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
成立時間1959年[註 1]
研究方向化學、材料學
負責人王東
關鍵人物周仁
嚴東生
預算164,993.68萬元(2023年)[3][4][5]
人數632
所有方中國科學院
曾用名中國科學院硅酸鹽化學與工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化學與工學研究所
地理位置 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
詳細地址上海市長寧區定西路1295號
網址官方主頁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英語:Shanghai Institute of Ceram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家主要關注化學材料學等領域的專業研究機構[6][7][8],是中國科學院直屬正局級單位,其前身可追溯到1928年正式創立於上海國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

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正高級科技人員108人,副高級科技人員202人[9]

歷史

[編輯]

1927年11月20日,蔡元培主持召開中央研究院籌備會議[10],會議通過了《中華民國大學院中央研究院組織條例》並決定優先籌備設立理化實業研究所等四個研究機構[11]。理化實業研究所分為物理組、化學組和工程組,主要關注基礎科學研究,但也包括實用的工程學[12]。1928年6月9日,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務會議在上海召開,蔡元培宣布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13]。院務會議之後不到一個月,理化實業研究所籌備工作即宣告完成。事實上,理化實業研究所正式成立之時就分為物理、化學和工程三個研究所,由周仁出任工程研究所所長[14]。起初三個研究所合設於上海市霞飛路899號辦公,後又一同搬至白利南路理工實驗館抗日戰爭期間,工程研究所遷往昆明。1945年更名為國立中央研究院工學研究所。1946年,工學研究所返回上海理工實驗館開展工作[15],鋼鐵研究部分留在昆明成為工作站[16]

中國共產黨取得政權後,中國科學院開始接收中央研究院工學研究所[17][18]。1950年,中央研究院工學研究所改組為中國科學院工學實驗館,是中國科學院最初的15個研究所之一。1953年,改名中國科學院冶金陶瓷研究所。1955年開始籌建長沙分所,後獨立為中國科學院礦冶研究所。1959年,以研究所陶瓷部分為基礎組建中國科學院硅酸鹽化學與工學研究所

1966年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後,國防工業的科研、生產、建設等各方面也受到嚴重影響而趨於癱瘓[19]聶榮臻於1967年先後向中共中央提交了《關於軍事接管和調整改組國防科研機構的請示報告》和《關於國防科研體制調整改組方案的報告》[20][21]。根據批覆,國防科委提供具體的調整和改組方案,次年1月份開始執行[22]。1968年,硅酸鹽化學與工學研究所正式劃歸國防科委,改名「國防科委十六研究院第八研究所」。1970年,研究所復歸科學院,定名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化學與工學研究所[1][23]。1984年,研究所改名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

研究領域

[編輯]

研究所設有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特種無機塗層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透明光功能無機材料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無機功能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和中國科學院能量轉換材料重點實驗室等研究機構[24]。研究所主辦的學術期刊主要有《無機材料學報》和《npj-計算材料學》。

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的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之一,包括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兩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培養點和多個二級學科博士碩士培養點。

研究成果

[編輯]
  • 碳纖維補強石英複合材料製備工藝[25]
  • 衛星、飛船等太空飛行器無機溫控塗層[26]
  • 坩堝下降法工業生產鍺酸鉍(BGO)大單晶方法
2000年以來研究所獲得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列表(第一完成單位)
年度 項目名稱 獲獎類別 連結
2005 掃描電聲顯微鏡及其相關器件和材料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07 大尺寸摻雜鎢酸鉛閃爍晶體及其製備技術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 [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11 介孔基複合材料設計合成、非均相催化性能與應用探索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 [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13 熱電材料的多尺度微觀結構調控與性能優化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 [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13 碳化矽陶瓷基複合材料研製及應用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 (存疑)
2017 面向太陽能利用的高性能光電材料和器件的結構設計與性能調控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 [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17 大型高穩定輕量化C/SiC整體結構成套製備技術及空間遙感應用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 [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歷任所長

[編輯]

