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列格·拉赫馬寧
奧列格·拉赫馬寧 Олег Рахманин | |||||||||||||
---|---|---|---|---|---|---|---|---|---|---|---|---|---|
出生 | 1924年10月7日 蘇聯德米特羅夫 | ||||||||||||
逝世 | 2010年8月4日 俄羅斯莫斯科 | (85歲)||||||||||||
別名 | 羅滿寧 | ||||||||||||
教育程度 | 蘇聯外交部附屬高等外交學校 | ||||||||||||
政黨 | 蘇聯共產黨 | ||||||||||||
獎項 |
|
奧列格·鮑里索維奇·拉赫馬寧(俄語:Олег Борисович Рахманин,1924年10月7日—2010年8月4日),中文名羅滿寧,筆名鮑里索夫,是蘇聯/俄羅斯漢學家、社會活動家、史學博士。前蘇中友好協會第一副主席。中國人民的老朋友[1]。
生平
[編輯]出生於德米特羅夫。1939年初中畢業後進入莫斯科第一特種炮兵學校。1943年被派往蘇德戰爭前線。參與了庫爾斯克會戰。9月,他在一場戰鬥中負重傷,被搬送至後方醫院。1944年2月出院[2]。1945年底退伍,被送入蘇聯外交部。1946年至1949年接受外交培訓和實踐,曾在蘇聯駐長春總領事館和蘇聯駐哈爾濱總領事館工作[2]。1949年被召回莫斯科,在蘇聯外交部中央辦公室工作。1951年再次被派往中國,學習了兩年漢語[2]。後歷任蘇聯對外文化協會駐華代表[3]、蘇聯駐華大使館翻譯、二等秘書[4]。
1958年至1960年在蘇聯外交部附屬高等外交學校進修,1960年開始擔任蘇聯華大使館參贊[2]。1963年調任至蘇共中央機關工作。1968年5月起任蘇共中央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工人黨聯絡部第一副部長。還任蘇中友好協會第一副主席[5]。
他在中蘇交惡期曾頑固攻擊中國的對內對外政策。例如在1982年5月索菲亞和1983年12月布拉格的對華國際會議上,極力反對東歐國家同中國發展雙邊關係的做法[6]。
1975年榮獲歷史學博士學位,1977年獲教授職稱。1985年獲特命全權大使銜[2]。1982年出版了《中國札記》,1984年由蘇聯科學出版社再版修訂本。該書介紹了中國人民、文化、歷史和風俗[7]。1986年退休[6]。
軼聞
[編輯]1950年,他陪同時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伏羅希洛夫拜會毛澤東等老一代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覺得「拉赫馬寧」讀的太拗口,就開玩笑地說:「乾脆你就叫羅滿寧吧。」[9]
1997年2月25日,羅滿寧在《蘇維埃俄羅斯報》上發表悼念鄧小平的長篇文章[10]。據他的回憶,1953年3月在蘇聯駐華使館弔唁史達林的時候初識了鄧小平。1989年5月16日,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訪華的蘇共總書記戈巴契夫。在會談正式開始前,鄧小平問戈巴契夫:「羅滿寧同志現在做什麼?」[11]
羅滿寧曾在以「奧·鮑里索夫」為筆名出版的《蘇中關係(1945 -1980)》提到,毛在抗戰初期要求中共和八路軍「用一分力量和日本鬥,用二分力量來和國民黨鬥,用七分力量來發展自己」(即七二一方針)。[12]:100
榮譽
[編輯]- 列寧勳章
- 十月革命勳章
- 一級衛國戰爭勳章(1985年4月6日)[13]
- 勞動紅旗勳章
- 各民族人民友誼勳章
- 2枚勇敢獎章(1943年9月6日、1944年9月6日)[14]
- 保衛莫斯科獎章(1945年4月24日)[15]
- 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戰勝德國獎章(1945年4月26日)[16]
- 友誼勳章(捷克斯洛伐克,1983年6月29日)[17]
- 蘇聯國家獎[2]
家庭
[編輯]- 父親:鮑里斯·伊萬諾維奇·拉赫馬寧(1899年-1969年)
- 母親:阿納斯塔西婭·安德烈耶夫娜·拉赫馬寧娜(1900年-1978年),孤兒院教師。
- 妻子:葉夫根尼婭·伊萬諾夫娜·拉赫馬寧娜(原姓馬爾克洛娃,1924年-?),蘇聯外交部工作人員。
- 女兒:瑪麗娜·奧列戈芙娜·拉赫馬寧娜(1952年-),俄羅斯聯邦外交部工作人員。[2]
- 兒子:弗拉基米爾·奧列戈維奇·拉赫馬寧(1958年-),俄羅斯聯邦外交部大使。又稱小羅滿寧。[1]
著作
[編輯]- (蘇)奧·鮑·鮑里索夫; (蘇)鮑·特·科洛斯科夫合著. 《苏中关系:1945-1980》. 由肖東川、譚實翻譯.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82年4月.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李力. 世界应当珍视中国的发展. 光明日報 (布魯塞爾). 2008年11月25日: 第8版 [2019年7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7月18日).
- ^ 2.0 2.1 2.2 2.3 2.4 2.5 2.6 拉赫马宁生平. 國際聯合傳記中心. [2019-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8) (俄語).
- ^ 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在成立五周年纪念日 举行酒会欢迎苏联文化代表团. 人民日報. 1954年10月6日: 第1版.
- ^ 俄罗斯共和国工艺合作社代表团到北京. 人民日報. 1957年1月5日: 第1版.
蘇聯駐我國大使館二等秘書羅滿寧也到車站歡迎
- ^ 黃天瑩. 苏联以反华著称的四个汉学家. 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 1982, (03): 48–50.
- ^ 6.0 6.1 馬細譜. 中国与东欧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苏联因素. 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 2015, (4). ISSN 1671-8461.
- ^ 張湘湘. 苏联再版拉赫马宁所著《中国札记》一书. 國際觀察. 1985, (02): 57.
- ^ 布连科夫之墓. [2019-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7).
- ^ 姜辛. 前苏共副部长追忆邓小平:他是世界的宝贵财富. 文匯報. 2004年8月20日 [2019-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8).
- ^ 中国正是有了他,才会出现这样的奇迹(一些国家政要和各界人士吊唁邓小平逝世). 人民日報. 1997年2月27日: 第6版.
- ^ 呂岩松. 钦佩中国改革成就 俄共老朋友敬仰邓小平. 環球時報. 2004年9月8日: 第3版 [2019年7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7月18日).
- ^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
- ^ 1519343617. [2019-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8).
- ^ 46752890. [2019-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8).
- ^ 1530754359. [2019-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8).
- ^ 1534762231. [2019-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8).
- ^ 友谊勋章 (PDF). 2015年1月17日 [2019年7月18日].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年6月3日) (捷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