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劉伯溫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劉基
劉基像,取自清代上官週《晚笑堂畫傳》
劉基像,取自清代上官週《晚笑堂畫傳》
大明資善大夫上護軍、贈太師
爵位誠意伯
籍貫浙江青田縣(今屬浙江文成縣
族裔漢族
字號伯溫
諡號文成
出生至大四年六月十五日
(1311-07-01)1311年7月1日
江浙等處行中書省處州路青田縣南田鄉(今浙江省文成縣
逝世洪武八年四月十六日
1375年5月16日(1375歲—05—16)(63歲)
浙江行省處州府青田縣南田鄉(今浙江省文成縣
親屬劉璉劉璟
出身
  • 元元統元年(1333年)癸酉科進士
著作
Yin Yang

系列條目

道家思想
道家人物
皇德 三皇五帝 廣成子 伊尹 太公望
老子 尹喜 文子 莊子 列子
環淵 楊朱 黃石公 張良 劉安
道家典籍
老子》《莊子》《列子》《文子
黃帝書
相關條目
諸子百家 兵家 儒家 法家
黃老 玄學 中醫學
道教 佛教 禪宗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伯溫以字行浙江省青田縣(今文成縣)人,祖籍陝西保安志丹[1]南宋將領劉光世的後人。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詩人,通、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明太祖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保持國家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授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正德時追贈太師文成。和宋濂方孝儒合稱「明初散文三大家」,亦和宋濂、高啓合稱「明初詩文三大家」。[2]他也是中國民間三大預言的作者,三大預言分別是《燒餅歌》、《金陵塔碑文》和《救劫碑文》(又名《陝西太白山劉伯溫碑記》)。

生平

[編輯]

早年生涯

[編輯]

劉伯溫生於元武宗至大四年六月十五日(1311年7月1日)[3] 浙江行省處州路青田縣南田武陽村,武陽村離當時青田縣治約150里,是偏僻的山村。自幼聰穎異常,性情奇邁。

泰定元年(1324年:13歲),劉基遵照父親的決定,離開了家鄉,來到處州府城括城,進入郡庠接受正式的學校教育,研讀《春秋經》[4]

泰定四年(1327年:16歲),當時著名的理學鄭復初到距離青田縣七十里的石門洞講學,在一次拜訪中對劉基的父親劉爚讚揚說:「您的祖先積德深厚,庇蔭了後代子孫;這個孩子如此出眾,將來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門楣。」[5]

至順年間(1330年5月 - 1333年10月:18歲 - 22歲),劉基考中進士,擔任江西行省瑞州高安縣的縣丞,獲得廉潔正直的名聲。行省要提升他,劉基謝絕離去。後來出任江浙儒學副提舉,論御史失職之罪,被台臣所阻,劉基兩次上奏彈劾,後棄官還鄉。劉基博通經史,無書不讀,尤其精於天文。西蜀趙天澤在評論江右人物時,首推劉基,將他比作諸葛亮[6]

至正十六年(1357年:46歲)時,方國珍起兵海上,搶劫郡縣,相關部門無法控制,行省復任劉基為元帥府都事。劉基建議修築慶元諸城威逼方國珍,方國珍為之氣沮[7]。等到左丞帖里帖木兒招降方國珍時,劉基說方氏兄弟首先作亂,不殺他們無以懲後。方國珍心裡害怕,重賄劉基,劉基拒不接受。方國珍便派人從海路行船至京,賄賂掌權者。於是朝廷下詔招撫方國珍,授予他官職,而責怪劉基濫用權力,擅作主張,並讓劉基離京去管理紹興,方氏於是更加驕橫[8]。不久,山寇蜂擁而起,行省又召劉基前去剿捕,與行院判石抹宜孫一起駐守處州。經略使李國鳳將其功勞上奏,主持政事者因方氏之故壓制劉基,授他為總管府判,卻不讓他掌握兵權。劉基於是棄官歸隱青田,在他47至50歲時著《郁離子》一書以明志。當時躲避方氏的人都紛紛投靠劉基,劉基稍做部署,賊寇便不敢來犯[9]

輔佐朱元璋

[編輯]
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攻下浙東,劉基前往輔佐。

至正十九年(1359年:劉伯溫48歲),朱元璋攻下浙東,聞知劉基及宋濂等人的名聲,便以錢財招聘,劉基沒有答應。總制孫炎兩次寫信堅決邀請,劉基始出。到了應天,劉基陳時務十八策[10]。朱元璋大喜,馬上命人建造禮賢館讓劉基等居住,對他們寵信備至。當初,朱元璋因為韓林兒自稱宋朝之後,對其遙相尊奉。每年年初中書省設御座行禮時,唯獨劉基不拜,並說:「韓林兒只是一個牧童罷了,尊奉他幹什麼?」因此劉基去拜見朱元璋,陳天命之所在。朱元璋向他詢問征取之計,劉基說道:「張士誠只顧保全自己,不值得擔心。陳友諒則劫主脅下,名號不正,又地處上游,其心無日忘我,應當先謀取陳友諒。陳氏滅亡,張氏便勢孤力弱,一舉即可平定。然後北伐中原,帝王大業便可成功。」朱元璋十分高興地說:「先生有什麼好的計謀,儘管說出來吧。」[11]

