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日暮頌歌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日暮頌歌
Nightwish
日暮頌歌於2016年
組合
音樂類型交響金屬力量金屬哥德金屬民謠金屬
出道地點芬蘭 芬蘭基泰
活躍年代1996年至今
網站www.nightwish.com
現任成員
托馬斯·霍洛帕尼
恩普·沃里寧英語Emppu Vuorinen
尤卡·內瓦萊寧英語Jukka Nevalainen
特洛伊·多諾克利英語Troy Donockley
弗洛爾·揚森英語Floor Jansen
已離開成員
塔雅·圖倫尼
薩米·萬斯凱英語Sami Vänskä
安妮特·奧爾森
馬爾科·希耶塔拉英語Marco Hietala

日暮頌歌(Nightwish,中國大陸譯作夜願)是一支來自芬蘭基泰交響金屬樂團,成立於1996年。樂團大多數歌曲的詞由鍵盤手托馬斯·霍洛帕尼所撰寫,前任女主唱塔雅·圖倫尼的聲音讓日暮頌歌在全球範圍內都受到好評。塔雅畢業於芬蘭的西貝流士音樂學院,並且還在德國進修過古典演唱技巧。在2005年10月塔雅·圖倫尼離開後,他們找到了安妮特·奧爾森接任,並且也增加讓貝斯馬爾科·希耶塔拉英語Marco Hietala唱的比例。2012年10月,樂隊主唱安妮特離隊,前萬世沉淪主唱弗洛爾·揚森英語Floor Jansen成為樂隊的代理主唱。2013年10月,弗洛爾與長期合作的風笛演奏家特洛伊·多諾克利英語Troy Donockley均正式入團,樂團也隨之擴充成為六人編制。2014年鼓手內瓦萊寧因病暫時轉任行政,改由凱·哈赫托英語Kai Hahto代頂空缺,但樂團仍維持現有編制。

日暮頌歌的音樂空靈悲壯,風格被描述成交響金屬力量金屬哥特金屬民謠金屬,並且還有其他元素存在。托馬斯曾經形容他們的音樂為「用女聲表現的旋律金屬」。

2008年1月,樂隊曾到北京、上海及香港演出。

樂隊歷史

[編輯]

創立

[編輯]

1994年,在多個樂團作為鍵盤手演出之後,托馬斯在某一天決定去創作自己的音樂。他找來了友人兼同學埃爾諾·「恩普」·沃里寧英語Emppu Vuorinen,以及演唱古典樂的師妹塔雅·圖倫尼(托馬斯和塔雅都在同一個老師——普拉門·迪莫夫門下學習音樂)。三個人構成了最早的日暮頌歌。

日暮頌歌的第一次正式演出是在1996年的芬蘭。當時是塔雅進行主唱,托馬斯負責鍵盤和男聲,恩普負責吉他和貝司。(後來托馬斯表示「對於我來說,和塔雅強力而充滿穿透性的聲音配合,是一件很尷尬和痛苦的事情」,所以從此他再也不擔任歌手職務了。)

樂隊的名字則是從他們最初的試聽碟中演奏的三首歌里選出來的(「Nightwish」、「The Forever Moment」、「Etiäinen」)。

塔雅時代

[編輯]

1997年初,在他們的第一張碟發行後不久,鼓手尤卡·內瓦萊寧英語Jukka Nevalainen加入了樂隊[1],樂團使用的民謠吉他也被換成了電吉他。從此日暮頌歌的風格開始走上金屬搖滾風。同年,貝司手兼男低音主唱薩米·萬斯凱加入樂隊。此時初代日暮頌歌基本成型。

2002年,由於薩米開始消極怠工,樂隊的士氣變得極其低落,險些解散。托馬斯在經過仔細權衡後決定將薩米開除,並找來貝司手兼男低音主唱馬爾科·希耶塔拉英語Marco Hietala加入樂團。

2005年10月,在赫爾辛基哈特瓦爾體育館舉辦的「時代終結」(End of an Era)演唱會結束後,樂隊中的其他四人一致同意將主唱塔雅開除。在托馬斯起草並由其他三人共同署名的公開信中,托馬斯認為開除的原因是由於塔雅的丈夫馬塞洛·卡布里的影響,以及塔雅本人對於商業活動的過度追求,導致她對於樂團的態度發生了劇變。

塔雅則同樣在個人網站及各種公開渠道用公開信回應。她認為樂團在毫無通知的情況下將她解職,並且發表對她丈夫的人身攻擊很不人道,將之放在公眾視野中則是「無情而殘忍的」。在此之後塔雅開始了獨立的發展。馬塞洛同樣在公開場合發布了回應。

