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古斯塔夫·約翰·蘭司鐵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古斯塔夫·約翰·蘭司鐵

古斯塔夫·約翰·蘭司鐵瑞典語Gustaf John Ramstedt,1873年10月22日—1950年11月25日),芬蘭語言學家、阿爾泰學奠基人。他一方面否定了其師多納關於阿爾泰語系芬蘭-烏戈爾語族有聯繫的說法,另一方面又擴大了阿爾泰語系本身的範圍,把韓語古日語也包括進來。[1]

生平

[編輯]

蘭司鐵1873年10月22日生於俄屬芬蘭大公國。早年主攻神學和東方語言,後改學梵文和其他語言學科。經其師奧托·唐納芬蘭語Otto Donner (kielitieteilijä)的推薦與鼎力相助,於1898年至1912年間多次外出考察,先後到過俄國喀山彼得堡西伯利亞蒙古恰克圖庫倫等地)和新疆塔城烏魯木齊等地),考察研究蒙古突厥通古斯諸語言。1909年在蒙古希乃烏蘇地方發現回鶻時代魯尼文《磨延啜碑》,對研究回鶻汗國歷史和古維吾爾語有重大意義。在庫倫結識了避難在此的第十三世達賴喇嘛土登嘉措,蒙古封建神權君主國著名政治活動家杭達多爾濟、策凌奇密特大喇嘛、海山公等人,以譯員身份參加了蒙古王公代表團1911年在彼得堡的秘密進行的外蒙古獨立談判,俄國承諾給予1.5萬條槍枝援助,當時想成立一個包括內外蒙古和科布多在內的全體蒙古人的民族國家,但因為日俄之間的密約,內蒙古屬於日本勢力範圍,因此這個國家的面積只包括外蒙古。

從1906年開始執教於赫爾辛基大學,講授蒙古-突厥語歷史語言學,著有《論阿爾泰語中的數詞》(1907)、《蒙古突厥語動詞詞幹構造》(1912)等。1917年擔任赫爾辛基大學阿爾泰語言學特約教授。芬蘭獨立後,他1919年成為芬蘭駐日本的第一代外交官,為期長達10年,為其提供了研究韓語和日語的機會。他利用當時有利條件撰寫了《論韓語》(1928)、《韓語語法》(1939)、《日本語史》(1942)等著作。他還是東京帝國大學的客座講師,他影響了柳田國男金田一京助小倉藤新平等人。作為芬蘭世界語主席,他在日本逗留期間,大力推廣世界語,發展了年輕的詩人宮澤賢治等人。1930年回國後一直在赫爾辛基大學執教,致力於阿爾泰諸語言的比較研究工作。1935年發表的《卡爾梅克語辭典》就是利用阿爾泰諸語言的資料編撰的歷史比較辭典。卒於1950年11月25日。

影響

[編輯]

學術上主張阿爾泰諸語言有親緣關係,最早將日語和韓語納入阿爾泰語系,精於歷史比較語法研究,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著作甚豐,以《阿爾泰語言學導論》(Einfuhrung in die Altaische Sprachwissenschaft)最為著名,是作者在阿爾泰學領域中「帶有總結性的著作」,這部書由3卷組成:第1卷是阿爾泰語言比較語音學(1957),第2卷是比較形態學(1952),第3卷是前兩卷的索引(1966)。在這部巨著問世之前他就逝世了,1952年由其學生彭蒂·阿爾托整理出版。有俄譯本(1957)和陳偉、沈成明的漢譯本(1981)。

另見

[編輯]

參考

[編輯]
  • 高文德 主編. 《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附錄一 研究中國少數民族歷史的外國人
  1. ^ Gustaf John Ramstedt. Wikipedia. 2022-10-23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