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清华大学/档案1
本页是以往讨论的存档。请勿编辑本页。若您想发起新讨论或重启现有讨论,请在当前讨论页进行。 |
删除无意义列表
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名单列表无意义也无内容,删去小鲸~ 2007年11月8日 (四) 03:51 (UTC)
关于国际合作
这个国际合作项太具广告意思了。清华各院系和国际上各组织的合作多去了,加个这个显然是广告吧?我把它去掉了,有意见欢迎讨论。 --Biggu 18:52 2006年8月28日 (UTC)
关于台湾清华
我改为: 台湾新竹的国立清华大学 于1955年复 校,沿用 原 校名。 为什么非要用 内战后?
内战是哪年结束? 台湾清华是哪年建校?
有什么原则?
- 谢谢回应, 首先说明一下最初原文中在台复校链接并不是我加的, 不过既然内战是分校的原因, 在台复校是已经有的条目, 增加也是合理的 --Moses 15:34 2005年1月26日 (UTC)
- 我说的是 内战,不是在台复校的链接。分校的过程:1949年部分清华教师去了台湾,北京清华继续存在, 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一个台湾清华存在。到了1955年, 去了台湾的那部分教师才成立了新竹清华。也就是说, 分校(如果这算是分校)的原因就是新竹清华的成立,因为在1949-1955这6年间只有一个清华。如果这里的"内战后"指的是"内战开始之后", 那就没问题了, 广义的"内战"直到现在还没有结束呢 :)
- 梅校长到台湾之后先建国立清华核能研究院,之后改为国立清华大学。在英文版的Tsinghua University条目里面我把核能研究院写上了,呵呵。--Wxmtsinghua 21:49 2005年8月8日 (UTC)
北京清华和台湾清华都是正宗。大家共唱一曲校歌。不应该因为国共两个党派的争斗而产生隔阂。--Manchurian Tiger 06:14 2005年8月6日 (UTC)
- 说得对,内战后的后可能表示内战后的第一天,也可能表示内战后的第十年,都没错。从学校院系继承来说,大陆1949年后的清华才是原来的清华,另外从这个角度1952年后大陆的北大比清华继承了更多原来的清华,以前的国立综合大学都是文理比工强得多。从学校精神的继承来说,台湾的清华才是原来的清华,大陆的清华1952年已经成了苏联的多科性工业大学,原来的清华是参照美国大学模式的大学,台湾的清华继承了原来清华的精神风格,最重要的象征庚款给了台湾的清华就是这种确认。 --Wikiqebia 03:32 2006年1月6日 (UTC)
那个关于“国立清华大学”的注为何不见了?--Manchurian Tiger 15:21 2005年8月8日 (UTC)
清华的校徽
这里("清华大学精神标志"--这个称呼太e了)给出的是老清华和新竹清华在用的校徽 北京清华的校徽参见 清华部分资料
具体该用那个, 作为一个校友我个人倾向于老校徽, 也就是这里列的 但是北京清华官方定的毕竟还是不同的.
- 我认为新的校徽还是不错的。保存了老校徽的基本元素,改变的是外环由锯齿改为链环,去掉了类似国民党徽的白日形状。应作为正式的校徽。另外,80年代北京清华设计的钟形校徽也挺好,也可以用。一般美国大学里也有两三种学会并用的情况。--Manchurian Tiger 06:11 2005年8月6日 (UTC)
我以为,既然是主要论述北京清华的,最好还是换成新制官方的校徽。所以换成了新的。我觉得新校徽很好,没有什么政治色彩,也几乎与老校徽一致。大家说说?--Manchurian Tiger 13:57 2005年8月8日 (UTC)
老校徽已经是“公共领域”,而新校徽则是(C)&(R),是清华大学的注册商标。换上去恐怕维基百科不接受。另外老校徽在北京市清华大学还是受到认可的——它仍然悬挂在清华大礼堂内。--Zayoo (留言) 2008年12月22日 (一) 16:03 (UTC)
历史
本人认为,历史部分过于繁琐了。--Manchurian Tiger 06:11 2005年8月6日 (UTC)
还好吧:)--65.189.220.179 21:46 2005年8月8日 (UTC)
前言
我把前言简化了。我认为说在什么地方有点多余。也没必要说那些什么“有重要地位”之类的话。即不客观,也庸俗。另外去掉了“最著名大学之一”这样的废话。--Manchurian Tiger 06:16 2005年8月6日 (UTC)
- 为什么“最著名大学之一”是废话了?Eastsea 04:40 2005年8月7日 (UTC)
