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喬治·曼德爾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喬治·曼德爾
法國內政部長
任期
1940年5月18日—1940年6月16日
個人資料
出生(1885-06-05)1885年6月5日
 法國 伊夫林省沙圖
逝世1944年7月7日(1944歲—07—07)(59歲)
 法國 楓丹白露森林
國籍 法國
職業記者
政治家

喬治·曼德爾(法語:Georges Mandel;1885年6月5日—1944年7月7日),法國記者政治家抵抗運動領導人之一。

早年生活

[編輯]

喬治·曼德爾出生於法國伊夫林省沙圖,他是一位裁縫的兒子;同時也是位猶太人,其家族最初來自阿爾薩斯。1871年,當阿爾薩斯-洛林普法戰爭結束時被德意志帝國吞併時,他們移居到法國以保留他們的法國公民身份[1]

曼德爾的記者工作生涯始於《震旦報》,這是一份由埃米爾·左拉喬治·克列孟梭在1897年創辦的文學和社會主義報紙。在1890年代的德雷福斯事件期間,他與左拉、克列孟梭一起致力於為阿爾弗雷德·德雷福斯的無罪而辯護,該報刊一直發行到1916年。

作為總理兼內政部長,1906年克列孟梭將他在報社的助手曼德爾帶入政壇,自此曼德爾也被稱為「克列孟梭的得力助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曼德爾全力幫助克列孟梭控制媒體工會運動中的反戰傾向[2] [3]

兩次大戰期間

[編輯]

1919年曼德爾當選吉倫特省眾議員,同年9月,他被授命代表政府反對今年早些時候國民議會兩院通過的比例代表制方案[4]。當卡特爾集團英語Cartel des Gauches席捲1924年的議會選舉時,他暫時失去了議席,但後來在1928年議會選舉中重新當選。到1932年時他已擔任眾議院的普遍職位委員會主席,他在任內積極動議使得一項賦予婦女權利的提案獲得了通過,儘管該法案最終被參議院否決[5]

1934年,曼德爾被任命為皮埃爾-埃蒂安·弗朗丹內閣的郵政部長,並負責監督國內第一次使用法語講解的官方電視轉播。曼德爾是一位經濟保守派,他也是當時法國議會中對納粹主義法西斯主義最直言不諱的批判者。在整個1930年代,他在國內實際上扮演了與溫斯頓·邱吉爾所相似的角色,並向公眾反覆呼籲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國崛起所帶來的危險。他反對外長皮埃爾·賴伐爾第二次意阿戰爭中與貝尼托·墨索里尼達成的承認義大利吞併衣索比亞綏靖計劃。曼德爾主張與蘇聯結成軍事同盟,同時也極力反對犧牲盟友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協定》。

在1936年阿爾貝·薩羅內閣執政期間,曼德爾成為郵政部長及阿爾薩斯和洛林的高級專員。人民陣線政府垮台後,他於1938年至1940年5月18日擔任達拉第內閣的殖民地部長,並在1940年被保羅·雷諾總理短暫地任命為內政部長,以負責清除國內的投降主義分子[6]

德國入侵

[編輯]

1939年9月,德波戰爭爆發後曼德爾反對靜坐戰並主張法軍應儘快打一場進攻性戰爭以緩解波蘭在東線的壓力。因此他被一些右翼人士攻擊為戰爭販子,並指責他將他的猶太血統置於法國利益之上。

曼德爾堅決反對與德國達成任何停戰協定,他以親英派著稱並繼承了克列孟梭的辯才,他特別蔑視阿爾貝·勒布倫總統以及副總理卡米耶·肖當等主和派文官,並且也和軍隊裡的停戰派進行著激烈的抗爭,其中包括法國最著名的兩位高級將領:副總理菲利普·貝當元帥和法軍總司令馬克西姆·魏剛將軍。邱吉爾首相對曼德爾有著很高的評價,他把曼德爾描述為政府里一位勇敢的鬥士;以及當時與曼德爾共事過的英軍將領與邱吉爾的聯絡官愛德華·斯皮爾斯英語Edward Spears也對其讚譽有加,斯皮爾斯將他比作一條魚,但卻是一條討人喜歡的魚[7] [8]

1940年6月16日(雷諾辭職和貝當被要求組閣的那一天),曼德爾在波爾多被捕。但在眾議院議長愛德華·赫里歐、參議院議長讓·納內親自向貝當總理提出緊急交涉後不久即獲釋。斯皮爾斯為曼德爾提供了在6月17日上午與夏爾·戴高樂准將一起乘飛機離開的機會,但被曼德爾拒絕。他說:「您為我擔心,因為我是猶太人。是的,可是我明天不會離開,只是因為我是猶太人就離開的話,看起來就好像我很害怕,也好像我是在逃跑[9]。」