1997至2005年塔雅主唱期間,日暮頌歌發布了《折翼天使(Angels Fall First)》(1997),《生於海洋(Oceanborn)》(1998),《祈願之主(Wishmaster)》(2000),《世紀之子(Century Child)》(2002)以及《恍若隔世(Once)》(2004)五張專輯。很多愛好者被這種重金屬與美聲結合的風格所吸引,成為日暮頌歌的忠實聽眾。

安妮特時代

[編輯]

2006年3月,為了尋找塔雅的替代者,樂隊開始公開徵募新主唱。9月,日暮頌歌開始了對新專輯《黑色受難記》(Dark Passion Play)的錄製工作。2007年5月底,樂隊公布了新主唱的身份——原艾莉森大道(Alysson Avenue)主唱安妮特·奧爾森。托馬斯表示拖延公布的原因是「為了避免大家以先入為主的印象,或者是她過去的作品去提前下定論,所以準備等到安妮特有了日暮頌歌的作品後再公布她的身份」。次日,新曲《夏娃》(Eva)公布。

2007年9月,安妮特作為主唱的《黑色受難記》發布。2009年6月,托馬斯表示樂隊正在製作下一首專輯。2011年11月30日,新專輯《幻想界》(Imaginaerum)發布。

2012年,日暮頌歌開始了以「幻想界」為名的世界巡演,同行的還有以往經常參與日暮頌歌活動的客座風笛手特洛伊·多諾克利。10月,安妮特在巡演過程中患了重病。不久後樂隊發表聲明,和其「在雙方的共識下和平分手」。樂隊表示「在最近的一些事件中,我們發現我們的目標和對樂團的期望發生了巨大的偏差,而這導致我們間出現了無法彌合的裂痕。」安妮特則表示了她的無奈和不滿。

2013年1月,安妮特在她的個人主頁上宣布了自己懷孕,預產期在5月的消息。很多人猜測這可能是安妮特離開日暮頌歌的直接原因之一。3月28日,她的第三個孩子出生。

現在

[編輯]

安妮特離隊後,日暮頌歌尋找了一些臨時歌手來替代主唱位置的空缺。不久,前萬世沉淪(After Forver)及「重構」(ReVamp)樂團主唱弗洛爾·揚森英語Floor Jansen開始作為臨時主唱隨團演出,並獲得了好評。2013年10月,日暮頌歌正式將弗洛爾和特洛伊吸收成為正式成員。2014年8月,鼓手內瓦萊寧由於長期嚴重失眠影響到演出表現,而暫時轉任行政職,另由芬蘭籍的鼓手凱·哈赫托長期代班並投入第八張專輯的錄製工作。

2015年樂隊推出了專輯《Endless Forms Most Beautiful英語Endless Forms Most Beautiful (album)》,並進行了一次巡迴演出,之後便休息了一年。在此期間樂隊主唱弗洛爾·揚森英語Floor Jansen正專注於照顧她的第一個孩子。在2016年的一次採訪中,樂隊稱將推出一張延續Endless Forms Most Beautiful風格的專輯,並在2018年到2020年繼續演出。[2]2020年4月10日,日暮頌歌新專《Human. :II: Nature.》發布[3]

2021年1月12日,馬爾科·希耶塔拉宣佈離開樂隊,理由是他與慢性抑鬱症的鬥爭以及對整個音樂界的幻想破滅。同時,樂隊發表了另一項聲明,稱將有一位臨時現場成員來填補低音[4]

音樂

[編輯]

影響

[編輯]

鍵盤手托馬斯·霍洛帕尼是樂團中主要的詞曲創作人,他曾表示他最大的靈感是來自於電影配樂[5] ,較有名的例子有收錄在《世紀之子》的《Beauty of the Beast》、收錄在《恍如隔世》的《Ghost Love Score》以及收錄在《Dark Passion Play》的《The Poet and the Pendulum》。另外,收錄在《Dark Passion Play》的《Bye Bye Beautiful》以及收錄在《恍如隔世》的《Wish I Had an Angel》則帶有工業金屬元素。而收錄在《Dark Passion Play》的《The Islander》與《Last of the Wilds》、收錄在《恍如隔世》的《Creek Mary's Blood》、以及《折翼天使》專輯則有民謠金屬的特色。霍洛帕尼也說電影配樂是他閒暇時所聽的音樂。[5] 他喜歡《凡赫辛》和《赤色風暴》的配樂,以及漢斯·季默的所有作品。[5]

