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丹下梅子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丹下梅子
Full-length photo of Ume Tange in a street, smiling.
Ume Tange, July 28, 1948
出生丹下梅(梅子)
(1873-03-17)1873年3月17日
 日本鹿兒島
逝世1955年1月29日(1955歲—01—29)(81歲)
母校
知名於
  • 第一批上大學的日本女性,並取得科學博士學位。
  • 營養學實驗
  • 研究維他命 B2
科學生涯
機構
論文特定固醇的氨甲酸酯的製備與性質(1927, 第二個博士學位 1940)

丹下梅子(Umeko,1873年3月17日—1955年1月29日)是在1913年首批獲得日本大學入學資格的三位女性之一。在入取大學之前,她在一所女子學院學習。大學畢業後,她遠赴美國留學,並且在1927年獲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化學博士學位,成為首批獲得科學博士學位的日本女性之一。丹下回到日本教書並且在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進行維他命,特別是維他命B2進一步的研究。1940年她從東京帝國大學(現今東京大學)在農業科學領域獲得第二個博士學位。

早年生活和教育

[編輯]

1873年3月17日 [1],丹下梅子出生在日本南端鹿兒島市的富裕家庭,七位手足中排行第六。小時候和她的一位姐妹玩耍的過程中,跌落在筷子上而失去了其中一隻眼睛的視力。

丹下梅子從小學教師開始她的職業生涯 [2] 。1901年,當她28歲時,她開始在日本女子大學學習家政 [3] 。畢業後,她在此擔任助理工作,並成為通過中學化學科教師考試的第一位女性。

1913年,她是首批獲大學入取的三位女性之一,與化學家黑田千佳及數學家牧田樂開始在日本東北帝國大學學習,即便當時引起了爭議。[4] [5]

科學生涯

[編輯]

丹下在東北帝國大學期間研究了日本柿子單寧研。[6]畢業後,45歲的丹下前往美國留學,包含在史丹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大約10年的時間。 [1][3]她在美國的留學受到日本文化部省和內政部的資助。1927年,她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論文題目為《特定固醇的氨甲酸酯的製備與性質》 。 [7] [8]研究成果在1928年與埃爾默·麥科勒姆合作發表在《生物化學雜誌》。 [9]

丹下回到日本後,在日本女子大學任教,並於1930年開始在理化學研究所研究維他命 B2。[2]這項研究工作使她在 1940年 獲得了東京帝國大學的第二個農業博士學位。[10]

丹下在1930年代發表了多篇科學論文,包括對無脂肪飲食老鼠的飲食不足研究。[11] 老鼠的維他命 B2 缺乏症[12] 以及脂肪酸對營養的影響研究。 [13]

榮譽

[編輯]
丹下梅子出生地鹿兒島的紀念碑
位於鹿兒島山形屋百貨商店前的丹下梅子雕像
丹下梅子雕像基座上以日文記錄丹下梅子生平
  • 丹下梅子出生地紀念碑,位於鹿兒島(如圖所示)。
  • 鹿兒島縣山形屋百貨商店前的雕像。[14]
  • 獎勵理科成績優異學生的日本女子大學丹下紀念獎學金。 [3]
  • 2001年,《化學日報》(日文)出版傳記《似白梅:化學家丹下梅子的軌跡》[15]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Ume Tange. web-japan.org. [21 December 2022]. 
  2. ^ 2.0 2.1 RIKEN. A century of discovery : the history of Riken. (PDF). Wako, Saitama: RIKEN. 2019 [21 December 2022]. ISBN 978-4-9910056-4-0. 
  3. ^ 3.0 3.1 3.2 リケジョのパイオニア 丹下ウメ | 時代を切り拓く卒業生. Japan Women's University. [21 December 2022] (日語). 
  4. ^ Kodate, Naonori; Kodate, Kashiko; Kodate, Takako. Mission Completed? Changing Visibility of Women's Colleges in England and Japan and Their Roles in Promoting Gender Equality in Science. Minerva. September 2010, 48 (3): 309–330. S2CID 55817182. doi:10.1007/s11024-010-9150-2. hdl:10197/4836可免費查閱. 
  5. ^ Moon, Selena M. "As there are no precedents for women to enter the Imperial University, this is a serious incident that must be discussed thoroughly". Selena M Moon. 16 August 2019 [21 December 2022] (英語). 
  6. ^ Furukawa, Yasu. Exploring the History of Chemistry in Japan. Ambix. 3 July 2021, 68 (2–3): 302–317. PMID 34042020. S2CID 235215856. doi:10.1080/00026980.2021.1930675. 
  7. ^ Sasaki, Keiko; Uchiyama, Yuri; Nakagomi, Sayaka. Study Abroad and the Transnational Experience of Japanese Women from 1860s–1920s: Four Stages of Female Study Abroad, Sumi Miyakawa and Tano Jōdai. Espacio, Tiempo y Educación. 7 July 2020, 7 (2): 5–28 [21 December 2022]. S2CID 224815419. doi:10.14516/ete.322可免費查閱. 
  8. ^ Hull, Callie; West, Clarence J. Doctorates in chemistry conferred by American universities, 1926-1927.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October 1927, 4 (10): 1303–1313 [21 December 2022]. Bibcode:1927JChEd...4.1303H. doi:10.1021/ed004p1303. 
  9. ^ Tange, Ume; McCollum, E.V. The Allophanates of Certain Sterols.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February 1928, 76 (2): 445–456. doi:10.1016/S0021-9258(18)84088-1可免費查閱. 
  10. ^ 40 year history of Japan Women's University. Japan Women's University. 1942: 271 [21 December 2022]. 
  11. ^ Tange, Ume. Dietary Deficiency of Fat-Free Diet for Rats. Proceedings of the Imperial Academy. 1932, 8 (5): 190–193. doi:10.2183/pjab1912.8.190可免費查閱. 
  12. ^ Tange, Ume. Studies on vitamin B2complex. 5. Further experiments on the effect of carbohydate on vitamin B2 deficiencies. Flavin synthesis in rats.. Scientific Papers of the Institute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Research. 1939, 36: 471–481. 
  13. ^ Tange, Ume. A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Fatty Acid on Nutrition. Bulletin of the Agricultural Chemical Society of Japan. January 1932, 8 (10–12): 159–172. doi:10.1080/03758397.1932.10857017. 
  14. ^ Doctor Tange Ume Statue (Kagoshima) - All You Need to Know BEFORE You Go. Tripadvisor. [21 December 2022] (英語). 
  15. ^ Arikawa, Yoshika; Miyazaki, Akane. Shiraume no yoni : Kagakusha tange ume no kiseki.. The Chemical Daily (Kagakukogyonipposha). November 2011. ISBN 978-4-87326-5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