當時陳友諒攻陷太平,謀求東下。朱元璋手下有人建議投降,有的建議逃往鍾山,只有劉基瞪著雙眼不說話。朱元璋便將他召入內室,劉基憤然說道:「主張投降或逃走的,應該斬首。」朱元璋便問:「先生有什麼計策?」劉基回答:「陳賊已驕,我們可以待其深入,伏兵攔擊,將其打敗,這很容易。天道後舉者勝,取威制敵以成王業,就在此舉了。」朱元璋採用了他的計策,引誘陳友諒軍到龍灣,然後將其擊敗[12]。朱元璋以克敵之功賞賜劉基,劉基推辭不受。不久陳友諒軍復陷安慶,朱元璋打算親自率軍征討,以此詢問劉基,劉基極力贊成,於是朱元璋率軍進攻安慶。從早晨到傍晚,仍未攻下,劉基請求直趨江州,直搗陳友諒的基地,於是全軍西上。陳友諒始料不及,只得帶領妻子兒女逃往武昌,江州遂降。龍興路守將胡美派他的兒子前來表示投降,請求朱元璋不要解散他的部隊,朱元璋面有難色,劉基從背後踢胡床暗示,朱元璋頓時醒悟,應允了胡美的要求。胡美遂降,江西諸郡全被攻下[13]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劉伯溫51歲),劉基還鄉為母親舉行奠禮。劉基喪母時,正值戰事緊張,故未敢說,直到這時才請求還鄉。恰好又逢苗軍反叛,殺金華、處州守將胡大海耿再成等,浙東形勢動搖。劉基趕到衢州,首先為守將夏毅安撫諸屬城,再與平章邵榮等謀劃恢復處州,於是平定叛亂。方國珍一向害怕劉基,便致信劉基,對其母去世表示悼唁。劉基給方國珍回信,向他表明朱元璋的威德,方國珍於是向朱元璋進貢[14]。朱元璋多次寫信到劉基家詢問軍國大事,劉基都逐條地詳細作答,都能切中要害[15]。次年,劉基返回應天府,朱元璋正要親自率軍支援駐紮在安豐的小明王韓林兒,劉基勸說道:「漢(陳友諒)、吳(張士誠)都在伺機進攻,我們現在不可輕舉妄動。」朱元璋不聽勸告。而陳友諒知道這個情況後,乘機率軍圍攻洪都,朱元璋這才說道:「我沒聽你的意見,險些誤失大計。」然後親自帶兵援救洪都,與陳友諒展開鄱陽湖之戰,一天交戰數十次。朱元璋坐在胡床上督戰,劉基隨侍身旁,忽然躍起大呼,催促朱元璋趕快轉移到別的船上去。朱元璋倉促轉移到另一小船上,還未坐定,飛炮便將他原來所乘御船擊得粉碎,站在高處的陳友諒見御船被毀,大喜。而朱元璋所乘之船隻進不退,漢軍都大驚失色。當時湖中戰鬥相持了三日,未決勝負,劉基請求移軍湖口以扼住漢軍出口,在金木相剋的這一天與陳友諒軍決戰。結果,陳友諒戰敗,在逃跑途中斃命[16]。其後,朱元璋按照劉基的謀劃打敗張士誠,北伐中原[17]

元年(1367年:劉伯溫56歲),朱元璋以劉基為太史令,劉基呈上《戊申大統歷》。熒惑星出現在心宿位,預示有兵災禍亂,劉基請求朱元璋下詔罪己。天大旱,劉基請求處理久積冤案,朱元璋便當即命令劉基予以平反,大雨也就從天而降。劉基趁機請求建立法制,防止濫殺現象。朱元璋這時正要處決囚犯,劉基便問是什麼原因,朱元璋將自己所做的夢告訴他。劉基說:「這是獲得疆土和百姓的吉象,所以應當停刑等待。」三日之後,海寧歸降,朱元璋很高興,就將囚犯全部交給劉基釋放。不久,又授劉基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18]

