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援華醫療隊
印度援華醫療隊(英語:The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 Medical Mission To China)是中國抗日戰爭初期印度國大黨向中國派出的援助醫療隊。[1]
派出
[編輯]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為獲得國際援助,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在宋慶齡和史沫特萊建議下,於1937年11月致信印度國大黨主席尼赫魯,希望印度國大黨能為八路軍提供醫療物資,並派有經驗的戰地醫生來中國援助。尼赫魯在收到該信的當日,便號召全印度將1938年1月9日作為「聲援中國日」。印度國大黨第五十二次會議決定向中國派遣醫療隊。[1]
尼赫魯親自選定愛德爾博士任印度援華醫療隊隊長,並從許多報名者中選定副隊長卓爾克及隊員木克吉、柯棣尼斯、巴蘇。印度援華醫療隊自此產生。印度援華醫療隊受到印度人民稱讚。印度國大黨領導之一奈都夫人主持了各界歡送宴會,她稱讚印度援華醫療隊是「無任命的駐華大使、人民大使」。[1]
印度援華醫療隊在中國報刊上出現時,最初名稱有「印度國民大會黨援華醫藥團」、「印度援華救傷隊」、「印度醫療隊」、「印度救護隊」、「印度救護團」、「印度醫藥團」等。自1942年底起,才統一稱「印度援華醫療隊」。[2]
抵達
[編輯]1938年9月1日,印度援華醫療隊攜帶醫療器械和藥品登上英國客輪「拉吉普塔納號」,途經科倫坡、吉隆坡、新加坡,於9月14日到達英屬香港。香港各界人士為醫療隊舉行招待會。9月17日,醫療隊到達中國廣州,受到宋慶齡、何香凝及兩千多名廣州各界群眾歡迎。在廣州,醫療隊的五位成員拜謁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及廣州中山紀念堂。9月26日,醫療隊到達湖南長沙。隨後又到漢口,葉劍英、凱豐在八路軍武漢辦事處會見了醫療隊的五位大夫。[1]
1938年10月,醫療隊離開漢口沿長江而上,於11月22日抵達陪都重慶。在重慶,醫療隊遇到中印文化協會的譚雲山教授,為表示醫療隊成員熱愛中國,譚雲山教授應五位大夫之請,為五人取了中文名字(即在每人姓氏後面加上「華」字),成為愛德華、卓克華、木克華、巴蘇華、柯棣華。[1]
醫療隊在長沙、漢口、宜昌、重慶均曾遇日軍飛機轟炸,但他們在各地都堅持為傷員治療。1939年1月22日,醫療隊終於離開重慶赴延安。紐西蘭人路易·艾黎受中國共產黨委託,陪同醫療隊赴延安。[1]
前線
[編輯]1939年2月12日,醫療隊到達陝甘寧邊區首府延安,受到陝甘寧邊區軍民歡迎。1939年3月15日,毛澤東在楊家嶺一間普通的窯洞會見了醫療隊的五位大夫。在延安,愛德華、巴蘇華、柯棣華被分配到拐峁醫院工作,卓克華、木克華被分配到張村驛衛生學校任教,不久,因年老有病,卓克華、木克華相繼返印度。[1]
愛德華、柯棣華、巴蘇華提出到前線工作,獲得毛澤東同意。1939年11月4日,愛德華、柯棣華、巴蘇華自延安出發,赴抗日前線晉東南。他們抵達山西武鄉縣八路軍總部。1939年12月21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在王家峪八路軍辦事處會見三位大夫。[1]
經過短暫休息,三位大夫開始工作,他們拒絕了照顧,和普通的八路軍戰士一樣吃粗糧、住民房。1940年2月,愛德華因病返回印度。同年,柯棣華、巴蘇華經批准,組織起一支流動醫療隊赴晉察冀邊區前線。在赴晉察冀邊區途中,他們參加了破襲平漢路的戰鬥。此後,兩位大夫來到晉察冀軍區所在地河北唐縣,受到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會見。6月21日,柯棣華代表印度援華醫療隊參加了白求恩大夫陵墓的揭幕儀式,柯棣華敬獻花圈。[1]
1940年9月,百團大戰爆發,經柯棣華、巴蘇華要求,領導批准兩位大夫到前線搶救傷員。在前線的十多天內,他們接收傷員近千名,每天為數十名傷員手術。1941年柯棣華被任命為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首任院長。在任院長期間,柯棣華親自手術2000多例,其中數十次是大手術。柯棣華苦學中文。1941年皖南事變發生後,柯棣華在軍民誓約大會上用漢語宣誓:「與八路軍和中國共產黨人一起迎接最嚴峻的局勢,堅持戰鬥,奪取抗戰的最後勝利。」[1]
尾聲
[編輯]1941年冬,任遠在執行任務時劃破右腳腕,水和泥沙進入傷口,導致傷口腫脹,無法行動,醫生認為必須截肢。柯棣華得知後,每天三次為任遠洗傷口、換藥,一個月後,任遠的腿痊癒。[1]
1941年11月,柯棣華與白求恩衛生學校教員郭慶蘭舉行了簡單的婚禮。當地鄉親稱柯棣華為「中國女婿」。婚後二人生有一子柯印華。1942年6月,柯棣華加入中國共產黨。江一真是柯棣華的入黨介紹人、婚姻介紹人。[1][3]
由於長期在艱苦環境下緊張工作,柯棣華患上癲癇,聶榮臻司令員曾多次勸柯棣華撤離前線,到其他地方治療,但被柯棣華謝絕。柯棣華說:「每當我看到一個個英勇作戰不怕流血犧牲的八路軍戰士,就覺得這點病算不了什麼,我一分鐘也不願意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1]
1942年12月8日,柯棣華的癲癇再度發作,搶救無效。1942年12月9日,柯棣華病逝,年僅32歲。晉察冀軍區為柯棣華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毛澤東在輓詞中說:「印度友人柯棣華大夫,遠道來華,援助抗日,在延安華北工作五年之久,醫治傷員,積勞成疾,全軍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華大夫的國際主義精神是我們永遠不應該忘記的。」1953年春,柯棣華的靈柩從河北唐縣晉察冀烈士陵園遷葬至石家莊的華北軍區烈士陵園。[1]
1940年10月,巴蘇華赴延安,擔任延安國際和平醫院五官科主治醫師。1943年7月,巴蘇華啟程回印度。毛澤東、朱德曾向印度國大黨致感謝信。隨著柯棣華病逝、巴蘇華返回印度,印度援華醫療隊在中國的工作全部結束。[1]
紀念
[編輯]- 白求恩·印度援華醫療隊紀念館: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華北軍區烈士陵園,館內收藏有印度援華醫療隊的許多文物及照片。[1]
- 柯棣華雕像及墓: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華北軍區烈士陵園。
- 柯棣華紀念館: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
- 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位於河北省唐縣。
- 晉察冀烈士陵園:位於河北省唐縣,內有柯棣華墓的原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