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台湾教育专案/政大世界民族志学习作业/东加人
东加人(英语:Tongas)是非洲的一个民族,大约分布于赞比亚南部省(昔日的北罗德西亚)、津巴布韦东部地区(昔日的南罗德西亚或者罗德西亚)。在卡洛莫县( Kalomo district)以及利文斯顿县(Livingstone district)(南部省首府)的东加人被称为Toka,在南部省南部地区的则被称为高原东加人(Plateau Tonga),格温贝东加人(Gwembe Tonga)则居于格温贝县(Gwembe)及靠近津巴布韦的地区。东加人从形成单一的政治单位,今日他们是由共同语言所组成的民族,与其他赞比亚民族相互竞争对立。
东加人
Tongas | |
---|---|
分布地区 | |
赞比亚共和国的南部省 | |
语言 | |
东加语 | |
宗教信仰 | |
基督教,自然崇拜,祖先崇拜 |
民族分布、人口语言
[编辑]民族分布
[编辑]东加人(Tongas)多分布于非洲赞比亚赞比亚南部省(Southern province)北罗德西亚高原,另外有些许东加人分布于津巴布韦、马拉维等地区。
赞比亚各省列表
省份名称 | 英语原文 | 面积(km²) | 人口[2] | 首府 | |
---|---|---|---|---|---|
1 | 中央省 | Central | 94,395 | 1,012,257 | 卡布韦 |
2 | 铜带省 | Copperbelt | 31,328 | 1,581,221 | 恩多拉 |
3 | 东部省 | Eastern | 69,106 | 1,306,173 | 奇帕塔 |
4 | 卢阿普拉省 | Luapula | 50,567 | 775,353 | 曼萨 |
5 | 卢萨卡省 | Lusaka | 21,898 | 1,391,329 | 卢萨卡 |
6 | 北部省 | Northern | 147,826 | 1,258,696 | 卡萨马 |
7 | 西北省 | North-Western | 125,827 | 583,350 | 索卢韦齐 |
8 | 南部省 | Southern | 85,283 | 1,212,124 | 利文斯顿 |
9 | 西部省 | Western | 126,386 | 765,088 | 芒古 |
人口
[编辑]在1980年赞比亚南部省人口估计约791,296人,平均人口密度约一平方公里7.9人,有些则为非东加人的移民。许多东加人自从1940年代开始,为了找寻农业用地或者是城市的工作 ,因而移居到中央省(Central Province)。
在1969年东加语使用者略超过赞比亚人口的10%,到了1980年代使用者超过了800,000人。1950年代时期,大约有40,000东加人居于津巴布韦。 生育率很高,每年大约增加2.8%的人口数,在21世纪早期,约有990,000的东加人居于赞比亚、137,000的东加人居于津巴布韦,在2012年之前,赞比亚已经约有1,465,000的东加语使用者,大约是2000年人口普查数量的10.6%。
语言
[编辑]分布于赞比亚、津巴布韦的东加人主要语言为尼日-刚果语系、班图语支的东加语(Tonga,约138万使用人口于赞比亚、13万7000使用人口在津巴布韦[3] 。并无民族文字。
东加人的方言为ciTonga,属于中部班图语言(Central Bantu language),以及其他的中部、北部赞比亚和扎伊尔(Zaire)相邻地区的语言,这些为20世纪初期传教士致力于写作的贡献,致今日留下了一些文学创作,然而,东加作者偏向于以赞比亚的官方语言—英文写作,而中部高原的方言(Central Plateau dialect)成为了学校以及广播的标准语言。
- 尼日-刚果语系(Niger-Congo)
分布于马拉维的东加人有约莫17万人使用奇东加语(chiTonga),'chi'的意思为'the language of the',如同'ki'在 kiSwahili或者'se'在seTswana。[5]
地理环境
[编辑]地理位置
[编辑]大约介于南纬9~12度,东经29~32度之间,位于赞比亚南部。
东加人大约分布于赞比亚南部省(昔日的北罗德西亚)、津巴布韦东部地区(昔日的南罗德西亚或者罗德西亚)。在卡洛莫县( Kalomo district)以及利文斯顿县(Livingstone district)(南部省首府)的东加人被称为Toka,在南部省南部地区的则被称为高原东加人(Plateau Tonga),格温贝东加人(Gwembe Tonga)则居于格温贝县(Gwembe)及靠近津巴布韦的地区。东加人从形成单一的政治单位,今日他们是由共同语言所组成的民族,与其他赞比亚民族相互竞争对立。
