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智慧城市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智慧城市(英语:Smart City)是指利用各种资讯科技或创新意念,集成城市的组成系统和服务,以提升资源运用的效率,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以及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智慧城市把新一代资讯科技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是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的城市资讯化高级形态,实现资讯化工业化城镇化深度融合,有助于缓解“大城市病”,提高城镇化质量,实现精细化和动态管理,并提升城市管理成效和改善市民生活质量。关于智慧城市的具体定义比较广泛,目前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同的定义是,智慧城市是新一代资讯科技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强调智慧城市不仅仅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资讯科技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的方法论应用,构建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城市可持续创新生态。

智慧城市通过在人力和社会资本,以及在交通和资讯通讯基础设置上的投资来推动可持续经济增长和高生活质量,并且通过参与式的管理对上面的资源及自然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一些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行城市也越来越突出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比如欧盟启动了面向知识社会创新2.0的Living Lab计划,致力于围绕市民需求将城市建设为各方共同参与的开放创新空间,比如维也纳大学对城市体系评价的六个指标,即智慧的经济、智慧的运输业、智慧的环境、智慧的居民、智慧的生活和智慧的管理等六个方面。[1]目前,智慧城市的建设是资讯科技城市规划等领域的热点问题。

理念起源

[编辑]

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源于IBM提出的“智慧地球”这一理念,此前类似的概念还有数码城市等。2008年11月,恰逢2007年-2012年环球金融危机伊始,IBM在美国纽约发布的《智慧地球:下一代领导人议程》主题报告所提出的“智慧地球”,即把新一代资讯科技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

具体地说,“智慧”的理念就是透过新一代资讯科技的应用使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的状态,通过把传感器嵌入和装备到全球每个角落的供电系统、供水系统、交通系统、建筑物和油气管道等生产生活系统的各种物体中,使其形成的物联网互联网相联,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集成,而后透过超级计算机云计算将物联网集成起来,即可实现。此后这一理念被世界各国所接纳,并作为应对金融海啸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发展智慧城市被认为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协调可持续发展,缓解“大城市病”,提高城镇化质量.

基于国际上的智慧城市研究和实践,“智慧”的理念被解读为不仅仅是智慧,即新一代资讯科技的运用,更在于人体智慧的充分参与。推动智慧城市形成的两股力量,一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网络为代表的新一代资讯科技,二是知识社会环境下逐步形成的开放城市创新生态。一个是技术创新层面的技术因素,另一个则是社会创新层面的社会经济因素。中国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孟庆国教授提出,新一代资讯科技与创新2.0是智慧城市的两大基因,缺一不可。[2]

特征

[编辑]

在IBM的《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白皮书中,基于新一代资讯科技的应用,对智慧城市基本特征的界定是:全面物联、充分集成、激励创新、协同运作等四方面。即智慧传感装置将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对接融合,政府、企业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城市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地协作。[3]《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强调智慧城市不仅强调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资讯科技应用,更强调以人为本、协同、开放、用户参与的创新2.0,将智慧城市定义为新一代资讯科技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基于全面透彻的感知、宽频泛在的互联以及智慧融合的应用,构建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制度环境与生态,实现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以人为本可持续创新,塑造城市公共价值并为生活其间的每一位市民创造独特价值,实现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智慧城市的四大特征被总结为:全面透彻的感知、宽频泛在的互联、智慧融合的应用以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4]亦有学者认为智慧城市应该体现在维也纳大学评价欧洲大中城市的六个指标,即智慧的经济、智慧的运输、智慧的环境、智慧的居民、智慧的生活和智慧的管理等六个方面。[1]

发展

[编辑]

2008年,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便对IBM的“智慧地球”概念做出积极回应,将纳入国家战略和应对金融危机的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后出于商业目的,IBM提出“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突破”的战略,并相继与中国大陆的多个省市签署了“智慧城市”共建协议,使得“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新概念引起各界广泛关注。为应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在酝酿相关标准。[5]

截止到2012年,施耐德电气已在全球包括中国、印度、欧洲、美国、南美等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城市完进行了智慧城市的建设。[6]

2012年12月,中国工程院组织起草并发布的《中国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将智慧城市列为中国面向2030年的30个重大工程科技专项之一。[7]

2017年,香港特区政府公布《香港智慧城市蓝图》,旨在透过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解决人口老化、交通挤塞、环境保护等问题,并运用先进科技应对未来的新挑战,包括气候变化和碳中和等议题。[8]

