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罗德·威尔逊
哈罗德·威尔逊阁下 The Rt Hon. Harold Wilson | |
---|---|
联合王国首相 | |
任期 1974年3月4日—1976年4月5日 | |
君主 | 伊丽莎白二世 |
前任 | 爱德华·希思 |
继任 | 詹姆斯·卡拉汉 |
任期 1964年10月16日—1970年6月19日 | |
君主 | 伊丽莎白二世 |
前任 | 道格拉斯-休姆爵士 |
继任 | 爱德华·希思 |
工党党魁 | |
任期 1963年2月14日—1976年4月5日 | |
前任 | 休·盖茨克尔 |
继任 | 詹姆斯·卡拉汉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英格兰约克郡哈德斯菲尔德 | 1916年3月11日
逝世 | 1995年5月24日 英格兰伦敦 | (79岁)
墓地 | 圣玛丽斯老教堂 |
政党 | 工党 |
配偶 | 玛丽·威尔逊(Mary Wilson) |
詹姆斯·哈罗德·威尔逊,里沃的威尔逊男爵,KG,OBE,FRS,PC(英语:James Harold Wilson, Baron Wilson of Rievaulx,1916年3月11日—1995年5月24日),英国政治家,两任首相。他曾分别在1964年、1966年、1974年2月和10月的大选中胜出,虽然每次在大选只是险胜,但综合而言,他在大选获胜的次数,冠绝所有20世纪的其他首相。相较其他同时代的政治家,他被普遍认为是一位知识型的政治家。
早年生涯
[编辑]威尔逊于1916年出生于英格兰哈得兹菲尔的一个政治家庭,比他日后的对手希思早数个月出生。威尔逊的父亲赫伯特早年活跃于自由党,后来则加入工党。威尔逊8岁的时候曾到访伦敦,并曾在唐宁街10号的门口留影。
威尔逊早年获得奖学金,入读哈得兹菲尔罗伊兹会堂中学(Royds Hall Secondary School, Huddersfield),但在1931年的时候,他在一次童军远足中喝了受污染的牛奶而染下伤寒,使他有数个月要告假就医。到了翌年,他担任工业化学家的父亲因为人手过剩而被解雇,花了将近2年时间找工作。威尔逊举家迁到威勒尔(Wirral)的斯比塔耳(Spital)。他在那里的威勒尔文法男校(Wirral Grammar School for Boys)就读中学六年级,并成为了学生代表(Head Boy)。
威尔逊在中学的成绩十分出众,促使他在1934年取得奖学金,入读牛津大学的耶稣学院,修读历史。在大学里,他曾经加入自由党,但后来受到G·D·H·柯尔的影响而转投工党。第一学年结束后,威尔逊转读哲学、政治学及经济学,后来以一级荣誉毕业,旋即被校方聘用,成为该校在20世纪最年轻的导师(don)之一。
威尔逊在1937年成为牛津大学新学院的经济学讲师,1938年起又成为了大学学院的经济史讲师(自1938年至1945年也是该校的研究员)。在这段时期,他也是威廉·贝弗里奇的助理研究员,专门研究失业和贸易周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威尔逊曾自愿从军。他被界定为专业人士,因而被纳入为公务员,成为研究采煤工业的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随后自1943年至1944年在燃料与电力部出任经济学与统计学部门的处长,而统计学更在日后成为了他毕生的兴趣。另外,他曾自1972年至1973年出任皇家统计学会会长。
国会生涯
[编辑]在大战踏入尾声的时候,威尔逊开始寻求在即将来临的大选中,觅得一个下议院议席。他获得指派参选奥姆斯克(Ormskirk)选区,挑战另一候选人史蒂芬·金-贺(Stephen King-Hall)。最初,威尔逊打算在大选召开前夕才宣布参选,但他却意外地答应立即宣布参选,结果被迫提早脱离公务员行列。在这段时间,他写了《采煤业的新政》(A New Deal for Coal)一文,以他在大战期间的工作经验,反驳国有化有助提升煤矿采矿效率的理论。