- Eastsea,谢谢关注。这里所有的大学介绍没有不说是“最著名大学之一”的。所以觉得是很多余的,非常主观的一句。感觉清华好像用不着这样的浮夸。--Manchurian Tiger 14:33 2005年8月7日 (UTC)
看来大家还是舍不得“最著名大学”这句话。--Manchurian Tiger 13:52 2005年8月8日 (UTC)
- 对于是否应该把“最著名大学之一”这句话从文中删掉我没有意见。只是觉得这句话描述的是事实。我不认为维基中文中所有大学的描述都说是“最著名大学之一”,如果并不知名的大学这样描述把它删除是应该的,因为这并不是事实。对于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描述成是‘中国最著名的大学之一’并没有不客观,也是事实。Eastsea 15:43 2005年8月8日 (UTC)
大陆第一个研究生院
历史简表有“1984年 建立中国国内第一个研究生院”这样一句话。说中国国内不用说(台湾的中华民国算不算中国国内?),严济慈创办的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1978年。说第一的时候总应该严谨地考证。 Uschina 06:35 2005年8月16日 (UTC)
- 第一要问‘中国国内’是否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
- 第二问解放前没有研究生院的吗?
Eastsea 15:44 2005年8月16日 (UTC)
- 研究生院就是台湾的研究所吗?台湾的学制是大学->研究所(硕博士)
- 如果是对的话,那句话应该是要说“解放后”且在大陆内地才对
- 台湾清大这边有说:民国十四年春成立国学研究所
- 如果说在大陆解放后,则民国四十四年,于新竹赤土崎,设原子科学研究所,招收研究生--Ht0813tw 03
- 16 2006年1月6日 (UTC)
大陆1949年前民国时期的大学就有研究院、研究所以及一些名称不同但功能类似的研究社、研究会(不是学社、学会)。就字眼来说,研究生院的设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要比清华大学早,据我所知,严济慈当时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办的研究生院,后来分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当时是科学院全院办科大,后来虽然科大还是由科学院主办,但是分家了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英文名: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成立于1978年,也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 中国科学院重新组建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于1977年9月向党中央、国务院递交了《关于恢复招收研究生的请示报告》,同时提出在北京建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并于1978年3月1日在北京正式成立我国第一所研究生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由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先生出任院长,后为与在合肥建立的研究生院区分,又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成为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标志。) --Wikiqebia 03:39 2006年1月6日 (UTC)
嗯,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个词条中也说是“1978年建立中国国内第一个研究生院”,跟这里的说法显然不能两者都成立吧?!怎么一直没人呢更正一下呢
新竹北京清华大学同宗,应该平起平坐
我在输入清华大学时,直接就到了北京清华大学,这并不中立。应该先到达消歧异页,选择后才进入具体页面Cowboy80 06:39 2006年4月23日 (UTC)cowboy80
