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С型潜艇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С型潜艇
С型潜艇(保存在海参崴的S级潜艇S-56)
概观
舰种攻击潜艇
拥有国 苏联

С型潜艇(也称为“S级潜艇”)是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向德荷合作的荷兰船舶建设工程局订购的潜艇,其设计是以德国I级潜艇为基本,因此也等同是苏联版的U型潜艇,因为这间荷兰公司其实是德国人为了回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签定的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发展潜艇的限制而在荷兰成立的,此级潜艇由1934年至1948年共建造了27艘,头一批甚至采用了由德国MAN厂生产的零件。在二战前有17艘完工,17艘战争中完工,还有7艘战前开工战后完工者。战争中损失15艘,有两艘艇获得了近卫艇称号,六艘得到红旗勋章,S-56号获得了这两项荣誉。

С型潜艇的本意为“标准艇”,其中,“С”为俄文“Средняя”的首字母。[1]俄语罗马化后字母“С”对应字母“S”,故该型潜艇也称为“S级潜艇”。苏联有时称也该型潜艇为斯大林级[2]

建造

[编辑]
С型潜艇

共有五个船坞建造该艇,三个在列宁格勒(#189, #194, 和#196),一个在尼古拉耶夫(#198)一个在高尔基(#112)。太平洋舰队所属的潜艇是预先生产好艇段,由铁路运到亚洲,再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202厂组装。首艇于1935年12月建成,于12月15日首次潜水。次年8月首艇和第二艇开始官方测试,尽管有几项数据没达到要求(如航速慢了半节,只有19.5节)并有一些技术困难,但是苏联海军还是接收了它们。

第三条仍然采用德国部件,但是由于德国柴油机交货延迟使用了国产的柴油机。这一改变使得工程进度大大放慢,后来对图纸的修改被正式确定下来,成为国产潜艇的模版。苏联海军的四大舰队都大量订货,其中巴伦支海、北方舰队和太平洋舰队的艇在列宁格勒生产,黑海舰队的在尼古拉耶夫船厂生产,还有一些给巴伦支海舰队和北方舰队的在高尔基厂生产。

战争中原先生产河船的#638厂(在阿斯特拉罕)也转而进行几艘艇的组装(大件是在列宁格勒和高尔基厂完成的)S-36、S-37和S-38在尼古拉耶夫厂被德军攻占前自沉,S-27到S-30,S-45和S-47的建造被冻结直到战后也未完成而是被拆毁,因为设计已经过时。S-27的外壳被改成机械加工船。

基本资料

[编辑]
C型潜艇采用双螺旋桨和单方向舵
  • 艇长:77.75米
  • 艇阔:6.34米
  • 艇高:4.04米
  • 水面排水量:800吨
  • 水下排水量:1,050吨
  • 动力:两个柴油发动机(各2200匹马力)+两个电动机(各550匹马力),双螺旋桨和单方向舵
  • 最快时速:19.5节(水面),9节(水下)
  • 航程:以10.4节可航行9,800海里(水面),以3节可航行148海里(水下)
  • 武装:艇首6个鱼雷管(共可发射12杖鱼雷)+1门100毫米口径舰炮+1门45毫米口径机炮
  • 高压气箱:9个,1-3在艇尾,4-5在中部剩下的在首部
  • 乘员:45人

艇号

[编辑]

实战

[编辑]
在水面航行的S级潜艇
S级潜艇的舰桥特写

该级艇在二战中击沉了82,770吨商船并击沉了七艘军舰(包括一艘潜艇),占到了苏联海军潜艇二战击沉吨位的三分之一。苏联海军的S级潜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进行的其中一次最有名的实战是在1945年1月30日,当时有一艘德国客轮古斯特洛夫号载着10,582名从拉脱维亚的库尔兰,但泽东普鲁士撤走的德国军民,当晚一艘苏联S级潜艇S-13号在马林斯科艇长指挥下发现了它并向它发射了3杖鱼雷把其击沉,最新估计造成9000人死亡,为航海史上最高的沉船死亡人数。[3]

2月10日,S-13又发现了德国医院船“斯图本”将军号把它错当成埃姆登级巡洋舰。12:50用两条鱼雷命中目标,船上3608人获救659人死亡,当时船上大部分是难民(800人)和伤兵(2800人)。

在他击沉这两船时是待罪之身(斯大林曾亲自下令,禁止潜艇在南波罗的海内活动),由于他在除夕夜不知去向,导致全艇官兵喝酒大闹,于是巴伦支海舰队司令崔布茨准备以擅离职守将他送交军事法庭,但是还是考虑到潜艇太少而让他继续巡逻。[4]

马林斯科他在45年中的六次巡逻三次一无所获。后来有部下回忆他多次犹豫而失去了攻击机会。他的击沉吨位为苏联潜艇之最:42557吨。当年9月14日海军舰队政委库兹涅佐夫签发01979令,宣布:由于玩忽职守和酗酒,现将马林斯科降为中尉,调离潜艇,于是他转行当了巴伦支海舰队的扫雷舰舰长。该令到1960年才被取消以让已经百病缠身的他获得全额养老金。45年11月20日海军总政委又签发一纸命令让他退役。1990年5月5日苏联授予已故的马林斯科苏联英雄。

S级在中国

[编辑]
S级也加入了中国解放军海军

中国在1954年7月在青岛接收到两艘S级潜艇,分别改名为"新中国11号"和"新中国12号"。

  • 新中国11号(原名S-52号,舷号421)

1937年4月29日在波罗的海沿岸的造船厂开工,德苏战争爆发后移去海参崴继续工程至1940年8月30日下水,1943年6月9日编入苏联太平洋舰队,1954年6月24日退役。

  • 新中国12号(原名S-53号,舷号422)

1938年9月28日于列宁格勒开工后同样因为德苏战争而移至海参威,1941年10月30日下水,1943年1月30日编入苏联太平洋舰队,1954年6月24日退役。

1955年6月又有两艘移交给中国,分别改名"新中国13号"和"新中国14号"。

  • 新中国13号(原名S-24号,舷号423)

1940年8月1日在高尔基第112厂开工,1941年4月25日下水,1947年8月10日服役。

  • 新中国14号(原名S-25号,舷号424)

1940年6月25日开工建造,1941年5月2日下水,1948年3月29日服役。

中国解放军海军使用这四艘S级潜艇至1963年。

使用国家

[编辑]

相关条目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Подводные лодки. Тип "С" IX серии. Штурм Глубины. [2012-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9) (俄语). 
  2. ^ Морозов, Кулагин, Эски в бою, 2008, с. 10
  3. ^ S-13 of the Soviet Navy - Soviet Submarine of the S (Stalinec) class - Allied Warships of WWII. uboat.net. [2012-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25). 
  4. ^ М.Морозов. Гибель «Вильгельма Густлова»: правда и домыслы. — Военно-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сборник «Мифы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М.: Яуза, Эксмо, 2008 ISBN 978-5-699-28293-7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