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政策
此条目需要更新。 (2024年11月17日) |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13年3月14日) |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参见世界能源供应与消耗)和全球国内生产毛额(GDP)排名在前国家中工业耗用占比最大的(参见各国GDP产业结构排名),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建国以来,确保充足的能源供应以维持其经济成长一直是该国政府的核心措施。[1]中国自1960年代起开始工业化以来,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而中国的煤炭(包括消耗与开采)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因之一。[2]然而中国于2010年至2015年期间的单位GDP能耗已下降18%,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下降20%。[3]以人均排放量计算,中国于2016年的数字是世界排名第51。[4]中国于2020年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为7.76吨(日本为8.03吨,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在2022年的人均排放为8.85吨(参见各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列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政策(英语:Energy policy of China)与其产业政策有关联,中国的能源需求管理是由其工业生产目标所决定。[5]
中国严重依赖进口石油以满足国内消费,与轻工业原材料及电气化的需求,是该国能源政策中的重要成分。电力部门的详细资讯已包含于2021/22年冬季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6]这将决定该国是否要建造更多燃煤发电厂,而决定全球根据《巴黎协定》所设定的气候目标是否能够实现。[7]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8],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和风能发电国家。
概述
[编辑]人口数目 (百万) |
一次能源 1太瓦时(1兆(万亿)瓦时) |
生产 1太瓦时 |
进口 1太瓦时 |
电力 1太瓦时 |
二氧化碳排放 百万吨 | |
---|---|---|---|---|---|---|
2004 | 1,296 | 18,717 | 17,873 | 1,051 | 2,055 | 4,732 |
2007 | 1,320 | 22,746 | 21,097 | 1,939 | 3,073 | 6,028 |
2008 | 1,326 | 24,614 | 23,182 | 2,148 | 3,252 | 6,508 |
2009 | 1,331 | 26,250 | 24,248 | 3,197 | 3,503 | 6,832 |
2010 | 1,338 | 28,111 | 25,690 | 3,905 | 3,938 | 7,270 |
于2004年–2010年期间变化 | 3.3% | 50% | 44% | 272% | 92% | 54% |
百万吨石油当量 = 11.63太瓦时,香港未包括在内。 |
环境与碳排放
[编辑]中国于1980年至2000年间的排放强度(二氧化碳当量排放量于GDP中占比)急剧下降。[10](p. 26)该国于此期间的GDP增加三倍,而能源消耗仅增加一倍。[10](p. 26)
根据荷兰环评局于2007年6月19日发布的资料,初步研究显示中国在2006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首度超越美国 - 中国于当年由于使用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增加9%,而美国则下降1.4%。[11]这份研究使用的是BP的能源和水泥生产数据,荷兰环评局认为数据"相当准确",同时提出警告说如中国等快速工业化经济体所提供的统计数据不如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数据可靠。[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Initial National Communication on Climate Chang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计算,2004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上升至约50.5亿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6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13]