2020年,香港特区政府公布《香港智慧城市蓝图》的第二版《蓝图2.0》,其中提出了超过130项措施,并将其归纳为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环境、智慧市民、智慧政府和智慧经济六个范畴。[9]

平台技术

[编辑]

智慧城市有助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令发展与环保之间获取良好平衡,从而打造一个“智慧环境”。在城市规划上,透过网络和遥距监控技术,政府可充分掌握及分析城市的天气状况、资源运用的程度和道路交通状况等数据,因而调节及善用社区的资源,实现节能减排,减低“环境足迹”,提升环境的可持续性。

公共交通管理和监测及电子道路收费系统,均能应用于交通繁忙的地区,有助改善和纾缓道路挤塞的问题,实践“智慧流动”。公共交通管理和监测能向车主提供实时数据,避免车主将车辆驶入挤塞的路段,提升城市运输效率。电子道路收费系统则是以用者自付原则减低非必要的交通需求,从而改善地区性交通挤塞及空气质量。

倡建设无障碍智慧城市

[编辑]

2023年10月,香港的社福机构倡议建立无障碍智慧城市,其中包括以下内容:[10][11]

  1. 要求所有政府部门、资助机构和社福机构的网站,达到W3C国际标准的无障碍网站建设,并加大宣传推动企业设立无障碍网站
  2. 增加津贴,鼓励残障人士使用数码及康复创科产品,例如以声音或眼球控制的开关门、电器、电脑、手机等。
  3. 建议政府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设计阶段时预先咨询残障人士及相关机构的意见,并默认必须达到无障碍水平。
  4. 优化在线地图导航功能,显示实时变动,包括封路、修路、地下工程等,并建议交通机构提供更多无障碍功能,例如在港铁手机应用程式中增加无障碍功能,并在地铁站内利用室内定位系统(如iBeacon)等。
  5. 增拨资源进行公众教育及社区推广,并为不同行业举办工作坊及流动社区展览,让从业人员了解资讯通达的重要性。
  6. 建议政府部门及公营服务机构提供文字查询热线,以及视频手语翻译服务,以便利人的沟通联络及查询,并集成政府现有的应用程式,如一站通、智方便及为聋人设立的992紧急简讯求助服务等。
  7. 建议政府与非牟利机构合作,建立视障人士科技支持专线,以协助残障人士提升他们的科技运用能力,并提供相关的支持和指导。

香港伤健共融网络表示,残障人士在出行方面遇到许多不便,而对他们的支持却非常有限。他们期望能够加强交通方面的无障碍功能,例如在手机应用程式中增加无障碍功能以及优化在线地图的导航功能。聋人机构“龙耳”创办人邵日赞指出,聋人在前往警署求助、报案或就医时,视频手语翻译可以帮助分流案件并减少手语翻译员的地区往来时间。他建议政府研究提供视频手语翻译服务。[12][13]

研究期刊

[编辑]
  • 英国智慧城市期刊 - IET Smart Cities Journal[14]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黄天航,刘瑞霖,党安荣. 智慧城市发展与低碳经济. 北京规划建设. 2011, 2: 39–44. 
  2. ^ 智慧城市的两大基因: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 移动政务研究. [2013-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8). 
  3. ^ 《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白皮书. IBM. 
  4. ^ 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 (PDF). 联合国公共管理网络. [2013-02-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5). 
  5. ^ 城镇化升温 多部委力推智慧城市. 中国智慧城市网. [2012-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5). 
  6. ^ 智慧城市并非只停留在概念阶段. 物联网在线. [2012-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03). 
  7. ^ 中国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发布. 科技日报. [2012-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30). 
  8. ^ 地理資訊系統和空間數據基礎設施在智慧城市發展中的角色(一). 信报. [2024-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19). 
  9. ^ Smart City智慧城市其實是什麼?除倫敦、紐約外還有哪些城市上榜?. 经济一周. [2024-03-16]. 
  10. ^ 施政報告|網站、App未符殘疾人士需要 葛珮帆倡普及無障礙設計. 香港01. [2024-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16). 
  11. ^ 施政報告2023︱殘障人士用網上服務遇困難 葛珮帆倡推動無障礙網站設計等. 星岛日报. [2024-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16). 
  12. ^ 【無障礙城市】議員指本港數碼無障礙建設不足 促政府推網上服務須考慮殘障人士需要. 香港经济日报. [2024-03-16]. 
  13. ^ 葛珮帆與殘疾人士團體倡建智慧城市 促全政府建無障礙網站. 独立媒体. [2024-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16). 
  14. ^ IET Smart Cities Journal, UK, 2018. [2019-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8).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