东加人的国家:Butonga,位于南纬16°~18° S 以及东经26°~29°之间,在北部的分界为卡富埃河以及萨尼亚蒂河,分别位于赞比亚以及津巴布韦;南部的界线则为尚比西河以及Gwai河。它包含了南部的赞比亚高原,其高度超过1,000米,悬崖山丘面对中部尚比西山谷,位于津巴布韦,而尚比西平原则平躺在高原约600米下方。
气候
[编辑]中部尚比西山谷被称之为格温贝山谷,平均年降雨量接近80厘米到40厘米,从悬崖边缘到北部格温贝山谷。干旱年是十分常见的,每年预计在11月中旬降雨,直到3、4月冷干季节将临时逐渐停止。6、7月可能会结霜,8月下旬则骤转为干季,气温在北部格温贝可能达到45° C.的高温。
历史沿革
[编辑]东加口传历史并没有很长时间的当地历史,公元12世纪,东加人从西北边迁入南部高原,留下了遗址,虽然他们以牛轮垦,但他们仍仰赖狩猎和渔猎。 东加人的工艺品包含陶器、铁器以及一些残余的铜碎片。几乎没有证据能证明不同状态的或长途的贸易。
在差不多的时期,北部格温贝的遗址有更丰富的组合,而可能不是东加的遗址。从Ingombe Ilede发现的证据中显示东加与印度洋之间的贸易,一些14、15世纪的墓碑包含了珠子的贸易、金子、铜以及青铜,Ingombe Ilede有可能为绍纳王国(Shona kingdoms)的前哨基地。绍纳语(Shona)使用者仍居住在附近。
在18、19世纪时,来自于莫桑比克的葡萄牙人以及Chikunda人拜访了北部格温贝地区,他们是首位找到象牙以及发明奴隶的人,此后则定居于北部格温贝地区。一般来说,19世纪是一个动荡的时期:汤加王国被来自于南非的Makololo占领,在本世纪下半叶,来自上瀑布( Upper Zambezi)的Lozi入侵者,以及来自津巴布韦的恩德贝莱(Ndebele)入侵者骚扰整个汤加王国,且Lozi在Toka间建立霸权。
1890年代,英国南非公司在吞并、管理汤加王国成为新兴的北罗德西亚(1923年移交给英国殖民政府)方面感到棘手,早期的统治者将汤加王国划分为行政区,并且在任命村长的基础下创立了骨骼管理,这些首领被归类为酋长,需对行政区的管理者负责任。
大多数的土地皆被欧洲人所占领,在1923年之后,当地的保留区被拨出且分派到三个东加的分支中—议会们称之为:高原东加(Plateau Tonga)、Toka-Leya以及格温贝东加(Gwembe Tonga)。 大使团在20世纪初抵达此地,他们在高原上建立学校且提供犁田技术的教学。高原东加人在1930年代以前发展出经济作物的经济体系,拥有较差土壤的Toka,以及被悬崖隔绝的格温贝东加人持续以移民劳工的身份生活,他们大多居于津巴布韦,直到赞比亚在1964年独立后才有所变化。 赞比亚的独立消除了非洲就业机会,以及对于作为欧洲发展用的土地的限制。
社会、家庭与婚姻
[编辑]婚姻与家庭
[编辑]亲属
[编辑]亲属与世系群
[编辑]虽然东加人的孩子认同他们与父亲以及父系世系群的关系,但是东加人是属於氏族及母系世系群。他们经常是从夫居的。一个居住群体或者是一个家园,经常由一个男子以及他的妻子或妻子们、以及孩子们所组成。儿子们一开始可能是与父亲同住一个屋檐,但在双亲离异、或者是父母双亡的情况下,他们有可能会与其他亲戚同住、或者是选择建立自己的家园。虽然世系群解散了,但只要共同的世系群依旧被记得,母系的亲属仍会因葬礼而聚集在一起,且那些住得很近的亲属们亦会频繁地相互商量事情。在过去,他们会相互继承财产,以及组成一个彼此共同防御及向外复仇的群体。居住单位拥有多方的连结关系,却十分短暂,但此单位对他们来说相当重要,因此需依靠母系世系群的连结来延续此关系。至今仍有十四个氏族存在,且属于同样世系名字的人们常被假设为彼此是具有关联性的。氏族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合理的连结,随着时间的推移能被转变成亲属关系。“戏谑关系”(clan joking:指彼此可以各种淫秽肮脏的字眼互相辱骂来取乐,但如果不属这类关系的人这样讲就会被视为一种侮辱)这种系统则在自己所属氏族有葬礼或其他紧急状况时提供了必要的协助。
亲属称谓
[编辑]东加人世代之间是密不可分的,而两代之间的发言人则互相视彼此为长辈或晚辈。住在高原以及Gwembe山丘(赞比亚南部省的小镇)的人们使用Iroquois cousin(Iroquois kinship易落魁型亲属称谓)的方式称呼亲属,而平原的居民则使用Crow cousin(Crow kinship克罗型亲属称谓)的系统。
婚姻
