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防禦計畫
「星戰計畫」的各地常用名稱 | |
---|---|
中國大陸 | 星球大戰計劃 |
臺灣 | 星戰計畫 |
港澳 | 星球大戰計劃 |
戰略防禦倡議,亦稱星際大戰(StarWars),正式名稱為戰略防衛先制(英語: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亦稱:Star Wars Program,簡稱:SDI),是美國在1980年代研議的一個軍事戰略計劃,目標為建造太空中的雷射裝置來作為反彈道飛彈系統,使敵人的核彈在進入大氣層前受到摧毀。該計畫源自美國總統隆納·雷根在冷戰後期(1983年3月23日)的一次著名演說。其核心內容是:以各種手段攻擊敵方的外太空的洲際戰略飛彈和外太空太空載具,以防止敵對國家對美國及其盟國發動的核打擊。其技術手段包括在外太空和地面部署高能定向武器(如微波、鐳射、高能粒子束、電磁動能武器等)或常規打擊武器,在敵方戰略飛彈來襲的各個階段進行多層次的攔截。該計畫的著眼點在於當蘇聯發動大規模核武攻擊時,相當數目的美國飛彈能夠存活下來。冷戰結束後則再度修正該計畫,試圖在美國受到少數核武攻擊時保障領土安全。[1]美國的許多盟國,包括英國、義大利、西德、以色列、日本等,也在美國的要求下不同程度地參與了這項計畫。
背景
[編輯]星戰計畫的推出背景是在冷戰後期,由於蘇聯擁有比美國更強大的核攻擊力量,美國害怕「核平衡」的形勢被打破,有需要建立有效的反飛彈系統,來保證其戰略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和可靠的威懾能力,維持其核優勢。
內容
[編輯]計畫由「洲際彈道飛彈防禦計畫」和「反衛星計畫」兩部分組成。
其預算高達1萬多億美元。攔截系統由天基偵察衛星、天基反飛彈衛星組成第一道防線,用常規彈頭或定向武器攻擊在發射和穿越大氣層階段的戰略飛彈;由陸基或艦載鐳射武器摧毀穿出大氣層的分離彈頭;由天基定向武器、電磁動能武器或陸基或艦載鐳射武器攻擊在再入大氣層前階段飛行的核彈頭;用反彈道飛彈、動能武器、粒子束等武器摧毀重返大氣層後的「漏網之魚」。經過上述4道防線,可以確保對來襲彈道飛彈有極高摧毀率。同時在核戰爭發生時,以反衛星武器摧毀敵方的軍用衛星,打擊削弱敵方的監視、預警、通信、導航能力。
經過
[編輯]美國總統隆納·雷根在冷戰後期(1983年3月23日)發表了一次著名演說。星戰計畫發表後,1984年,戰略防禦計畫組織 (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 Organization, SDIO) 成立,由曾任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太空梭計畫總監的詹姆士·亞伯拉罕森將軍 (General James Alan Abrahamson) 任首任局長,以統籌整個計畫。
1985年1月4日由美國政府立項開發,定名為:反彈道飛彈防禦系統的戰略防禦計畫,原計畫於1994年開始部署。
後續
[編輯]由於系統計畫的費用昂貴和技術難度大,許多計畫中的項目,如著名的「X-30」,「X-33」等最終無限期延長甚至終止。加上蘇聯於1991年解體,美國在已經花費了近千億美元的費用後,於20世紀90年代宣布中止「星戰計畫」相關資源縮編改組為彈道飛彈防禦組織(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 Organization),之後2002年又再次改為飛彈防禦局(Missile Defense Agency)。
評論
[編輯]隨著美國中央情報局冷戰密件曝光,該計畫被認為是一場徹底的騙局,有人認為星戰計畫只是美國政府為了拖垮蘇聯而採取的一種宣傳手段而已。[2]但五角大樓聲稱,計劃之所以沒實施,是因為存在技術缺陷,而非外界所說的騙局。
不論實際是否為一場騙局,SDI計畫的成果與實驗的裝置仍然發揮著作用。如美國白沙實驗場,研究「光束飛船」(用鐳射代替化學燃料)的鐳射仍然是來源於星戰計畫中所使用的儀器。美國現有的洲際彈道飛彈預警與攔截系統仍然基於SDI的成果。
雖然該計畫的物質成果有限,但在1980年代時確實產生了外交效果,蘇聯高層為美國計畫的龐大與先進性而恐慌,因為他們「雖不知道美國人辦不辦得到,卻很清楚自己一定做不到」;由於認識到自身國力難以加碼新一輪的太空軍備競賽,蘇聯開始嘗試與美國進行限武談判以求緩和局勢。
相關條目
[編輯]- 飛彈防禦(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BMD)
- 戰區飛彈防禦系統(Theater Missile Defense;TMD)
- 國家飛彈防禦系統(National Missile Defense;NMD)
- 彈道飛彈防禦組織(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 Organization;BMDO)
飛彈階段 | 上升段 | 中段 | 下降段 |
計畫 | 戰區飛彈防禦系統(TMD) | 星戰計畫→ 國家飛彈防禦系統(NMD) →陸基中段防禦系統 |
戰術飛彈防禦 |
內容 | 1993年提出一種抵近前沿部署於潛在敵國的上升段偵測與攔截系統,防衛目標為速度約3公里/秒的目標。[3] | 已經飛出大氣層外目標速度約7公里/秒的洲際飛彈,中段攔截計畫美國有較長時間研製,最初提出的星戰計畫未能實行,現狀演變為依賴地面雷達與海面神盾系統導引發射的攔截彈。 | 防衛目標為短程戰術飛彈或是已經逼近目標下降中的洲際飛彈,美國以愛國者飛彈作為最後工具。 |
現有工具 | 薩德系統(THAAD) | 陸基攔截彈 標準三型飛彈 |
愛國者飛彈 |
參考資料
[編輯]- ^ 楊永明,《國際關係》(台北:前程出版,2010年6月),p203。
- ^ 中情局冷战密件曝光 “星球大战”计划是骗局. [2010-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5).
- ^ 美國飛彈防禦系統有用嗎?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