中国于2002年在二氧化碳排放大国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排放量为33亿吨,占全球总量的14.5%。[14]2006年,中国超过美国(排放量比美国多8%),成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15]然而中国于2016年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排名为全球第51位,人均排放量为7.2吨(美国的为15.5吨)。[4]此外,估计中国于2005年约有三分之一的碳排放是由制造业出口商品所产生。 [16]
中国于2019年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略高于全球平均值,与德国的相似,约为美国的二分之一,及约为澳大利亚的三分之一。[17]
按部门划分的能源使用和碳排放
[编辑]中国的六大工业产业 - 发电、钢铁、有色金属、建筑材料、石油加工和化学占该国能源使用量近70%。[18]
在建筑材料领域中,中国于2006年所生产的水泥约占全球的44%。[12]生产水泥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比其他工业制程都多,约占全球碳排放量的4%。[12]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
[编辑]根据中国于2007年6月4日发布的第一个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该国于其后均继续采取行动以应对气候变化,[1]是当年全球发展中国家中首个发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者。[19]但战略计划中并没包含二氧化碳减排目标。估计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后,中国到2010年的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减少1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19]其他评论家则认为该数字仅为9.5亿吨。[20]
这项国家战略在一次国务院会议中正式宣布,并呼吁政府及国内经济部门予以落实,同时着手向公众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活动。[21]
拟议的国家行动计划包括提高再生能源和核能发电比例、提升燃煤发电厂效率、[22]利用热电联产以及进行煤层气的开发及利用。[20]
而中国的一孩政策已成功将人口增长减缓(减少出生3亿人口),若以2005年世界人均排放量4.2吨计算,相当于减少13亿吨二氧化碳排放。.[23]
十一五规划
[编辑]中国从十一五规划开始,每一个五年计划都设法让中国从能源密集型制造业转向高附加价值产业,并强调低碳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特别是在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领域。.[10](pp. 26–27) The plan set a national energy intensity target.[10](p. 54) of a 20% reduction.[24](p. 167)《十一五规划》设定把国家能源强度降低20%的目标。[10](p. 54)此目标是种"约束性指标", 在整个规划过程中都受到强调。[24](p. 167)政策制定者将减排和节能视为本次五年规划下环境问题中的最优先事项。[24](p. 136)
十二五规划
[编辑]十一五规划中排放和节能目标均已达成,强化政策制定者在设定十二五规划的信念,而扩大采用约束性目标的做法。[24](p. 136)
国务院于2012年1月发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 〔2011〕 41号》报告,确立于2015年将能源强度再降低17%,单位GDP能耗降低16%的目标(相对于2010年的水平)。[25]为位于广东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天津市等最发达和重工业最密集的地区设定更高的减排目标。中国也计划在2015年达成非化石能源在该国一次能源需求中占比为11.4%的目标。[25]
十二五规划还将试行兴建一批低碳开发区和低碳住宅社区,希望在企业和消费者群体中造成产业集群效应。[25]
为促进碳交易及扩大协助评估排放目标,以符合《巴黎协定》在透明度方面的要求,《十二五规划》将温室气体排放监测体系改善。[10](p. 55)在中国的五年规划中,碳交易首次于十二五规划中纳入。[26](p. 80)
十二五规划也设定开发特高压输电(UHV)走廊,以将再生能源从发电点到消费点的网络整合。[10](pp. 39–41)
中国政府也在未来将把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纳入其官方统计报告中。[25]