[编辑]一夫多妻制是在东加社会是普遍的,并且会随着农夫娶了额外的妻子们以获得更多劳力来扩展营运而增加。基督徒们则对一夫一妻制的必要性意见不一。 童年时订婚的制度在1920年代被高原东加人所遗弃,Gwembe东加人则在1950年代停止使用。 在高原的东加人,以及在Gwembe山丘的的东加人倾向于交表(cross cousin)之间的通婚,然而居于平原的东加人倾向于与祖父世系群通婚。大多数的婚姻将相同的村庄或邻居之间连接起来。
在今日,婚姻经常建立在私奔或者是当女人怀孕时。即使是在基督徒的婚姻中,损害赔偿金以及婚嫁金皆为不可或缺的,且其价值正在逐步地升高中。 最初,年轻的情侣隶属于一个亲属的家园,在过去,他们无法拥有生火做饭、或者是酿酒祭祖的权利,这些权利直到他们结婚几年以后才能够拥有。第二任妻子在试用期间隶属于第一任妻子的家族,在试用期之后,每任老婆才真正独立。在城市地区开始婚姻生活的情侣,常能较快的建立一个独立的家庭。离婚是普遍的。由一名女性所领导的家庭越来越普遍,虽然在二十世纪早期,部分女性宁愿选择与爱人孕育孩子,而非接受丈夫的支配。情侣的财产并非共有制,因此当离婚的时候,每个配偶能保有自己的资产。一旦以公平的角度来看,这项习俗现今使女性处于劣势,因为她们帮忙赚取的财产能被声称为是丈夫所拥有的。当她们守寡之时,她们亦有所损失,因为丈夫的财产将被他的孩子所继承。因此,女性尝试建立属于自己的资产,通过将资产给予她们自己的孩子来作为保障。在理想状况下,寡妇们的资产最好被丈夫的后代所继承,然而此习俗越发出现争议,尤其是在基督徒之中。 [7]
家庭单位
[编辑]他们期许每一位已确立的妻子、或者是年纪较长的单身女性,煮菜给她们自己、她们的孩子、以及其他的家属们,而且需送食物给自己的丈夫。在家园中的女人、女孩以及年轻的男孩们可能一起吃饭、互相分享食物,也可能是分开用餐,每位女人和她自己的孩子独自用餐。在家园中的男人以及男孩们一同用餐,互相分享由所有女人贡献的食物。
每一位女人都拥有自己的住所,在一夫一妻制度(Monogamous)下的女人与其丈夫居住,一夫多妻制度(polygynous)下的男人则在每任妻子的住所中不断迁移,只有未婚的男子拥有自己的住所。一夫多妻制下的妻子们拥有独立的田地以及粮仓。
继承权
[编辑]当继承大会在葬礼结束召开时,许多要求便被提出。 死者的父亲、或是继承人,可以要求分享死者的积蓄以及在今日所说的金钱,然而,大部分的遗产留给指派某人成为新的精神守护者的母系亲属,此人是最主要的继承者,但积蓄和其他财产皆被大量的分散于索赔之中。
继承人成为了死者孩子仪式上的父或母,并且有权要求孩子们的服务、财产,包括了为女儿准备的婚嫁金。
在过去,人们较倾向于选择同世代或下一代的继承人,且儿子、女儿们无继承权,但在乡下地区,他们能获得一头或更多头的牛只,且法院日益认为那些工作而为父亲增加财产的人,应从他们的劳动中有所获益。寡妇可能被允许保留自己的田地,但在他们拒绝被继承后也有被赶走的可能。
社会化
[编辑]婴儿和孩童被双亲、兄弟姐妹们、以及往往被其他亲属们抚养,祖父母则常在孩子的父母离婚后照顾他们。 在今日,孩子们在城市地区以及乡下地方奔忙,可能是为了亲属工作、或者是去上学。过去,训练朝着确保孩子能习得对于乡下生活的重要技能,现今家庭却鼓励孩子在学校取得成就,因此他们便能得到好的工作来养活自己的双亲以及兄弟姐妹们。
社会政治组织
[编辑]社会组织
[编辑]东加社会曾经强烈主张平等主义,尽管有着财富上的差距以及奴隶制的存在。奴隶被归纳在其拥有者的世系群中,他们本身或他们的后代可能被选为精神守护者。殖民政府废除了奴隶制度,在今日,很少人知道谁的祖先是否曾为奴隶。宣称拥有该殖民区域附近的世系群, 被认为是掌控Katonga地区的人,相当于拥有为当地神社提供保管人的权利,以及有时候接收一部分在竞赛中被杀死的人的权利。在南部的Gwembe,身份地位的不同更显而易见,今日,身份地位的差距反映了成功地剥削新的经济机会,包括教育。老师和其他拥有技术训练的人、店主、和富裕的农民们,形成了一个新兴的乡村菁英。
政治组织
[编辑]赞比亚共和国是一个一党专制、且由许多省份以及地方行政区组织而成的国家。行政区又被区分为许多的区域,且这些区域又有许多的分支。民选的议员提供了有效的基层政治组织,且取代了殖民政府的酋长/村的等级制度的骨干。酋长和村长仍然存在,但村长仅有少许的功能性,酋长则主要扮演了土地分配、及主持仪式的角色。
政治的倡议权源自于中央政府,东加人尽可能的避免与当权者接触以维持他们的独立性,除非接触后能让他们在工作上取得更多的优势。
在殖民时期之前,甚至是更晚的时期,政治的领导通常掌握在大人物(big-men)手里,但他们行使权利的方式让他们没能创造一个永久的政府,世袭政府则是一个例外。政府社区通常与也许上千的人民比邻,他们的名字源于地理的特征。政治的当权者由青年们,以及解决争端、组织社会仪式的女人们担任。 附近的居民常被期许互相参加彼此的葬礼,他们需要观察邻居丧礼仪式的限制,且一起到当地的神社祈雨。