1945年大选,工党击败保守党,在大选中首次取得大胜,而威尔逊也顺利地当选国会议员。但他意想不到的是,他立即被聘任为劳工部(Ministry of Works)的国会秘书。两年后,他被改派为海外贸易秘书(Secretary for Overseas Trade),任内曾数次到访苏联,商讨贸易事宜,但这些外访在日后却遭对手指为有通敌之嫌。
1947年10月14日,年仅31岁的威尔逊被任命为贸易委员会主席(President of the Board of Trade),晋身内阁,成为了20世纪最年轻的阁员。在任内,他大力提倡通过《1947年贸易统计学法案》,改革英国收集经济数据的法则,该法案亦一直沿用至今。另外,他又带头提议废除战时的配给制度。到了1950年英国大选,由于选区异动,威尔逊转到新设立的海顿(Huyton)选区,最终以些微的票数险胜。
为了筹措足够的军费以应付朝鲜战争,工党政府在1951年决定国民医疗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将对药物收取费用。此举使威尔逊跟随了安奈林·贝文的行列,在1951年4月宣布辞去所有政府职务,以示抗议,从此威尔逊亦开始被视为左派人物。同年10月工党政府垮台,威尔逊成为工党内部的左派领袖之一,但不久以后,威尔逊却开始与贝文保持距离。巧合的是,贝文后来在1954年宣布进一步辞去影子内阁的职务,威尔逊遂立即被起用。
反对党生涯
[编辑]威尔逊是位十分能干的影子阁员,除了成功使保守党政府1955年的财政法案流产外,他在1956年发表的一则精辟的言论更赢得不少掌声。当年,担任影子内阁财政大臣的威尔逊,以“苏黎世的地精”(gnomes of Zürich)来形容瑞士的银行家,讽刺他们企图以投机手段使英镑贬值。另一方面,工党在1955年英国大选落败后,他曾展开调查,试图找出工党落败的原因,并提出数点有用可行的建议。1959年,威尔逊又成功将下议院的账目委员会主席一职,合并到影子内阁财政大臣身上。
在1960年,仍然被视为左派的威尔逊,尝试在党魁选举中挑战党魁休·盖茨克尔,虽然在盖茨克的带领下,工党在1959年英国大选中大热倒灶,后来又受废除“第四款”一事蒙上阴影,但威尔逊仍然落败。其后在1962年,威尔逊参选副党魁选举,却被乔治·布朗击败。此后,他出任影子内阁外务大臣一职。
正当工党重整旗鼓的时候,晓治·盖茨克却在1963年1月突然死亡。威尔逊于是再度成为了党魁选举的左翼候选人,挑战乔治·布朗,后来由于卡拉汉加入选战,分散了党内的右翼选票,以致威尔逊在选举胜出,成为了新任工党党魁。不久以后,保守党政府爆发了“普罗富莫事件”,威尔逊谴责“丑闻揭露了我们社会里病态的一面”,从而搏得不少支持,至于麦克米伦的保守党政府亦因丑闻而大受打击,促使麦克米伦在1963年10月辞去首相一职,由亚历克·道格拉斯-休姆爵士接任。休姆由于是贵族,不能在下议院发言,以致他上任后立即宣布放弃他的伯爵爵位。道格拉斯-休姆上台后,威尔逊曾在议会取笑他是休姆伯爵十四世,休姆立即回应道:“我相信威尔逊先生是威尔逊先生十四世吧!”
在1963年尾的工党大会中,威尔逊在会上发表了一番重要言论,指“英国将会赶到科学与科技革命的白热(white heat)中,而过时落伍的工业制度和运作方法则会被淘汰”。这段言论为威尔逊赢得不少支持,使他被视为技术专家政治论者(technocrat)的代表,别具一格地独立于社会传统。
第一任首相:1964年至1970年
[编辑]受“普罗富莫事件”影响,工党得以在1964年英国大选中险胜,于下议院取得4席的多数优势,并由威尔逊出任首相一职。然而,由于工党只有仅4席的多数优势,难以确保政府不会垮台,威尔逊唯有小心行事。在18个月后,即1966年3月,再次举行大选。这次大选中,执政工党扩大了多数优势至96席,进一步稳定工党政府。此外,威尔逊上任首相后,他钟爱吸烟斗、穿着Gannex牌雨衣的形象,以及爱到西西里岛渡假的习惯,也渐渐深入民心。
根据在2005年6月1日公开的内部文件显示,威尔逊在西西里岛渡假时,曾有假装成渔船的苏联船只监视他。虽然MI5调查后并没有任何发现,但仍叫他不要使用无线对讲机。
在第一任内,威尔逊政府创立了公开大学,他一直对这项建设十分重视,并认为这是他任首相的最大成就之一。
