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襄陽地委
中共襄陽地委是1949年至1983年期間,中國共產黨在湖北省襄陽地區的組織機構。1983年撤地設市時,中共襄陽地委與中共襄樊市委合併,組建新的中共襄樊市委。2010年改名為中共襄陽市委。
歷史
[編輯]1949年5月20日,成立中共湖北省委。其中,中共漢南工委改建為中共襄陽地委(全稱中國共產黨襄陽地方委員會),為中共湖北省委派出機構,通常情況下不召開黨的代表大會,其領導人物直接由省委任命。最初下轄襄陽、棗陽、洪山、宜城、光化、南漳、谷城、保康8個縣委和襄樊市委[1]。1952年,鄖陽專區所屬各縣(鄖縣、均縣、房縣、竹山、竹溪、鄖西)併入襄陽專區。1965年6月,復設鄖陽專區,原劃歸襄陽地區管轄的6縣歸還鄖陽地區。[2]
1967年1月28日,造反派組成襄陽地區紅色造反者聯合指揮部,在襄城電影院召開接管中共襄陽地委和襄陽專署黨、政、財權大會,並將地委書記焦德秀、副書記兼襄樊市委書記陳金聲等揪到會場進行批鬥。同年2月23日,在軍、地雙方的配合下,收回被造反派篡奪28天的權力。1968年1月16日,成立襄陽地區革命委員會,代替中共襄陽地委、專員公署指揮協調各項工作。1969年11月,成立中共襄陽地區革委會整黨建黨小組。1970年4月,成立中國共產黨襄陽地區革命委員會核心小組。[3]
1971年3月16日至18日,召開中國共產黨襄陽地區第一次代表大會,撤銷中共襄陽地區革委會核心小組以及黨政不分的革委會辦事機構,選舉產生中共襄陽地委(全稱中國共產黨襄陽地區委員會)。大會實到代表586名,代表全地區13餘萬名黨員。
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襄陽地區,其行政區域併入襄樊市(省轄市)。中共襄陽地委與中共襄樊市委合併,組建新的中共襄樊市委。同年10月,中共湖北省委通過地市合併後的襄樊市委領導班子調整配備方案。[4]
組織機構
[編輯]1949年中共襄陽地委成立時,設有辦公室、組織部、宣傳部。1949年7月成立社會部。同年9月設置常務委員會。1949年9月10日,地委機關報《襄陽日報》創刊。
1950年,成立紀律檢查委員會、黨校。1951年11月撤銷社會部,1952年改設統一戰線工作部。1953年設城市工作部。1957年4月成立書記處,1962年6月撤銷。1955年設農村工作部(農工部)。1956年設直屬機關黨委、文教部,紀律檢查委員會更名為監察委員會,城市工作部更名為工業交通部(工交部)。1957年設財貿部。1959年工交部分為工業部、交通部。1960年合併。1961年撤銷文教部。1963年,監察委員會更名為監察組。1964年,工交部更名為工交政治部,農工部更名為農村政治部,財貿部更名為財貿政治部。1967年1月,除襄陽報社之外,各機構處於癱瘓狀態。
1972年,恢復辦公室、組織部、宣傳部。1972年11月恢復黨校。1973年8月,恢復工交政治部、農村政治部、財貿政治部(與襄陽地區革命委員會相應部門合署辦公)。1979年,重建紀律檢查委員會、統戰部,設立托幼辦公室,撤銷直屬機關黨委。1980年,設立政法小組。
歷任領導
[編輯]職務名稱 | 姓名 | 任期 | 備註 |
---|---|---|---|
書記 | 張廷發 | 1949年5月-1951年4月 | 襄樊軍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5] |
書記 | 杜景雲 | 1951年4月-1953年6月 | |
書記 | 趙修 | 1953年6月-1957年4月 | |
第一書記 | 趙修 | 1957年4月-1960年6月 | |
第一書記 | 焦德秀 | 1960年6月-1965年6月 | |
核心小組組長 | 蔡德清 | 1970年4月-1972年12月 | |
第一書記 | 廉希聖 | 1972年12月-1977年9月 | |
書記 | 李俊 | 1972年12月-1977年11月 | |
書記 | 王耀 | 1978年1月-1983年10月 |
參考資料
[編輯]- ^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在襄阳的组织. 襄陽黨建網. 2011-07-01 [2020-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6).
- ^ 湖北省襄樊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襄樊市志. 北京: 中國城市出版社. 1994: 556–558. ISBN 9787507406955.
- ^ 襄陽市黨史和地方志辦公室 (編). 中国共产党襄阳历史·第二卷(1949—1978). 北京: 中共黨史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09838006.
- ^ 古城襄阳那些难忘的历史记忆与光辉岁月. 鳳凰網. 2013-09-13 [2020-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7).
- ^ 张廷发同志遗体在京火化 胡锦涛等到八宝山送别. 中國政府網. 2010-03-31 [2020-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