果启用后觉得页面载入变慢,请自行关闭。

源码:

////////////////////////////////////////////////////////////////
//Authors: User:Πrate & User:Fdcn
//Date: 2008.11.25
//License: GFDL. The Version is the same as Wikipedia's license.
////////////////////////////////////////////////////////////////
var label_class=["interwiki-aa","interwiki-ab","interwiki-af","interwiki-ak","interwiki-als","interwiki-am","interwiki-an","interwiki-ang","interwiki-ar","interwiki-arc","interwiki-as","interwiki-ast","interwiki-av","interwiki-ay","interwiki-az","interwiki-ba","interwiki-bar","interwiki-bat-smg","interwiki-bcl","interwiki-be","interwiki-be-x-old","interwiki-bg","interwiki-bh","interwiki-bi","interwiki-bm","interwiki-bn","interwiki-bo","interwiki-bpy","interwiki-br","interwiki-bs","interwiki-bug","interwiki-bxr","interwiki-ca","interwiki-cbk-zam","interwiki-cdo","interwiki-ce","interwiki-ceb","interwiki-ch","interwiki-cho","interwiki-chr","interwiki-chy","interwiki-co","interwiki-cr","interwiki-crh","interwiki-cs","interwiki-csb","interwiki-cu","interwiki-cv","interwiki-cy","interwiki-da","interwiki-de","interwiki-diq","interwiki-dsb","interwiki-dv","interwiki-dz","interwiki-ee","interwiki-el","interwiki-eml","interwiki-en","interwiki-eo","interwiki-es","interwiki-et","interwiki-eu","interwiki-fa","interwiki-ff","interwiki-fi","interwiki-fiu-vro","interwiki-fj","interwiki-fo","interwiki-fr","interwiki-frp","interwiki-fur","interwiki-fy","interwiki-ga","interwiki-gd","interwiki-gl","interwiki-glk","interwiki-gn","interwiki-got","interwiki-gu","interwiki-gv","interwiki-ha","interwiki-hak","interwiki-haw","interwiki-he","interwiki-hi","interwiki-hr","interwiki-hsb","interwiki-ht","interwiki-hu","interwiki-hy","interwiki-ia","interwiki-id","interwiki-ie","interwiki-ig","interwiki-ii","interwiki-ik","interwiki-ilo","interwiki-io","interwiki-is","interwiki-it","interwiki-iu","interwiki-jbo","interwiki-jv","interwiki-ka","interwiki-kab","interwiki-kg","interwiki-ki","interwiki-kk","interwiki-kl","interwiki-km","interwiki-kn","interwiki-ko","interwiki-ks","interwiki-ksh","interwiki-ku","interwiki-kv","interwiki-kw","interwiki-ky","interwiki-la","interwiki-lad","interwiki-lb","interwiki-lbe","interwiki-lg","interwiki-li","interwiki-lij","interwiki-lmo","interwiki-ln","interwiki-lo","interwiki-lt","interwiki-lv","interwiki-map-bms","interwiki-mg","interwiki-mh","interwiki-mi","interwiki-mk","interwiki-ml","interwiki-mn","interwiki-mo","interwiki-mr","interwiki-ms","interwiki-mt","interwiki-my","interwiki-mzn","interwiki-na","interwiki-nah","interwiki-nap","interwiki-nds","interwiki-nds-nl","interwiki-ne","interwiki-new","interwiki-nl","interwiki-nn","interwiki-no","interwiki-nov","interwiki-nrm","interwiki-nv","interwiki-ny","interwiki-oc","interwiki-om","interwiki-or","interwiki-os","interwiki-pa","interwiki-pag","interwiki-pam","interwiki-pap","interwiki-pdc","interwiki-pi","interwiki-pih","interwiki-pl","interwiki-pms","interwiki-ps","interwiki-pt","interwiki-qu","interwiki-rm","interwiki-rmy","interwiki-rn","