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奚福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奚福泉
德國留學期間的奚福泉
出生(1902-05-27)1902年5月27日
 大清江蘇省松江府
逝世1983年1月27日(1983歲—01—27)(80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
國籍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職業建築師
知名作品南京人民大會堂
江蘇省美術館
上海虹橋療養院

奚福泉(1902年5月27日—1983年1月27日),世明上海浦東人,中國現代主義建築師,曾任上海輕工業設計院副總工程師、中國建築學會理事、上海市人大代表。其代表性作品有南京人民大會堂、江蘇省美術館、上海虹橋療養院等。

生平

[編輯]

奚福泉1902年5月27日生於上海浦東,其父奚瀾慶為進出口商人,故家境較為富裕。1914年春,奚福泉考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開辦的華童公學(今上海格致中學)。1921年進入同濟大學德文專修班,學習一年後赴德國留學,1922年9月到達德國,在哥廷根學習半年德文後,於1923年3月轉入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建築系學習,其導師是建築師保羅·邁斯納德語Paul Meissner (Architekt),1926年12月取得碩士工程師學位。1927年初,奚福泉進入柏林工業大學建築系學習,1929年取得工學博士學位,其論文為《中國清代皇家陵寢:古墓建築》(Die Kaisergräber der Tsing Dynastie in China: ihr Tumulusbau),博士導師是建築師、漢學家恩斯特·柏石曼[1][2][3]

國民大會堂,今南京人民大會堂

博士畢業後,奚福泉與新婚妻子遊歷英國、法國、美國、日本,1930年7月回到上海,在英國人開辦的公和洋行任建築師,但僅能為外國建築師當助手[1]。同年7月經建築師董大酉黃家驊介紹加入中國建築師學會。1930年12月上海德國禮拜堂設計競標期間,奚福泉結識了德國建築師魯道夫·漢布爾格英語Rudolf Hamburger,兩人曾於1931年至1932年合作設計國民革命軍第五師紀念塔和一座學校[4]。1931年4月,奚福泉離開公和洋行,加入上海啟明建築事務所,為主創建築師。1935年初,奚福泉離開啟明建築,開辦公利工程司,自任建築師兼經理。在上海執業期間,奚福泉在上海、南京兩地設計了大量住宅及公寓,以及浦東同鄉會大廈、虹橋療養院、國民大會堂、國立美術陳列館等公共建築。[1][2][3]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上海建築業陷入停頓,奚福泉遂赴西南大後方,於1938年在昆明結識雲南官商繆雲台,在其支持下得以繼續執業,設計了昆明大戲院、昆明裕滇紗廠等建築。1940年,奚福泉短暫回到上海租界,設計了一批公寓、住宅。上海租界被日軍占領後,當局要求建築師開業須重新登記,奚福泉遂主動歇業,直至抗戰結束後才恢復公利工程司。1944年曾加入中國營造學社[1][2][3]

1949年後,奚福泉關閉公利工程司,開辦上海奚福泉建築師事務所,1951年加入聯合顧問建築師工程師事務所。在此期間,因全國處於經濟恢復時期,奚福泉僅能承接較小項目,直至一五計劃開始[3]。1952年,奚福泉受輕工業部部長黃炎培委託[註 1],協助籌建輕工業部基本建設局設計公司華東分公司(今中國輕工業上海設計院),1953年任該公司一級工程師,1956年任副總工程師,負責土建設計的技術指導[5]。在該單位工作期間,奚福泉為大批中國輕工業骨幹企業的建設及援外工程項目做出了重大貢獻,其參與、指導設計的項目包括南平造紙廠、南京鐘錶材料廠、廣州造紙廠、唐山輕工機械廠、幾內亞火柴捲菸廠、阿爾巴尼亞四方造紙廠等。1957年,奚福泉任中國建築學會第二屆理事[6],還曾任上海市第三、第四、第五、第七屆人大代表,中國建築學會上海分會理事等。奚福泉79歲時離休,1983年1月27日因心臟病突發逝世於上海。[1][2][3][5]

