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馬倫貝格病毒
外觀
施馬倫貝格病毒(Schmallenberg virus)最早是在2011年11月,在德國北萊茵的施馬倫貝格中發病的乳牛身上發現。繼德國之後,在2012年的2月,陸續在荷蘭、比利時、英國、法國也陸續發現此病毒。[1]
生化特性
[編輯]施馬倫貝格病毒是具封套,負向單股的RNA病毒,屬崩芽病毒科(Bunyaviridae family),正崩芽病毒屬(Orthobunyavirus genus)。其生化特性與赤羽病病毒(Akabane)、Shamonda、Aino病毒相近而同隸屬於Simbu血清群。[2]
物理化學抗性
[編輯]此病毒可在50-60℃下30分鐘可去活性,一般的脂溶性消毒劑即可將之消滅,例如酒精、福馬林、漂白水、戊二醛等等。並且病毒顆粒在離開宿主或病媒後,也無法在外界環境中存活。[2]
流行病學
[編輯]宿主
[編輯]經由病毒分離的方式,目前已確認牛、綿羊、山羊、野牛為其宿主。目前並無證據顯示人類會受到感染。[2] 另外紅鹿、獐鹿、羊駝、摩弗倫羊則僅經由血清學發現病毒曾感染過的跡象。[2] [3]
傳播方式
[編輯]藉由蠓("Culicoides spp.")及蚊("Culicoidae spp.")等吸血節肢動物傳染。 感染的母畜則經由胎盤將病毒傳染給胎兒。
症狀
[編輯]在感染試驗中,牛及綿羊會在1-4天的潛伏期後出現發熱以及病毒血症,感染動物的病毒血症可持續1-5天左右。 受感染的成年反芻動物可能呈不顯性感染,在病媒較活躍的季節則較容易呈現急性的症狀如:
- 發熱高於40°C
- 全身虛弱
- 厭食
- 泌乳減少
- 下痢
上述症狀多半可在數天內痊癒,通常整個畜群在2-3週的流行過後就不會再有動物出現症狀。 懷孕的牛羊感染施馬倫貝格病毒可造成畸胎及死產,主要的異常包括:
- 關節攣縮(與赤羽病引起的胎兒異常相似)
- 水腦
- 下頷過短
- 關節硬固
- 斜頸
- 脊椎側彎
參考文獻
[編輯]- ^ OIE scientists review knowledge on Schmallenberg viru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世界動物衛生組織
- ^ 2.0 2.1 2.2 2.3 施馬倫貝格病毒概要說明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世界動物衛生組織。
- ^ 施馬倫貝格病毒[永久失效連結],防檢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