interwiki-ro","interwiki-roa-rup","interwiki-roa-tara","interwiki-ru","interwiki-rw","interwiki-sa","interwiki-sc","interwiki-scn","interwiki-sco","interwiki-sd","interwiki-se","interwiki-sg","interwiki-sh","interwiki-si","interwiki-simple","interwiki-sk","interwiki-sl","interwiki-sm","interwiki-sn","interwiki-so","interwiki-sq","interwiki-sr","interwiki-ss","interwiki-st","interwiki-stq","interwiki-su","interwiki-sv","interwiki-sw","interwiki-ta","interwiki-te","interwiki-tet","interwiki-tg","interwiki-th","interwiki-ti","interwiki-tk","interwiki-tl","interwiki-tn","interwiki-to","interwiki-tpi","interwiki-tr","interwiki-ts","interwiki-tt","interwiki-tum","interwiki-tw","interwiki-ty","interwiki-udm","interwiki-ug","interwiki-uk","interwiki-ur","interwiki-uz","interwiki-ve","interwiki-vec","interwiki-vi","interwiki-vls","interwiki-vo","interwiki-wa","interwiki-war","interwiki-wo","interwiki-xal","interwiki-xh","interwiki-yi","interwiki-yo","interwiki-za","interwiki-zea","interwiki-zh-min-nan","interwiki-zu"];
var label_title=["阿法爾語","阿布哈茲語","南非語","阿坎語","阿勒曼尼語","阿姆哈拉語","亞拉岡語","古英語","阿拉伯語","阿蘭語","阿薩姆語","阿斯圖里亞語","阿瓦爾語","艾馬拉語","亞塞拜然語","巴什基爾語","巴伐利亞語","薩莫吉希亞語","比科爾語","白俄羅斯語","舊白俄羅斯語","保加利亞語","比哈爾語","比斯拉馬語","班巴拉語","孟加拉語","藏語","比什奴普萊利亞-曼尼浦爾語","布列塔尼語","波士尼亞語","布吉語","布里雅特語","加泰羅尼亞語","三寶顏查瓦卡諾語","閩東語","車臣語","宿霧語"," 查莫羅語","喬克托語","切羅基語","夏炎語","科西嘉語","克裡語","克裡米亞韃靼語","捷克語","卡舒比語","教會斯拉夫語"," 楚瓦什語","威爾斯語","丹麥語","德語","扎扎其語","下索布語","迪維希語","宗卡語","埃維語","希臘語","艾米利安-羅馬諾語","英語","世界語","西班牙語","愛沙尼亞語","巴斯克語","波斯語","富拉語","芬蘭語","佛羅語","斐濟語","法羅語","法語","阿皮坦語","弗留利語","西弗裡斯語","愛爾蘭語","蘇格蘭蓋爾語","加里西亞語","吉拉基語","瓜拉尼語","哥德語","古加拉特語","曼島語","豪薩語","客家話","夏威夷語","希伯來語","印地語","克羅埃西亞語","上索布語","海地語"," 匈牙利語","亞美尼亞語","拉丁國際語","印尼語","國際語E","伊格布語","四川彝語","因紐皮亞語","伊羅肯諾語","伊多語"," 冰島語","義大利語","伊努伊特語","邏輯語","爪哇語","喬治亞語","卡拜爾語","剛果語","基庫尤語","哈薩克語","格陵蘭語","高棉語","卡南達語","韓語","喀什米爾語","里普利安語","庫爾德語","科米語","康沃爾語","吉爾吉斯語","拉丁語"," 拉地諾語","盧森堡語","拉克語","盧安達語","林堡語","利古里亞語","倫巴底語","林加拉語","寮語","立陶宛語","拉脫維亞語","班尤馬山語","馬拉加什語","馬紹爾語","毛利語","馬其頓語","馬拉亞姆語","蒙古語","摩達維亞語","馬拉地語","馬來語","馬爾他語","緬甸語","馬桑達拉尼語","諾魯語","那瓦特語","那不勒斯語","低地薩克遜語","荷蘭低地撒克遜語","尼泊爾語","尼瓦爾語","荷蘭語","新挪威語","挪威語","諾維亞語","諾曼第語","納瓦霍語","齊切瓦語","奧克語","奧羅莫語","奧里亞語","奧塞梯語","旁遮普語","邦阿西楠語","卡片片甘語","帕皮亞內托語","賓夕法尼亞德語","巴利文","諾福克語","波蘭語","皮德蒙語","普什托語","葡萄牙語","蓋丘亞語","羅曼什語","羅姆語","吉隆迪語","羅馬尼亞語","阿羅馬尼亞語","塔倫提諾語","俄語","金亞盧安達語","梵語","撒丁島語","西西里語","蘇格蘭語","信德語","北薩米語","桑戈語","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僧加羅語","簡單英語","斯洛伐克語","斯洛維尼亞語","薩摩亞語","紹納語","索馬利亞語","阿爾巴尼亞語","塞爾維亞語","史拉特語","梭托語","薩特蘭弗裡斯蘭語","巽他語","瑞典語","斯瓦希里語","泰米爾語","德路古語","德頓語","塔吉克語","泰語","提格裡尼亞語","土庫曼語","塔加洛語","茨瓦納語","東加語","托克皮辛語","土耳其語","聰加語","塔塔爾語","圖姆布卡語","特威語","大溪地語","烏德穆爾特語","維吾爾語","烏克蘭語","烏爾都語","烏茲別克語","萬達語","威尼斯語","越南語","西佛蘭德語","沃拉普克語","瓦隆語","瓦瑞瓦瑞語","沃洛夫語","卡爾密克語","科薩語","意第緒語","約魯巴語","壯語","西蘭語","閩南語","祖魯語"];
for (var i=0; i<label_class.length; i++){
    var label=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label_class[i]);
    if(label && label[0]){
        label[0].title = label_title[i];
  }
}