樂團的歌詞受到奇幻小說的影響,特別是龍槍系列小說J·R·R·托爾金魔戒。像是《Wishmaster》與《Wanderlust》就受到這些小說的影響。在這些歌裡,你可以看到「卡若理山脈」、「夏拉非」、「克萊恩」、「愛爾貝蕾斯」(瓦爾達別稱)與《灰港岸》。《7 Days to the Wolves》的音樂則是受到史蒂芬·金黑塔小說系列的啟發。

另一方面,日暮頌歌也是許多樂團的靈感來源。黯黑史詩主唱 Simone Simons 表示日暮頌歌是她歌唱的動機。[6] 亞特蘭之夢的前任主唱 Nicole Bogner 也承認日暮頌歌是他們首張專輯的靈感來源。[7] 萬世沉淪的 Sander Gommans 說日暮頌歌「將會一直給他們創作的靈感」。[8] 力量金屬樂團極光奏鳴曲主唱 Tony Kakko 也曾表達日暮頌歌對他有極大影響。[9]

音樂風格

[編輯]

日暮頌歌的音樂結合了力量金屬交響金屬[10][11] 他們音樂被描述為「誇大、交響式、如電影般的,由鍵盤與弦樂創造出哥德氛圍」。[12] 而他們音樂的被認為「加了一點流行感」,[10] 是複雜[13] 以及多層次的。[14] 他們的音樂是史詩般的、[11] 戲劇性的與歌劇式的。[14] 評論家 Chad Bowar 表示他們的音樂「總是非常旋律性,以及易記的合唱與大量的疊句」。[12]

日暮頌歌也被部分評論家歸類於哥特金屬樂團。[12][15] 貝斯手馬爾科·希耶塔拉英語Marco Hietala說樂團的風格是「旋律交響哥德金屬」。[16] 他們在《世紀之子》與《恍如隔世》兩張專輯中,逐漸從「歌劇力量金屬風格」轉變為更「商業化」的哥德曲風。[17] 樂團音樂中最為突出的是塔雅·圖倫尼「極易辨認的歌劇女音」,[10] 一位「有著強力歌聲、充滿魅力的主唱」。[13] 但評論者發現她在《恍如隔世》這張專輯中減少了歌劇唱腔。[18][19] 在塔雅·圖倫尼離開樂團後,他們失去了在早期專輯中所擁有的「特別的歌劇式女主唱」。[20]

雖然樂團的音樂主要圍繞在塔雅的歌聲上,[21] 但他們也在第一張作品《折翼天使》中找了一些男聲客串演唱。[22] 這張專輯也包含了「民謠音樂與氛圍」,然而在下張專輯《慾海重生》中便不再使用。[23] 2007年的專輯《Dark Passion Play》中的《The Islander》與《Last of the Wilds》則再度踏進民謠金屬的領域中。 [24]而自此時期起,樂團也開始長期與風笛演奏家特洛伊·多諾克利英語Troy Donockley長期合作,

2007年樂隊的歌手更換為安妮特後,由於安妮特是流行歌手出身(她不像塔雅一樣受過歌劇演唱的訓練),日暮頌歌下兩張專輯的主要風格從古典歌劇轉向了流行與民謠的方向。安妮特剛剛出道時,她對日暮頌歌之前歌曲的重新演繹遭到很多愛好者的攻擊(主要原因是她用流行唱法演繹了原來塔雅用歌劇腔唱出的歌曲,而這種變化過於劇烈),並引發了大量對於前後塔雅時代愛好者之間的爭執。不過隨著安妮特在樂團時間的增加以及為她量身定做的《幻想界》的推出,支持者們逐漸認可了她的演出風格。

安妮特離隊後,繼任的主唱弗洛爾和塔雅一樣擁有歌劇演唱背景,因此她從一開始就獲得了大多數愛好者的支持。

在2013年宣佈更換第三任主唱弗洛爾時,也同時公佈多諾克利將正式加入。由此,未來樂團將首次開始以六人編制演出。

樂隊成員

[編輯]

現在樂隊成員

[編輯]

準樂隊成員

[編輯]

前樂隊成員

[編輯]

作品

[編輯]

專輯

[編輯]
  • Angels Fall First (1997) (《天使初降》)
  • Oceanborn (1998) (《海生》)
  • Wishmaster (2000) (《願望大師》)
  • Century Child (2002) (《世紀之子》)
  • Once (2004) (《曾經》)
  • Tales from the Elvenpath (2004) (《精靈之路的故事》)
  • Bestwishes (2005) (《最佳祝願》)
  • Highest Hopes (2005) (《至高希望》)
  • Dark Passion Play (2007) (《黑暗激情戲》)
  • Made in Hong Kong (And in Other Various Places) (2009) (《香港製造(及其他地方)》)
  • Imaginaerum (2011) (《夢幻世界》)
  • Endless Forms Most Beautiful (2015) (《無盡的美麗形態》)
  • Decades (2018) (《十年》)
  • Human. :II: Nature. (2020) (《人類:第二自然》)