同意加设消歧异页面--Siriudie Talk 06:45 2006年4月23日 (UTC)
我认为这些都是技术问题,不存在歧视或不平等的问题。两校是兄弟关系。同意首先到消歧义。如果刻意君,不满意国立清华的历史部分,可以加上这部分内容吧。我想不会有人反对。清华的分裂是历史的悲哀。--Manchurian Tiger 02:18 2006年5月28日 (UTC)
NTHU(国立清华大学)与THU(清华大学)
“NTHU”,“国立清华大学”之英文缩写,是位在台湾新竹的清华大学为官方沿用多年的英文名称,这个名字是当年国民党北伐之后出现的(注一), 有点代表着政权更替的意味,这个时候的“国立”的“国”指的是那个时候由蒋介石等人所代表的国民党为首的中华民国。而1949年国民政府战败,由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新中国政府教育部接管之后,改正式名称为“清华大学”(注二),正式的缩写是“THU”(这个待查)。以下分别以NTHU和THU代称两所清大以免混淆。
很久没看维基百科的清华大学条目,因为有人觉得搜寻“清华大学”直接跳到的是泛指“在中国北京的清华大学”,THU,并不公平,有失中立性,所以建立了一个消歧义页,指出:
“清华大学可以指:
也就是说,存在两个清华大学的条目,而本来当你搜寻“清华大学”的时候会接跳到的条目是以位于中国北京的清华大学为主的条目。
我是NTHU的学生,对于像:“新竹北京清华大学同宗,应该平起平坐。”出现在条目讨论页中的,认为NTHU和THU是应该要是一种对等而非隶属关系的,这种想法是不会太难理解的。我认为这是一种信仰,不同立场不同背景的人不见得会有相同的意见,从历史的角度来谈的两校关系的定位话,由于中国和台湾长年的历史诠释角度所塑造出来的信仰不同,可能会完全没有讨论的空间。
有人认为应该要办理一个投票来表决这种分别的正当性,可是“表决”这个决策方式有很多必须先厘清的问题;譬如:谁有这个投票的权利,应该要设立那些选项,等等。所以我想,可能要从别的角度来看看这个问题。譬如先从“中文维基”还有维基百科的中立原则为前提开始来考虑。
我的想法大概是:
NTHU和THU虽然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有一些交流,但是在校务上互相之间没有关联,是两所各自独立运作的学校。这应该是一件大家都会同意的事实。所以使用“分校”来称呼NTHU,也就是认为NTHU是THU的分校并不是符合事实的,这两所学校并不在同一个系统之中,彼此之间没有隶属或者是同盟的关系,所以并不能把NTHU当作隶属THU而放在THU的条目之下;甚至也还不能说存在一个“THU系统”包涵两所拥有“清华”这个大名的学校。
不是因为同不同宗的关系而应该并列。
在一个百科全书或者是字典之中,如果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字却装载着不同的意义的时候,通常是会将它们并列,然后分别写出解释和内容等等。因为两个学校在中文的名称之中都含有“清华大学”而又是两所互不隶属的大学,所以当一个人在百科中搜寻搜寻清华大学的时候两者都应该要可以查询得到,就像在图书馆找两本同名的书一样,而不是只是直接跳到THU的介绍,然后把NTHU塞在年表的一个小角落或者是分类的附属。所以我认为增加一个消歧义页让人在键入“清华大学”以查询条目的时候可以先看到THU和NTHU的条目是合理的。
我也想过“国立清华大学”和“清华大学”其实是两个不同名字的学校。但是我发现这其实意义不大。因为“国立”这个词在中华民国政府的体制之下代表的只是行政层级上的差别“NTHU”只是因为沿用很久了所以就继续用,实际上“NTHU”也是可以直接称呼为“清华大学”的。所以才需要消歧义。在清华大学前面冠上地名我认为只是两地相对的作法,就像我们会称呼在中国的清大为北京清大而他们称我们为新竹清大或者有些说台湾清大一样,这只是所在地相对的问题而不是一个正式的称呼。我们的正式称呼都应该是“清华大学”的,这跟政治立场无关,只是我们的学校各自这样向所属的政府注册。
一些中国朋友在讨论页上的喟叹关于国立清华大学(NTHU)的条目对于大陆时期的历史两三句话带过非常不能谅解,我觉得这类的东西可以在消歧异页上做一些处理。比如说,把1949年之前的共同历史根源放在消歧义页面上,然后之后的发展放就各自放在各自的页面。不过这样子会有一个问题:“这个作法是假设中国的中文维基使用者能够接受这样把两所清华放在一个对等地位。”其实如果他们不能接受,我想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他们所在的学校是接收了1949年以前的校园而继续发展,真正的清华园的所在地,这是事实。
