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丙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丙吉
丙吉
古聖賢像傳略》丙吉像
時代西漢
主君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
丙(邴姓
少卿
籍貫魯國
出生前2世紀
逝世前55年(五鳳三年)
諡號

丙吉(前2世紀?—前55年3月17日),也作邴吉少卿西漢魯國(今屬山東省曲阜市)人,丙吉年輕時研讀律令,通曉《詩經》、《禮經》,初任魯國獄史,累遷廷尉監漢武帝末年,他奉詔前往郡邸獄處理因巫蠱之禍被關押的犯人,期間保護年幼受牽連入獄的皇曾孫劉病已(即漢宣帝劉詢)。此後丙吉調任大將軍霍光麾下的長史,當漢昭帝駕崩,丙吉向霍光建議迎立皇曾孫劉病已為帝,因擁戴之功獲封關內侯地節三年,為太子太傅,擢升御史大夫[1][2][3][4]

漢宣帝登基後,丙吉絕口不提自己從前的護佑之功,故朝廷無人知曉他的功勞,待霍氏家族被族滅後,漢宣帝方得知丙吉保全自己的恩惠,深受感動,封其為博陽侯食邑一千三百戶。神爵三年,丙吉接替魏相擔任丞相總領朝綱,任上敦厚寬仁,識大體,被後世所稱道。五鳳三年丙吉去世,諡號「定」,由長子丙顯繼承其爵位。甘露三年繪像麒麟閣,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1][2][3][4]

生平

[編輯]

庇護皇孫

[編輯]

丙吉鑽研法律條文,擔任魯國獄史,他積累功勞,逐步升遷至廷尉右監,後來因犯法而丟官,回到家鄉擔任州從事漢武帝末年巫蠱之禍爆發,丙吉因為做過廷尉右監被召入京師長安,奉命前往郡邸獄處理因巫蠱之禍被關押的犯人。當時尚在襁褓中的漢宣帝出生僅幾個月,就因其皇曾孫的身分,受衛太子劉據之事被株連囚禁,丙吉見了相當憐憫他,又心知衛太子並沒有謀反的事實,對無辜受害的皇曾孫感到哀傷,丙吉於是從女犯中挑選謹慎厚道者,讓她們保護撫養皇曾孫,把皇曾孫安置在寬靜高敞的地方生活[1][3]

丙吉處理巫蠱之禍事件,歷經數年仍無法解決,後元二年,年邁的漢武帝得病,往來於長楊宮五柞宮之間,當時望氣者說長安監獄裡有天子之氣,漢武帝因此派遣使者分別登記京師官府監獄中的在押罪犯,無論罪刑輕重一律都殺掉,內謁者令郭穰連夜來到郡邸獄準備處決犯人,丙吉則緊閉大門不讓郭穰進去,說:「皇曾孫在此!他人無辜被殺尚且不行,更何況是親曾孫呢!」丙吉一直守到天亮,郭穰始終無法進入,只得先回宮稟告漢武帝,漢武帝這時幡然醒悟,說道:「是天意讓他這麼做的。」於是下令赦免天下罪犯,郡邸獄的在押犯人都是靠丙吉才得以存活下來,丙吉的恩德遍及四海。後來監獄裡的皇曾孫患病,多次差點不能保全,丙吉屢屢吩咐餵養撫育他的乳母增加醫藥,拿自己的財物供給其衣食花費,看視照顧皇曾孫恩惠深重[1][3]

大赦之後,丙吉本打算將皇曾孫送往京兆尹處,然而京兆尹不肯接受又把皇曾孫送回郡邸獄,而後丙吉聽聞皇曾孫祖母史良娣的生母史貞君與兄長史恭仍健在,便將皇曾孫送至史家,交由史家撫養,當時史貞君已經年老,見到孤苦無依的劉病已,內心十分悲傷,於是親自照顧劉病已。後來漢武帝臨終時留下遺詔,恢復皇曾孫劉病已的皇室宗籍,將其養育於掖庭[1][3][5]

議立宣帝

[編輯]

此後丙吉擔任車騎將軍軍市令,又調遷為大將軍長史霍光極為器重他,讓其擔任光祿大夫給事中。當漢昭帝駕崩後,由於漢昭帝沒有子嗣,大將軍霍光於是派遣丙吉等人前往昌邑迎立昌邑王劉賀為帝,但劉賀登基僅數日,便因行為淫亂遭廢黜,霍光與車騎將軍張安世等眾臣重新商議新皇人選,還沒有定下來,丙吉此時把上陳的內容寫在簡牘上給霍光,說道[1][3]