洪武年間

[編輯]
劉基與時任中書左丞相李善長有隙,在李善長攻擊下,劉基被迫告老還鄉。

朱元璋即皇帝位後,劉基上奏制定軍衛法。當初確定處州稅糧時,仿照宋制每畝加五合,唯獨青田縣除外,明太祖說:「要讓劉伯溫家鄉世代把此事傳為美談。」[19]明太祖巡幸汴梁時,劉基與左丞相李善長一起留守京城。劉基認為宋、元兩朝都因為過於寬縱而失天下,所以現在應該整肅綱紀,於是便下令御史檢舉彈劾,不要有任何顧忌,宿衛、宦官、侍從中,凡犯有過錯的,一律奏明皇太子,依法懲治,因此人人都畏懼劉基的威嚴。中書省都事李彬因貪圖私利,縱容下屬而被治罪,李善長一向私寵李彬,故請求從寬發落,劉基不聽,並派人騎馬速報太祖,得到批准,劉基便在祈雨時,將李彬斬首。因為這件事,劉基與李善長開始不和[20]

明太祖返京後,李善長便向明太祖誣告說劉基在壇壝下殺人,是不敬之舉。那些平時怨恨劉基的人也紛紛誣陷劉基。當時正逢天旱,明太祖要求諸臣發表意見,劉基上奏說:「士卒亡故者,他們的妻子全部遷往他營居住,共有數萬人,致使陰氣鬱結。工匠死後,腐屍骨骸暴露在外,將投降的吳軍將吏都編入軍戶,便足以協調陰陽之氣。」明太祖採納了他的意見,但十天過後仍不見雨,故而發怒。而李善長曾與劉基爭論法令,以至於辱罵劉基,劉基內心更加不安[21]。此時恰好劉基的妻子死了,所以劉基請求告辭還鄉。明太祖正在營造中都鳳陽府,又積極準備消滅擴廓帖木兒。劉基臨走上奏說:「鳳陽雖是陛下的故鄉,但不宜作為建都之地。王保保不可輕視。」不久,元軍在定西之戰中失利,擴廓帖木兒逃往漠北,從此成為邊患[22]。這年冬天,明太祖親自下詔,記敘劉基征伐的功勳,召他赴京,賞賜甚厚,追贈劉基的祖父、父親為永嘉郡公,並多次要給劉基進爵,劉基都固辭不受[23]

先前,明太祖因事要責罰丞相李善長,劉基勸說道:「他雖有過失,但功勞很大,威望頗高,能調和諸將。」明太祖說:「他三番兩次想要加害於你,你還設身處地為他著想?我想改任你為丞相。」劉基叩首說道:「這怎麼行呢?更換丞相如同更換梁柱,必須用粗壯結實的大木,如用細木,房屋就會立即倒坍。」後來,李善長辭官歸居,明太祖想任命楊憲為丞相,楊憲平日待劉基很好,可劉基仍極力反對,說:「楊憲具備當丞相的才能,卻沒有做丞相的氣量。為相之人,須保持像水一樣平靜的心情,將義理作為權衡事情的標準,而不能攙雜自己的主觀意見,楊憲就做不到。」明太祖又問汪廣洋如何,劉基回答:「他的氣量比楊憲更狹窄。」明太祖接著問胡惟庸,劉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駕車的馬,我擔心他會將馬車弄翻。」明太祖於是說道:「我的丞相,確實只有先生你最合適了。」劉基謝絕說:「我太疾惡如仇了,又不耐煩處理繁雜事務,如果勉強承擔這一重任,恐怕要辜負陛下委託。天下何患無才,只要陛下留心物色就是了。目前這幾個人確實不適合擔任丞相之職。」[24]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授劉基為弘文館學士,十一月,大封功臣,又授劉基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食祿二百四十石。第二年,賜劉基還歸家鄉[25]

晚年

[編輯]
劉伯溫畫像

明太祖經常寫信給劉基,詢問天象,劉基都非常詳細地逐條回答,然後將其草稿燒掉。劉基大致說,霜雪之後,必有陽春,現國威已立,應當稍微採用寬大政策來治理天下。劉基隱居後,只是飲酒下棋,從不提起自己的功勞。青田縣令求見,被劉基拒絕,於是便穿著便服,裝成鄉野之人去見劉基,劉基當時正在洗腳,便讓堂侄將他引入茅舍,以黃米飯招待。縣令這時才告訴劉基:「我是青田知縣。」劉基大驚起身稱民,然後謝罪離去,終不相見[26]

最初,劉基說甌、括之間有一塊空地叫談洋,南抵界,是鹽盜的巢穴,方國珍由此叛亂,故請求設巡檢司守衛,民眾叛亂便不那麼方便了。時逢茗洋逃兵反叛,官吏都匿而不報,劉基便令長子劉璉將此事上奏,但未先通報中書省。胡惟庸當時正以左丞相的身份主管中書省,對以前與劉基的過節懷恨在心,於是便派手下官員攻擊劉基,說談洋這個地方有帝王之氣,劉基想將它作為自己的墓地,因為當地百姓不答應,劉基便請求設巡檢司將百姓趕走。明太祖雖然沒有加罪於劉基,但頗為這些言論所打動,因而剝奪了劉基的俸祿。劉基心中害怕,入朝謝罪,然後呆在京城,不敢返鄉。不久,胡惟庸當了丞相,劉基悲嘆道:「若是我的話不應驗的話,那便是蒼生之福了。」遂因憂憤交加而發病。[27]