如果你有分别去过两所学校的官方网页,你会发现,其实THU的官方网页对于1949年之前的清华的历史叙述的很简略,而大部分在中文维基上的这类内容与NTHU官方网页上的校史的“北京清华时期”只有修辞上的差别,我们并没有不重视这些过往。NTHU的条目页面不放置详细的1949年以前的清华的历史,而只有略提根源,我认为是因为在“清华大学”也就是THU的介绍条目上已经有了,不必要在两个实际上不同的条目重复80%以上相同的东西,而不是不重视历史。所以其实不需要在这种事情上感叹。
写这么多,我想你可能很难相信我是很喜欢NTHU拥有“清华大学”这个称号的。
我总觉得这类“在台复校”类的学校,还有故宫博物院,蒋介石系的国民党,等等的东西渡海而来,那时候其实是没有打算待这么久的,总觉得他们现在都还在这里是一种历史的偶然。因为这些东西的存在,让我能够多有一些关于中国的想像。
那些当初跟着撤退的人应该也快死光了吧。
关心历史,大概可以说是一种追问很多个“为什么”的过程;为什么我们会在这里,为什么我叫做这个名字,为什么我们会变成这样。“为什么a为什么b﹍﹍”有时候也觉得这样蛮想不开的,但是说真的,我们的清华,除了名字之外,大概就只剩这些传述的回忆可供凭吊,传说的开始都发生在海的那边,在中途的某个叉路勇者的队伍分成了两边,互相指责对方是魔王的爪牙,于是故事有了支线,一边人夺得了开始的神殿,一边人夺得了衰老的神。
我是很喜欢清大(NTHU)的。虽然说在很多方面他都不能说是一个完善的大学,而且不是非常善待学生。以开发的校地不够大不够开阔,餐厅很少,东西难吃,宿舍破旧而且又小又少bla bla bla。但是我还是很喜欢现在的清华,我在这边认识了很多我觉得很有趣的人,想过不少有的没的的事情,也做过一些我觉得我应该会一辈子都记得的事。现在回想起来,这趟并没有白来。总之,希望它能够变得更好。(结尾好像开始乱写了)
2006/09/29 邪江
注一. 中文维基:“1928年曹校长辞职获准。严鹤龄再度被任命为代理校长,于1月14日到职,四月请辞。外交部派温应星继任校长,仅二月,因北伐成功,北京政府消亡,温亦离职。八月,国民政府改‘清华学校’为‘国立清华大学’,任命孙科为校长,孙不就,改任罗家伦为校长。 ”NTHU网页上得校史介绍与此文只有少许修辞上的区别。
注二. 中文维基:“1949年后, 国立清华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接管,更名为清华大学。
- 本文讲述的是北京清华大学。关于其它同名的学校,详见“清华大学 (消歧义)”。,见“清华大学 (消歧义)”纯粹属于画蛇添足。因为只有两所清华大学,不如直接说明要了解位于台湾新竹的清华大学,见国立清华大学,这样也少浪费读者的时间。 -夏忠义 (留言) 2008年11月5日 (三) 03:50 (UTC)
引言
我认为引言部分要简洁。关于排名,本身是各有争议的话题,中国几个比较权威的排名,美国的也有,英国的只是其中之一,单独引用并不中立。可开一个标题。另外关于财产和师资,在文中有专门的论述,在引言上再列出,是重复,而且财产师资年年都会改变,因此要加上统计年份才有意义,所以还是单独标题为佳。--Manchurian Tiger 17:58 2006年6月3日 (UTC)
男生节,女生节?
我认为“男生节,女生节”列为学校的精神文化传统不合适。因为其它列出的都有强力的校史资料校友回忆做支持。“男生节,女生节”也许是今年才开始的,但是否已经成为广为遵循的传统?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还是应该在等一些年再来讲其成为传统不迟,否则即是不严肃的。--Manchurian Tiger 05:56 2006年9月12日 (UTC)
- 关于男生节请参见清华新闻网关于首届男生届的报道 现在男生节已经成为清华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不顾噢列为精神文化传统的确不合适,是否新开一列,加入现在学校的一些活动,服饰文化大赛,校园歌手大赛,男生节和女生节等放入其中,这些活动在校内广为人知晓,且校外媒体也纷纷前来报道,可以说是现代清华学生生活的一种展现,另外是否应该放入学校院系的布局?个人觉得现在清华大学(北京)这个条目比较偏于历史上的清华--洋洋 09:06 2006年10月29日 (UTC)
- 一个学校的历史传统,是它最为宝贵的财富。一个好的大学之所以好,就是它的传统牢固鲜明,为学子所尊崇,为世人所敬仰。清华的历史传统由于政治因素,被丢掉太多。现在要做的就是应该强调和恢复这些珍贵的传统。—Manchurian Tiger 2007年9月6日 (四) 16:40 (UTC)
