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近占七村,远夺三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近占七村,远夺三岛,是十九世纪中期澳葡政府为扩大葡萄牙人澳门的势力范围而向澳门城附近地区扩张的殖民计划。当中七村为沙岗新桥沙梨头龙环龙田塔石以及望厦村;三岛为氹仔路环以及青洲岛。经过澳葡政府一连串的扩张行动,澳门现有的地理区域基本上被形成。

背景

[编辑]
圣罗撒女子中学(中文部)后门的旧城墙遗址

在计划实施前的两百多年里为“葡人自治时期”,当时澳门半岛城墙分隔成两个“隔墙相望,和而不同”的社区,在半岛南部的澳门城内以洋人为主,并且拥有自治权,但中国政府依然拥有澳门的主权,而在城外尤其是城北以华人为主[1]

扩张过程

[编辑]

1846年,时任澳门总督亚马留将主体城墙拆毁,将居澳界址向北推展,突破澳门葡城的界限,开始对澳门实行全面的殖民管治,澳门步入了“殖民时期”。澳葡每成功占领一村,都会在各村庄强编田村户籍,立门牌,并陆续于昔日农田甚至祖之上强行开辟马路[1][2][3]

1844年,澳葡当局擅自在氹仔建造炮台,几年后又将该炮台进一步巩固,自称已将管辖区扩展到氹仔。1848年,当局擅自从水坑尾门起,向北开辟通往关闸的马路。1851年氹仔被占领。1863年强占塔石、沙岗、新桥、沙梨头、石墙村等村,设马路门牌,毁租界旧墙。1864年,占领路环,设立“海岛镇行政局”。1874年,拆毁中式的古关闸,并在北面另建西洋凯旋门式的新关闸。1879年占龙田村。1883年,强编望厦、龙田村的户籍,并且开辟马路。

到了1880年代,澳葡政府将七村三岛及其数百家民居纳入其管治,占领澳门全境[1]

古籍记载

[编辑]

《代理前山同知蔡国桢为葡人隐谋侵界请明斥其非事致两广总督李瀚章禀文》:“卑职窃思,葡国地小民贫,向恃澳门为供给外府,自中国通商之后,洋货专注香港,而澳门之利源一减,旋因禁卖猪仔,收回闱姓,而澳门之利源再减。近则海道沙淤,大船不能进泊,富商裹足,殷户潜移,而葡人之流寓澳门者,又生齿日繁,实有外强中干,岌岌不能自保之势。故于同治初年毁三巴门围墙,越望夏、龙田各村而至关闸,次而青洲,次而潭仔(氹仔),再次而过路环,居然近占七村,远夺三岛,编户籍收税,借此以充官兵之俸饷。”[4]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吴志良、金国平、汤开建《澳门史新编.第三册》,澳门基金会,2008年11月,ISBN 978-99937-1-049-3,第794-780页
  2. ^ 历史回眸:督治“自治” 殖民管治(上篇)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7-10-17.,人民日报(1999年06月22日第12版)
  3. ^ 一道城墙,两个时空[永久失效链接]澳门日报,2013-02-11
  4. ^ 黄鸿钊《中葡澳门交涉史料(第一辑)》,澳门基金会,1998年,第230-242,ISBN 972-658-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