碳交易方案
[编辑]另外,发改委于2012年1月13日宣布[27]将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深圳市、湖北省、广东省等地成为首批参与限额和交易(cap-and-trade)碳交易计划的试点省与市,采用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类似的运作方式。[25]此碳交易体系是2009年在北京市、上海市和天津市进行自愿性碳交易实验失败后所实施者。[25]
根据《日本经济新闻》日经中文网于2024年5月14日刊出的新闻,表示"碳交易价格徘徊在最高位。4月下旬达到每吨100元人民币,创下历史新高,目前仍保持在高位。"[28]
化石燃料
[编辑]煤炭
[编辑]开采 | 净进口 | 可用数量 | |
---|---|---|---|
2005 | 2,226 | -47 | 2,179 |
2008 | 2,761 | nd | 2,761 |
2009 | 2,971 | 114 | 3,085 |
2010 | 3,162 | 157 | 3,319 |
2011 | 3,576 | 177 | 3,753 |
2015 | 3,527 | 199 | 3,726 |
不包括香港 |
煤炭仍是中国的能源基础,提供中国近70%的一次能源需求,占发电用燃料的80%。[30]中国自行生产和消耗的煤炭比其他国家为高。一份于2016年发表的分析显示中国的煤炭消费似乎在2014年达到峰值。[31][32]据非政府组织全球能源监测称,由于中国发电容量过剩,该国对2019年建成的燃煤发电厂中的40%设有发电时间限制。[33]
中国于2023年新增的燃煤电厂装置容量达47.4吉瓦,约占全球同类增量的三分之二。这种扩张规模是2015年以来全球中最大的年度燃煤发电容量增幅。[34]
石油
[编辑]中国于2009年的石油供应量为4,855太瓦时,占世界供应量的10%。[35]
虽然中国仍是主要的原油生产国,但在1990年代即开始成为净石油进口国。当时因需求成长快于国内产量成长,中国于1993年首次开始大量依赖进口石油。[1]该国于2002年的原油年产量为12.98亿桶,原油消费量为16.7亿桶。 中国于2006年进口原油1.45亿吨,占国内石油消费总量的47%。[36][37]到2014年,中国每日进口约700万桶石油。而中国在2023年每日进口1,1300万桶石油,比2022年高出10%。[38]中国国内石油市场由中国石化、中石油和中国海洋石油三家国有石油公司主导。
中国于2008年6月20日宣布计划提高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价格。鉴于全球石油价格趋势,维持高额补贴将难以为继[39]
全球于2010年的主要石油生产国为 - 俄罗斯502百万吨(13%)、沙特阿拉伯471百万吨(12%)、美国336百万吨(8%)、伊朗227百万吨(6%)、中国200吨(5%)、加拿大 159百万吨(4%)、墨西哥144百万吨(4%)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29百万吨(3%)。世界石油产量从2005年到2010年期间增加1.3%,从2009年到2010年期间则增加3.4%。[40]
天然气
[编辑]中国于2009年的天然气供应量为1,015太瓦时,占世界供应量的3%。[41]
中国于2010年的天然气产量在世界排名第七。[40]
中国于2022年是世界第三大天然气消费国,仅次于美国与俄罗斯。[42]该国于近期连续六年均增加国内产量(增加100亿立方米),于2022年的产量为2,201亿立方米,可满足59%的国内需求。该国于2021年的产量仅能满足55%的国内需求。[42]
前述三家国营石油公司(中国石化、中石油及中国海洋石油)均活跃于上游的天然气开采、液化天然气进口和中游的管道输送。支线管道和城市内管网由中国燃气控股、新奥能源、港华智慧能源、北京控股和昆仑能源等城市燃气公司营运。
中国国务院于2013年9月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揭示政府希望提高天然气在中国能源结构中比重。[1]中国与俄罗斯于2014年5月签署一项为期30年的协议,由后者每年输送380亿立方米天然气给中国。[43]架设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有Power of Siberia之称)的目的在减少中国对煤炭的依赖,煤炭比天然气会产生更高的碳排放,污染也更大。[44]拟建的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石油盆地到中国西北部的天然气管线称为阿尔泰天然气管道(也称为Power of Siberia 2)。[45]
美国天然气生产商Venture Global LNG于2021年11月与中石化签署一份为期20年的液化天然气供应合约。[46]中国由美国进口的天然气将因此增加一倍以上。[47]
发电
[编辑]中国于2013年的年发电量为53,980亿千瓦时,年用电量为53,800亿千瓦时,装置容量1,247吉瓦,均为世界第一。[49]
迄2021年,中国的发电量仍是世界排名第一。(约为美国的两倍,参见各国发电量列表)