家庭

[編輯]

1929年,奚福泉與德國籍女子米勒結婚,育有二子。米勒於1949年1月16日逝世,奚福泉於1950年11月8日與宓美月結婚,育有二女[2]

建築風格與特點

[編輯]
虹橋療養院,奚福泉的現代主義代表作

奚福泉是中國具有代表性的現代主義建築師,也是第一位在德國取得工學博士學位的中國建築師[1]。奚福泉在德國留學期間曾在文章《我國的建築與營造業》中表示,中國的建築若要趕上西方國家需要徹底的現代化,認為當時中國的西式建築「都只是在風格上抄襲,而完全忽略了真正的核心含義,有時半中半西,有時甚至不中不西……不僅在形式與功能上無法盡善盡美,甚至還可能比舊解答更糟糕」[2]

奚福泉的作品受到德國包浩斯風格影響,講究功能、經濟性和新技術應用,造型簡潔明快,構圖均衡,比例優美[1]。例如其上海虹橋療養院設計,從實用出發,兼具實用、衛生、堅固、美觀,沒有任何與結構無關的裝飾;為照顧病人接受陽光的需求,採用階梯退台式設計,同時使用了隔離紫外線玻璃、隔音塑膠地板等新材料,在建築界引起巨大反響,被認為是具有代表性的現代主義建築。在浦東同鄉會大廈的設計中,奚福泉巧妙地使用五段六角形凹凸面彌補了建築基地形狀不規則、主立面與道路存在傾角的先天性問題,使建築仍然顯出端正對稱的樣貌。[1][2][3]

與此同時,奚福泉部分作品採用了「中式折中」的風格,即在現代建築的基礎上,將中國傳統建築的部分元素加以簡化,運用在立面裝飾上,以表達中式風格的象徵意象。此類作品包括國民大會堂舊址、國立美術陳列館舊址與中國國貨銀行南京分行舊址。以奚福泉、童寯為代表的部分建築師通過此種實踐,在仿西式建築與「大屋頂」仿傳統建築的潮流中另闢蹊徑,試圖發展出「中國式現代建築」的新形式。[1][3]

奚福泉對中國古代建築也頗有研究,除研究清代皇家陵寢的博士論文外,還著有《明代十三陵地下建築研究》等[5]

建築作品及參與工程

[編輯]

以下為奚福泉所參與的建築工程的不完全列表,設計師未標明者均為奚福泉作為設計師參與的建築工程。

名稱 年代 地址 圖像 備註
都城飯店 1930-1934年 上海市黃浦區江西中路180號 奚福泉在公和洋行期間參與設計[3]
河濱大樓 1931-1935年 上海市虹口區北蘇州路400號 奚福泉在公和洋行期間參與設計[3]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師陣亡將士紀念塔 1932年 上海市徐匯區龍華路宛平南路路口 與魯道夫·漢布爾格合作設計,已不存[2][4][7]
康綏公寓 1932年建成 上海市黃浦區淮海中路468-494號 [1][3]
柯靈故居 1933年 上海市徐匯區復興西路147號 [2][3]
梅泉別墅 1933年 上海市長寧區新華路593弄 [1][2][3]
上海虹橋療養院 1934年建成 上海市長寧區伊犁路2號 毀於抗戰[1][2][3]
浦東同鄉會大廈(浦東大廈) 1934-1936年 上海市延安東路成都路路口 已不存[1][2]
歐亞航空公司龍華飛機棚廠(龍華機場36號機棚) 1935-1936年 上海市徐匯區 已不存[1][2][8]
建國西路電話局職工住宅 1936年 上海市徐匯區建國西路398號 [1][2]
玫瑰別墅 1936年(一說1940年) 上海市徐匯區復興西路44弄 [1][2][3]
中國國貨銀行南京分行舊址 1935-1936年 南京市鼓樓區中山路19號 [1][2][3]
南京人民大會堂(國民大會堂舊址) 1936年建成 南京市玄武區長江路264號 [1][2][3][5]
江蘇省美術館(國立美術陳列館舊址) 1936年建成 南京市玄武區長江路266號 [1][2][3]
愚園路住宅 1935-1937年 上海市長寧區愚園路749弄23、25號 [2]
阜豐麵粉廠圓筒麥倉 1936-1937年 上海市普陀區莫干山路號20號 [2][5]
自由公寓 1937年建成 上海市徐匯區五原路258號 [1][2][3][5]
沙市郵局大樓 1936-1938年 荊州市沙市區中山路13號 [1][9]
宜昌郵局大樓 1938年建成 宜昌市西陵區福綏路 已不存[1][10]
昆明大戲院 1940年建成 昆明市五華區南屏街祥雲街路口 原建築已改建[1][3][11][12]
裕滇紗廠 1940年建成 昆明市西山區環城南路 [註 2][1][3][13]
武康路4號 1939年 上海市徐匯區武康路4號 [3][14]
武康路111號 1940年 上海市徐匯區武康路111號 [3][14]