--Qy89118 (留言) 2008年11月5日 (三) 03:41 (UTC)男生节11月12日,女生节3月7日。女生节时女生会收到鲜花。
马约翰杯
马约翰杯是清华大学最重要的体育赛事,应该可以列为学校的精神文化传统吧?Tbearzhang 2007年8月8日 (三) 05:32 (UTC) --Qy89118 (留言) 2008年11月5日 (三) 03:37 (UTC)马约翰是清华历史上一个很有名的体育老师,提出了“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马约翰杯从秋季学期九月份一直持续到春季学期的四月份左右。Zenggzh.07 (留言) 2008年11月5日 (三) 03:44 (UTC)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是50年代由当时的清华校长提出来的口号,而非马约翰师。--Manchurian Tiger (留言) 2008年11月6日 (四) 04:27 (UTC)
马约翰杯分为甲乙组,是根据本科生人数是否超过五百人分的,其中甲组超过五百人。Zenggzh.07 (留言) 2008年11月9日 (日) 15:45 (UTC)
关于排名与其他杂乱问题
针对某位编辑:
-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科学》两项的大学排行榜,本身已经是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内容了,数据过时,况且提供的链接居然是西祠论坛[1],我搜索能力所限,尚未查到维基百科:可靠来源。按照维基方针,一般情况下,论坛、博客上的信息不可作为来源。
- 武书连本身是否有问题的新闻链接请勿放入“清华大学”页面内,他与清华大学无关。
- 维基百科不接受原创研究,即便有可靠报道说明成都理工大学向武书连行贿,也无法说明关于清华部分数据不真实。毕竟至今每年各大报纸都会刊登武书连的排行榜,在中国大陆来说是有影响力的,暂时也找不出另外一个更有影响力的来。维基百科刊登可靠来源中关注度高的内容,不会因为其受到争议而完全抛弃,因为是个排名就有可能存在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要列出各种排名而不是唯一排名的原因。
- 清华大学主要实验室、研究中心、研究基地部分中,已经写明“#与其他学校、研究所共享;*隶属北京协和医学院,不属于清华大学”,下面相关的都已经标明#号或*号,没有必要挨个写上“与XXX、XXX共享”,“(不隶属清华大学)”,本身内容已经很多了,简化以使用户能够看明白才是关键。
- 最后,当阁下编辑时,请勿一再恢复到自己的版本,期间有其他正常的编辑被去除了。--∰ 黑目观世界 ⌘ 2011年1月4日 (二) 02:37 (UTC)
- 同意以上观点。另外此条目实在是太过于冗长了,我认为有必要对其进行拆分。 MrSeaman (留言) 2011年1月25日 (二) 08:30 (UTC)
校庆倒计时模板没有必要
强烈建议取出校庆倒计时模板,与百科无关,请参看[Talk:北京外国语大学] Jiangyu911 (留言) 2011年4月2日 (六) 02:04 (UTC)
清华大学更换校长
清华大学于2月10日更换校长,请修改相应内容。详见[2]—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Yangsheng6810(对话|贡献)于2012年2月20日 (一) 14:57 (UTC)加入。
- 完成,之前已由User:Bnu gaoyong更新。-Liflon 2012年2月25日 (六) 15:23 (UTC)
重提搜寻清华大学结果连到消歧异页
看过本页2006年“新竹北京清华大学同宗,应该平起平坐”、“NTHU(国立清华大学)与THU(清华大学)”,此提议没有获得足够的讨论。台湾人提到新竹清华大学时,讲的是“清大”如何如何或“清华大学”如何如何。我相信几乎所有台湾人在百科搜寻台湾清大时会直觉输入“清华大学”(而不是“清大”),而当被直接带到北京清华大学的条目也会感到相当突兀,我想就和一个中国的朋友发现连上的是台湾清大页面是类似的感觉。前面提到的两次讨论中,1949年之前的历史已经以模板做同步,此外就没有出现反对消歧异页的意见。我想再次提出这个提议,希望能听听大家的想法。具体做法可能是,将本条目移动到清华大学 (北京)或清华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将清华大学 (消歧义)移动过来。而新的清华大学是否如交通大学一样对校长、校友与1949前的轶闻等做统一介绍,也是大家能集思广益的地方。Towatw(留言) 2013年4月20日 (六) 13:02 (UTC)
