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弗里德里希·貝吉烏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弗里德里希·貝吉烏斯193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Friedrich Karl Rudolf Bergius
出生(1884-10-11)1884年10月11日
德意志帝國西里西亞省布雷斯勞
逝世1949年3月30日(1949歲—03—30)(64歲)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
國籍德國
母校布雷斯勞大學,
萊比錫大學
知名於Bergius process
獎項諾貝爾化學獎 (1931)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化學
機構漢諾瓦萊布尼茲大學
博士導師理察·阿貝格,
Arthur Rudolf Hantzsch
1931 年,貝吉烏斯與妻子在斯德哥爾摩

弗里德里希·卡爾·魯道夫·貝吉烏斯(德語:Friedrich Karl Rudolf Bergius,1884年10月11日—1949年3月30日)生於布雷斯勞(今波蘭弗羅茨瓦夫)逝於阿根廷德國化學家。他的著名貢獻是以貝吉烏斯法生產合成燃料。在二戰期間與IG法本公司(德語:I.G. Farben AG)合作之後,他的公民身份在戰後受到質疑,導致他最終逃往阿根廷,在那裡他擔任工業部顧問[1][2]

貝吉烏斯出生在德意志帝國普魯士王國西里西亞省布雷斯勞市(現波蘭的弗羅茨瓦夫市)附近。

1931年,他與卡爾·博施(Carl Bosch)共同榮獲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發明的化學高壓方法發展作出貢獻。

學術生涯

[編輯]

在學習化學之前,貝吉烏斯被送到米爾海姆的弗里德里希·威廉士鋼鐵廠工作了6個月。 他的研究於1903年在布雷斯勞大學開始,僅用了4年的時間就在1907年在萊比錫大學獲得化學博士學位。他關於硫酸作為溶劑的論文由Arthur Rudolf Hantzsch指導[來源請求]。1909年,貝吉烏斯在卡爾斯魯厄大學弗里茨·哈伯 (Fritz Haber) 和卡爾·博世一起工作了一個學期,以開發哈伯-博施法(Haber-Bosch process) 工藝。 同年,他受邀與 Max Bodenstein 一起在漢諾威萊布尼茨大學工作,後者開發了化學動力學的概念並擔任教授。

工作

[編輯]

煤制合成燃料

[編輯]

在他任職期間,開發了含碳基質的高壓和高溫化學技術,並於1913年獲得了貝吉烏斯法工藝的專利。在該工藝中,用作合成燃料的液態是通過褐煤生產。 他在眾所周知的費托合成 (Fischer-Tropsch process)工藝之前已經開發了該工藝。Theodor Goldschmidt 於1914年邀請他在他的公司Th. Goldschmidt AG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19年才開始生產,當時對燃料的需求已經下降。因為技術問題、通貨膨脹、以及弗朗茲·費歇爾(Franz Joseph Emil Fischer)在親自演示該過程後轉為支持的不斷批評使進展緩慢,貝吉烏斯將他的專利賣給了卡爾·博世(Carl Bosch)從事這項工作的巴斯夫公司。 在二戰之前,幾家工廠已經被建成,年產能為400萬噸合成燃料

木材製糖

[編輯]

水解木材以生產工業用糖對貝吉烏斯來說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搬到海德堡後,他開始改進工藝並計劃進行工業規模生產。 高昂的成本和技術問題幾乎導致他破產。 1931 年,一名法警跟隨貝吉烏斯前往斯德哥爾摩,以從他的諾貝爾化學獎中獲得資金。

二戰前的自給自足運動(Autarky)推動了這一進程,並且幾家工廠已經被建造。 貝吉烏斯搬到了柏林,在那裡他只勉強參與了開發工作。 當他在奧地利巴德加施泰因時,他的實驗室和他的房子被空襲摧毀。 在餘下的戰爭期間,他留在了奧地利

國際交往

[編輯]

戰後,由於他與IG法本公司的合作,他的公民身份受到質疑,導致他離開德國,前往義大利,土耳其 ,瑞士和西班牙擔任顧問。他移民到阿根廷,在那裡他擔任工業部的顧問。他於1949年3月30日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去世,被安葬在La Chacarita公墓。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New Scientist", Vol. 104, No. 1426. 18 October 1984. ISSN 0262-4079.
  2. ^ "After the Reich: The Brutal History of the Allied Occupation", Giles MacDonogh. Public Affairs, 2009. p. 294. ISBN 0-465-00338-9, ISBN 978-0-465-003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