2013年的发电总量比2009年的37,146.5兆千瓦时为高,,[50]2009年用电量为36,430亿千瓦时(世界第二)[51]当年总装置容量为874吉瓦。[52]中国正在兴建有史以来最大型超高压长距离输电项目,目标是在2015年至2020年期间实现全国电网一体化。[53]
煤炭
[编辑]中国于2015年有73%的电力由燃煤发电厂提供,较2007年81%的高峰有所下降。[29]
中国于近年又增加燃煤发电容量,且持续建造新的燃煤发电厂。中国于同期已关掉一批老旧燃煤发电厂(约有7吉瓦装置容量)。[54]
燃煤发电 | 所有能源发电 | % | |
---|---|---|---|
2004年 | 1,713 | 2,200 | 78% |
2007年 | 2,656 | 3,279 | 81% |
2008年 | 2,733 | 3,457 | 79% |
2009年 | 2,913 | 3,696 | 79% |
2010年 | 3,273 | 4,208 | 78% |
2011年 | 3,724 | 4,715 | 79% |
2012年 | 3,850 | 4,937 | 78% |
2013年 | 4,200 | 5,398 | 78% |
2014年 | 4,354 | 5,583 | 78% |
2015年 | 4,115 | 5,666 | 73% |
全球燃煤发电厂装置容量于2024年达到创纪录的2,130吉瓦,其中中国新建燃煤电厂有70吉瓦,几乎是世界其他国家新建总和的20倍。中国此举导致全球煤炭运输船队吨位因此增加2%,其主要目的是为强化中国的能源安全。然而全球正在减少煤炭的消耗,此种成长凸显出与中国气候目标有明显的冲突。而印尼和印度的燃煤发电产能也有所成长,是2019年以来中国以外国家首次出现的成长。[55]
再生能源
[编辑]中国于全球再生能源的生产居领先地位,装置容量为152吉瓦。[8]中国在近年对再生能源领域进行大量投资。 于2007年的投资总额为120亿美元,仅次于德国。[56]中国于2012年投资于清洁能源的金额为651亿美元(比2011年增加20%),占二十大工业国投资总额的30% - 包括占全球太阳能发电投资的25%(312亿美元)、占全球风能发电投资的37%(272亿美元),以及占全球"其他再生能源"(小型水力、地热能、海洋能和生物质能)投资的47%(63亿美元)。已安装的清洁发电容量有23吉瓦。[57]
中国于2006年约有7%的能源来自再生能源,目标是到2010年升至10%,到2020年升至16%。[20]中国主要的再生能源是水力发电。 中国于2009年的水力发电总量为615.64太瓦时,占总发电量的16.6%。中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能力,三峡大坝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厂,总发电容量为22.5吉瓦。从2012年5月起已全面投入营运。
中国于2022年新增的太阳能发电装置容量几乎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总和相同,到2023年,新增的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又比前一年翻了一倍,新增风力发电装置容量增加了66%,新增储能容量几乎翻了四倍。[58]但目前中国的电力仍有70%是来自燃烧化石燃料。[58]
中国也是最大的风力发电机(于2022年占全球装置容量的60%)和太阳能光电模组(于2023年占全球出口量的80%)制造国。[59]
核能发电
[编辑]中国于2012年拥有核能发电机组15座,总装置容量11吉瓦,总发电量548亿千瓦时(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9%。 迄2023年初,中国的核能发电已占全国发电量的5%。[60]
中国核能发电机组于2013年增加到17座。该国计划增加核能发电容量和发电比例,到2020年让总发电量分别达到86吉瓦和4%。[61]计划到2030年将增加到200吉瓦,到2050年增加到400吉瓦。中国于2016年有32[62]座反应堆在建中,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迄2023年,中国尚有21座反应堆在建造中(是世界其他国家建造中总数的2.5倍),装置容量为21.61吉瓦。[63]
农村电气化
[编辑]中国继2005年完成送电到乡计划后,再度推动送电到村计划,预定在2010年为10,000个村庄的350万户家庭提供再生电力。然后在2015年以再生电力完成全国的乡村电气化。[64]
再生能源
[编辑]中国目前的再生能源大部分来自水力发电,但其他再生能源也正在快速发展中。中国于2006年的再生能源投资总额达100亿美元,仅次于德国。[65]
中国目前也是世界上转移清洁能源技术予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国家。[10](p. 4)
生物能源
[编辑]中国于2006年曾使用1,600万吨玉米被用来生产第一代生物燃料(乙醇)。[66]然而由于该国在2007年发生食品价格大幅上涨,而决定禁止进一步扩大使用玉米制造乙醇燃料。
同年2月7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言人宣布拨出13万平方公里(5万平方英里)的土地种植桐油树以生产生质柴油。地方政府也在开发使用油籽生产生物燃料的计划。有人担心这种发展可能会导致环境破坏。[67]