在政党组织的管理下,邻里十分重要。部分议员命令人们做社区的劳动:道路修缮、建设更多当地学校、以及其他的社区工作。Gwembe邻里拥有在当地葬礼表演的鼓团,他们亦代表邻里出席典礼仪式的场合。
产业与生活
[编辑]经济
[编辑]生活
[编辑]在二十世纪以前,东加人以农耕为主,且主要农作物为高粱和小米,玉米、瓜类、花生、豌豆、蕃薯、烟草和大麻是额外的作物。家畜包含黄牛(在没有嗤嗤蝇的地区)、山羊、绵羊、狗以及鸡。打猎、捕鱼、采集野生的产物十分重要。犁田、使用公牛在现今已经很普遍。许多高原东加人拥有超过一百公顷以及一大群的牛,有些人拥有小型拖拉机会租借给邻居。
从1930年代开始,玉米一直作为高原东加人的主要作物,但农夫们亦尝试种植豆类、棉花以及向日葵。他们从1930年代开始养猪,在1950年代后期,许多的 Gwembe东加人转为耕种,而乡村的饮食持续依赖着从丛林采集而来的植物。
商业活动
[编辑]Gwembe的农夫种植玉米、高粱、御榖,从1970年代起,现今主要的经济作物—棉花,被卖至政府的仓库。他们的收入来自于黄牛、公羊、鸡只以及过季蔬菜的贩卖。烟草现今已不再是重要的作物,猪只则是近来才被引入。狩猎现今只在部分的Gwembe东加人以及西部的高原显得重要。商业性的渔业存在于大多数渔夫及移民生活的卡福埃河(Kafue River)和卡里巴水库( Lake Kariba。
贸易
[编辑]交易市场以及商店是二十世纪的现象,在更早期,贸易以直接的等价交换的形式呈现。交易市场位于乡镇,那里的女人因作为贸易者而闻名。 商店则存在于乡镇与村庄,且常为男性所拥有,在乡镇中,商店的拥有者常为印度人。
分工
[编辑]房屋建设、清理田地、照顾牛只、木工、锻造铁器、打猎、以及大多数的渔猎皆为男人的责任,他们在他们所拥有的田地耕种犁田,常为小贩、店主且拥有各式各样给付薪资的工作。女人则为陶工以及负责制作篮子,他们做了许多农业工作,如:采集野生产物、用篮子捕鱼、食物加工、酿酒、照顾小型家畜、运输、建造石膏屋、且为孩子提供大多数的照顾,他们也渐渐地开始犁田,有些亦为了获得薪水而工作,如作为商店助理或家里的仆人,但亦会担任专业的职位。男人和女人皆为仪式的专家且都在政治方面十分活跃。
信仰与习俗
[编辑]宗教及表现文化
[编辑]宗教信仰
[编辑]从20世纪初期开始,东加人一直以来接触了许多基督徒教派的传教,近来,则是来自城镇的五旬节(Pentecostal)及使徒团体(Apostolic)向东加人传播福音。 教堂存在于许多街坊中,许多人们认为自己是基督徒,然而,他们也可能对于某些早期东加信仰、习俗特别的坚持。[6]
东加人相信造物者—Leza的存在,而现今则认同基督教的上帝为造物者,但在过去并无法回应人们的诉求。Basangu是关心社区命运或有时更大区域的神祇,Mizimo是死亡之神,关心他们自己孩子的事物,成年的男女死后会变成mizimo。侵略之神—masabe攻击个体,就连鬼魂zelo也这么做。在20世纪,新的masabe频繁地被认同,最近的例子如被认为是天使、黑人、和军团。许多基督徒说这些神祇(死亡之神、社区之神等)皆为恶魔。 [6]
这世上基本上是良善美好的,恶魔只能透过那些尝试使用药物取得权力、扩大利益的人类的蹭恨而存在,痛苦也会因为无法正确处理精神上的力量而随之产生。[6]
宗教修行
[编辑]成年男女在祖先的祭祀典礼中担任主祭的角色,精神守护者被任命为代表后代子孙献上祭品的人。 神社的保管人在邻近的神社举行仪式,且在他们的家中举行初熟仪式(first-fruit rituals:第一批收成的水果会献给神明,以感谢神明让他们丰收。)[6]
灵媒及占卜者发现灵魂的意志,许多女人以及一些男人们臣服于侵略之神masabe,且当他们的苦行完成后,他们可能以相同方式令他人进行同样的修行。 从1970年代开始,某些东加人成为异教的教头。发现女巫的人们则提供了一种控制巫师的手段,于今日立基于城镇之中。传教士、牧师以及其他基督徒的领导者则是其他的宗教代表人物。[6]
仪式
[编辑]基督徒出席教堂的礼拜、圣诞节以及复活节宴会。祈雨及保护社区的仪式则在当地的神社举行,但这样的仪式在今日的高原东加之中已经十分罕见。灵媒会被部落的代表询问村庄的守护神为什么生气,以及如何与这些神灵重新建立关系。在那些出席者共享食物之后,神明会要求他们献祭啤酒以及鸡只、山羊或牛只。男人和女人们将献祭的啤酒倒在住宅的门口,或在特定神社的门口,啤酒应由生长在请愿者的田地中的小米酿成。 [6]
死亡以及死后生活