在海外事务上,威尔逊备受殖民地危机的困扰,当中又以非洲的罗得西亚和南非的问题最为棘手。基于原则的问题,威尔逊一直不容许南罗得西亚总理伊恩·史密斯带领罗得西亚独立,因为史密斯是分离主义者,而且又是白人小数政府的领袖,并不能代表当地占大多数的黑人。结果史密斯在1965年11月11日宣布了《单方面独立宣言》(Unilateral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简称UDI),将南罗得西亚从英国独立。然而,威尔逊不肯退让,一直对独立宣言不予承认,随后更成功向联合国申请对罗得西亚进行制裁。此外,威尔逊又拒绝应美国的要求,对越战提供军事援助,而只同意提供外交援助。
在经济事务上,威尔逊常被对手指为态度暧昧。例如,威尔逊一直反对英镑贬值,但当英镑随后在1967年11月贬值后,他却在电台讲话中,视贬值因为一种胜利,并说道:“从政治的角度来看,一个星期是一段长时间”(A week is a long time in politics),他这番话的意思,是指政府在初头可能做得不好,但最终一定会有所交待,反之亦然。为了稳定民心,威尔逊又说贬值一事“并不代表在英国—你钱包里的英镑—的价值少了……”(This does not mean that the pound here in Britain—in your pocket or purse—is worth any less ...)。另一方面,威尔逊在处理工业纠纷的问题上亦被评为效率过低。当中,全国海员联合会(National Union of Seamen)就曾在1966年英国大选后发动罢工,罢工持续了六星期,对威尔逊的声望明显有所打击。
威尔逊在1965年显示了平民主义者的一面,决意向披头士乐队颁赠MBE勋衔(在现今的英国,勋衔均由君主作正式的授勋,但事实上,受勋的人士皆由首相提名)。披头士获勋一事,使国内的年轻一辈认为,首相与年轻人之间有“接触”,但国内占小数的保守主义者,和曾同样获勋的老军人却表示反对。批评者认为威尔逊希望授勋一事可为他在下届大选(将在一年内举行)取得年轻人的支持,但亦有不少人反驳,指出英国当时法定的最低投票岁数是21岁的成人,而披头士的歌迷却以青少年为主。不管谁是谁非,可以肯定的是,事件使威尔逊成功塑造出现代领袖的形象,披头士乐队也把他视为“新英国”的骄傲。
可是到了1967年,威尔逊却与另一乐队The Move陷入瓜葛,其后他更控告该乐队的经理人诽谤。原因是该乐队在为单曲《Flowers In The Rain》印制的宣传明信片上,画有一个卡通化的威尔逊与女助手睡在同一张床上,结果引致原有的绯闻被广泛流传。最终威尔逊胜诉,乐队则被法院裁定,他们从该首歌曲所赚到的金钱,必须用作威尔逊的终生养老金,但后来在威尔逊要求下,赚到的金钱一概捐到他指定的慈善团体。
1966年,威尔逊获任命为布拉德福德大学的首任校长,他一直出任此职至1985年。
短暂下野
[编辑]1969年工党的支持率曾经下跌,但到了1970年又重新回升。适逢任期将届,威尔逊遂趁机在6月宣布举行大选,以巩固自己的支持。大选临近的时候,保守党在塞尔斯登公园酒店意外泄露一份政策文件,内容大约指出保守党将会任用颇激进的货币主义者,推动以自由市场为方针的政策,去解决国内的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消息传出后,威尔逊立即指出保守党的政策失当,并以“塞尔斯登人”(Selsdon Man)来取笑保守党的政策反动保守。然而他低估了大众的反工党情绪,以致出乎意料地在大选中输给了保守党的希思。
由于希思上任后未能有效解决国内的种种问题,所以威尔逊在1974年2月的大选中以些微的多数优势击败希思,重新上台执政。为了进一步巩固工党在下议院的多数优势,威尔逊在同年10月再度召开大选,并成功拉开工党在议会的多数优势。
第二任首相:1974年至1976年
[编辑]在1974年的两次大选的竞选活动间,威尔逊曾承诺将就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的条款作重新谈判,再决定英国是否留在欧共体。结果威尔逊上台后,下议院通过英国将在新的条款下留在欧共体,随后威尔逊又举行了公投,投票在1975年6月5日有了结果,结果确认了下院的议决。
早在1971年9月,威尔逊曾发表了他对爱尔兰统一的看法,以回应日益恶化的爱尔兰问题。其中,威尔逊定下了目标,希望英国在1986年时离开北爱尔兰。但威尔逊上台后,他没有实行这些目标。