英国《每日电讯报》于2018年报导中国的生物燃料产业进一步崛起。[68]当地人似乎对使用废弃物制造生物燃料(即生质柴油、绿色喷射机燃料…)有甚大的兴趣。[69][70][71]
太阳能
[编辑]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源消费国,[72]也是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国,占世界此类产品的60%,已安装的总数估计为3,000万户。[73]中国的太阳能光电发电也在快速发展中。 该国于2007年太阳能光电发电量为0.82吉瓦,仅次于日本。[8]
中国的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首度提出政府对太阳能光电模组制造予以政策支持。[10](p. 34)此后每个五年计划均提出相同的措施。[10](p. 34)
中国政府于2009年宣布的"金太阳示范工程"计划包含多项开发和项目,成为中国发展太阳能技术的里程碑。其中包括与赛维太阳能(LDK)签署的500兆瓦太阳能专案协议、宏威科技在河南省利用其专有太阳能技术开发的新型薄膜太阳能发电厂以及由总部设于美国的第一太阳能和鄂尔多斯市领头的沙漠太阳能发电厂专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9年9月22日在纽约市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发表演说,承诺中国计划于10年内将会有15%的能源来自再生能源,进一步确定中国推动再生能源利用。中国在住房、建筑物和汽车中均开始使用太阳能。[74][75][76]
由于太阳能发电是种优秀的分散式电源,中国最近的重点是扩大太阳能发电普及率,俾便太阳能电力可在发电当地使用,毋须长距离传输。[10](p. 34)
风力
[编辑]中国于2006年的风力发电总装置容量达2.67吉瓦,到2010年达到44.7吉瓦。[77][78]在2020年已达281吉瓦,比前一年增加71.6吉瓦。[79]
节能
[编辑]整体计划
[编辑]中国政府官员受到警告说,违反节约能源及环保法律将导致刑事诉讼,而官员和企业领导人未能实现赋予的目标时将会被记入其绩效记录中。.[18]
当中国于2006年能源强度降低4%目标的达成率不及一半时,该国所有公司以及地方和国家政府单位都被要求在2007年6月30日之前提交详细的改善计划。[80][81]在十一五计规划(2006年-2010年)的前四年,能源强度改善率达到14.4%,但进度在2010年第一季度急剧下降。中国于2010年8月宣布到2010年9月30日前要关闭2,087家钢铁厂、水泥厂和其他高耗能工厂。当时普遍的劳动力短缺情况将工厂关闭带来的负面影响减缓,大部分下岗的工人容易于别处找到工作。[82]
供暖和空气调节
[编辑]国务院于2007年6月3日发布通知,限制公共建筑于夏季空调温度不低于26°C (78.8°F),冬季供暖温度不高于20°C (68°F)。低效率的空调机组不得销售。[83]
舆论
[编辑]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2007年6月5日发布的第一届年度世界环境审查,在中国的调查结果(根据1,024人的样本,其中50%为男性)如下:[84]
- 88%的人对气候变化表达担忧。
- 97%的人认为政府应该采取更多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
- 63%的人认为中国过度依赖化石燃料。
- 56%的人认为中国过度依赖进口石油。
- 91%的人认为至少25%的电力应由再生能源产生。
- 61%的人对核能发电安全性表达担忧。
- 79%的人对发展中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表达担忧。
- 62%的人认为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限制二氧化碳排放为恰当。
中国青年报和英国文化协会于2007年8月发表的另一项调查(对2,500名中国人进行抽样调查,受访者平均年龄30.1岁)。结果显示80%的中国年轻人对于气候变化表达担忧。[85]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1.3 Andrews-Speed, Philip. China's Energy Policymaking Processe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Th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 Energy Security Report. November 2014 [2014-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6).
- ^ McGrath, Matt. China coal surge threatens Paris climate targets. 2019-11-20 [2019-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1) (英国英语).