洪武八年(1375年:劉伯溫64歲),劉基不良於行,但仍和京官參加元旦的早朝,隨後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歲早朝》,這雖屬於歌功頌德的應酬文字,但詩中仍可以看見劉基的心情。正月中旬,宋濂的門人劉剛來到劉基的住處,商請劉伯溫將宋濂的百餘卷作品,摘選並編輯成書,又請劉基為之序。正月下旬,劉基偶感風寒,朱元璋讓胡惟庸派醫生來給他治病,劉基吃了藥後,腹中便出現了像拳頭大的石頭一般的異物[28]。二月中,劉基抱病覲見朱元璋,婉轉地向他稟告胡惟庸帶著御醫來探病,以及服食御醫所開的藥之後更加不適的情形,朱元璋只是講些安慰話,這使劉基相當的心寒[29]。三月下旬,病情惡化,明太祖親自撰文賜給劉基,由劉璉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員的護送下,自京師動身返鄉[30]。到家後病情加重,便將《天文書》授給長子劉璉,說:「我死後你要立刻將這本書呈給陛下,從此以後不要讓我們劉家的子孫學習這門學問。」又對次子劉璟說:「為政的要領在寬柔與剛猛循環相濟。如今朝廷最必須做的,是在位者盡量修養道德,法律則應該盡量簡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則,祈求上天佑我朝永命萬年。」又繼續說道:「本來我想寫一篇詳細的遺表,向陛下貢獻我最後的心意與所學,但胡惟庸還在,寫了也是枉然。不過等胡惟庸敗了,陛下必定會想起我,會向你們詢問我臨終的遺言,那時你們再將我這番話向陛下密奏吧!」最後於四月十六日卒於故里,享壽六十五歲。六月,葬於鄉中夏中之原[31][32]

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朝廷加贈他為太師,諡號文成[33]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討論劉基的功績,並決議劉基應該和徐達等開國功臣一樣,配享太廟[34]

著作

[編輯]

劉伯溫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在政治、軍事、天文、地理、文學、命理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著作有:

此外,民間亦有多部與劉伯溫有關的小說。當中,有說他經常微服出巡,體察民情。亦有說他很會占卜,並著有《燒餅歌》,向朱元璋暗示大明日後所發生的事,甚至明亡之後數百年的事。不過,由於劉伯溫早在洪武八年就已離世,使這些故事和預言的真確性不容易辨證[35]。在民間神奇傳說中,劉伯溫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覺者、料事如神的預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之說。

劉伯溫的《救劫碑文》又名《陝西太白山劉伯溫碑記》,是在一場地震中震出來的。《劉伯溫碑記》出於陝西太白山,傳在二十多年前的一次地震中,一石壁倒塌,人們從而發現此碑文。此碑文以這樣的方式顯現已經足以令人震驚,此碑文更記載了驚人預言:在一個豬鼠年到來之際,將有一場巨大的劫難降臨人間。下面只引用部分原文「天有眼,地有眼,人人都有一雙眼。天也翻,地也翻,逍遙自在樂無邊。貧者一萬留一千,富者一萬留二三。貧富若不回心轉,看看死期在眼前。平地無有五穀種,謹防四野絕人煙。若問瘟疫何時現,但看九冬十月間。行善之人得一見,作惡之人不得觀。世上有人行大善,遭了此劫不上算。還有十愁在眼前:一愁天下亂紛紛,二愁東西餓死人,三愁湖廣遭大難,四愁各省起狼煙,五愁人民不安然,六愁九冬十月間,七愁有飯無人食,八愁有人無衣穿,九愁屍體無人撿,十愁難過豬鼠年。若得過了大劫年,才算世間不老仙。就是銅打鐵羅漢,難過七月初一十三。任你金鋼鐵羅漢,除非善乃能保全。謹防人人艱難過,關過天翻龍蛇年。幼兒好似朱洪武,四川更比漢中苦..."。[36]

家庭

[編輯]
劉基像,取自明王圻、王思義撰《三才圖會》

劉基的祖上可以追溯至七世祖劉延慶,再之前的難以稽考,只知劉氏一族是聚居於豐沛一帶。[原創研究?]