霍光看了丙吉的建議,決定擁立皇曾孫,派宗正劉德和丙吉到掖庭迎接他。漢宣帝剛登上皇位不久,便大肆封賞立下擁戴之功的朝廷諸臣,丙吉亦被封為關內侯[1][3]

哺育之功

[編輯]

丙吉為人深沉厚道,從不誇耀自己。自從皇曾孫登基為帝後,丙吉絕口不談以前對他的恩惠,所以朝廷上下無人知道他的功勞,地節三年,漢宣帝立長子劉奭為皇太子,丙吉擔任太子太傅,幾個月後,調任為御史大夫。等到霍氏家族被誅滅後,漢宣帝親理朝政,視察尚書事務[1][3]

這時,掖庭有一位名叫宮婢讓她在民間的丈夫上書,陳述她對漢宣帝曾有保育養護的功勞,奏章被下交給掖庭令查問,宮婢則供稱說丙吉了解情況,掖庭令於是帶著則到御史府給丙吉看,丙吉認得她,對則說:「你曾因為撫養皇曾孫不謹慎監護而受到笞刑,你哪裡有什麼功勞?只有渭城胡組淮揚郭徵卿對皇曾孫有恩。」丙吉分別奏明胡組等人養育皇曾孫的勞苦情況,漢宣帝下令讓丙吉訪求胡組、郭徵卿,此時兩人皆已去世,他們有子孫,都受到重賞,漢宣帝另外下詔赦免了則的宮婢身分,復為平民,並賜給她十萬錢[1][3]

而後漢宣帝親自接見則並詢問她詳情,這才得知丙吉對自己有舊恩,卻始終不說,漢宣帝認為丙吉非常賢良。於是下詔給丞相說:「在朕身分卑賤的時候,御史大夫丙吉對朕有舊恩,他的德行善美,《詩經》不也說嗎?『恩德沒有得不到回報的。』茲封丙吉為博陽侯食邑一千三百戶。」將要受封時,丙吉碰巧得病且病勢沉重,漢宣帝打算派人帶著侯印去賜封他,以趕在丙吉生前。漢宣帝憂心丙吉會一病不起,太子太傅夏侯勝對此則說:「這樣的人是不會死的,臣聽說積有陰德者,一定會享受其福分快樂並延及他的子孫,如今丙吉尚未獲得報償而病重,這不是他致死的疾病。」後來丙吉果然痊癒[1][3]

丙吉之後上書堅決推辭爵位,說自己不應以空名受賞,漢宣帝答覆說:「朕封賞您,並不是空名,而您上書歸還侯印,這反倒是彰顯朕的不仁德,現今天下平安少事,您要養好精神,減少擔憂思慮,延醫吃藥,多加保重。」五年後,丙吉接替魏相擔任丞相[1][3]

秉政寬宏

[編輯]

丙吉本來起身於獄法小吏,後來學習《詩經》、《禮經》,都能通曉大意,到他身居丞相之位時,崇尚寬大,喜歡禮讓,手下分曹辦事的屬吏有受賄犯罪、不稱職的,丙吉就讓他長期休假,終究不追究查辦。有門客對丙吉說:「您身為漢朝的丞相,奸吏以權謀私,卻沒有給予懲辦。」丙吉說:「堂堂三公府衙有懲辦吏員的名聲,我私下感到鄙陋。」後來接替丙吉擔任丞相者,也沿襲此舊例,公府不懲辦吏員,從丙吉開始[1][3]

宥恕馭吏

[編輯]

丙吉對於麾下的屬吏,總是掩蓋他們的過失,褒揚他們的賢能。替丙吉駕車的馭吏喜愛飲酒,屢次擅離職守,散漫放蕩,他曾在跟隨丙吉外出時,因喝醉了酒而嘔吐在丞相車上,西曹報告丙吉說要斥退馭吏,丙吉說:「因為醉酒的過失而趕走一名士人,叫他何處容身呢?西曹姑且容忍他,這不過是弄髒了丞相車上的坐墊而已。」最終沒有趕走馭吏[1]

那名被寬恕的馭吏出身漢朝邊,一向熟悉邊塞因緊急情況發特急文書報警的事,某次馭吏外出,恰巧看見驛站騎兵手提一個紅白兩色的文書袋,便知道這是邊郡發送特急文書飛馳而來的,馭吏於是跟隨騎兵到公車打探消息,得知敵寇入侵了雲中郡代郡,他連忙回府向丙吉彙報情況,並說:「恐怕敵寇所入侵的邊郡,二千級的長吏中有老病不能勝任軍事者,應當預先查看一下。」丙吉認為馭吏說的對,便叫東曹查看邊郡長吏的檔案資料,分類紀錄他們的經歷。沒過多久,漢宣帝下令召見丞相、御史大夫,查問敵寇所入侵的郡中吏員情況,丙吉一一回答,御史大夫因突然被問及而不能詳知,為此受到責備,丙吉則被稱讚為憂慮邊患、盡思職守,這都是馭吏的功勞。丙吉於是嘆息道:「士人沒有不可用的,各有各自的長處,假若我沒先聽到馭吏的彙報,又怎能得到皇上的慰勞與勉勵呢?」屬吏們由此更加認為丙吉賢明[1]