- ^ Ma Tianjie. China's 5 Year Plan for Energy. The Diplomat. 2016-08-06 [2016-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1).
- ^ 4.0 4.1 DataBank – CO2 emissions (metric tons per capita). The World Bank. [2020-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3).
- ^ Rosen, Daniel; Houser, Trevor. China Energy A Guide for the Perplexed (PDF). piie.com. May 2007 [2020-04-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9-01).
- ^ Analysis: Will China build hundreds of new coal plants in the 2020s?. Carbon Brief. 2020-03-24 [2020-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4) (英语).
- ^ Guest post: Why would anyone finance another coal power plant in China?. Carbon Brief. 2020-09-07 [2020-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8) (英语).
- ^ 8.0 8.1 8.2 Alok Jha. China 'leads the world' in renewable energy. The Guardian. 2008-08-01 [2011-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1).
- ^ IEA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12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3-03-09., 2011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1-10-27., 2010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0-10-11., 2009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3-10-07., 2006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9-10-12. IEA October, crude oil p.11, coal p. 13 gas p. 15
-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Lewis, Joanna I. Cooperating for the Climate: Learning from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s in China's Clean Energy Sector.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2023. ISBN 978-0-262-54482-5.
- ^ China now no. 1 in CO2 emissions; USA in second position. Netherlands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gency. 2007-06-19 [2007-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03).
- ^ 12.0 12.1 12.2 China now no. 1 in CO2 emissions; USA in second position: more info. Netherlands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gency. 2007-06-19 [2007-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01).
- ^ Current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China. Xinhua News Agency. 2007-06-04 [2007-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15).
- ^ Data source Dioxyde de carbone (CO2), émissions en mille tonnes de CO2 (CDIAC)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03-10., United Nations. Retrieved 2005-04-09.
- ^ China now no. 1 in CO2 emissions; USA in second position - PBL Netherlands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gency. [2011-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11).
- ^ Catherine Brahic. 33% of China's Carbon Footprint Blamed on Exports. ABC News. 2008-07-29 [2008-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5).
- ^ The Carbon Brief Profile:China. CarbonBrief. [2024-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06).
- ^ 18.0 18.1 China says energy efficiency key to performance of government & company leaders, Xinhua News Agency, published 2007-06-03. Retrieved 2007-06-04.
- ^ 19.0 19.1 China issues first national plan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Xinhua News Agency, 2007-06-04 [2007-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07)
- ^ 20.0 20.1 20.2 China to Cut Greenhouse Emissions by 950 Million Tons. Bloomberg. 2007-06-02 [2007-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 ^ National Action Plan on Climate Change. Xinhua News Agency. 2007-06-02 [2007-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7).
- ^ China unveils climate change plan. BBC. 2007-06-04 [2007-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30).
- ^ China says one-child policy helps protect climate. Reuters. 2007-08-30 [2007-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1).
- ^ 24.0 24.1 24.2 24.3 Heilmann, Sebastian. Red Swan: How Unorthodox Policy-Making Facilitated China's Ris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2018. ISBN 978-962-996-827-4.
- ^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Vivian Ni. China Sets New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Reduction Goals. China Briefing. 2012-01-18 [2012-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1).
- ^ Ding, Iza. Pollution Emissions Trading in China. Esarey, Ashley; Haddad, Mary Alice; Lewis, Joanna I.; Harrell, Stevan (编). Greening East Asia: The Rise of the Eco-Developmental State.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20. ISBN 978-0-295-74791-0. JSTOR j.ctv19rs1b2.
- ^ China set to launch first caps on CO2 emission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ew Scientist, 2012-01-17
- ^ 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價格徘徊在最高位. 日经中文网. [2024-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14).
