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康延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康延孝
出生9世紀
唐朝
逝世926年
後唐鳳翔
職業後梁後唐將領

康延孝(9世紀—926年),923—926年間名為李紹琛中國五代十國時期後梁後唐將領。因他於923年叛梁投唐,並對唐帝李存勖獻計,說服李存勖突襲後梁都城大梁,導致了後梁的滅亡,他因而受賞並被賜名李紹琛。在後來後唐滅前蜀的戰事中,他亦有大功。但在前蜀滅亡後,李存勖殺大將郭崇韜李繼麟(朱友謙),李紹琛害怕,決意反叛,但被敗殺。

家世及叛投後梁

[編輯]

康延孝是代北人,本為河東軍卒。後因有罪,逃到宣武軍。[1]雖然史書沒有給出他叛逃的時間,但《舊五代史》以地區名稱宣武軍為汴梁,暗示此事發生在河東、宣武分別為敵對的權勢軍閥李克用朱全忠所統治的唐朝將亡之際。朱全忠奪位建立後梁,成為其開國之君後,康延孝從隊長開始,積勞升至部校。朱全忠之子朱瑱繼業後,他頗立軍功。[2]

再叛投後唐

[編輯]

龍德三年(923年),朱瑱命北面招討使段凝準備大舉進攻後梁的大敵,即河東一帶軍事集團的繼承者、在李克用已新近稱帝的兒子李存勖統治下的後唐。康延孝被任為右先鋒指揮使。[2]康延孝認為朱瑱過度倚重腐敗的核心官員,必將招致滅亡,因而秘密給李存勖的大將和養兄天平軍節度使李嗣源寫信,請求投降。李嗣源尋求告知李存勖,麾下范延光主動請行,把康延孝的蠟丸書信藏在懷裡,西行交給莊宗,說現在康延孝雖有降意,但圍攻楊劉的梁軍很多,未可圖,不如在馬家口築壘以通汶陽。李存勖採納。[3][4]八月,康延孝率百餘騎降唐,先見到樞密使郭崇韜,郭崇韜請他入臥室,盡知梁軍虛實。[5][6]康延孝再與李存勖見於朝城。[1][7]李存勖解下自己的錦袍玉帶賜予康延孝,以為捧日軍使兼南面招討指揮使、檢校司空,領博州刺史。[8]

李存勖屏退左右詢問康延孝,康延孝揭露後梁政府為朱瑱近臣姐夫租庸使、戶部尚書趙岩和亡妻張德妃的兄弟張漢鼎張漢傑和堂兄弟張漢倫張漢融影響。他還對李存勖揭示段凝有一個雄心勃勃的兵分四路的攻打後唐的計劃,約定於十月實行,意圖奪回後梁往年被後唐前身晉國奪去的領地:

  1. 澤州刺史董璋引陝虢、澤潞兵,從石會關進軍太原;
  2. 鎮國軍留後霍彥威以汝、洛兵從相衛、邢洺入侵鎮定;
  3. 宣義節度使王彥章、都監張漢傑以禁軍攻鄆州(先前於當年四月為李嗣源所奪);
  4. 段凝本人和諸軍排陳使杜晏球以大軍對抗李存勖。[9][10]

李存勖聞言憂心。九月,宣徽使李紹宏建議和後梁和談,用天平軍(軍部在鄆州)換回衛州和黎陽,兩國以黃河為界。康延孝指出後梁計劃的弱點:分割了後梁的軍力,使得王彥章、張漢傑的軍隊尤其易受攻擊。他建議當後梁準備實行計劃時,李存勖分兵鐵騎五千和李嗣源會師鄆州,日夜兼程直取後梁沒有防守的都城大梁,不出十天天下可定。在樞密使郭崇韜贊同下,[11]李存勖壯康延孝之謀,同意了。[5][6][8][12][13]

