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群島
巴丹群島 | |
---|---|
自然地理 | |
坐標 | 20°24′N 121°57′E / 20.400°N 121.950°E |
所處海域 | 呂宋海峽 |
主要島嶼 | 巴丹島、伊巴雅特島、沙坦島 |
管轄 | |
菲律賓 | |
大區 | 卡加煙河谷 |
省 | 巴丹群島省 |
居民 | |
族群 | 伊萬特人 |
巴丹群島,又譯巴坦群島,是菲律賓最北的群島。行政上屬於巴丹群島省,北隔巴士海峽與台灣臺東縣蘭嶼鄉相望,南隔巴林坦海峽與巴布煙群島(屬卡加煙省)相望,是菲律賓最北的領土。島上居民與蘭嶼的達悟族同源。
地理組成
[編輯]群島共有約50個島嶼。最北的島嶼是雅米島(Mavudis島),距離台灣本島142公里,距離台灣離島蘭嶼99公里,比距離呂宋島200多公里還要近。[1]其他主要島嶼有Mabudin、Misanga、Ditarem、夏揚島(Siayan)、伊巴雅特島(Itbayat)、汀姆島(Dinem)、巴丹島(Batan)、沙坦島(Sabtang)、沃荷斯島(Ivuhos)和德奎島(Diadekey)。只有三個最大島嶼伊巴雅特(Itbayat)、巴丹(Batan)和沙坦(Sabtang)有人居住。島上居民與台灣臺東蘭嶼達悟族人語言可相通。
巴丹群島省首府巴士古位於巴丹島(Batan Island)。
族群淵源
[編輯]根據考古與語言學的理論,認為南島語族的擴散是由臺灣經蘭嶼、巴丹島,到達菲律賓,再由東南亞島嶼遷往大洋洲。達悟族(雅美族)人與巴丹島人雖然在語言與文化上要較達悟族人與臺灣原住民相似,但在遺傳上,達悟族人卻與臺灣原住民相近。[2]
日本學者移川子之藏於19世紀考據,蘭嶼和巴丹兩邊居民的禮儀、穿著、藤帽、髮型等特徵,及主食、烹飪方法與民俗語彙,都極相似,研判屬同一族群。美國人類學者Dezso Benedek更從兩地墓葬都採「甕棺葬」,認為兩地應有共同起源,只因後來蘭嶼與巴丹被劃為兩個國家而被迫分隔。蘭嶼第一位博士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所博士生董恩慈說16世紀以來,巴丹島歷經西班牙、美國、菲律賓等國治理,西化程度較高,蘭嶼則相對位處台灣外海邊陲,保留較多傳統文化。[3]
主權歸屬
[編輯]西班牙在1565年開始侵占菲律賓群島,直到1686年才開始達到巴丹群島。1783年,西班牙政府與當地土著達成協議,正式吞併巴丹群島。然而由於巴丹群島獨特的地理環境以及惡劣的海洋氣候,西班牙政府並未建立正式的政府機關統治。1894年日清甲午戰爭,清朝戰敗簽訂了《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全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此後,日本和西班牙簽訂協議,以巴士水道為兩國國界。
由於臺灣島的清朝-日本-中華民國主權變動,以及菲律賓的西班牙-美國-菲律賓-菲律賓第二共和主權變動,因此有學者研究稱巴丹群島的主權歸屬實際上存在爭議[4]。但官方並未關注過此地。
圖片
[編輯]-
巴丹群島石頭海岸
-
房屋遺跡,位於於1950年代被海嘯所衝擊的Sitio Songsong地帶
-
巴丹群島山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