- ^ 29.0 29.1 29.2 IEA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12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3-03-09., 2011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1-10-27., 2010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0-10-11., 2009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3-10-07., 2006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9-10-12. IEA coal production p. 15, electricity p. 25 and 27
- ^ Aden, Nathaniel T.; Fridley, David G.; Zheng, Nina. Outlook and Challenges for Chinese Coal. 2008-06-20 [2024-05-15]. OSTI 1050632. S2CID 112601162. doi:10.2172/105063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2) (英语).
- ^ Carrington, Damian. China's coal peak hailed as turning point in climate change battle. The Guardian. 2016-07-25 [2016-07-25].
- ^ Qi, Ye; Stern, Nicholas; Wu, Tong; Lu, Jiaqi; Green, Fergus. China's post-coal growth (PDF). Nature Geoscience. 2016-07-25, 9 (8): 564–566 [2024-05-15]. Bibcode:2016NatGe...9..564Q. doi:10.1038/ngeo277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4-28).
- ^ Shearer, Christine; Myllyvirta, Lauri; Yu, Aiqun; Aitken, Greig; Mathew-Shah, Neha; Dallos, Gyorgy; Nace, Ted. Boom and Bust 2020: Tracking the Global Coal Plant Pipeline (PDF) (报告). Global Energy Monitor. March 2020 [April 27, 202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12-12).
- ^ Monitor, Global Energy; CREA; E3G; Finance, Reclaim; Club, Sierra; SFOC; Network, Kiko; Europe, C. a. N.; Groups, Bangladesh; Asia, Trend; ACJCE; Sustentable, Chile; POLEN; ICM; Arayara. Boom and Bust Coal 2024. Global Energy Monitor. 2024-04-10 [2024-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8) (美国英语).
- ^ Energy in Sweden 2010, Facts and figure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3-10-16. Table 47 Global supply of oil, 1990–2009 (TWh)
- ^ China's oil imports set new record. Bloomberg BusinessWeek. [2011-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2).
- ^ China's 2006 crude oil imports 145 mln tons, up 14.5 pct - customs - Forbes.com. Forbes. 2007-11-19 [2018-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19).
- ^ China imported record amounts of crude oil in 2023. eia. 2024-04-16 [2024-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07).
- ^ Rise in global oil price dents China's petrol subsidy policy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1-06-12.
- ^ 40.0 40.1 IEA Key energy statistics 2010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1-10-27. and IEA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1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ctober pages 11, 21
- ^ Energy in Sweden 2010, Facts and figure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3-10-16. Table 50 Global supply of gas 1990–2009 (TWh)
- ^ 42.0 42.1 Inside China’s 2023 Natural Gas Development Report. Center on Global Energy Policy. 2023-09-11 [2024-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0).
- ^ 38 billion cubic metres of natural gas
- ^ 'Power of Siberia': Russia, China launch massive gas pipeline. Al Jazeera. 2019-12-02 [2024-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6).
- ^ 'Power of Siberia 2' Pipeline Could See Europe, China Compete for Russian Gas. VOA News. 2022-01-18 [2024-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3).
- ^ Sinopec signs China's largest long-term LNG contract with U.S. firm. Reuters. 2021-11-04 [2024-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5).
- ^ Sinopec signs huge LNG deals with US producer Venture Global. Financial Times. 2021-10-20 [2024-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3).
- ^ Electricity Market Report 2023 (PDF). IEA.org.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15. Februar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3-15). Licensed CC BY 4.0.
- ^ COUNTRY COMPARISON :: ELECTRICITY – PRODUCTION. CIA. [2014-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1).
- ^ China Bureau of Statistics 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Stats.gov.cn. [2011-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28).
- ^ China's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2009年全社会用电量稳定增长 清洁能源快速发展. Ndrc.gov.cn. [2011-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8).
- ^ China installed capacity hits 710 GW in 2007. Uk.reuters.com. 2008-01-09 [2011-02-02].
- ^ Xiaoxin Zhou of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hina. Power System Development and Nationwide Grid Interconnection in China (PDF). Workshop on Power Grid Interconnection in Northeast Asia, Beijing, China, May 14–16, 2001 (Nautilus Institute). 2001-06-27: 42 [2008-12-1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02-25).