--百楽兎 2008年11月25日 (二) 05:32 (UTC)

提交个小工具都这么困难╮(╯︵╰)╭--百楽兎 2008年11月28日 (五) 13:10 (UTC)
我对自定义用户界面完全不熟悉……请问要把这些源码加进css还是js?我昨天在User:S19991002/monobook.css加入过源码,并没成功。YunHuBuXi 2008年11月28日 (五) 13:25 (UTC)
.js吧。—Ben.MQ留言-邮件 2008年11月28日 (五) 14:12 (UTC)
要用monobook.js。但我还是建议透过Special:Gadgets来引用,不然开启或关闭都要编辑、清缓存,很麻烦。--百楽兎 2008年11月28日 (五) 14:57 (UTC)

维基允许广告了?

大家试试在搜索栏输入“wipipedia:维基”,不带引号,且后半部分可以随意换,然后点击进入,就会进到另外一个网站了[2],请问这是怎么回事啊?已经两个人试验成功了,应该不是我电脑的问题—人神之间摆哈龙门阵 2008年11月25日 (二) 13:16 (UTC)

我的编辑工具上有问题

问:最近,我为了方便自己,我制作了我的编辑工具(用户自定义) - User:Sap00acm/customEdittools.js。但我发现有些问题:

  • 当我在"参数设置 小工具"选了EE2及EE3时,编辑只显示EE2,而不显示EE3(用户自定义)
  • 当我只选EE2,当然编辑时显示EE2
  • 当我选了只选EE3时,编辑时却能显示EE3
  • 加入MediaWiki:edittool-plus.js(EE2)中的内容到用户自定义。只选EE3,编辑时完全没有显示任何东西。
为何会这样?我怎样才可以EE2等,与EE3一起共用?是不是打错了任何程式码?

ACM 2008年11月27日 (四) 16:10 (UTC)

在下同时使用EE2 EE3 EE5一切正常,阁下是否可以试着ctrl+F5你的customEdittools.js,然后在任何一个条目的编辑状态下再ctrl+F5?—Ben.MQ留言-邮件 2008年11月28日 (五) 01:19 (UTC)

redirect下那条横线是怎么出来的?