到了1974年5月,威氏谴责爱尔兰联合论者策划的阿尔斯太工人罢工,是带有宗教性质的,而且“罢工的宗教目的与17世纪拉上了关系”。可是,威尔逊却拒绝派出军队镇压这些强迫工人罢工,兼带有准军事性质的亲政府分子。不久以后,威尔逊又在电视发表演说,指罢工的亲政府分子和他们的支持者都是国家的“寄生虫”,指望国家会供养他们。最终,罢工人士取得了胜利,成功迫使政府废除北爱尔兰行政长官一职,并促使伊迪·阿敏向威尔逊发电报,表示愿意在乌干达提供举行和谈的场地。
辞职
[编辑]1976年3月16日,威尔逊突然以倦勤为由,宣布自己将会辞去首相一职。在声明中,他指自己在一直身心俱疲,原已决定在60岁退休。早在1960年代晚期,威尔逊已向同僚透露,自己最多只能够续任8至9年首相。然而到了1976年,威氏发现自己患上初期的阿兹海默病,以往强劲的记忆力和集中力皆急速退化,最终造成威尔逊富戏剧性的辞职。
威尔逊宣布辞职后,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特意到唐宁街10号参加晚宴,以示感谢他的贡献。除他以外,只有丘吉尔爵士曾获同样的荣誉。
威尔逊辞职的同时,还撰写了一份获勋人士名单,获勋人士除了有他的支持者外,还包括不少商人和社会名流。然而,名单中的不少获勋人士随后却频频牵涉丑闻。如获男爵衔的卡根勋爵(Lord Kagan),最终因为诈骗罪成入狱;而获册封为爵士的艾利克·米勒爵士(Sir Eric Miller),随后因涉嫌贪污被警方调查,最后自杀身亡。该份获勋名单由威尔逊的助手玛莎·威廉斯(Marcia Williams)撰写,初稿写在薰衣草色的笔记纸上,因而被称为“薰衣草名单”(The Lavender List)。整件事件使舆论认为威尔逊有私相授授之嫌,结果对他卸任后的声望构成了深远的打击。
党魁选举在威氏辞职后举行。在第一轮投票中,东尼·贝恩、卡拉汉、安东尼·克罗斯兰(Anthony Crosland)、迈克尔·富特、丹尼斯·希利和罗伊·詹金斯都参与角逐。詹金斯虽然是热门候选人,但最后在第一轮选举却屈居第三名。第二轮选举在1976年4月5日举行,卡拉汉以176票击败富特的137票,正式成为威尔逊的继任人,出任首相和工党党魁。
晚年
[编辑]由于威尔逊辞任首相后希望能够继续成为下议院议员,所以他没有按惯例接受贵族爵位,但却接受册封为嘉德勋爵士。1983年,威尔逊正式从下议院退休,随即获晋爵为西约克郡柯尔克利斯(Kirklees),里沃的威尔逊男爵(Baron Wilson of Rievaulx)。
威尔逊从下议院退休后不久,他的阿兹海默病的病情明显恶化,精神状态更不断衰退。因此在1985年以后,威尔逊已甚少在公众场合露面。
1995年5月24日,威尔逊因大肠癌于伦敦病逝,终年79岁。他的遗体随后安葬于西西里岛的圣玛利(St Mary's),其墓碑写有一句话:“时间是万物之主宰。”(Tempus Imperator Rerum)
略论
[编辑]威尔逊十分着重突显自己是“大众的一分子”(a man of people)的形象,从而使他与以往在上流社会出身的政客构成鲜明的对比。在外表上,他操地道的约克郡口音,常常以Gannex牌男装雨衣示人,该牌子则以工人阶级为销售对象。此外,他又爱吸烟斗(在私人场合却抽香烟)和吃简单平凡的菜色。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吃饭的时候,无论是什么食物,他都总爱蘸很多HP酱。至于体育方面,他则是哈德斯菲尔德足球会的支持者。总而言之,威尔逊第一次当选首相的原因,与他朴实的形象有关,因为当时的群众正需要一位带现代气色的领袖,以了结“托利党在过去13年的施政失误”。
尽管威尔逊在第一段任期取得相当的成功,但从第二段任期开始,他的支持率却一直陷于低潮。不少人认为,这是因为威尔逊未能成功使工党现代化,而他后期一直全神专注在政治内斗,更换来了施政的失误。有些人更引申到,威尔逊的过失,为1970年代末爆发的“不满的冬天”埋下伏线,最终甚至造就了保守党长达18年的执政。不过反驳者则指出,因为有威尔逊的恰当管理,才能有效把工党团结起来,威尔逊下台后,工党才步向分裂。威尔逊下台后,工党内各派系不再和平共处,党内日积月累而成的派系主义更成为工党在1980年代陷于瘫痪的主因。在当时对大部分的选民来说,他们视玛格丽特·撒切尔为唯一对抗工会的人选。另一方面,在威尔逊辞职20年以后,在托尼·布莱尔的带领下,工党才得以真正的改革和重生。