丙吉問牛

[編輯]

有一次丙吉外出,碰上清道時眾人鬥毆,死傷者倒臥在路上,丙吉經過卻不過問,他的屬吏感到奇怪。而後丙吉繼續前行,遇到一個人正在追趕,牛喘著氣吐出舌頭來,丙吉止住車駕,派隨從的騎吏去問那人:「你追趕牛走了幾里?」屬吏們認為丞相當問的不問,不該問的卻要問。有人以此譏諷丙吉,丙吉說:「民眾鬥毆互相殺傷,理應由長安縣縣令、京兆尹禁戒追捕,年終再由丞相考核他們治績的優劣,奏明皇上執行行賞罷了,丞相不親自處理這些枝微末節的小事,不應在道路上過問。現在正值春季,天氣本該不會太熱,我擔心牛走的不遠卻因暑熱而喘氣,此乃節氣失常,恐怕對國家有所傷害。三公掌管調和陰陽,這是職份內的事,應當憂慮,所以過問。」屬吏們這才心服口服,認為丙吉識大體[1]

慧眼識人

[編輯]

五鳳三年的春天,丙吉病重,漢宣帝親臨問候並詢問他說:「您如果不幸去世,誰可以接替您的職位呢?」丙吉辭謝道:「大臣們的品行才能,聖明的君主自然知道,愚臣我無所認識。」漢宣帝執意詢問,丙吉於是叩頭說:「西河郡太守杜延年明於法度,通曉國家舊制,從前擔任九卿十多年,現為郡守,治政有聲。廷尉于定國執法審慎公平,天下人都自認沒有冤案。太僕陳萬年侍奉後母孝順,為人淳樸敦厚,行為端正。這三人的能力都在臣之上,希望皇上明察。」漢宣帝認為丙吉所言正確無誤而答應了他,等到丙吉逝世,御史大夫黃霸接任丞相,徵召西河郡太守杜延年擔任御史大夫,適逢他年邁請求退休,因病免職,於是以廷尉于定國接替其為御史大夫,等到黃霸去世,于定國擔任丞相,太僕陳萬年接替于定國任御史大夫,他們在工作崗位上都稱職,漢宣帝因此稱讚丙吉善於識別人才[1]

怒責長子

[編輯]

丙吉去世後,諡號為「定」,由他的長子丙顯繼承其爵位,丙顯官至衛尉、太僕。甘露年間,丙顯由於在祭祀宗廟時騎馬至司馬門,犯下不敬之罪,被削爵一級降為關內侯。早在丙顯年輕擔任諸曹時,便曾經隨從祭祀過高廟,而丙顯直到祭祀前夕要查看祭祀用的牲畜與用具時,才派人去取齋戒用的素服,丙吉得知後大怒,對他的夫人說:「宗廟至關重要,丙顯卻不敬重謹慎,將來丟掉我爵位的人一定是丙顯。」夫人幫丙顯求情,才免予處罰[1][2][3]

福延子孫

[編輯]

到了漢元帝年間,長安一個被貶為士伍名叫的人上書說[1]

此前丙顯擔任太僕十多年,與下屬勾結狼狽為奸,得贓款一千多萬錢,司隸校尉追究彈劾,定為「不道」之罪,奏請漢元帝批准逮捕丙顯,漢元帝說:「前丞相丙吉對朕有舊恩,朕不忍心斷絕他的後代。」於是免去丙顯的官職,削減食邑四百戶,後來又任命他為城門校尉,丙顯去世後,其子丙昌繼承關內侯的爵位[1]

漢成帝時,朝廷收錄被停止世襲的功臣,準備予以賜賞,認為丙吉的舊恩特別深厚,故此在鴻嘉元年,漢成帝下詔給丞相、御史大夫說:「聽說褒揚有功德之人,接續斷絕的世系,這是敬重宗廟、廣開聖賢之路的作法,表彰有功之人要延及其子孫,這是古今的通理,茲封丙吉之孫中郎將、關內侯丙昌為博陽侯,供奉丙吉的祭祀。」博陽侯侯國因此在斷絕三十二年後復續,丙昌傳給兒子丙並再到孫子丙勝客,至王莽時才絕封[1][2]

