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左守御千户所城

坐标24°27′28.9″N 118°05′12″E / 24.458028°N 118.08667°E / 24.458028; 118.08667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4°27′28.9″N 118°05′12″E / 24.458028°N 118.08667°E / 24.458028; 118.08667

厦门所城墙
北城墙内侧,摩崖石刻“山环水活”,摄于2013年6月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新华路
分类古建筑
时代
编号6-23
认定时间2005年5月

中左守御千户所城是明朝卫所制下隶属永宁卫[注 1]的中左守御千户所(简称中左所)之城池,位在同安县嘉禾屿上(今厦门岛西南部,园南小学附近),亦称“中左所城”、“厦门城[2][3]

中左所设指挥正千户一员、副千户一员、指挥百户一员、镇抚一员[1]

沿革

[编辑]

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以三丁抽一为兵,防备倭寇,将永宁卫底下左、右、中、前、后千户所里的中、左千户所士兵调驻嘉禾屿,设中左守御千户所[3],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建置完成[1]。至于城池则约为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时建成[2]

景泰三年(1452年),原设于金门所的浯屿水寨因为巡抚焦宏认为“孤悬海中”而迁到中左所,但仍用旧名,直到万历三十年(1602年)又因为距离崇武所太远而迁到晋江石狮[1]。万历二十年(1592年)福建南路参将移驻于此。

隆庆四年(1570年)设浯铜游兵,驻于中左所,有兵536人,由浯铜把总一员管辖,卫所又贴驾军三百名,哨船二十艘[1]

南明永历九年(1655年),郑成功将中左所改为思明州,设置六官[1]

建筑

[编辑]

中左所城平面呈环形,初建时周长425丈(约1360米),高连女墙1丈9尺(约6米),开四门,依次为东启明、西怀音、南洽德和北潢枢[注 2],设有窝铺22个、城垛496个,营房987间,屯驻1240名士兵[1][4]。墙体内部夯土,外皮以花岗岩条石“丁顺”垒砌。永乐、正统和万历年间曾加修葺。清康熙二年(1663年)总督李率泰堕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靖海侯施琅重建,周长扩为600丈(约1920米),乾隆十七年(1752年)再次重修。

1919年因市政建设城墙大部分被拆除,仅存北城门遗迹和残墙两处,位于今厦门市公安局北侧的出米岩山上,其中城北残墙长120米,残高1.5-4.5米,顶宽3.5米;东北残墙长1.5米,高1.7米[5]。墙上存有摩崖石刻“瞻云”、“曼倩偸”(均为乾隆时甘国宝所题)和“山环水活”(光绪时杨岐珍所题)。1994年为纪念厦门建城600周年修复城墙64米并复建城垛。

城内的明代庙宇原有城隍庙东岳庙[注 3]真武庙[2]

图集

[编辑]
北城墙东端
北城墙东端,上城后回望
北城墙内侧,右为摩崖石刻“曼倩偸”
北城墙内侧,上城台阶

相关条目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明代海禁政策下的金门及其海域》(65、66页)一文提到《厦门志‧卷三 兵制考》则记载中左所隶属福建都指挥使[1]
  2. ^ 四门的位置分别在今新华路旁石路街口、新华路和大同路衔接处、中山路和古城路交叉处和现存城墙附近[4]
  3. ^ 明太常寺卿池浴德布施建造。

参考来源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许志仁. 《明代海禁政策下的金門及其海域》. 国立金门技术学院. 2009年9月: 53-54、65、71、105、159页. 
  2. ^ 2.0 2.1 2.2 张崑振. 《金門縣官祀建築調查研究》. 金门县文化局. 2007年9月: 158-162页. ISBN 978-986-00-8889-2. 
  3. ^ 3.0 3.1 郭哲铭. 《浯鄉小事典》. 出版商所在地: 金门县文化局. 2006-12-01: 66、68页. ISBN 978-986-00-6631-9. 
  4. ^ 4.0 4.1 《古牆新韻:讓凝固的歲月生動起來》. 人民网. [2014-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1). 
  5. ^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保护范围的通知》. 法搜网. [2014-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