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病
外觀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11月29日) |
太陽病,中醫證名,為六經辨證之一。根據體系不同,有兩種意義:
病因
[編輯]傷寒學派認為,太陽屬表,爲六經藩籬,外邪侵犯人體,首先都由太陽侵入。
太陽病綱要
[編輯]- 《傷寒論》:『太陽之爲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是太陽病基本的病徵。
脈浮是陽脈,也就是手指輕輕的碰,就可以感覺到脈,就稱之為浮脈。頭項強痛就是脖子後面後腦受風。此處受寒則溫度低,溫度低則寒則縮,縮即是血管跟神經都被束縛,血管變小,血液過不去,所以就感到強痛。惡寒就是發抖,體內汗水離開汗腺會經由皮膚毛孔排出,如果汗水離開汗腺還未至皮膚表面,但因為表寒毛孔閉縮,水無法出,水停留皮下,汗水一旦離開汗腺會成冰水,因此會有惡寒現象,惡寒就會一直發抖。
- 《傷寒論》:『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爲中風。』
運動後,汗水大量流失之際,突然受風,此時脈浮不緊,就是虛證。因免疫系統產生對抗,因此會有發熱現象,此時汗出就是主要症狀,正常狀況下,平常人不流汗,此證病人卻常汗出,此時有時會發熱,中風證的發熱一般不是高燒。惡風即是怕風,病人不喜吹到風。
中風:流汗無惡寒,但不喜風,病人發熱發燒但溫度不高。
- 《傷寒論》:『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太陽病一定會有惡寒,體質好的會發熱,體質不好的人看不到發熱,並直接進入裏。脈陰陽俱緊者即是摸脈又浮又緊。
傷寒:不流汗,惡寒怕冷,全身骨節痠痛,因水排不出痠痛,中風不會痠痛,因為汗出。
- 《傷寒論》:『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爲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爲傳也。』
一日,是一候,差不多不不足七日,可算足六日。脈靜就是脈象沒有變化,也就是如果初發是浮緩,六日後也微浮緩,表就是沒有傳經,也就是沒有到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簡而言之,病情沒有加劇。也就是一直停留在太陽上面。若是六日後,脈象突然跳得很急,那就是傳經,表示病情加劇。
- 《傷寒論》:『「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爲不傳也; 頗欲吐,若煩躁者,爲傳也。』
若過兩三候以後不見陽明證或是少陽證,即不傳經,表示病情沒有加劇,還在太陽表證。
- 《傷寒論》:『「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 爲「溫病」。』
- 《傷寒論》:『若至汗出,身灼熱者,名曰「風溫」。』
- 《傷寒論》:『「風溫」爲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言語難出,若發汗者,小便不利,若被下者,直視,失溲,若被火者,爲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瘲;若火薰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 《傷寒論》:『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七日愈,發於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 《傷寒論》:『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 《傷寒論》:『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治法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桂枝湯 中藥方劑圖像資料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中文)(英文)
- 麻黃湯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中藥方劑圖像資料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中文){{en}
- 大青龍湯 中藥方劑圖像資料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中文){{en}
- 太陽病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中藥方劑圖像資料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中文)(英文)
《傷寒論》六經病 |
太陽病 - 陽明病 - 少陽病 - 太陰病 - 少陰病 - 厥陰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