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正號船塢登陸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USS White Marsh (LSD-8) at sea in the 1950s
歷史
United States Navy ensign美國
船名 懷特馬什號 (USS White Marsh)
艦名出處 弗吉尼亞州懷特馬什
建造方 摩爾幹船塢公司
鋪設龍骨 1943 年 4 月 7 日
下水日期 1943 年 7 月 19 日
入役日期 1944 年 1 月 29 日
退役日期 1956 年 9 月
啟用 1956 年 9 月
停用 1960 年 11 月
除籍日 1976 年 4 月 15 日
結局 1960年11月移交給中華民國海軍
Taiwan
船名 中正艦 (LSD-191)
交船日期 1960 年 11 月
結局 出售為廢品,1984 年
技術數據
船級 中正號船塢登陸艦
排水量
  • 4,032噸(標準)
  • 7,930噸(滿載)
船長 139.5 m (457 ft 9 in)
型寬 72 英尺 2 英寸(22.0 m)
吃水
  •     前進 8 英尺 2½ 英寸(2.5 m),
  •   船尾 10 英尺 ½ 英寸(3.1 m)(輕型);
  •   前進 15 英尺 5½ 英寸(4.7 m),
  •   16 ft 2 in (4.9 m) 船尾(滿載)
動力來源 2 台 Babcock & Wilcox 鍋爐、2 台 Skinner Uniflow 往復式蒸汽發動機、2 個螺旋槳軸 – 每軸 3,700 馬力,240 rpm 時總軸馬力 7,400,2 個 11 英尺 9 英寸直徑、9 英尺 9 英寸螺距螺旋槳
船速 17 節(31 公里/小時)
續航力 8,000 海里 15節,(15,000 公里,28 公里/小時)
艦載船
載重 22名軍官,218名士兵
乘員
  • 17名軍官,237名船員(船上);
  • 6名軍官,30名男子(登陸艇
武器裝備
艦載機 加裝便攜式甲板並容納直升機

中正號船塢登陸艦原為美國海軍阿什蘭級船塢登陸艦懷特馬什號(LSD-8),以維吉尼亞州懷特馬什命名,這裡是沃爾特·里德1851-1902 年)的出生地。

船艦歷史

[編輯]

中華民國海軍

[編輯]

該艦在中華民國海軍服役,改名為中正艦(LSD-191)。1977年1月1日,改艦永久調往中華民國海軍中正艦於1985年退役;她的名字和三角旗號碼被分配給前「康斯托克」號船塢登陸艦

美國海軍

[編輯]

1943 年 4 月 7 日,摩爾干船塢公司在加利福尼亞州奧克蘭建造了「懷特馬什號」。於 1943 年 7 月 19 日發起,由夫人發起。威廉·C·懷斯 (William C. Wise),上校的妻子。懷斯,美國海軍陸戰隊;並於 1944 年 1 月 29 日服役。

入役後,這艘船塢登陸艦從舊金山莫羅灣兩次航行,將兩批LCM運送到莫羅灣的船塢,然後前往聖地牙哥進行試航。她完成了培訓並於 3 月 15 日返回舊金山。 23日,這艘載著登陸艇和乘客的船駛向夏威夷。她於3月30日抵達瓦胡島,併到太平洋艦隊第五兩棲部隊報到。 3月31日至4月15日期間,她進行了一次往返舊金山並返回珍珠港的航行。從那時起一直到5月下旬,她進行了兩棲演習,為馬里亞納戰役做準備。

29日,「懷特馬什號」與第52.15特混艦隊(TG 52.15),前往塞班島。途中在埃尼威托克停留後,她和她的特遣部隊於 6 月 15 日黎明前抵達馬里亞納群島。當天早上晚些時候,「懷特馬什號」和她的同伴艦艇讓海軍陸戰隊第二師和第四師的部隊登陸,登陸繼續進行。在對塞班島進行初步攻擊後,這艘船塢登陸艦開始對受損登陸艇進行為期一周的例行維修任務,然後離開馬里亞納群島返回美國。

該船在途中經停珍珠港後,於 7 月 11 日進入舊金山。航程修復後,她裝載了貨物和乘客;啟程前往夏威夷; 7月28日返回歐胡島;並一直留在那裡直到8月12日,為入侵帕勞群島做準備。她裝載坦克並登上陸軍第 710 坦克營的部隊,並與 TG 23.4 一起於 8 月 12日離開珍珠港。「懷特馬什號」通過瓜達爾卡納爾島進行兩棲排練,於 9 月 16 日抵達達安加爾附近,第710坦克營下船後,再次開始對受損登陸艇的修復工作。 9月21日,她離開帕勞前往西加羅林群島烏利西環礁被占領後,9月23日至25日,她離開該環礁前往新幾內亞