[编辑]他们为夭折的婴儿和小孩举行简略的葬礼,他们的灵魂将回归于他们母亲的子宫,以求再生。当被选中的成人被指出成为守护神,为了在葬礼的最后成为祖灵而做准备, 他们则会被厚葬。如果可能的话,倒酒将是一种荣誉,为了召唤同伴的灵魂从而成为他们的同伴。埋葬的过程十分迅速,且通常邻近死者的住宅,某些村庄有设立公墓。在过去,遗体将被埋葬于狭小的地方,今日,他们被葬于足以容纳身体的地方,如果允许的话,他们将被安葬于棺材之中。基督徒将出席且在坟墓前祈祷即使死者并非基督徒。[6]
丛林文化
[编辑]
在东加人的观念里,丛林意味着荒野和缺乏人力控制,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将丛林转化为田地和村庄, 可以砍烧丛林以创建牧场或狩猎,可以伐木用于建筑和制作工具,可 以采集植物作为食品和药物。通加人可以利用丛林,但从不觉得丛林是自己的地盘。
(一 )作为宝藏的丛林 对东加人来说,丛林首先是宝藏。 东加人的生产力落后,形成了对丛林的依赖性,丛林的广泛存在以及资源丰富也为这种依赖性提供了支撑。直到现在,广大东加人仍以从事农业为主。由于技术落后以及旱灾频发等原因,东加人的农业生产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经常因农产品的歉收而引发饥荒。在这种情况下,采集和狩猎是东加人获取食物和营养的重要补充。在丛林里,除 了有野果、块茎 等外,白蚁、蜂卵、蝗虫以 及许多种毛虫、甲虫等都是东加人的食物,这对东加人来说是最廉价的蛋白质来源。另外,丛林里的野兽也可为东加人提供肉类。东加人还利用丛林里的一 些动、植物治伤疗病。即便是东加人饲养的家畜,也要依赖丛林提供食物。丛林里盛产的林木材料是东加人制作日常用品的重要来源,房屋建筑材料、金属工具的柄、炊事用的燃料等都取自于丛林。 在津巴布韦北部沿尚比西河地带也生活着一部分东加人。
(二 )蕴含危险的丛林
对于东加人来说,丛林也蕴含着巨大的危险。
危险首先来自丛林里的毒物、猛兽, 它们会对东加人及其财产造成损害。在丛林里采集和狩猎的人可能被毒蛇、有毒的植物所伤,或者遇上自己无法对付的猛兽。有时,狮子、大象、鬣狗等野兽还会走出丛林,窜入东加人的村庄,它们除了可能伤人外,有时还践踏东加人的田地和房屋,对东加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例如:1951年, 东加人的一位酋长在遭到狮子攻击后死去; 每到夜晚,东加人的村庄周围时常有成群的鬣狗游荡,它们会捕食通加人饲养的家畜; 1978年,河谷地带的一个东加人在试图驱赶闯入田间的大象时遭大象攻击而丧命,而且每年都有关于大象损毁田地和伤人的报告。危险还来自隐藏于丛林里的不可知力量。东加人认为,其信仰中的很多神灵以及其祖先的魂灵都隐藏或游荡于丛林里,而且这些神灵或魂灵可能会被东加人的某些言行激怒而伤害他们,使东加人遭遇不幸、生病甚至死亡。在东加人的观念里,贫 穷、歉收、财产损失、绝育、疾病、死亡 等不幸之事大都是由丛林里的不可知力量造成的; 丛林里的某些野兽也可能借助某种力量来控制人,使人具有野性,甚至可能让人变成野兽。 在东加人看来,婴儿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人,而可能是某种丛林动 物或受游荡于丛林里的祖先魂灵的支配。在河谷通加人中,怀孕的妇女和没长牙齿的婴儿不得进入正在举行向魂灵献祭活动的房子; 在有的地方,如果婴儿为脚先娩出且口内已有牙齿,或者在完全离开母体前就发出哭声,则有可能被当作丛林野兽附体,必须将其杀死,并把其尸体扔进丛林或尚比西河。东加人还认为,生双胞胎或多胞胎都是不正常的现象,那是丛林力量作祟的结果。东加人如果生下的双胞胎是一男一女,就杀死男婴; 如果生下的是同性双胞胎,就杀死后出生者; 如果 生下三胞胎,就将其全部杀死。这些被杀死的婴儿的尸体都必须扔入丛林。即便婴儿在出生时状态正常,但后来因病或其他原因死亡,其尸体也必须扔入丛林。对一些被社会所排斥、在死后得不到哀悼的成年人 (如麻风病患者、自杀者 )之尸体的处理也是如此。 对于体质虚弱的婴儿,很多东加人不会认为这是生育条件差或营养不良所致,而认为这是丛林力量作祟的结果; 有些慈善组织在东加人地区开展有关提高营养方面的援助,比如教母亲如何养育婴儿、给婴 儿喂哪些食物等,有的东加人会认为这是多此一举。他们认为,有些婴儿的天生虚弱是丛林中的邪恶力量在起作用,或者是丛林中的阴灵 吸走了婴儿的能量。