當月,後梁開始發動進攻之際,李存勖渡過黃河,與李嗣源會師於鄆州。他們在中都對抗王彥章、張漢傑,敗俘二人。李存勖起初對直取大梁之舉猶豫了,大多數將領都勸他先奪取後梁沿岸諸鎮。但康延孝堅持最初攻打大梁的計劃,在李嗣源贊同下,李存勖同意了,直趨大梁。因段凝的四路出擊計劃,大梁沒有防禦,朱瑱為此震驚。後唐軍逼近,朱瑱絕望自殺,後梁亡。後梁所有領地投降後唐,為後唐所並。李存勖為嘉獎康延孝,授檢校太保,任為鄭州防禦使,賜姓李,改名紹琛(或誤作繼琛)。[8][14]次年二月,李存勖又任他為保義軍節度使[2][15]

參與滅前蜀

[編輯]

同光三年(925年)九月,李存勖對西南鄰國前蜀發起大舉進攻,以子魏王李繼岌為西川四面行營都統,為名義統帥,郭崇韜為東北面行營都招討制置等使,為實際統帥。任李紹琛為蕃漢馬步軍都排陳斬斫使兼馬步軍都指揮使。[16][17]十月,李紹琛和被任為西川管內招撫使的客省使李嚴率驍騎三千、步兵萬人為前鋒。[18]李紹琛在後梁龍德年間的從事趙瑩這時也在李紹琛手下,[19]李紹琛留他監修金天神祠。[20]領禁軍的宋彥筠也以所部隨李紹琛出征。[21]

李紹琛、李嚴率軍五千為先鋒,先驅閣道,或說降,或以軍隊威脅,大軍未及,所在都投降:李紹琛很快到故鎮,攻打前蜀的威武城,迫其投降;指揮使唐景思、吳鐸、王權思部下兵四百投降。其軍吏鄒彥禋、都指揮使李璠見城池危險剛出城,回來投降,李紹琛認為他們最初無降意,皆誅之。[22]掠威武城糧二十萬斛,縱蜀敗兵萬餘人,倍道奔秦州。郭崇韜令李嚴、李紹琛先馳書檄以諭前蜀鳳州節度使王承捷,得李紹琛捷報,麾兵大進,唐大軍到鳳州後王承捷果然以城降,唐得兵八千、軍儲四十萬。[5][23][24]李繼岌到故鎮時,李紹琛到長舉,興州都指揮使程奉璉率所部兵五百叛降,且先修好橋等待唐軍,興州刺史王承鑒棄城走,李紹琛攻取興州。前蜀以隨駕清道指揮使王宗勛王宗儼、兼侍中王宗昱並為招討使率步騎大軍三萬(《新五代史·李繼岌傳》作五千)反攻,與李紹琛遭遇,在三泉被李紹琛、李嚴以三千騎擊潰而逃,被斬首五千級。李紹琛晝夜兼行直趨利州,正在利州的前蜀皇帝王衍奔歸西川,斷吉柏津浮橋而去,[25]前蜀大將中書令、判六軍諸衛事王宗弼也棄城而逃。[18][26]昭武軍節度使(治利州)林思諤亦先棄城奔閬州。李紹琛修吉柏津浮橋,進軍綿州,蜀軍棄城時燒毀了倉庫民居,又斷了綿江上的橋梁。李紹琛認為需要儘快向前蜀都城成都進軍,不給王衍喘息和思考的餘地,故只帶騎兵乘馬渡河,渡河者才一千人,而淹死者也達千餘人。李紹琛進取漢州[16][27]三天後,後軍才跟上。[28]

此時,王宗弼有意投降後唐以自救。他在成都劫持王衍和前蜀宗室,與在漢州的李嚴聯絡,以王衍名義送牛酒提出投降:只要李司空(李嚴)來,就舉城納款。李嚴去成都查明投降將至,建議郭崇韜和李繼岌也前往。[23]李紹琛因而停在漢州八日等候李、郭。王宗弼也趕到,表達了投降之意。然後他們同去成都,王衍正式投降,前蜀亡。後唐控制其地。[24][27]

反叛及身亡

[編輯]