她於9月28日抵達霍蘭迪亞併到第七兩棲部隊報到。第二天,她返回海上,前往位於新幾內亞北部海岸更遠的芬什哈芬,與新不列顛島相對。該船在芬什港裝船、裝載貨物後繼續航行,並於 10 月 2 日抵達馬努斯島。在那裡,她為戰爭中的第三次兩棲登陸入侵菲律賓做準備。

12 日,她作為 TG 78.2 的一支部隊離開馬努斯,並設定航線前往萊特島聖佩德羅灣。10 月 20 日,即首次登陸萊特島的的當天,「懷特馬什號」 ( White Marsh)在那裡下船並卸下了貨物,並於當天下午離開該島前往新幾內亞。船塢登陸艦於10月24日抵達霍蘭迪亞,裝載部隊,然後於29日駛往比亞克島。在比亞克,她搭載了更多士兵和一些貨物,然後於 31 日返回菲律賓。她於11月5日抵達杜拉格萊特島,乘客下船、卸貨,並於6日離開該島。

十一月和十二月期間,「懷特馬什號」繼續在新幾內亞和萊特島之間進行增援和補給航行,以支持解放菲律賓南部的戰役。 12月底,當她抵達新幾內亞的艾塔佩,為入侵呂宋島做準備時,這一例行工作就結束了。

她於 12 月 28 日離開艾塔佩,與 TG 78.1 部隊一起前往呂宋島北部。她於 1 月 8 日至 9 日夜間抵達林加延附近,並於第二天早上卸下了用於襲擊的部隊和貨物。隨後,她再次短暫擔任登陸艇維修船,但於 10 日離開林加延灣。前往懷特萊特島的途中「懷特馬什號」的部隊遭受了神風特攻隊的襲擊,造成杜佩奇號上的嚴重損壞和大量人員傷亡。

然而,這艘船塢登陸艦於 1 月 13 日毫髮無傷地抵達萊特島,但很快作為 TG 78.2 的一部分返回海上,前往瓦克德島。她於 1 月 17 日抵達那裡,裝載了前往呂宋島的部隊和裝備。她於 19 日離開瓦克德,並設定航線前往林加延。途中,她的部隊再次遭到空襲,一架中島 B5N 「凱特」魚雷轟炸機成功用魚雷擊中了沙德維爾號。襲擊期間,「懷特馬什號」的高射砲連隊與艦隊一起擊落了敵方飛行員。1 月 27 日,她返回林加延灣並開始登陸部隊和貨物。當天下午,她完成了卸貨作業,開始航行,並於 1 月 30 日返回萊特島。

該船一直停留在萊特島,直到 2 月 2 日前往瓜達爾卡納爾島。在途中,她收到命令將她轉移到新幾內亞米爾恩灣,她於 2 月 10 日抵達那裡。在裝載了11艘LCM後,她於13日離開米爾恩灣,並於15日抵達瓜達爾卡納爾島。在那裡,她在第 18 運輸中隊 (TransRon 18) 報到。2月27日,她離開瓜達爾卡納爾島,前往拉塞爾群島,與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的部隊進行兩棲訓練。3 月 15 日,她離開拉塞爾群島,最終前往沖繩。途中,她在烏利西停留了六天,然後繼續前往琉球群島

沖繩

[編輯]

懷特馬什號和她的師友於 3 月 31 日至 4 月 1 日夜間抵達沖繩附近海域。一大早,她就下船前往沖繩登陸。船塢登陸艦再次完成下岸過程後拋錨拋錨,開始登陸艇維修任務。在她在沖繩逗留的兩個月里,敵人的空中活動很頻繁,但「懷特馬什號」只在 4 月 6 日、12 日和 15 日這 3 次與日本飛機交戰,並聲稱擊中了其中兩名襲擊者。

6月3日,該船離開沖繩前往萊特島。她於6月8日進入聖佩德羅灣並在那裡停留了三天。 11日,該船移至馬尼卡尼島,在那裡裝載了六艘機動魚雷艇及其船員,準備前往沖繩。她於6月15日離開馬尼卡尼,並於19日抵達克拉馬雷托。該船在接下來的兩天內卸載了貨物和人員,並於22日開始前往菲律賓的航行。她於 6 月 27 日抵達萊特島並開始一段供應期。

「懷特馬什號」一直留在萊特島,直到 7 月 14 日啟程回家。該船於7月21日在埃尼威托克停靠,裝載貨物和乘客,恢復航行,並於7月29日抵達歐胡島。她只在那裡呆了一夜,第二天就啟程前往西海岸。該船於 7 月 29 日抵達舊金山,並在日本於 8 月中旬投降時在那裡接受維修。

戰後服役

[編輯]

懷特馬什號於8月26日啟航前往阿留申群島,並於9月3日抵達埃達克島,但第二天再次出發,前往日本本州島。她於9月11日進入大湊港,並在北日本占領軍的後勤支援小組報到,擔任小型船隻修理船和浮船池,直到11月25日離開日本返回日本。美國。

