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得里亞號列車
外觀
亞得里亞號 | |
---|---|
概述 | |
類型 | 全歐快車(1973–1987) 城際列車(1987–2005) |
營運地區 | 義大利 |
開行日期 | 1973年6月3日 |
停運日期 | 2005年 |
繼承 | 義大利歐洲之星(不命名) |
營運商 | 義大利國家鐵路 |
技術 | |
軌距 | 1,435毫米(4英尺8+1⁄2英寸) |
電氣化 | 3000伏直流電 |
亞得里亞號(義大利語:Adriatico)是曾運行於義大利北部城市米蘭至該國南部城市巴里間一班長途列車所使用的名稱,由義大利國家鐵路在1973年至2005年間開行。其命名源自附屬於地中海的亞得里亞海,而列車在途經的里米尼至巴里區間則沿該水域的西岸運行[註 1]。自開行以來,列車曾先後被納入全歐快車及城際列車類別,直至2005年撤出服務。
全歐快車
[編輯]1969年,義大利國家鐵路決定效仿法國國家鐵路及德國鐵路的成功例子,將採用柴聯車運營的全歐快車(TEE)列車更換為由電力機車牽引的客車車廂編組[註 2]。同時由於自1965年以來,全歐快車服務也可運用於本土班次,因此義大利大舒適型車廂的產量被擴大,它們不僅要取代既有的全歐快車國際服務,也要作為國內高端列車服務升級至全歐快車後所使用的車廂。在國際服務的車廂於1972年交付使用後,另有兩組分別採取8節及9節編組的同類型車廂也在1973年春天完工,並在1973年6月3日起用於開行全歐快車亞得里亞號,從而使後者成為義大利首班在本土運營的全歐快車班次[註 3]。
在運營初期,亞得里亞號於米蘭-巴里間的單程運行耗時約為8小時35分,從而達到101km/h的平均運行速度。隨後,其運行速度逐年放緩。至1982年,米蘭-巴裡間的單程運行耗時達到9小時25分[註 4]。在另一班全歐快車米迪奧拉姆號於1984年停運後,其原有的客車車廂被運用至亞得里亞號,自此後者得以採用全歐快車的標準塗裝運行。
城際列車
[編輯]1987年5月31日,亞得里亞號轉換為搭載兩艙車廂等級的城際列車(IC)類別。自2001年6月10日起,列車北端的始發/終到站由米蘭改至威尼斯;自2005年12月11日起,列車南端的始發/終到站亦由巴里向南延伸至149公里外的萊切,同時不再使用亞得里亞號的名稱。
腳註
[編輯]- ^ Mertens & Malaspina 2007,第330頁.
- ^ Mertens & Malaspina 2007,第134頁.
- ^ Hajt 2001,第119頁.
- ^ Mertens & Malaspina 2007,第333頁.
參考資料
[編輯]- (法文)Mertens, Maurice; Malaspina, Jean-Pierre, La Légende des Trans Europ Express, Vannes: LR Presse, 2007, ISBN 978-29-036514-5-9, TEEFR
- (德文)Hajt, Jörg, Das grosse TEE-Buch, Bonn/Königswinter: Heel, 2001, ISBN 3-89365-948-X, Haj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