我一直找不到... —Liangent留言 2008年11月30日 (日) 08:35 (UTC)

{{infobox Holiday}}中,在图片描述(caption参数)后会有一条分割线。由于圣诞节条目的infobox模板中,caption参数为空,所以这个分割线跑到正文开头去了。目前在下添加了图片描述,现在去研究一下模板。—Ben.MQ留言-邮件 2008年11月30日 (日) 12:53 (UTC)
已经完成。模板修复好了。—Ben.MQ留言-邮件 2008年11月30日 (日) 13:15 (UTC)

请修复

创建用户对话页的提示多了一个"}" —Liangent留言 2008年11月30日 (日) 09:45 (UTC)

在下以前提过该问题,在MediaWiki转了一圈,苦于不熟代码没找出问题所在……—Ben.MQ留言-邮件 2008年11月30日 (日) 12:53 (UTC)
我忘记我提过了...--Liangent留言 2008年12月1日 (一) 04:42 (UTC)

建议从enwiki引入一些好的gadget

en:Special:GadgetsLiangent留言 2008年12月1日 (一) 05:19 (UTC)

如何import一个来自其他wiki的script?

importScript('en:User:Liangent/HelloWorld.js');

不起作用--Liangent留言 2008年12月1日 (一) 05:32 (UTC)

应该这样吧?
importScript('http://en.wikipedia.org/wiki/User:Liangent/HelloWorld.js');

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8年12月1日 (一) 07:35 (UTC)

这样会不会有XSS安全问题?—ellery (留言) 2008年12月1日 (一) 07:44 (UTC)

自动存档机器人

在英文Wikiversity上发现这样的机器人[4],能够自动的帮助讨论页存档工作,减少了繁琐了人工操作。不知道编程强人们有没有办法改编一下在中文维基百科也跑一下这个bot,应该会很有帮助的,至少不用定期性的清理互助客栈和询问处了。—人神之间摆哈龙门阵 2008年12月2日 (二) 20:51 (UTC)

pywikipediabot本身就有。但是跑起来,设置挺麻烦的。反正我没能够跑成功过—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8年12月3日 (三) 07:35 (UTC)

搜索功能很久没有更新了

10月20日创建的条目“阿达马三圆定理”,到现在仍然搜索不到[5]。再早一点的条目则可以搜索得到:[6]。--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8年11月22日 (六) 23:01 (UTC)

使用secure.wikimedia.org搜索条目时,地址总多加一个“wiki//”导致出现“Wiki does not exist”页面的问题也都两个多月了还没给解决--219.144.154.223 (留言) 2008年12月3日 (三) 14:18 (UTC)
早便被提交到Bugzilla,不知处理结果如何了—Ben.MQ留言-邮件 2008年12月6日 (六) 13:25 (UTC)

用手提电话看维基百科

有没有人试过以手提电话来浏览维基百科?如有的话,可否写几句“读后感”分享一下呢?--Hello World! 2008年11月24日 (一) 17:12 (UTC)

我有用过PDA手机上的浏览器直接浏览维基百科,感想是.......非常难用!不过这不是维基百科的问题,而是手机萤幕太小原本就不适合阅览www基础的网页,因此有很多网站也会推出WAP基础的替代版本,作为一种折衷。不过,我另外也曾经尝试用iPhone上的Safari来阅览维基百科,效果就好很多,除了萤幕比较大之外,主要的原因是iPhone有无段缩放画面的操作机制而且运作效率非常好,缩放得很平顺,因此阅读起来容易很多!—泅水大象 讦谯☎ 2008年11月25日 (二) 03:35 (UTC)
我用ppc的。用ie浏览主要问题在于显示出来的框架,萤幕太小,找login都有困难。用opera情况会好点--18164 (留言) 2008年11月25日 (二) 03:53 (UTC)
opera mini不错,传输的数据经过代理服务器压缩了的,现在我的监视列表用小屏幕模式加载只需23K流量,而且代理服务器会根据用户屏幕大小自动调整页面大小。—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8年11月25日 (二) 15:43 (UTC)
试过用Sony Ericsson C702、Siemens M65等浏览维基百科,也觉得很不好用,且维基百科目前的页面只针对个人电脑浏览而设计,并未针对手机、PDA等移动设备设计替代的网页,一般移动设备的 CPU效能及记忆体容量并不如个人电脑或笔记型电脑,直接浏览一般网页实在是很慢。另外也试过iPod Touch,正如User:SElephant所说有缩放画面功能,浏览起来较接近个人电脑。—ellery (留言) 2008年11月28日 (五) 16:47 (UTC)
手机访问的各种方式:en:Wikipedia:Mobile access,其中mobile.wikipedia.org由wikimedia基金会提供,可惜没有中文版--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8年12月2日 (二) 07:06 (UTC)
可否动手做一个移动版本的中文维基???--居上位而不骄,居下位而不忧 2008年12月22日 (一) 07:38 (UTC) Bangbang.Song
经常性用手机浏览维基。我是在美国用iPhone的Safari直接浏览维基,阅读起上来也没有什么问题。— (留言) 2008年12月2日 (二) 07:59 (UTC)
曾经以 http://wapedia.mobi/zh 浏览条目,阅读起来障碍不大,noteTA的说明一大串有点混乱。另外wapedia似乎只能阅读不能编辑。—Charlotte1125 (留言) 2008年12月6日 (六) 21:02 (UTC)
推荐使用opera mini,兼容性很好,关闭图片显示可以进一步节省流量。ucweb载入速度很快但是有格式错误,如果遇到(+)支持一整栏都会变成绿色。--KEGNS 2008年12月8日 (一) 11:38 (UTC)