- ^ CEN. China's Major Coal Import Hubs Grow. China Economy. 2022-12-24 [2022-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7) (美国英语).
- ^ China Leads Global Coal Power Surge as Capacity Hits Record. Bloomberg.com. 2024-04-10 [2024-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11) (英语).
- ^ Kinver, Mark. China's 'rapid renewables surge'. BBC News. 2008-08-01 [2011-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8).
- ^ "Who’s Winning the Clean Energy Race? 2012 Edi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Pew Charitable Trusts
- ^ 58.0 58.1 ISABEL HILTON. How China Became the World’s Leader on Renewable Energy. YaleEnvironment360. 2024-03-13 [2024-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05).
- ^ Rakshith Shetty. How China Became the World’s Clean Tech Giant. The Diplomat. 2024-04-27 [2024-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08).
- ^ How Long Will It Take for China's Nuclear Power to Replace Coal?. Forbes. [2024-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5).
- ^ China's nuclear plants generate 74.8 TWh of electricity in 2011. 2007-04-23 [2007-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3).
- ^ PRIS – Country Details. Iaea.org. [2013-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8).
- ^ How China became the king of new nuclear power, and how the U.S. is trying to stage a comeback. CNBC. 2023-08-30 [2024-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16).
- ^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2006 Update (PDF). REN21. 2006 [2007-05-1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7-18).
- ^ China poised to lead renewables race.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27).
- ^ China corn for ethanol 16 m tons in 2006, published 2007-04-09. Retrieved 2007-08-27.
- ^ Chinese Biofuels Expansion Threatens Ecological Disast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orldwatch Institute, published 2007-03-13. Retrieved 2007-06-28.
- ^ What is biofuel and why is it big in China?. 2019-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2) –通过www.telegraph.co.uk.
- ^ Biofuels push to help clear the air – Chinadaily.com.cn. www.chinadaily.com.cn. [2024-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8).
- ^ New energy. [2024-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7).
- ^ Sinopec company prepares to produce green jet fuel | Biofuels International Magazine. biofuels-news.com. 16, 2012-08-16 [2024-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2).
- ^ Energy: China becomes the world's largest solar power marke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ublished 2007-08-27. Retrieved 2007-08-27.
- ^ Kunming Heats Up as China’s “Solar Cit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ublished 2007-06-15. Retrieved 2007-08-27.
- ^ LDK to develop 500 MW of PV power in China. PennWell. 2009-09-01 [2024-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07-28).
- ^ Anwell Produces its First and Thin Film Solar Panel. Solarbuzz. 2009-09-07.
- ^ First Solar to Team With Ordos City on Major Solar Power Plant in China Desert. First Solar. 2009-09-08 [, 2009-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 ^ Bloomberg article. www.bloomberg.com. [permanent dead link]
- ^ Archived copy (PDF). [2011-08-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9-04).
- ^ Stanway, Muyu Xu, David. China doubles new renewable capacity in 2020; still builds thermal plants. Reuters. 2021-01-21 [2021-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英语).
- ^ China to stick to strict environment-protection plans, Xinhua News Agency, published 2007-06-03. Retrieved 2007-06-04.
- ^ Chinese government urges efforts for energy saving, Xinhua News Agency, published 2007-06-03. Retrieved 2007-06-04.
- ^ In Crackdown on Energy Use, China to Shut 2,000 Factori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New York Times, published 2010-08-09. Retrieved 2010-11-07.
- ^ State Council: no lower than 26 degrees in air-conditioned rooms, Xinhua News Agency, published 2007-06-03. Retrieved 2007-06-04.
- ^ First Annual World Environment Review Poll Reveals Countries Want Governments to Take Strong Action on Climate Change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3-10-22., Global Market Insite, published 2007-06-05. Retrieved 2007-05-09.
- ^ China's young favor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but want cars first published 08-20-2007. Retrieved 08-2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