曼德爾試圖說服勒布倫總統、赫里歐與讓·納內兩位議長以及儘可能多的政府高層前往法屬北非,繼續與德國人作戰。1940年6月21日,25名眾議員及一名參議員與曼德爾一起登上馬賽號客輪,登船成員包括前總理愛德華·達拉第、皮埃爾·孟戴斯-弗朗斯和前人民陣線政府教育部長讓·扎伊英語Jean Zay

被捕與死亡

[編輯]

儘管曼德爾一貫激烈批評第三共和國的綏靖政策,但他卻是1940年7月10日投票反對維希政府80位議員之一。國民議會參與投票的569位議員中有有57名眾議員和23名參議員拒絕中止第三共和國憲法並反對授予貝當元帥以獨裁權力[10]

1940年8月8日,維希政府總理皮埃爾·賴伐爾下令夏爾·諾蓋斯英語Charles Noguès將軍在法屬摩洛哥逮捕了曼德爾[11]。他被押送回國與保羅·雷諾、愛德華·達拉第、莫里斯·甘末林等政治犯關在一起。邱吉爾曾試圖安排了一次對曼德爾的營救行動但沒有成功,他稱曼德爾是「第一個抵抗者」,據說邱吉爾更喜歡由他而不是戴高樂領導自由法國。在德國和里昂審判英語Riom Trial的壓力下,四人皆於1941年11月7日被判處無期徒刑

1942年11月,為了應對盟軍在北非登陸後的威脅,德軍完全接管了維琪法國的剩餘領土,維希政府應德軍的要求將曼德爾和雷諾移交給蓋世太保。蓋世太保將曼德爾轉移到布痕瓦爾德集中營,在那裡他與法國社會黨政治家萊昂·布魯姆一起被收監[12]

1944年德國駐巴黎大使奧托·阿貝茨英語Otto Abetz向賴伐爾指控曼德爾、布魯姆和雷諾涉嫌謀殺維希政府要員以及參與法國抵抗運動,因此曼德爾於1944年7月4日被要求移送巴黎,實際就是作為人質。在從監獄轉移的過程中,他被維希政府的準軍事部隊法蘭西民兵抓獲,三天後民兵成員將曼德爾帶到了楓丹白露森林,並在那裡處決了他,享年59歲。曼德爾死後被埋葬在帕西公墓

賴伐爾在聞訊後感到震驚並聲稱他不能原諒這次私刑處決:「我手上沒有血……我對這些事件不承擔任何責任[13]。」他還補充說維希內閣的成員曾一致通過「拒絕在未來把任何人質交給德軍或寬恕這種報復性行動」的議案[13]。戰後,賴伐爾與羅貝爾·布拉西亞克英語Robert Brasillach(一名要求審判或處決曼德爾的法國法西斯分子)最終於1945年被公審並處決。

參考文獻

[編輯]
  1. ^ Webster, Paul. Pétain's Crime. London: Pan Macmillan. 1990: 40. ISBN 0-333-57301-3. 
  2. ^ Warner, Geoffrey. Pierre Laval and the Eclipse of France. London: Eyre & Spottiswoode. 1968: 13. 
  3. ^ Jackson 2003, pp138-42
  4. ^ Warner, 1968, p.14-15.
  5. ^ Warner, 1968, p.54-5 in the event, women were not enfranchised in France until just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6. ^ Warner, 1968, p.159.
  7. ^ Jackson 2003, pp.138-42
  8. ^ Churchill 1949, pp.159
  9. ^ Hamilton Fish Armstrong, Chronology of Failure: The Last Days of the French Republic, New York: Macmillan, 1941, p.111.
  10. ^ AGULHON, Maurice (1997), La République, Vol. II, p.91, París: Hachette Littératures
  11. ^ ASPE Tourisme. [2021-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3). 
  12. ^ John M. Sherwood: Georges Mandel and the Third Republic.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p. 284
  13. ^ 13.0 13.1 Warner, 1968, p. 399 & notes.

來源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官銜
前任:
安德烈·馬拉梅英語André Mallarmé
 法國郵電部長英語Minister of Posts, Telegraphs, and Telephones (France)
1934–1936
繼任:
羅貝爾·雅爾迪耶法語Robert Jardillier
前任:
馬里於斯·穆泰英語Marius Moutet
 法國殖民地部長英語Minister of Overseas France
1938–1940
繼任:
路易·羅蘭英語Louis Rollin
前任:
亨利·魯瓦英語Henri Roy
 法國內政部長英語Minister of the Interior (France)
1940
繼任:
夏爾·波馬雷法語Charles Pomar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