  • 劉延慶,曾任北宋宣都統少保,累官至鎮海軍節度使靖康之難發生,率領殘部逃離時,死於敵人箭下。
  • 劉光世,字平叔,劉延慶次子,官至太師楊國公。
  • 劉堯仁,是一位甘於淡泊、品德清高的讀書人,不願作官,隱居不出,甚至把住家由臨安遷至竹洲,遠離塵囂,課子自讀,躬耕自食。[原創研究?]
  • 劉集,受父親影嚮,沒有出任官職,將劉家遷至青田的武陽,於是劉氏以青田人自稱。以實踐仁義自我要求,敦勉子孫遵行祖先與先聖先賢所訓神的仁義之道。[原創研究?]
  • 劉濠,曾在宋朝為官,任翰林掌書。宋亡之後,縣城男子林融倡導義旅。事情敗露,元朝派使臣將其同夥列成名冊,許多人被株連。使臣中途留宿劉濠家,劉濠便將使臣灌醉,然後放火燒了他的宿舍,名冊全被燒毀,使臣毫無辦法,只得更改名冊,被株連者都得以倖免[37]
  • 劉庭槐,字尚德,十分博學,曾涉獵天文、地理、陰陽、醫卜等學問,曾任元朝太學上舍的官職。
  • 劉爚,字如晦,是一位飽學之士,官職是遂昌教諭

子女

[編輯]
  • 劉璉,劉基長子,生於元順帝至正八年(1348年),洪武十年(1377年),與胡惟庸的黨人起衝突,被脅迫墮井而亡[38]
  • 劉璟,劉基次子,生於元順帝至正十年(1350年),在明成祖登基後對他直言:「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因此被捕入獄,在獄中自縊身亡[39]

後人

[編輯]
  • 劉畾:劉基之孫,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襲誠意伯爵位,增祿至五百石。次年因罪革去爵位,永樂年間逝世。
  • 劉法:劉畾之子。
  • 劉祿:劉法曾孫,劉櫃之孫,劉曇之子。景泰三年(1452年)世襲《五經》博士[40]
  • 劉瑜弘治十三年(1500年)任處州衛指揮使。嘉靖十一年(1532年)六月續封誠意伯爵位,年祿七百石[41]
  • 劉世延:劉瑜之孫。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六月襲誠意伯爵位,後因犯罪奪爵。隆慶二年(1568年)復爵。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因犯罪被處死[42]
  • 劉蓋臣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襲誠意伯爵位,天啟元年(1621年)領南京右軍都督府[43]
  • 劉孔昭天啟三年(1623年)襲誠意伯爵位,崇禎年間官至少保。崇禎十一年(1638年)領南京右府提督操江兼巡江防[44]。明亡後,參與建立南明弘光政權,後航海不知所終[45]

紀念

[編輯]