wikiEd

我在几个月前已启用了wikiEd(en:User:Cacycle/wikEd)。但今天编辑时发觉它消失了?YunHuBuXi 2008年12月6日 (六) 07:07 (UTC)

不知为何,今天又回复了……(汗)。真奇怪。YunHuBuXi 2008年12月7日 (日) 01:31 (UTC)

删除模板后,遗下这些手尾

11月7日提出,14日就删除的{{Template:PD-DingFuBao_Dict}}

导致现时有大约50条目留下一条红连:Template:PD-DingFuBao Dict

Google 搜索结果

谁有空去清理一下呢? —Quest for Truth (留言) 2008年12月7日 (日) 14:56 (UTC)

完成链入页面Ben.MQ留言-邮件 2008年12月8日 (一) 03:41 (UTC)

WP:TWINKLE的很多功能还不完善,尤其是CSD功能,译者还没有完全本地化,各位若要使用,千万记得人工检查被操作的页面—Ben.MQ留言-邮件 2008年12月8日 (一) 05:13 (UTC)

前段时间我刚想移植一个,才知道已经有了,不过你的链接应为Wikipedia:维基百科工具/Twinkle--Liangent留言 2008年12月8日 (一) 10:03 (UTC)
谢谢。—Ben.MQ留言-邮件 2008年12月8日 (一) 11:27 (UTC)

wikibits.js?184

源码中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upload.wikimedia.org/skins/common/wikibits.js?184"><!-- wikibits js --></script></nowiki>

这个"?184"是什么意思? —Liangent留言 2008年12月9日 (二) 05:11 (UTC)

关于用户框放置的一些问题

在使用用户框的过程中我发现如果将用户框放入用户页的子页(便于对用户框进行管理),并将其包含入自己的用户页,会发生在维基人分类中同时出现用户页和子页的现象;而如果维基人分类的描述中使用了用户框,则会产生亚类递归的现象。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去年(2007年)我创造了一个模板,{{UserboxCat}},并且在两个用户框中试用……一年多以后再回来看,似乎工作良好,我想如果能推广一下的话,就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了。 所以我在这里介绍给大家,希望大家研究讨论一下这个模板是不是值得推广,有没有什么缺陷。 —Rubia 2008年12月11日 (四) 03:18 (UTC)

子页可以用<includeonly>大量用户框</includeonly>,不过自然没有使用{{UserboxCat}}来得直接—Ben.MQ留言-邮件 2008年12月11日 (四) 03:24 (UTC)
发现问题了,我不太确定去年这个时候是不是也这样,但现在的状况是,如果我在一个用户框内放置UserboxCat,再将用户框置入子页,然后再包含至用户页(即形成三重包含),用户页的下方会显示处于一个分类中,但打开分类页面会发现用户页并没有出现在列表中……即“在特定条件下向页尾添加分类标识和添加到分类页的处理行为不一致”……也许可以在建立/修改用户框的时候使用subst指令来解决,但我现在马上要睡觉,没有时间去做更严谨试验了。
总地来说,创造这个东西是为了解决问题,如果问题不存在或者有更好的办法解决或者这个解决方案会产生更多的问题……也就没有理由支持了。—Rubia 2008年12月11日 (四) 05:36 (UTC)
补充,如果在上述情况发生时直接在用户页添加分类,用户页就会列在分类中。并且如果再从用户中删除分类标记,只要子页不发生变化,用户页就会一直存在于分类中。
如果从用户页中移除后再重新添加上述例子中的子页(或者干脆进入编辑但什么也不做直接保存),用户也也会正常出现在分类的列表当中,这个时候就行为一致了。(当然,出于我们都知道的原因,直接在用户页上刷新缓存是不会起作用的)—Rubia 2008年12月11日 (四) 05:44 (UTC)