儘管李紹琛此戰有大功且官在以右廂馬步都虞候從征的邠寧節度使董璋之上,但郭崇韜與董璋關係更近,在安撫蜀地時多和董璋商議軍事。李紹琛不悅,幾次公然非難董璋,一次還威脅要尋事由以軍法殺董璋。董璋訴於郭崇韜,郭崇韜表董璋為東川節度使,解軍職(使得李紹琛無法以軍法為難董璋)。李紹琛以為憑自己立下的軍功應得東川節度使,進一步被激怒,去見郭崇韜,表面上推薦工部尚書任圜為東川節度使。郭崇韜怒答:「李紹琛反了嗎,敢違背我的節度?」李紹琛恐懼而退。[27]

但不久,郭崇韜本人也陷入李存勖及其妻劉皇后的深切懷疑之中,他們懷疑他將造反自據前蜀之地,儘管李存勖因沒有證據,猶豫著沒有對郭崇韜不利,劉皇后卻親自寫了教令,命李繼岌殺郭崇韜。李繼岌照辦了。李紹琛與以行營左廂馬步使從征的感化節度使毛璋責董璋:「公現在還能依靠誰!」董璋俯首哀求得免。隨後李存勖又處死郭崇韜的盟友河中節度使尚書令李繼麟(前名朱友謙)、皇弟保大節度使睦王李存乂。郭崇韜、李繼麟之死導致軍隊士氣低落,李紹琛雖然和郭崇韜不親近,也被震撼。而當李存勖殺李繼麟家人時,命董璋殺李繼麟之子、從征前蜀的武信軍節度使朱令德,而沒派李紹琛。當時李紹琛正率一萬二千人為班師回都城洛陽的李繼岌殿後,行經武連,聞訊愈發大驚,生了疑心。李紹琛的部下多有李繼麟舊部河中兵,河中將焦武等哀悼李繼麟,又因李繼麟被殺後部下如刺史史武等也多被殺,擔心自己也會死。他們勸李紹琛採取行動。董璋經過李紹琛的軍隊,不謁見。李紹琛更怒,決定反叛。當大軍到泥溪時,他到劍州,自稱西川節度使、三川制置等使、奉詔代替李存勖所任且已在成都的孟知祥,以八千勁兵回攻西川,[29]三天內就招到五萬蜀人。[27][30]

李繼岌聞訊,夜半命中使李廷安召已代郭崇韜領軍的任圜,哭著說:「紹琛負恩,非尚書不能制。」即署任圜為招討副使。李繼岌上表奏明康延孝作亂事,停駐利州,命任圜為副招討使攻李紹琛。董璋率兵二萬屯綿州,會合任圜討李紹琛。莊宗遣中使崔延琛去成都,崔延琛遇到李紹琛軍,騙他說:「吾奉詔召孟郎,公若緩兵,自當得蜀。」到了成都,勸孟知祥做戰守準備。孟知祥挖壕溝、立寨柵,被監軍焦彥賓說服,召董璋協力討李紹琛,[31]並派馬步都指揮使李仁罕、馬軍右驍銳第一指揮使李延厚、馬軍都指揮使潘仁嗣、牙軍指揮使李廷珪等會合任圜、董璋對抗李紹琛。[32][33]李紹琛輕敵,因為任圜是文官,尤其輕視任圜。但任圜卻用招討掌書記張礪之計,讓董璋率弱兵在前,交戰時故意退去,以伏兵打敗了追來的李紹琛,斬首數千,迫使他退回漢州防守。當時李存勖遭遇鄴都兵變卻不能平定,恐慌下連派中使內臣張漢賓等催促李繼岌班師,但因李紹琛據漢州,李繼岌中軍都隨任圜進軍討伐,李繼岌滯留利州不能東歸。[34]潘仁嗣連破李紹琛數寨。[35]漢州沒有城塹,只有樹木為柵,被任圜火燒。李紹琛戰任圜及都指揮使梁漢顒、一行馬步都虞候沈贇等於金雁橋,[36]被西川馬步軍都指揮使趙廷隱率兵所破,[37]與十餘騎奔綿竹,被趙廷隱都將何建崇追上擒獲。[25][29][38][39][40][41]任圜上奏擒獲康延孝。[30]康延孝部下都指揮使李肇侯弘實及數千兵都為孟知祥所得。[42][43]孟知祥親自去漢州犒軍,與任圜、董璋置酒高會,李紹琛也被押回漢州,孟知祥將他置於檻車中帶上酒席,問:「公已經做了節度使,平蜀又有大功,為什麼怕不能富貴,還把自己弄進了檻車,像鄧艾一樣,深可痛惜,誰能同情你!」親自倒酒給他喝。李紹琛答:「郭侍中佐命功第一,兵不血刃取兩川,卻無罪被族誅;像我李紹琛這樣的怎麼保全首級!所以不敢回朝。」李紹琛被交給李繼岌,李繼岌繼續班師。[27]李存勖正要親自東征變軍,伶官景進提出康延孝初平,王氏族黨不少,一旦東征可能生變,李存勖就派中使向延嗣帶詔書前去殺害王衍一行。[28]李存勖在不久後死於洛陽的興教門之變時,向延嗣繼續奉其命去李繼岌處,下令處死李紹琛。監軍李從襲已聞洛陽有變,故意留下李紹琛的性命,想抹殺任圜之功。任圜未決,張礪對他說:「此賊構亂導致班師延遲,且明公血戰擒賊,怎能違詔養禍,這是破檻放虎,自貽其咎啊。公若不決,我親自殺此賊。」任圜不得已,在鳳翔誅殺李紹琛。[44][45]複本名康延孝。明宗並以平康延孝之功加任圜為中書侍郎[46]