东加人的巫术活动也与丛林密切相关。行巫术者的行巫工具往往取自于丛林,行巫术者借助 这些工具召唤某种力量或者赋予这些工具某 种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行巫者可以利用这些工具在自己的住地开展巫术活动,也可以埋在路上或者某人住地的周围。行巫术者的住所 里往往存有某些与丛林相关的奇异物 品,比如一条毒蛇、一块兽骨、一枚干枯的野兽脚趾、一根树枝或者取自于某种丛林动、植物的毒液。东加人还相信,那些巫术高强的人可以驾驭丛林里的野兽为其送信送物、远程伤人,甚至变成野兽去攻击自己的敌人。有的东加人还说自己曾亲眼看到一个行巫者通过把一条鬣狗的尾巴放在其臀部而变成鬣狗。 此外,东加人认为其祖先的魂灵会寄生于在世的某个后代的身上,这样的人是祖先魂灵的继承者。东加人把祖先魂灵的继承者与非法伴侣发生性关系的行为委婉地称为睡在丛林里,由此生出的孩子也被认为是丛林的孩子。在东加人地区还长期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 有些从事巫术活动的人在丛林里杀人后取用人肉和人体器官,用以制作巫术药物。在丛林里发生的凶杀事件虽然不多,但无疑会令通加人对丛林感到恐惧。
在东加人的观念里,丛林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东加人认为,勒扎 ( L eza,意为创造者 ) 是一位创造事物永恒本质的神灵,丛林和人类社会的本质都是由勒扎设定的。东加人可以利用丛林,从丛林中取用各种资源,并改变它们在丛林时的原初形状,但绝不能改变它们的本质,更不能否认它们是由勒扎创造的。如果勒扎在丛林里创造了令东加人畏惧甚至会伤害东加人的东西,东加人也不能改变它。
东加人丛林文化的形式 可以将东加人丛林文化的形式分成两部分, 即器物文化和仪式性活动。
器物文化
[编辑]东加人利用产于丛林的林木、毛皮等制作多种器物,其中木材是东加人制作器物的最主要原料。据笔者在赞比亚学习期间所见,木雕制品中既有人物,也有动物。以人物为主题的木雕用夸张的方式表现黑人男女老少的形象,有的在耕作,有的在搬运,有的在玩耍,有的在娱乐; 而以动物为主题的木雕大都非常简洁,注重表达某种动物的突出 特征,比如大象的长鼻子、河马 的大肚子 或者 犀牛的独角。此外, 东加人还利用木材制作富有艺术气息的 桌子、椅子、箱子等生活用品。东加人利用丛林材料制作的器物中比较突出的还有乐器。东加人的鼓一般是用掏空的原木做鼓身,再蒙上牛皮。东加人还有一种钢琴,他们把有弹性的弯曲的铁片装在木板上,并将一定数量的此种木板排列好,再在排好的木板下方安置大小不等的葫芦。演奏时敲打弯曲的铁片,声波经过在葫芦腹腔的回旋,形成独具特色的音乐。
东加人建造房屋和制作生活用品、工具的原料大多也取自于丛林,比如,用野兽的毛、皮、骨、 角、牙制作手链、项链或装饰别的器物,用灌木条或草类编织篮、筐、箱、垫等生活用具,用木材和茅 草建造房屋,还有既可以谋生又可以防身的弓箭和长矛等。就弓箭而言,东加人除了取用丛林里的林木和竹子外,还会用野兽的皮毛或者角、骨做装饰,或象征能猎捕某些野兽; 或用以表明猎手的成就和勇敢; 在有的情况下这种装饰还具有宗教意义,意味着赋予了弓箭神圣的力量。 东加人利用丛林物产制作的器物大都简单、粗糙,但从功能上来说能令人满意。东加人工匠一般除了掌握制作的技术外,也深谙选材的 技术,能够根据各种器物的要求从丛林里选用不同的材料。比如: 独木舟的舟身需要选用较软且较轻的木材,而船桨用材则必须坚硬。
仪式性活动
[编辑]雨神是东加人崇拜的重要神灵。东加人生活的地区在一年中分为旱、雨两季,每年从 4月到10月是旱季,从10月到次年 4月是雨季。在雨季来临前,东加人进行播种,雨季的降雨情况决定庄稼收成的好坏。有的年份雨季来得可能晚些,有的年份因雨季的雨量小而形成旱灾,遇到这样的情况东加人就会举行仪式求雨。东加人一般认为,迟迟不下雨或雨量不足是因为雨神藏在丛林里某棵树的树干内。东加人的祈雨仪式首先是到丛林里寻找中空的树木,然后对其进行圣化,再将其供入一个茅草屋进行祈拜。
东加人在其生命的多个阶段都要举行与丛林相关的仪式。在 20世纪初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东加人将男孩和女孩的上门牙都凿掉,因为通加人认为,人应该像牛那样的家畜不留上门牙,而不应像斑马之类的丛林野兽留上门牙。在通加人女孩的成年礼上,有一个环节是行成年礼的女 孩从房子里跑入丛林, 然后由一名年长的女子在丛林里将这名女孩抓住,再将这名女孩带到用于对她进行隔离的一间房子里,准备成婚。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狩猎是东加人的一项重要谋生活动,而且在狩猎前要遵循一些规矩和举行仪式。在东加人看来,丛林里的动物并非平常之物,它们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灵魂的,所以人必须 尊重动物; 此外,有的动物是东加人部落的图腾。多数东加人相信,狩猎之前的晚 上不能与妻子发生性关系,出发当天的早上则不能洗漱; 而有的东加人则认为狩猎之前的晚上是否与妻子发生性关系并非狩猎成功与否的关键,关键在于狩猎前的祭祀活动。祭祀时,将酒泼洒在祭祀点,或者将盛水和谷物的锅放于祭祀点。东加人猎捕到野兽后也要举行祭祀仪式,如果猎物较易搬运且地 点离家较近,猎人就将整只猎物搬回家,但在分割之前必须先行祭祀; 如果猎物离家较远或不易搬运,猎人可以就地将猎物分割后再分块搬回家,在分配前进行祭祀。