相關影視劇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刘伯温家世----刘基世系-家族文化-中国刘基网. [2019-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7). 
  2. ^ 三民書局. 高中國文第二冊學習講義. 三民書局 (中文(繁體)). 
  3. ^ 兩千年中西曆換算. [2020-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5). 
  4. ^ 國朝獻徵錄》(卷9):「公諱基,字伯溫,世處州青田人。年十四入郡庠,從師受春秋經。」
  5. ^ 明史》(卷128):「劉基,字伯溫,青田人。曾祖濠,仕宋為翰林掌書。宋亡,邑子林融倡義旅。事敗,元遣使簿錄其黨,多連染。使道宿濠家,濠醉使者而焚其廬,籍悉毀。使者計無所出,乃為更其籍,連染者皆得免。基幼穎異,其師鄭複初謂其父釁龠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門矣。」」
  6. ^ 明史》(卷128):「元至順間,舉進士,除高安丞,有廉直聲。行省辟之,謝去。起為江浙儒學副提舉,論御史失職,為台臣所阻,再投劾歸。基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西蜀趙天澤論江左人物,首稱基,以為諸葛孔明儔也。」
  7. ^ 國朝獻徵錄》(卷9):「方谷珍反海上,省憲復舉公浙東元帥府都事。公即與元帥納鄰哈喇謀築慶元等城,賊不敢犯。」
  8. ^ 國朝獻徵錄》(卷9):「及帖里帖木耳左丞招諭方寇,復辟公行省都事,議收復公建議招捕。以方氏首亂,掠平民,殺官吏,是兄弟宜捕而斬之,餘黨脅從詿誤,宜從招安議。方氏兄弟聞之,懼。請重賂公,公悉卻不受,執前議益堅。帖里帖木耳左丞使其兄省都鎮撫以公所議請於朝,方氏乃悉其賄使人,浮海至燕京省院台,俱納之,准招安,授谷珍以官,乃駁公所議。」
  9. ^ 明史》(卷128):「方國珍起海上,掠郡縣,有司不能制。行省復辟基為元帥府都事。基議築慶元諸城以逼賊,國珍氣沮。及左丞帖裏帖木兒招諭國珍,基言方氏兄弟首亂,不誅無以懲後。國珍懼,厚賂基。基不受。國珍乃使人浮海至京,賄用事者。遂詔撫國珍,授以官,而責基擅威福,羈管紹興,方氏遂愈橫。亡何,山寇蜂起,行省復辟基剿捕,與行院判石抹宜孫守處州。經略使李國鳳上其功,執政以方氏故抑之,授總管府判,不與兵事。基遂棄官還青田,著《郁離子》以見志。時避方氏者爭依基,基稍為部署,寇不敢犯。」
  10. ^ 國朝獻徵錄》(卷9):「會上下金華,定栝蒼,公乃大置酒,指乾象,謂所親曰:「此天命也,豈人力能之耶?」客聞之遂?去。公決計趨金陵,眾疑未決,母夫人富氏曰:「自古衰亂之世,不輔?主,詎能獲萬全計哉?」眾乃定。或請以兵從,公曰:「天下之事,在吾與所輔者爾。奚以眾為?」乃悉以眾付其弟陞,俾家人葉性、朱佑等參掌之。且曰:「善守境土,毋?方氏所得也,勿憂我。」適總制官孫炎以上命遣來聘,公遂由間道詣金陵,陳時務一十八欵,上從之。」
  11. ^ 明史》(卷128):「及太祖下金華,定括蒼,聞基及宋濂等名,以幣聘。基未應,總制孫炎再致書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陳時務十八策。太祖大喜,築禮賢館以處基等,寵禮甚至。初,太祖以韓林兒稱宋後,遙奉之。歲首,中書省設御座行禮,基獨不拜,曰:「牧豎耳,奉之何為!」因見太祖,陳天命所在。太祖問征取計,基曰:「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脅下,名號不正,地據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然後北向中原,王業可成也。」太祖大悅曰:「先生有至計,勿惜盡言。」」
  12. ^ 國朝獻徵錄》(卷9):「會陳氏入寇。獻計者或謀以城降,或以鍾山有王氣欲奔據之,或欲決死一戰,不勝而走未晚也。公獨張月不言,上召公入內,公奮曰:「先斬主降議及奔鍾山者,乃可破賊爾。」上曰:「先生計將安出?」公曰:「如臣之計,莫若傾府庫、開至誠,以固士心。且天道後舉者勝,宜伏兵伺隙擊之,取威制敵,以成王業者,在此時也。」上遂用公策,乘東風發伏擊之,斬獲凡若干萬。」
  13. ^ 明史》(卷128):「會陳友諒陷太平,謀東下,勢張甚,諸將或議降,或議奔據鐘山,基張目不言。太祖召入內,基奮曰:「主降及奔者,可斬也。」太祖曰:「先生計安出?」基曰:「賊驕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後舉者勝,取威制敵以成王業,在此舉矣。」太祖用其策,誘友諒至,大破之,以克敵賞賞基。基辭。友諒兵複陷安慶,太祖欲自將討之,以問基。基力贊,遂出師攻安慶。自旦及暮不下,基請逕趨江州,搗友諒巢穴,遂悉軍西上。友諒出不意,帥妻子奔武昌,江州降。其龍興守將胡美遣子通款,請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難色。基從後蹋胡床。太祖悟,許之。美降,江西諸郡皆下。」
  14. ^ 國朝獻徵錄》(卷9):「方氏素畏公名,時遣人致書奉禮,公不敢受,使人白於上。上因令公與通問,公因宣國家威德,方氏遂納土入貢。」