硅酸鹽研究所歷任所長如下[27]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成立大會於1960年3月10日召開[1][2]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简介 历史沿革.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 [2020-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3) (中文). 
  2. ^ 李培俊.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46 (1). 化學通報. 1983 (中文). 它的前身是中國科學院工學實驗館窯業組,1954年後發展為上海冶金陶瓷研究所矽酸鹽研究室,1960年3月10日正式從冶金陶瓷研究所分出成立硅酸鹽研究所。 
  3. ^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23年部门预算 (PDF).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 2023 [2023-11-0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11-05) (中文). 我單位2023年收支總預算164,993.68萬元。 
  4. ^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22年部门预算 (PDF).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 2022 [2023-11-0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11-05) (中文). 我單位2022年收支總預算146,089.36萬元。 
  5. ^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21年部门预算 (PDF).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 2021 [2021-09-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9-11) (中文). 我單位2021年收支總預算99,899.04萬元。 
  6. ^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建所60周年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贺信. 2019-10-08 (中文).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60年來,歷經幾代人的辛勤耕耘、砥礪奮進,圍繞結構陶瓷、功能陶瓷、人工晶體和無機塗層等重點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科學研究成果,培養造就了許多知名的科學家和一大批高素質科研及管理人才,在學術界和國家建設的各個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 
  7.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建所60周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贺信. 2019-09-24 (中文). 貴所淵源於1928年成立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建所90多年來尤其是獨立建所60年來,始終與國家同頻共振,勇攀高峰,開拓創新,成為在無機非金屬材料領域綜合實力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綜合性研究機構,為國家安全、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8. ^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建所60周年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贺信. 2019-09-19 (中文). 六十年來,幾代矽酸鹽所人不懈努力、砥礪前行,圍繞人工晶體、高性能結構與功能陶瓷、特種玻璃、無機塗層、生物環境材料、能源材料、複合材料及先進無機材料性能檢測與表徵等重點領域取得一系列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科技成果。 
  9. ^ 毛朝梁; 仲鶴. 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 , 編. 中国科学院年鉴(2019). 科學出版社. 2019 [2020-01-27]. ISBN 978-703-062-574-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7) (中文). 研究員及正高級工程技術人員108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技術人員202人 
  10. ^ 陶, 英慧. 蔡元培與中央研究院 (一九二七~一九四〇) (PDF).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1978, (7) [2020-01-0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10-07) (中文). 十月,大學院院長蔡元培根據此條,著手籌備中研院,聘請學術界人士王希同、胡剛復、王璡、王世傑、周覽(鯁生)等三十人,於十一月二十日召開中研院籌備會及各專門委員會聯合成立大會,討論該院組織大綱及籌備會進行方法。 
  11. ^ 追求卓越 中央研究院八十年 卷一 任重道远 全院篇 (PDF). 中央研究院. 2008 [2019-03-24]. ISBN 978-986014475-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3-24) (中文). 蔡元培、楊杏佛和其他籌備委員都認為科學研究應該包括以下領域:(1)數學;(2)天文學與氣象學;(3)物理學;(4)化學;(5)地質學與地理學;(6)生物科學;(7)人類學與考古學;(8)社會科學;(9)工程學;(10)農林學;(11)醫學。但是限於經費,只能擇要籌設研究機構。1927年年底,蔡元培和楊杏佛開始籌備理化實業研究所、地質調查所、社會科學研究所和觀象台四個研究機構。 
  12. ^ 追求卓越 中央研究院八十年 卷一 任重道远 全院篇 (PDF). 中央研究院. 2008 [2019-03-24]. ISBN 978-986014475-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3-24) (中文). 理化實業研究所以基礎科學研究為主,但也包括實用的工程學,籌備委員在電學領域有王季同、溫毓慶、李熙謀、張廷金等4人,化學領域有曾昭掄、趙燏黃、宋梧生、陳世璋、張乃燕、曹梁廈和吳承洛等7人,物理領域有丁燮林、顏任光和胡剛復3人,在工程學領域有周仁1人。 
  13. ^ 追求卓越 中央研究院八十年 卷一 任重道远 全院篇 (PDF). 中央研究院. 2008 [2019-03-24]. ISBN 978-986014475-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3-24) (中文). 有了五個研究機構以後,蔡元培和楊杏佛在1928年6月9日假上海東亞酒樓召開中央研究院的第一次院務會議,出席者有天文研究所所長高魯、氣象研究所所長竺可楨、社會科學學者陶孟和、地質研究所所長李四光和研究員徐淵摩、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楊端六和研究員周鯁生、理化實業研究所所長丁燮林(又名西林,伯明罕大學碩士)和研究員王季同以及宋梧生。在這第一次院務會議上,蔡元培宣布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並將以「Academia Sinica」為名走向全世界。 