推翻哈罗德·威尔逊的阴谋
[编辑]MI5阴谋论
[编辑]1963年,曾有变节到美国的苏联情报人员秘密指出,威尔逊是KGB派来的间谍。虽然大部分的英美情报人员并不相信威尔逊是特务,但仍有部分人士对此表示相信。据了解,曾经有30名军情五处(MI5)的特务试图拖垮威尔逊的政府,手段包括在1974年背后鼓动阿尔斯太工人协会发动大罢工;以及背后抹黑威尔逊,散布流言,指他是苏联特务和爱尔兰共和军的同情者,以便增加保守党在大选的胜算,但这些指控至今仍甚具争议性。
英国广播公司(BBC)在2006年播放的一套节目则表示,威尔逊政府曾两度几乎被军事政变推翻,英国则差一点沦为军政府。第一次阴谋发生在1960年代末,英镑贬值以后,但由于后来保守党的泰德·希思拜相,所以政变计划最后无疾而终。第二次阴谋则发生在1974年,当年英国军队曾以演习对付爱尔兰共和军为名,占领了伦敦希斯罗机场的跑道,但威尔逊的友人却指出这是兵变的一次预演。传言更指第二次政变阴谋的背后策划者是爱丁堡公爵的舅父蒙巴顿勋爵,而他在政变成功后将代理首相一职。至于从一些秘密录音中透露,威尔逊在1976年辞职后曾私下表示,他在过去8个月感到未能完全控制国家大局,并说自己的安全受威胁。
其他阴谋理论
[编辑]威尔逊政府一直对极具争议性的山达基教采取强硬态度,在1967年更通过禁止外国籍的山达基教教徒进入英国本土(该措施一直有效至1980年)。为了作出回应,该教创办人罗恩·贺伯特指威尔逊正与苏联、一些精神病学家和金融家联手,策划一些国际性阴谋[1] 。
该阴谋被贺伯特称为“田中奏折”,但普遍的英国国民对阴谋却不表相信。最后,威尔逊的卫生部长,肯尼士·罗宾逊(Kenneth Robinson)更成功入禀法院,控告山达基教和贺伯特诽谤。
轶事
[编辑]- 威尔逊辞任首相后曾与某电视台签约,主持一系列清谈节目。可是一向作风传统的他,却不能适应清谈节目轻松的气氛,所以该节目以失败收场。
- 在牛津大学流传了一个传说,指威尔逊在毕业试取得的分数是历史上最高。
- 威尔逊是哈德斯菲尔德足球会的支持者[2]。
- 威尔逊在1965年获英国吸烟斗人士协会(British Pipesmokers' Council)选为“年度吸烟斗人士”(Pipe Smoker of the Year),后又在1976年获选为“年代吸烟斗人士”(Pipeman of the Decade) 。
头衔
[编辑]- 哈罗德·威尔逊,Esq(1916年3月11日—1945年1月1日)
- 哈罗德·威尔逊,Esq,OBE(1945年1月1日—1945年7月26日)
- 哈罗德·威尔逊,Esq,OBE,MP(1945年7月26日—1947年9月29日)
- 哈罗德·威尔逊阁下,OBE,MP(1947年9月29日—1969年12月6日)
- 哈罗德·威尔逊阁下,OBE,FRS,MP(1969年12月6日—1976年4月23日)
- 哈罗德·威尔逊爵士阁下,KG,OBE,FRS,MP(1976年4月23日—1983年6月9日)
- 哈罗德·威尔逊爵士阁下,KG,OBE,FRS(1983年6月9日—1983年9月16日)
- 里沃的威尔逊勋爵阁下,KG,OBE,FRS,PC(1983年9月16日—1995年5月24日)
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官衔 | ||
---|---|---|
前任者: 斯塔福德·克里普斯 |
贸易委员会主席 1947年–1951年 |
继任者: 哈特利·莎克罗斯 |
前任者: 丹尼斯·希利 |
影子内阁外务大臣 1961年–1963年 |
继任者: 帕特里克·戈登·沃克 |
前任者: 晓治·盖茨克 |
英国工党党魁 1963年–1976年 |
继任者: 詹姆斯·卡拉汉 |
反对党领袖 1963年–1964年 |
继任者: 亚历克·道格拉斯-休姆爵士 | |
前任者: 亚历克·道格拉斯-休姆爵士 |
英国首相 1964年–1970年 |
继任者: 希思 |
前任者: 希思 |
反对党领袖 1970年–1974年 | |
前任者: 希思 |
英国首相 1974年–1976年 |
继任者: 詹姆斯·卡拉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