  15. ^ 明史》(卷128):「基喪母,值兵事未敢言,至是請還葬。會苗軍反,殺金、處守將胡大海、耿再成等,浙東搖動。基至衢,為守將夏毅諭安諸屬邑,複與平章邵榮等謀複處州,亂遂定。國珍素畏基,致書唁。基答書,宣示太祖威德,國珍遂入貢。太祖數以書即家訪軍國事,基條答悉中機宜。」
  16. ^ 國朝獻徵錄》(卷9):「會陳氏復攻洪都,上遂伐陳氏,因大戰於彭蠡湖,勝負未決。公密言於上,移軍湖口,期以金木相化日決勝,上皆從之,陳氏遂平。」
  17. ^ 明史》(卷128):「尋赴京,太祖方親援安豐。基曰:「漢、吳伺隙,未可動也。」不聽。友諒聞之,乘間圍洪都。太祖曰:「不聽君言,幾失計。」遂自將救洪都,與友諒大戰鄱陽蝴,一日數十接。太祖坐胡床督戰,基侍側,忽躍起大呼,趣太祖更舟。太祖倉卒徙別舸,坐未定,飛礮擊舊所御舟立碎。友諒乘高見之,大喜。而太祖舟更進,漢軍皆失色。時湖中相持,三日未決,基請移軍湖口扼之,以金木相犯日決勝,友諒走死。其後太祖取士誠,北伐中原,遂成帝業,略如基謀。」
  18. ^ 明史》(卷128):「吳元年以基為太史令,上《戊申大統曆》。熒惑守心,請下詔罪己。大旱,請決滯獄。即命基平反,雨隨注。因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太祖方欲刑人,基請其故,太祖語之以夢。基曰:「此得土得眾之象,宜停刑以待。」後三日,海寧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縱之。尋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19. ^ 明史》(卷128):「太祖即皇帝位,基奏立軍衛法,初定處州稅糧,視宋制畝加五合,惟青田命毋加,曰:「令伯溫鄉里世世為美談也。」」
  20. ^ 明史》(卷128):「帝幸汴梁,基與左丞相善長居守。基謂宋、元寬縱失天下,今宜肅紀綱。令禦史糾劾無所避,宿衛宦侍有過者,皆啟皇太子置之法,人憚其嚴。中書省都事李彬坐貪縱抵罪,善長素匿之,請緩其獄。基不聽,馳奏。報可。方祈雨,即斬之。由是與善長忤。」
  21. ^ 明史》(卷127):「與中丞劉基爭法而訽。基不自安,請告歸。」
  22. ^ 國朝獻徵錄》(卷9):「比上回京,李公愬之。公乃求退,上命歸鄉里。公奏曰:「鳳陽雖帝鄉,然非置都之地;王保保雖可取,然未易輕也,願聖明留意焉。」遂辭歸。後定西失利,王保保竟走沙漠。」
  23. ^ 明史》(卷128):「帝歸,愬基僇人壇壝下,不敬。諸怨基者亦交譖之。會以旱求言,基奏:「士卒物故者,其妻悉處別營,凡數萬人,陰氣鬱結。工匠死,胔骸暴露,吳將吏降者皆編軍戶,足幹和氣。」帝納其言,旬日仍不雨,帝怒。會基有妻喪,遂請告歸。時帝方營中都,又銳意滅擴廓。基瀕行,奏曰:「鳳陽雖帝鄉,非建都地。王保保未可輕也。」已而定西失利,擴廓竟走沙漠,迄為邊患。其冬,帝手詔敘基勳伐,召赴京,賜賚甚厚,追贈基祖、父皆永嘉郡公。累欲進基爵,基固辭不受。」
  24. ^ 明史》(卷128):「初,太祖以事責丞相李善長,基言:「善長勳舊,能調和諸將。」太祖曰:「是數欲害君,君乃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頓首曰:「是如易柱,須得大木。若束小木為之,且立覆。」及善長罷,帝欲相楊憲。憲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憲有相才無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衡,而己無與者也,憲則不然。」帝問汪廣洋,曰:「此褊淺殆甚於憲。」又問胡惟庸,曰:「譬之駕,懼其僨轅也。」帝曰:「吾之相,誠無逾先生。」基曰:「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無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諸人誠未見其可也。」後憲、廣洋、惟庸皆敗。」
  25. ^ 明史》(卷128):「三年授弘文館學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祿二百四十石。明年賜歸老於鄉。」
  26. ^ 明史》(卷128):「帝嘗手書問天象。基條答甚悉而焚其草。大要言霜雪之後,必有陽春,今國威已立,宜少濟以寬大。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剛嫉惡,與物多忤。至是還隱山中,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見不得,微服為野人謁基。基方濯足,令從子引入茆舍,炊黍飯令。令告曰:「某青田知縣也。」基驚起稱民,謝去,終不復見。其韜跡如此,然究為惟庸所中。」
  27. ^ 明史》(卷128):「初,基言甌、括間有隙地曰談洋,南抵閩界,為鹽盜藪,方氏所由亂,請設巡檢司守之。奸民弗便也。會茗洋逃軍反,吏匿不以聞。基令長子璉奏其事,不先白中書省。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挾前憾,使吏訐基,謂談洋地有王氣,基圖為墓,民弗與,則請立巡檢逐民。帝雖不罪基,然頗為所動,遂奪基祿。基懼入謝,乃留京,不敢歸。未幾,惟庸相,基大慼曰:「使吾言不驗,蒼生福也。」憂憤疾作。
