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六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六舟為阮元所作《百歲圖》

六舟(1791年—1858年),俗名姚際仁,法號達受,字六舟,號秋檝,別署慧日峰主南屏退叟[1],世人多以其字稱呼之,浙江海寧石井村人,清代佛教僧人、金石學家。[2]其傳拓手藝精湛,尤以其「全形拓」技藝聞名。阮元稱其為「金石僧」「九能僧」。[3]

生平

[編輯]

六舟幼年喪父,九歲即到海寧白馬廟拜松溪和尚師,十七歲正式剃髮出家。二十八歲於靈隱寺受三大戒。三十歲時,六舟前往淨慈寺參謁松光上人,得到上人器重,遂傳承其衣缽,為臨濟正宗。道光乙酉(1825),六舟成為湖州萩港演教寺住持,翌年遊歷天台。至道光丁亥(1827)辭職回淨慈寺,又前往鎮江旅行,遊覽金山、焦山。道光戊子(1828),六舟協助修撰《雲林寺志》。[2]道光丙申(1836),經吳康甫介紹結識歙縣商人、墨匠程木庵。兩人一會即相見恨晚,六舟應程氏邀請前往徽州銅鼓齋為其傳拓,在那裡完成了作品《剔燈圖》。[1]道光丁酉(1837),江蘇巡撫陳芝楣聘任六舟為滄浪亭畔大雲庵住持。又受何紹基之邀至陽羨拓《國山碑》。道光己亥(1839),阮元聽聞六舟碑拓之藝,向陳雲伯索求六舟所拓彝器。同年,六舟與阮元同游瘦西湖[2]翌年(1840)五月末,六舟前往徽州程木庵家,拓鼎彝千種,計四大卷。此後兩年,六舟大多在徽州為程氏傳拓,與其形成一種僱傭關係,前後在徽州約四年。[1]道光丙午(1846)受瑞郡王奕志邀請前往京師,游春澤園。道光戊申(1848),六舟住持南屏山淨慈寺,至道光庚戌(1850)退居萬峰山房。咸豐元年(1851),六舟與管庭芬同游紹興大禹陵、吼山,參謁了天童寺阿育王寺。後因足疾,回到海寧白馬廟。咸豐戊午(1858)六月十四日,六舟圓寂。葬在海寧蘆長橋北。[2]

技藝

[編輯]

六舟以多藝聞名當時。他精於鑑別、刻竹、鑿硯以及傳拓,能夠以傳拓再現青銅器的全形,為其獨門絕技。在六舟自撰年譜《寶素室金石書畫編年錄》中,他自敘說:「壯歲行腳所至,窮山邃谷之中,遇有摩崖必躬自拓之,或於鑑賞之家得見鐘鼎彝器,亦必拓其全形。」其技藝是受傳於嘉興人馬傅岩[3]徽州人程木庵初次見到六舟的全形拓技藝時「謂創從來未有之事,開金石家一奇格。仰望慈雲,莫慰饑渴。」便立即聘請他前往家鄉傳拓自己收藏的器物。在全形拓製作過程中,六舟使用的是「朴子穎拓」技法(如《芸窗清供》),也有先繪圖製版,版上施拓的方法(如《焦山周鼎款識》),亦有直接在器物上椎拓的案例(如《秦量》和《秦量反面》)。[4]

六舟還通過傳拓的方式繪製錦灰堆,為好友阮元繪製了《百歲圖》。據《前塵夢影錄》記載,《百歲圖》「先以六尺匹巨幅,外廓草書一大壽字,再取金石百種捶拓,或一角,或上或下,皆不見全體著紙。須時干時濕,易至五六次,始得蕆事。」此外,六舟還嗜好收藏古磚。張廷濟《嚴氏古磚存》序中說,六舟收藏古磚「奇奇怪怪,時出尋常耳目之外」六舟本人則說:「余性嗜金石,集所得古磚計五百餘種」。書法方面,六舟擅長行草,崇拜懷素。又擅飛白書;繪畫方面,六舟擅長畫花卉,尤擅畫梅。管庭芬《南屏退叟傳》說:「(六舟)學畫於南屏付法師松光,然雜卉以白陽為宗,畫梅兼擅二樹、冬心之勝。」其他方面,六舟能篆刻,西泠印社藏有其作品。又能竹刻、制硯,他曾用自己收藏的晉永寧二年古磚鑿磨成硯。[3]

著作

[編輯]

錢境塘在六舟作品的裱邊題記,六舟的著作有如下數種:[1]

  • 《祖庭數典錄》一卷
  • 《六書廣通》六卷
  • 《兩浙金石志補遺》四卷
  • 《白馬廟志》一卷
  • 《雲林寺續志》
  • 《南屏續志》
  • 《小綠天庵吟草》
  • 《山野紀事詩》
  • 《金石書畫編年錄》
  • 《南屏行篋錄》四卷

參考來源

[編輯]
  1. ^ 1.0 1.1 1.2 1.3 尉笑. 全形拓研究 (碩士論文). 中央美術學院. [2022-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2). 
  2. ^ 2.0 2.1 2.2 2.3 葛金根. 奇僧六舟. 東方博物 (浙江省博物館). 2008-06-15, (2008年第2期) [2022-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2) –透過知網. 
  3. ^ 3.0 3.1 3.2 桑椹. 一位金石僧的艺术世界 六舟和他的才艺. 收藏家 (北京市文物公司). 2014-12-10, (2014年第12期): 30-39 [2022-06-21]. ISSN 1005-065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4) –透過知網. 
  4. ^ 王屹峰. 古砖花供:全形拓艺术及其与六舟之关联.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 (中國國家博物館). 2015-03-15, (2015年.03期): 109-124 [2022-06-22]. ISSN 2095-163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2) –透過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