东加人在取用丛林材料制作大型器物时也要举行相应的仪式。以制作独木舟为例,东加人要遵循一套比较复杂的程式。在工作的前一天晚上,东加人工匠不能与妻子同寝。工作的当天早晨,工匠出门时需要在门口以水为奠,并呼喊向其传授制作独木舟技术的人的亡灵。工 匠要携带一些鸡蛋进入丛林,相中一棵树后,他要向树投掷鸡蛋,如果鸡蛋没有掷中树干,就表明神灵不允许他动这棵树; 如果掷中,则表示他可以伐倒这棵树,因为树被鸡蛋掷中意味着它的生命已经终结。选好树后,工匠伐木时在砍下第一斧后必须停下来,再次呼喊教授其制作独木舟技术者的亡灵,然后继续砍伐。此外,由于在凿空原木时可能会造成木材破裂,所以工匠在凿木前也要举行仪式,向自己的保护神祈祷, 保佑其工作顺利。
东加人丛林文化的变迁
[编辑]由于受殖民统治、科技发展、西方宗教传入的影响,东加人的丛林文化发生了一些变迁。
殖民统治改变了东加人的很多生产和生活习惯。在被殖民征服前,很 多东加人从事狩猎和采集,可以自由地进入其生活区域的丛林; 但被殖民统治后,殖民统治者颁布了很多法令限制东加人的狩猎和采集活动,如划定某些丛林为禁猎区、禁伐区,禁止东加人进入这些区域活动。另外,被殖民统治后,大量的欧洲移民陆续进入东加人的世居地,他们将大片丛林划入属于其私人的农场,农场主当然不可能允许东加人进入这些丛林狩猎和采集。与殖民统治相伴随的还有大批矿山企业的 建立, 这些企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东加人与其他黑人族群一样, 大 量地离开 其世代生活的土地,涌向这些矿山企业寻求生机。长久以来,东加人赖以生存的丛林逐渐变成政府规定不能进入的地 方或属于殖民者私人的土地,而那些长期在矿山劳动的东加人则更加认同打工挣薪的生活。
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制造业的进步也使东加人减少了对丛林的依赖。统治当局在限制东加人使用丛林的同时,不断输入现代工业的制成品。东加人原本利用丛林物产制作的很多生产、生活用具 逐步被工业制成品取代,生产工具的柄可以是金属的也可以是塑料的,甚至可以直接从商店里购买到成套的工具; 生活用具如制作西马(Nshima,非洲中南部广大地区黑人的主食,用玉米面制成)的长勺、各种家俱等,也逐渐被工业制成品取代。实际上,在当代生活中, 使用现代工业制成品往往被通加人视为一种文明、富裕的象征; 东加人用丛林材料制作的器物如木雕、家俱等则变成主 要用于贸易的商品, 成了非黑人族群爱不释手的艺术品,与这些器物相关的仪式也日渐变异或被人遗忘。
基督教的传入也促使东加人的生活发生改变。以前,东加人把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与隐藏于丛林的不可知力量联系起来,认为祭祀丛林里的这种力量可以消灾祛难或使自己过上幸福生活。在东加人的传统信仰中,丛林里的不可知力量多种多样,或是神或是魂; 而欧洲人带来的宗教只信仰一个上帝。通过基督教传教士的不懈努力,越来越多的东加人转而信仰基督教,虽然他们分属不同的教派,但总的来说是信仰一神。如今在东加人地区,一些传统的宗教性器物或祭祀 点被清除,代之而起的是越来越多的教堂。当心存希望或面临痛苦时,东加人的倾诉对象多了一个选择。
如今,越来越多的东加人感到丛林日益远离他们,可是东加人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他们仍无法与丛林完全断绝关系。虽然有不少东加人进入城市谋生,但大部分东加人还生活在偏远的村庄,蛮荒的丛林仍旧围绕在东加人身边; 虽然在城镇商店可以买到各式各样的东西,但很多东加人却没有钱,在需要时,他们仍会求助于丛林。特别 是在遇到饥荒的时候,东加人一方面可以依赖政府的救济和国际社会的援助,另一方面也可以进入丛林寻找可食用的野兽、毛虫、野果、蘑菇和块茎。在有迫切需要时,东加人的心理还是会回归丛林。