(~)补充 因为提交移动请求似乎是比较正式和慎重的做法,我已经提出讨论了。如果对这个议题有意见要提出,请改在下方标题编辑,不要在这里。 Towatw(留言) 2013年4月21日 (日) 12:15 (UTC)
建议改名:“清华大学”→“清华大学 (中国)”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 (中国):台湾使用者预期搜寻“清华大学”出现新竹清华大学,中国大陆使用者预期出现北京清华大学(即目前本条目介绍主体),是以建议将本条目移动到清华大学 (中国),并将清华大学 (消歧义)移动至此--Towatw(留言) 2013年4月21日 (日) 12:08 (UTC)
- (-)反对。事实上,两边的正式名称是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这是最好的、最官方的一个区分。而对于简称或习惯称呼产生冲突,则如现在在标题处的消岐义提示即可。
- 上一段所说的搜索疑惑,正是标题下方消岐义提示所针对要解决的情况(否则{{Otheruses}}这个模板还有什么存在意义?),恰到好处。
- 上面所说的搜索疑惑,其实对“国立清华大学”这个名词照样存在。中国大陆的网民了解这个词,绝大多数是希望了解1928~1949年存在的那所民国学校。是否也需要搞一个国立清华大学 (台湾)、国立清华大学 (民国)之类的消岐义呢?我觉得同样没必要,既然今日的官方名称已经“巧妙”地区分开了两所学校,并且有标题下方的消岐义作为提醒,这样就足够平衡各方需求了。--∰ 黑目观世界 ⌘ 2013年4月22日 (一) 02:10 (UTC)
- (!)意见 - 维基百科的各种表达方式包含了各方编辑者需求的满足,但也可以进一步考虑一般使用者使用经验。谢谢您提出“国立清华大学”在中国大陆使用者的认知。既然如此,也将国立清华大学移动至国立清华大学 (台湾),并将国立清华大学重定向至新的清华大学,则搜寻“清华大学”或“国立清华大学”都会进入消歧异页。加上这样的补充后有没有保持了编辑者的需求平衡,对一般使用者来说也能够符合预期,不会有两个名子怎么指到不同主体的怪异感觉?写到这里我想像的是我的父母,以及只想上上网不曾想要学着编辑百科的朋友,他们可能会说,嗯,这样怪怪的。怎么国立清华大学和清华大学不一样? Towatw(留言) 2013年4月22日 (一) 11:07 (UTC)
- (:)回应,再补充两句:
- “消岐义”分很多种类,有的是消岐义页面,有的是消岐义标注(例如{{Otheruses}}),不同的消岐义用于不同情况。
- 像清华这个页面就不得不用消岐义页面,因为岐义太多了,千差万别,并且它本身也是一个简称,很适合来做消岐义页面。
- 然而消岐义也不能太复杂,不能一旦有任何岐义就必然要用复杂的消岐义页面去区分才行。目前的清华大学和国立清华大学两个页面头部所用的{{Otheruses}}就是个很好的消岐义。
- 此外,没有必要刻板地要求,非要对普通使用者完全符合预期(尤其是当有两群或多群普通使用者产生冲突的时候)。不是说,当有一群用户有某某看法时,就必须完全按照他们的逻辑来操作,更应当考虑实际情况和使用便捷性。
- 紫荆就是一个很好的子,由于种种原因,有很多人将香港特区区花认为是“紫荆花”,实际上是洋紫荆。因此,该条目头部用了一个{{distinguish}}模板做消岐义,而不是为了满足所有人预期,就得一定要做个消岐义页面。那样会十分臃肿。
- 目前的{{THU pre-1949 history}}就是我先前完全重写过的,我在写的过程中也明显感受到了存在众多的岐义之处,当遇到岐义的时候,首先还是想用一些折中的办法让大家都能接受,并且又不会过于复杂。
- 还是我上面所说的,目前的清华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方面用官方名称做到了区分,一方面用简明的{{Otheruses}}消岐义照顾到了各方用户,最终又简洁易用。(大学相关模板、分类特别多,名字搞复杂了,今后使用起来会复杂很多)
- 维基百科的命名规范,请参见方针WP:命名常规,其中就有“使用全称”、“名从主人”等几项要求。
- 维基百科的消岐义规范,请参见指南WP:消歧义。当两个或多个条目对一个名称具有“同等”需求时,适合做成消岐义页。
- 对“清华大学”这个命名的需求,一个是官方正式名称,一个是官方名称之外的常用简称。并不同等。