是否与{{Documentation}}功能重复? —Liangent留言 2008年12月11日 (四) 08:15 (UTC)


简繁转换的细微bug

如果一个页面使用了{{noteTA}}模板设定简繁转换关键字但因为编辑失误缺失了某些语法成分,并且在使用“大陆/马新简体”(“简体”不受影响)设定的情况下提交或者浏览这个页面,将会产生“长时间无响应”或者“程序出错”的现象,具体例子请参考玛奇的历史或者这个沙盒(注意使用简繁转换选项)。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操作失误的编辑者似乎一直不知道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直到我昨天发现这个页面不能打开。

由于条件限制,我没有办法进行更加详细的测试了,但希望在问题修正以前各位编辑者在进行大规模操作前先在沙盒里测试一下简繁转换功能。

补充:刚才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这个链接由于我设置成使用“大陆简体”而“打不开”的期间,我在参数设定中将“字体变换”设置成“zh-hans - ‪中文(简体)‬”后,“打不开”的页面就立刻打开了,我甚至没有按“停止”和“刷新”按钮。 —Rubia 2008年12月11日 (四) 01:23 (UTC)

貌似这是我和fdcn找了很久都没找到的bug原因。不过最近我不常在,fdcn也很久没露面了,所以说要修这个bug恐怕还待一段时日。—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8年12月15日 (一) 15:42 (UTC)


Image→File

注意到最近MediaWiki系统将媒体文件的前缀由Image改为File,为因应此改变,许多地方需要修改,请各位看到时顺手处理一下。
P.S. Lupin的Popups.js有谁会修的?现在条目中若使用新前缀的图片,则以Popups预览条目时不能载入图片了。--百楽兎 2008年12月15日 (一) 14:38 (UTC)

  1. .*\(.*\)$ #避免消歧义空格错误 (whitelist):加一个对用户友好一点的提示
  2. 以上规则(及相应的白名单规则)需修改,根据目前的规则,活的地形教室不能创建而活的地形教室 (2)能创建(白名单匹配应尽量减少漏洞)

Liangent留言 2008年12月16日 (二) 05:56 (UTC)

Template:TArticle修改意见

现在的模版被保护了,history 参数只是链接一个具体的查看历史而不是历史版本,希望改成传递 oldid 参数。--刻意 2008年12月16日 (二) 09:31 (UTC)

模板的本意应该是列出原文的作者。在相关的指引中有提到,翻译自其它维基条目时,列出最近的5个编者,或者给出历史链接。因此在下以为不必更改—Ben.MQ留言-贡献 2008年12月16日 (二) 11:12 (UTC)
既然是指引,那就应该必须列出,而且这里 history 参数完全没有传递什么信息,只是告诉要不要显示那一项;我做了一个修改在user:刻意/TArticle,测试效果在User:刻意/测试底部。(英文)这样的看起来好像不美观。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不要再直接写上英语这样的字样的,而后面一项也不必写成分号:en:li。(最上面那一个html形式的 li 还是内部链接式的en:li可选一个,不过模版中好像li是无效的。)。2008年12月16日 (二) 14:33 (UTC)

画廊按钮

按下画廊按钮后,默认使用Image:前缀,我透过customEdittools.js把它改成File:前缀,但JavaScript回报错误,不知道为什么。--百楽兎 2008年12月17日 (三) 01:04 (UTC)

多次重复提交过期小作品删除,请操作者检查程序 —Liangent留言 2008年12月17日 (三) 10:47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