單曲

[編輯]
  • The Carpenter (1997) (《木匠》)
  • Sacrament of Wilderness (1998) (《荒野聖禮》)
  • Walking in the Air (1999) (《凌空漫步》)
  • Sleeping Sun (Four Ballads of the Eclipse) (1999) (《沉睡太陽(日蝕四頌)》)
  • Deep Silent Complete (2000) (《深邃靜謐完整》)
  • She is my sin (2000) (《她是我的罪孽》)
  • Over the Hills and Far Away (2001) (《越過群山向遠方》)
  • Ever Dream (2002) (《長夢》)
  • Bless the Child (2002) (《祝福孩子》)
  • Nemo (2004) (《尼莫》)
  • Wish I Had an Angel (2004) (《願我有個天使》)
  • Kuolema tekee taiteilijan (2004) (《死亡造就藝術家》)
  • The Siren (2005) (《海妖》)
  • Sleeping Sun (2005) (《沉睡太陽》)
  • Eva (2007) (《愛娃》)
  • Amaranth (2007) (《不凋花》)
  • Bye Bye Beautiful (2007/2008) (《再見美麗》)
  • Islander (2008) (《島民》)
  • The Crow, the Owl and the Dove (2012) (《烏鴉、貓頭鷹與鴿子》)
  • Elan (2015) (《激情》)
  • Noise (2020) (《噪音》)

DVD

[編輯]
  • From Wishes to Eternity (2001) (《從願望到永恆》)
  • End of Innocence (2003) (《不再無辜》)
  • End of an Era (2005) (《紀元的終結》)
  • Showtime, Storytime (2013) (《表演時刻,故事時刻》)
  • Decades: Live in Buenos Aires (2019) (《數十年:布宜諾斯艾利斯現場》)

電影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Nightwish Official Biography. Nightwish.com. [2010-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1). 
  2. ^ Beebee, Steve. Nightwish – The BIG Uber Rock Interview Exclusive. Uber Rock. 2016-11-05 [2020-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03). 
  3. ^ Nightwish Announce New Double Album. antiMUSIC. 2020-01-16 [2020-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0). 
  4. ^ NIGHTWISH's Longtime Bassist. blabbermouth.net. 2021-01-12 [2021-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3) (英語). 
  5. ^ 5.0 5.1 5.2 Tuomas Holopainen profile on Nightwish.com. [2008-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3). 
  6. ^ Epica Online. Profile Simone. [December 28, 2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年4月22日). 
  7. ^ Musical Discoveries. Visions of Atlantis (Nicole Bogner). [December 30, 2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8). 
  8. ^ Musical Discoveries. After Forever. [December 30, 2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8). 
  9. ^ The Gauntlet. Sonata Arctica Interview. [June 17,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6月20日). 
  10. ^ 10.0 10.1 10.2 Rivadavia, Eduardo. Century Child review. Allmusic. [2008-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6). 
  11. ^ 11.0 11.1 Bowar, Chad. Highest Hopes review. About.com. [2008-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12. ^ 12.0 12.1 12.2 Bowar, Chad. Dark Passion Play review. About.com. [2008-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7). 
  13. ^ 13.0 13.1 Bowar, Chad. End of an Era review. About.com. [2008-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08). 
  14. ^ 14.0 14.1 Fulton, Katherine. End of an Era review. Allmusic. [2008-07-14]. 
  15. ^ Toit, Jean-Pierre du. Dark Passion Play review. The Metal Observer. [2008-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30). 
  16. ^ Dusedau, Zack. Interview with Marco Hietala and Emppu Vuorinen of Nightwish. Metalunderground.com. [2008-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17. ^ Howie, Stuart. Dark Passion Play review. Revelationz.net. [2008-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16). 
  18. ^ Chamberland, Mathieu. Once review. The Metal Observer. [2008-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8). 
  19. ^ Grant, Sam. Once review. Soniccathedral.com. [2008-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16). 
  20. ^ Grant, Sam. Once review. Soniccathedral.com. [2008-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6). 
  21. ^ Begrand, Adrien. Once review. PopMatters. [2008-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30). 
  22. ^ Grant, Sam. Angel Fall First review. Soniccathedral.com. [2008-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01). 
  23. ^ Ravelin, Antti J. Oceanborn review. Allmusic. [January 27,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0). 
  24. ^ Blackie, Andrew. Dark Passion Play review. PopMatters. [2008-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11). 
  25. ^ Todd Matthy. Nightwish and Anette Olzon Part Ways. examiner.com. 2012-10-01 [2012-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4) (英語).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