注釋

[編輯]
  1. ^ 奚福泉與黃炎培同為浦東人,此前黃炎培籌建浦東同鄉會大廈時兩人曾有交集
  2. ^ 保存狀態不詳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汪曉茜. 《大匠筑迹:民国时代的南京职业建筑师》. 南京: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641-5150-8.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劉刊, 儋石之储: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奚福泉(1902-1983年), 時代建築 (2019年第4期) (同濟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院), ISSN 1005-684X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黃元炤, 奚福泉:简单又平实的设计姿态,契合于“现代建筑”, 世界建築導報 (2015年3期) (深圳大學), ISSN 1000-8373 
  4. ^ 4.0 4.1 Eduard Kögel. Zwei Poelzigschüler in der Emigration: Rudolf Hamburger und Richard Paulick zwischen Shanghai und Ost-Berlin (1930–1955) (PDF) (博士論文). Bauhaus-Universität Weimar. 2006 [2021-10-3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1-26). 
  5. ^ 5.0 5.1 5.2 5.3 5.4 5.5 上海勘察設計志編纂委員會 (編). 第六篇 人物,第一章 人物传略,奚福泉(1903~1983). 《上海勘察设计志》.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8 [2021-10-30]. ISBN 7-80618-4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7). 
  6. ^ 楊永生 主編. 《中国建筑师》. 北京: 當代世界出版社. 1999. ISBN 7-80115-207-7. 
  7. ^ 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政府 (編). 《上海市徐汇区地名志》.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89. ISBN 7-80515-273-X. 
  8. ^ 上海勘察設計志編纂委員會 (編). 第二篇 民用与公共建筑设计,第一章 交通、邮电、广播电视建筑,第一节 交通建筑. 《上海勘察设计志》.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8 [2021-10-30]. ISBN 7-80618-4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7). 
  9. ^ 張顯鄂. 邮政楼的修建者及其他.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沙市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編). 《沙市文史资料 第5辑》. 沙市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1989. 
  10. ^ 程錫勇. 邮政巷:宜昌仅存的百年“水巷子”. 中國檔案報. 2017-12-08 [2021-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8). 
  11. ^ 朱淨宇. 《老昆明旧话旧照》. 昆明: 雲南美術出版社. 2019. ISBN 978-7-5489-0018-4. 
  12. ^ 楊簡茹, 从“太太”的客厅到“糟糠”之宅:战时林徽因昆明经历的再思考, 藝術設計研究 (2017年1期) (北京服裝學院), ISSN 1674-7518 
  13. ^ 馮蔚. 困境之中实业兴国!伴随抗战烽火创立的云南纺织工业. 雲南信息報. 2018-11-05 [2021-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30). 
  14. ^ 14.0 14.1 鄭時齡. 百年武康路的文化记忆. 方世忠 歐曉川 (編). 《海上遗珍:武康路》. 北京: 中華書局. 2017 [2021-10-30]. ISBN 978-7-101-12688-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