軼事

[編輯]

長安城中有一名善於看相的相師田文,曾在韋賢、魏相、丙吉微賤時與他們相會,田文說:「今日在場的三人,都是丞相啊!」日後韋賢、魏相、丙吉竟接續坐上丞相之位,一如田文所言[4]

評價

[編輯]
  • 班固:古之制名,必繇象類,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故經謂君為元首,臣為股肱,明其一體,相待而成也。是故君臣相配,古今常道,自然之勢也。近觀漢相,高祖開基,為冠,孝宣中興,丙、有聲。是時黜陟有序,眾職修理,公卿多稱其位,海內興於禮讓。覽其行事,豈虛虖哉[1]
  • 褚少孫:以讀書好法令至御史大夫。……明於事,有大智,後世稱之[4]
  • 權德輿:在漢孝宣,厲精理道,則有魏相通故事,丙吉知大體,百職修明,中興有聲[6]
  • 宋庠:吉徒知暑近而失時,不知政敗傷氣。徒知小事之不問,不知庶職之已隳。……詩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其丙吉之謂乎!後之者,或以不攖物務為高,不治政事為達,生靈殄瘁,移過於有司,巖廊拱黙,自安於高位。而下,清談喪國者,未必不源自是也,可訥也哉[7]
  • 洪邁:蕭、曹、丙、魏、名相,不待誦說。……蕭何且死,所推賢唯曹參,魏、丙同心輔政,房喬每議事,必曰非如晦莫能籌之,姚崇避位,薦宋公自代。唯賢知賢,宜後人之莫及也[8]
  • 黃震:相有紓怨於霍氏必報,吉有大恩於宣帝不言;相以嚴毅稱,意吉以寬大輔政。丙魏之不可同日而語,明矣[9]
  • 羅璧陳平為宰相,不問錢、穀、訟獄,丙吉為宰相,不問橫道死人,但以鎮國家、理陰陽、親諸侯、附百姓為事,汲黯為九卿,拾遺補過,范文正公所至為政,敦禮教、厚風俗,皆識其大者也[10]
  • 朱右:維我皇上,聰明天啟,衷斷如神。思廣漢道,以昌後人。於時腹心干城,股肱臣鄰,殫謀竭慮,效忠致身,顯功名於當世,咸際會於風雲。有如博陸侯仗義秉節,定萬世策,豐功盛烈,宜尊之而不名,俾冠群列。以忠勤,以有守。充國之制敵振威,魏丙之廉貞忠厚,同心輔治,垂裕不朽。之材智,之經術,蘇武之節不辱,炳炳乎嘉績[11]
  • 解縉:漢朝好宰相,以前數蕭何、曹參,以後,只數魏相、丙吉[12]
  • 葉盛黃霸只是州郡之才,為宰相而事鉤距,固無如許精神,天下亦將無所容,而弊將不勝其多矣。若丙吉,則又傷於大鶻突。曰:「易簡,得天下之理。」孟子曰:「智者行其所無事。」宰相之道,其在是乎[13]
  • 歸有光:君德賴以培養,生民賴以滋息,社稷賴以鎮定,此忠厚之臣也。其在於古,若償金、脫驂、翻羹、唾面之類,皆可以言忠厚也。其大者,則如曹參、周勃、丙吉、狄仁傑郭子儀裴度呂端王旦韓琦之徒是也[14]
  • 馮夢龍:若丙吉不問旁死人而問牛喘,未免失之迂腐[15]
  • 王夫之:使得丙吉之量,宋璟、張九齡之節,韓琦之忠,姚崇、杜黃裳之才,清本源,振綱紀,以納之於高明弘遠之途,漢其復振矣乎[16]

家族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漢書》·卷七十四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漢書》·卷十八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資治通鑑》·漢紀
  4. ^ 4.0 4.1 4.2 4.3 史記》·卷九十六
  5. ^ 《漢書》·卷八
  6. ^ 全唐文》·卷四百九十八
  7. ^ 元憲集》·卷三十六
  8. ^ 容齋隨筆》·第五卷
  9. ^ 黃氏日抄》·卷四十七
  10. ^ 羅氏識遺》·卷四
  11. ^ 白雲稿》·卷一
  12. ^ 永樂大典
  13. ^ 水東日記》·卷八
  14. ^ 震川先生制科文
  15. ^ 智囊全集》·上智部總敘·見大卷一
  16. ^ 讀通鑑論》·卷八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史記/卷096》,出自司馬遷史記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漢書·卷074》,出自班固漢書
前任:
魏相
西漢御史大夫
前67年—前59年
繼任:
蕭望之
西漢丞相
前59年—前55年
繼任:
黃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