康延孝的部下將他的首級藏在懷裡,埋在昭應縣百姓陳暉家的地里。天成初年,康延孝的兒子把它挖出來帶走。[2]

注釋及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新五代史》卷四十四
  2. ^ 2.0 2.1 2.2 2.3 《舊五代史》卷七十四
  3. ^ 《舊五代史》卷九十七
  4. ^ 《新五代史》卷五十一
  5. ^ 5.0 5.1 5.2 《舊五代史》卷五十七
  6. ^ 6.0 6.1 《新五代史》卷二十四
  7. ^ 《新五代史》卷三
  8. ^ 8.0 8.1 8.2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二
  9. ^ 《舊五代史》卷十
  10. ^ s:對莊宗疏
  11. ^ s:對割鄆州和梁疏
  12. ^ 《舊五代史》卷二十九
  13. ^ 《舊五代史》卷七十三
  14. ^ 《舊五代史》卷三十
  15. ^ 《舊五代史》卷三十一
  16. ^ 16.0 16.1 《舊五代史》卷三十三
  17. ^ s:伐蜀制
  18. ^ 18.0 18.1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三
  19. ^ 《新五代史》卷五十六
  20. ^ 《舊五代史》卷八十九
  21. ^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三
  22. ^ 冊府元龜
  23. ^ 23.0 23.1 《舊五代史》卷七十
  24. ^ 24.0 24.1 《新五代史》卷二十六
  25. ^ 25.0 25.1 《新五代史》卷一十四
  26. ^ 《舊五代史》卷五十一
  27. ^ 27.0 27.1 27.2 27.3 27.4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四
  28. ^ 28.0 28.1 十國春秋》卷三十七前蜀後主本紀
  29. ^ 29.0 29.1 《舊五代史》卷六十七
  30. ^ 30.0 30.1 《舊五代史》卷三十四
  31. ^ 《九國志·焦彥賓傳》
  32. ^ 《九國志·李延厚傳》
  33. ^ 《九國志·李廷珪傳》
  34. ^ 王氏見聞錄
  35. ^ 《九國志·潘仁嗣傳》
  36. ^ 《新五代史》卷三十三
  37. ^ 《新五代史》卷二十八
  38. ^ 《舊五代史》卷九十五
  39. ^ 《九國志·趙廷隱傳》
  40. ^ 全唐文
  41. ^ 李昊《創築羊馬城記》
  42. ^ 《新五代史》卷六十四
  43. ^ 《十國春秋》卷五十一李肇傳
  44. ^ 《舊五代史》卷九十八
  45.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五
  46. ^ s:授鄭珏任圜中書侍郎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