- 对“国立清华大学”这个命名的需求,一个是官方正式名称,一个是历史名称。同样并不同等。--∰ 黑目观世界 ⌘ 2013年4月22日 (一) 11:45 (UTC)
- (:)回应-关于您提到的第1,2,4,10,11点我同意,第6点感谢您的贡献,刚刚大略看过有疑问列于下个标题下。第3,7点指向不移动结论,目前保留。第5点举例与清华大学和国立清华大学情况不同,至少,若说是台湾人把国立清华大学错误称为清华大学便说不通。因为事实上是知道本名的前提下的简称。我参考了几个中英文百科条目,目前没找到与此次讨论相似的例子,暂时回应如上。Towatw(留言) 2013年4月22日 (一) 14:17 (UTC)
- (:)回应,我上面没有说“错误称为”,我倒数第二行说了,是官方名称之外的常用简称。按照维基百科指南WP:消歧义,一个是官方正式名称,一个是官方名称之外的常用简称,两者对该名称需求不同等,不必使用消岐义页。
- 相关例子,其实Special:链入页面/Template:Otheruseslist里面基本都是。故宫博物院和国立故宫博物院就是一个例子,商务印书馆和台湾商务印书馆也是个例子,中央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差不多。这几种都由于官方名称“恰好”有所不同,而相关简称容易混淆,所以在各自页面头部用{{Otheruseslist}}做了简洁方便的消岐义,而不必单独设置消岐义页面。--∰ 黑目观世界 ⌘ 2013年4月23日 (二) 02:30 (UTC)
- (:)回应 这几个例子蛮贴切的,也许这是目前来说相对适合的方式。Towatw(留言) 2013年4月23日 (二) 14:22 (UTC)
- (:)回应-关于您提到的第1,2,4,10,11点我同意,第6点感谢您的贡献,刚刚大略看过有疑问列于下个标题下。第3,7点指向不移动结论,目前保留。第5点举例与清华大学和国立清华大学情况不同,至少,若说是台湾人把国立清华大学错误称为清华大学便说不通。因为事实上是知道本名的前提下的简称。我参考了几个中英文百科条目,目前没找到与此次讨论相似的例子,暂时回应如上。Towatw(留言) 2013年4月22日 (一) 14:17 (UTC)
- (!)意见 - 维基百科的各种表达方式包含了各方编辑者需求的满足,但也可以进一步考虑一般使用者使用经验。谢谢您提出“国立清华大学”在中国大陆使用者的认知。既然如此,也将国立清华大学移动至国立清华大学 (台湾),并将国立清华大学重定向至新的清华大学,则搜寻“清华大学”或“国立清华大学”都会进入消歧异页。加上这样的补充后有没有保持了编辑者的需求平衡,对一般使用者来说也能够符合预期,不会有两个名子怎么指到不同主体的怪异感觉?写到这里我想像的是我的父母,以及只想上上网不曾想要学着编辑百科的朋友,他们可能会说,嗯,这样怪怪的。怎么国立清华大学和清华大学不一样? Towatw(留言) 2013年4月22日 (一) 11:07 (UTC)
关于1949年前历史几个问题
- 游美学务处和清华学校我认为保留红字比较适合。
- 1912年以前的第2段“后任命外务部署左丞……”署这个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 1928年—1948年第2段“蒋南翔草拟《告全国民众书》……”没有写原因有点突兀,刚刚稍微看了蒋南翔与一二·九运动,猜想中国大陆的朋友可能不会有感觉,但一般台湾人无法由“蒋南翔”或“告全国民众书”即知此事是为了反映怎样的情况,事实上这几个词都相当陌生。
- 同节第5段“拥有农业、航空、无线电、金属、国情普查五个研究所”,这段的内部链接能够对这些研究所的了解有帮助吗?Towatw(留言) 2013年4月22日 (一) 14:17 (UTC)
- (:)回应 红字还是重定向的争议,在维基百科上一直存在。这两个词和清华大学的前后关联性比较直接,个人觉得重定向还可以。
- “署”是“署理”,即“代理”的意思。详细官阶介绍和变化可参见我编写的注释清华大学历史#cite_note-9。
- 我补充了日军危及华北的背景,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 这几个链接,有些迫不得已,目前手头资料不足以建立建立独立条目,所以仅为介绍这几个领域而加上了链接。目前来看,整篇内容内链过多,我这就着手消减一些。--∰ 黑目观世界 ⌘ 2013年4月23日 (二) 02:56 (UTC)
请求与清华大学校长合并
清华大学校长页面可以成为清华大学一段,使清华大学条目更成体系--Eland Zhou(留言) 2013年12月30日 (一) 08:37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