她經由珍珠港航行,於 12 月 15 日抵達加利福尼亞州聖佩德羅。從那裡,她繼續通過巴拿馬運河前往紐奧良,在大西洋艦隊中短暫服役,然後於 1946 年 3 月在諾福克海軍基地退役,並開始在那裡存放四年半。

1950年–1960年

[編輯]

1950 年 11 月 8 日——作為海軍擴充現役部隊的一部分,以滿足韓戰期間日益增長的需求——「懷特馬什號」被重新任命。從重新啟用到 1954 年初期間,她交替兩次部署到第六艦隊和沿東海岸的大西洋艦隊服役。

與冰山相撞

[編輯]

1953 年夏天,「懷特馬什號」與一支運輸船特遣隊一起航行,該任務組攜帶起重機和其他設備前往拉布拉多和格陵蘭島,開展藍鼻行動。 在拉布拉多附近,在前往格陵蘭島圖勒的途中,水域充滿了從北大西洋流出的大塊冰。 7 月 9 日,一艘破冰船率領一小隊船隻。 一艘運兵船緊隨破冰船後方,「懷特馬什號」緊隨其後。 一塊巨大的冰在「懷特馬什號」的右舷側泵房上撕開了 40 英尺長的傷口。 三名男子勉強逃出了受損的房間,船立即右舷傾斜六度。

海軍派出一艘救援船前往協助「懷特馬什號」。 作為 LSD,「懷特馬什號」擁有壓載艙,可以將其放入水中進行裝載。 為了協助緊急修復工作,壓載艙被用來將船受損的一側從水中抬起。 在保持 14 度傾斜度的同時,木匠們使用他們能找到的任何木材建造了一個木製圍堰。 在海軍潛水員的協助下,圍堰被緊緊地吊在船上。 大壩上使用了救生衣,使其具有一定的防水性。 潛水泵幾乎一直有人值班。 大壩和泵使受損區域保持足夠乾燥,以便焊工去除受損金屬並將鋼板焊接到船體的切口上。 隨後,船員將受損船隻開往拉布拉多的薩格萊克灣。

LSD 阿什蘭號 (LSD-1) 奉命從格陵蘭島圖勒駛往拉布拉多,以救援「懷特馬什號」。 阿什蘭號於 1953 年 7 月 10 日出發,由美國海岸警衛隊破冰船 USCGC Westwind (WAGB-281) 和另一艘破冰船 USS Atka (AGB-3) 護航,但由於巨大的冰層,沒有抵達加入薩格萊克灣(Saglek Bay) 港口的「懷特馬什號」 將於7 月21 日開放。 當阿什蘭到達時,薩格萊克的聖約翰港除了一座擱淺的冰山外沒有冰。 暫時修復「懷特馬什號」的狂熱努力仍在繼續。 7 月 22 日,「懷特馬什號」上的水下爆破隊人員和美國陸軍人員轉移到阿什蘭。 裝備從白沼的超級甲板轉移到阿什蘭的超級甲板,必須等到白沼能夠恢復原狀。 「懷特馬什號」最終於 7 月 24 日下旬恢復正常,其餘設備隨後被轉移到阿什蘭。 臨時補丁到位後,「懷特馬什號」得以順利抵達巴爾的摩的一家造船廠,最終需要超過 60 萬美元的維修費用。 事件發生後不久,艦上的船員就收到了指揮官的讚揚,將艦艇的倖存歸功於「全體船員的綜合思想、聰明才智、主動性和辛勤工作。」。 [1]

轉移到太平洋艦隊

[編輯]

1954年1月,懷特馬什號母港改為聖地牙哥海軍基地;該艦被重新分配給太平洋艦隊。 1954年1月至1956年9月期間,船塢登陸艦兩次部署到西太平洋,進行兩棲演習,並訪問香港橫須賀等遠東港口。當沒有部署到東方時,她在聖地牙哥執行例行行動。

最後的美國海軍服役

[編輯]

1956 年 9 月,「懷特馬什號」再次退役;但她仍然活躍,以「懷特馬什號」為軍事海上運輸服務(MSTS) 服務「懷特馬什號」(T-LSD-8)由公務員人員駕駛。這一職責一直持續到 1960 年 11 月,隨後她被借調到中華民國

「懷特馬什號」因二戰服役而獲得四顆戰鬥星章

參考艦艇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中正號船塢登陸艦

參考文獻

[編輯]
  1. ^ Operation Bluenose - Assorted Sources. www.c-and-e-museum.org. [18 August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4). 

本條目包含來自屬於公共領域美國海軍軍艦辭典英語Dictionary of American Naval Fighting Ships的文本。 完整內容請參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