  28. ^ 明史》(卷128):「基在京病時,惟庸以醫來,飲其藥,有物積腹中如拳石。其後中丞塗節首惟庸逆謀,幷謂其毒基致死雲。」
  29. ^ 國朝獻徵錄》(卷9):「洪武八年正月,胡丞相以醫來視疾,飲其藥二服,有物積腹中,如卷石。公遂白於上,上亦未之省也,自是疾遂篤。」
  30. ^ 明史》(卷128):「八年三月,帝親製文賜之,遣使護歸。」
  31. ^ 國朝獻徵錄》(卷9):「居家一月而薨。公生於至大辛亥六月十五日,薨於洪武乙卯四月十六日,享壽六十五歲。公之子璉、仲璟以是年六月某日葬公於其鄉夏山之原禮也。」
  32. ^ 明史》(卷128):「抵家,疾篤,以天文書授子璉曰:「亟上之,毋令後人習也。」又謂次子璟曰:「夫為政,寬猛如循環。當今之務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諸形勝要害之地,宜與京師聲勢連絡。我欲為遺表,惟庸在,無益也。惟庸敗後,上必思我,有所問,以是密奏之。」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33. ^ 明史》(卷128):「正德八年加贈基太師,諡文成。」
  34. ^ 明史》(卷128):「刑部郎中李瑜言,基宜侑享高廟,封世爵,如中山王達。下廷臣議,僉言:「高帝收攬賢豪,一時佐命功臣並軌宣猷。而帷幄奇謀,中原大計,往往屬基,故在軍有子房之稱,剖符發諸葛之喻。基亡之後,孫廌實嗣,太祖召諭再三,鐵券丹書,誓言世祿。畾嗣未幾,旋即隕世,褫圭裳於末裔,委帶礪於空言。或謂後嗣孤貧,弗克負荷;或謂長陵紹統,遂至猜嫌。雖一辱泥塗,傳聞多謬,而載書盟府,績效具存。昔武王興滅,天下歸心,成季無後,君子所歎。基宜侑享太廟,其九世孫瑜宜嗣伯爵,與世襲。」制曰:「可。」瑜卒,孫世延嗣。」
  35. ^ Charles Windridge. Tong Sing The Chinese Book of Wisdom. Kyle Cathie Limited. 1999: 124-125. ISBN 978-0-7607-4535-9. 
  36. ^ 刘伯温太白山碑记,关于瘟疫的预言_大风号_凤凰网. feng.ifeng.com. [2020-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7). 
  37. ^ 明史·劉基傳》:「曾祖濠,仕宋為翰林掌書。宋亡,邑子林融倡義旅。事敗,元遣使簿錄其黨,多連染。使道宿濠家,濠醉使者而焚其廬,籍悉毀。使者計無所出,乃為更其籍,連染者皆得免。」
  38. ^ 明史·劉基傳》:「璉,字孟藻,有文行。洪武十年授考功監丞,試監察禦史,出為江西參政。太祖常欲大用之,為惟庸黨所脅,墮井死。」
  39. ^ 明史·劉基傳》:「 璟論說英侃,喜談兵。初,溫州賊葉丁香叛,延安侯唐勝宗討之,決策於璟。破賊還,稱璟才略。帝喜曰:「璟真伯溫兒矣。」嘗與成祖弈,成祖曰:「卿不少讓耶?」璟正色曰:「可讓處則讓,不可讓者不敢讓也。」成祖默然。靖難兵起,璟隨谷王歸京師,獻十六策,不聽。令參李景隆軍事。景隆敗,璟夜渡盧溝河,冰裂馬陷,冒雪行三十裏。子貊自大同赴難,遇之良鄉,與俱歸。上《聞見錄》,不省,遂歸裏。成祖即位,召璟,稱疾不至。逮入京,猶稱殿下。且云:「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下獄,自經死。法官希旨,緣坐其家。成祖以基故,不許。 」
  40. ^ 明史·劉基傳》:「璉子畾,字士端,洪武二十四年三月嗣伯,食祿五百石。初,基爵止及身,至是帝追念基功,又憫基父子皆為惟庸所厄,命增其祿,予世襲。明年坐事貶秩歸裏。洪武末,坐事戍甘肅,尋赦還。建文帝及成祖皆欲用之,以奉親守墓力辭。永樂間卒,子法停襲。景泰三年命錄基後,授法曾孫祿世襲《五經》博士。弘治十三年以給事中吳士偉言,乃命祿孫瑜為處州衛指揮使。」
  41. ^ 明史·功臣世表》:「瑜弘治十三年詔授處州衛指揮使。嘉靖十一年六月甲申續封誠意伯,祿七百石。十二年四月僉書中軍都督府。十三年領南京前府。十五年提督操江。二十年七月卒。」
  42. ^ 明史·功臣世表》:「世延嘉靖二十八年二月癸丑襲,屢領南京軍府,後以罪廢。隆慶二年復。萬曆三十四年坐罪論死,卒。」
  43. ^ 明史·功臣世表》:「藎臣萬曆三十六年五月乙卯襲。天啟元年甲申領南京右府。」
  44. ^ 明史·功臣世表》:「孔昭天啟三年七月辛亥襲。六年三月僉書右府。崇禎中累進少保。十一年領南京右府提督操江兼巡江防。」
  45. ^ 明史·劉基傳》:「蓋臣卒,萊臣當襲,蓋臣子孔昭複據之。崇禎時,出督南京操江,福王之立,與馬士英、阮大鋮比,後航海不知所終。」

來源

[編輯]
書籍
  • 陳學霖:《劉伯溫與哪咤城:北京建城的傳說》.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
  • 王美秀:《劉伯溫:時代更迭中的勇者》. 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3月.
  • 《中國名人傳-劉伯溫》. 鐘文出版社,2005年3月.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