虽然许多东加人抛弃了自己的传统信仰转而信仰基督教,但在基督教 无法解决他们的苦痛和解释他们的疑惑时,东加人仍会求助于传统的宗教。在雨季延迟到来或雨量不足时,东加人更倾向于在丛林中寻找中空树木后膜拜而不是进教堂祈祷。在艾滋病肆虐且医疗条件落后、药物不 足的 情况下,东加人仍会相信这是丛林的不可知力量在作怪,是因为某个神灵觉得被忽视而发怒或某个祖先的魂灵对后代的行为不满。有时基督教甚至会成为被东加人攻击的对象,因为一些东加人认为,正是人们转而信仰西方宗教才激怒了传统的神。实际上, 在农村居住的东加人中,很多信仰基督教的人并不排斥传统宗教,他们既进教堂,也参加传统的安抚祖先魂灵和求雨的仪式。
伊丽莎白·科尔森在论述东加人的丛林文化时这样写道: 在某种意义上,国际社会也像一个 丛林,东加人在作物歉收时可以依赖它,也可以向它寻求援助。但国际社会却是不可测的,有时甚至包含恶意的力量。社会的发展难以改变由客观生活环境决定的文化。在广大东加人看来,丛林依旧存在。
文学与艺术
[编辑]艺术
[编辑]音乐是十分重要的,Gwembe东加人以他们自己的鼓队为荣,乐器则包含了几种类型的鼓、羚羊角长笛,摇铃,手指琴,弓琴,和原油木琴。吉他、手制斑卓琴、乌克丽丽以及手风琴则为了新的音乐兴趣而出现。男人们创作动人的歌曲,描述个人的冒险经验,或者体现对别人侮辱的评论;女人则创作摇篮曲、挽歌以及其他歌曲。
艺术产业
[编辑]虽然各式专家们,如:铁匠、木匠、陶工和篮子制造商等制造了许多工艺品,但工艺品对他们来说只算是兼职的职业。制作工艺品的动机来自于一个相信:祖先需要特定的人去实行这项技术。其他专家则有占卜师、中医、作曲家以及猎人。在偏好工业制品的时期,工艺品的制造被暂时的搁置,但在1970年代后,当交通运输的不便以及外国商品的昂贵价格使得进口不易时,则又恢复了制造工艺品的传统。这些工艺产品在现今则为了旅游贸易以及当地的使用所制造,新的工艺品则包含了木工、砖头制造、汽车修理、裁缝技术以及女红。
参考文献
[编辑]- ^ [http://ehrafworldcultures.yale.edu/document?id=fq12-000. ],Colson, Elizabeth. 2014. “Culture Summary: Tonga.” New Haven: Human Relations Area Files。
- ^ 人口数据根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
- ^ Gordon, Raymond G., Jr. (ed.). Ethnologue report for language code: toi. Ethnologu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Fifteenth edition. Dallas, Tex.: SIL International. 2005 [2006-05-08].
- ^ [1],Ethnologue:Lenje-Tonga。
- ^ Tonga于《民族语》的链接(第17版,2013年)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http://ehrafworldcultures.yale.edu/document?id=fq12-000. ],Colson, Elizabeth. 2014. “Culture Summary: Tonga.” New Haven: Human Relations Area Files。
- ^ Elizabeth Colson. the Encyclopedia of World Cultures Vol. 9,Africa and the Middle East. Boston, Mass.: G. K. Hall & Co. 1995 (英语).
- ^ [2],通加人的丛林文化,刘伟才。
- ^ Elizabeth Colson. Tonga Religious Lif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2006 (英语).
- ^ Barrie Reynolds. The Material Cultures ofthe People ofthe Gwembe Valley. 1968 (英语).
- ^ Elizabeth Colson. "Rain-shrines of the Plateau Tonga of Northern Rhodesia" . The Plateau Tonga ofNorthernRhodesia:Soci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1962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