  14. ^ 国立中央研究院概况 中华民国十七年六月至三十七年六月. 國立中央研究院. 1948 [2020-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02) (中文). 本所成立於民國十七年三月。為理化實業研究所之工程組,由今所長周仁先生擔任組主任。是年七月改組,自成一所。名為「國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周先生亦即改任所長。並接續連任以訖現在。 
  15. ^ 追求卓越 中央研究院八十年 卷一 任重道远 全院篇 (PDF). 中央研究院. 2008 [2019-03-24]. ISBN 978-986014475-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3-24) (中文). 原來在南京的天文、氣象、地質、歷史語言和社會五所相繼回到故址,而原來在上海的工學所也終於回到前法租界舊地,其餘數學、物理、化學、動物、植物、心理和醫學七個研究所則暫時棲身於上海。原來朱家驊已經知道無法將這些所安置在南京,所以抗戰一告結束,他立即以教育部部長身分下令准由中央研究院接收日本人辦的「上海自然科學研究所」和「北平人文學研究所」,因此回到上海的七個所不致流離失所。 
  16. ^ 国立中央研究院概况 中华民国十七年六月至三十七年六月. 國立中央研究院. 1948 [2020-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02) (中文). 留滇艱苦工作七年余,勝利欣傳,奉命復員。因交通上之困難等關係,暫將研究鋼鐵所需之全份圖書,儀器,及試驗設備,以及其他重大機件等,留置昆明,繼續進行鋼鐵及木材之研究工作。其餘部分遷回上海。 
  17. ^ 姚, 蜀平. 中国科学院的诞生. 中國科學院院刊. 1989, (4) [2020-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9) (中文). 次年3月21日,中國科學院華東辦事處成立,並接收了「中研」駐滬辦事處及「兩院」留滬各研究所。 
  18. ^ 本院滬區解放以來的概况. 科學通報. 1950, 1 (3) [2020-01-30] (中文). 一九五〇年二月,李主委任本院辦公廳副主任。三月二十一日宣布中國科學院正式接管。 
  19. ^ 聶力. 山高水长 回忆父亲聂荣臻.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6. ISBN 978-753-213-120-4 (中文). 3月11日,他向毛澤東、林彪、周恩來等中央常委、中央軍委、中央「文革」小組送上了《關於軍事接管和調整改組國防科研機構的報告》,報告中說:現在國防工業部的各研究院和中國科學院承擔國防科研任務的各研究所,大多癱瘓,研究工作停頓,三線建設問題很多。這種狀況十分不利,必須迅速改變。 
  20. ^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編). 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 第六卷).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3. ISBN 978-750-733-992-5 (中文). (1967年3月20日)同日 閱周恩來三月十八日關於對國防工業部門和國防科研院、所實行軍管的報告,批示:「退總理照辦。」周恩來的報告說:對國防工業各部門的研究院、所和科學院所屬承擔國防任務的各研究所,擬同意聶榮臻同志的意見,交國防科委實行軍管。報告還說:國務院工交、財貿、農林、衛生各部門正遵照主席指示,分別進行排隊,擬在工作癱瘓部門,亦實行軍管,其辦法如對國防工業各部。 
  21. ^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編). 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 第六卷).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3. ISBN 978-750-733-992-5 (中文). (1967年)10月25日 閱聶榮臻九月二十日關於國防科研體制調整改組方案的報告,批示:「聶榮臻同志:此件壓了很久,今天看過,很好,照辦。」報告提出:一、將中央批准接管的國防科研單位調整編組為若干個研究院。二、積極解決國防科研單位的試製加工力量,縮短研製周期。三、認真做好軍管工作,有步驟地進行接管和調整,條件成熟一個就接管和組建一個,爭取明年上半年基本上都組建起來。十一月九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革小組轉發聶榮臻的報告。 
  22. ^ 中国科学院 走进中国科学院 院史所史 编年史 1967. [2020-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31) (中文). 同年10月25日,毛澤東批示同意(因此稱為「10·25」 批示)。改組方案內容涉及新技術局及其歸口各單位要納入國防部門的有關研究院。根據「10·25」 批示,國防科委體改辦公室提出具體方案,並規定於1968年1月起開始執行。 
  23. ^ 中国科学院 走进中国科学院 院史所史 编年史 1978. [2020-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31) (中文). 一是將「文革」中科學院下放給地方和產業部門,實行雙重領導以地方為主或完全下放的科研機構收回,改為院直接領導或雙重領導以院為主。 
  24. ^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简介 组织机构.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 簡介. [2020-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3) (中文). 
  25. ^ 施劍林. 勇于探索攀高, 不断开拓创新: 深切缅怀严东生先生 61 (31). 科學通報. 2016 [2020-01-31] (中文). 20世紀70年代初, 按照國家航空、航天及國防新技術發展的需求,嚴東生和郭景坤帶領課題組開創性地運用纖維補強來克服陶瓷材料的脆性,探索陶瓷基高溫複合材料的成材及在極端環境下使用的可能性.他們研製出一種碳纖維補強陶瓷基複合材料,具有極高的斷裂韌性、極好的耐熱衝擊和耐機械衝擊特性,能應用於極端高溫和強熱震環境,成為我國洲際飛彈的首選耐燒蝕型防熱材料.1980年,它在我國洲際飛彈成功地發射到太平洋指定區域,保護飛彈「戰鬥部」能按事前計算軌道安全再入大氣層並擊中預定目標的試驗中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26. ^ 劉艷瓊. 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工程 34 (9).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9 [2020-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23) (中文). 1965年,中科院有機所和硅酸鹽研究所分別開始研製有機溫控塗層和無機溫控塗層,為「東方紅一號」衛星採用自然平衡的被動式溫度控制方案作出了貢獻。有機所為「東方紅一號」衛星研製出了高輻射有機溫控塗層,塗於衛星殼體的內表面,起絕熱作用;電化學陽極氧化方案,是國際公認的技術難題,但中科院硅酸鹽研究所採用該方案,為「東方紅一號」衛星研製出了用於衛星外蒙皮的無機溫控塗層。 
  27. ^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简介 历任领导.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 [2019-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8)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