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曾毓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曾毓雋(1875年8月5日—1967年11月14日)[1],譜名以烺,字雲霈福建省福州府閩侯縣人,清末中華民國的政治人物。

生平

[編輯]

1894年(光緒二十年)他中甲午科舉人。清朝他以捐官歷任文安大城良鄉宛平肥鄉各地方知縣官職,保升候補知府、候補道員、郵傳部參事、調充五路鐵道局書記。後由江北提督段祺瑞聘掌書記。辛亥革命爆發後,他曾參與段祺瑞等要求共和第一電

中華民國成立後,他歷任北京政府交通部各職,1914年(民國3年)他任陸軍部軍需處處長、張家口鹽務稽核所經理。1916年(民國5年),他任國務院秘書、京漢鐵路局長。翌年7月,他隨從段祺瑞討伐張勳,任討逆軍總司令部軍需處長。曽毓雋當時被視爲皖系軍閥交通系政治家。

1918年(民國7年),他任參議院議員。同年10月,他任交通部次長兼鉄路總辦。翌年,他任川粵漢鉄路督辦。同年6月,錢能訓內閣五四運動而辭任,他繼曹汝霖後任代理交通總長。同年12月,他被任命為第一次靳雲鵬內閣的交通總長。

1920年(民國9年)7月直皖戰爭中,皖系敗北,曽毓雋被通緝,先逃入北京東交民巷的日本兵營,旋從日本兵營潛逃至天津租界。1924年(民國13年)11月,段祺瑞臨時執政復權,曽毓雋作爲幕僚也一起復權。翌年,其妹曾毓瑞(字花日)被國民軍逮捕、拘禁,他本人逃脫。國民政府北伐結束後,曽毓雋被國民政府通緝。

1938年(民國27年)南京中華民國維新政府誘其出山任職,被他拒絕,此後曽毓雋流亡香港。同年6月,他到了重慶,此後他任國民政府賑濟委員會委員直到1941年(民國30年)5月。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寓居北京。他手頭有自己的109畝的產業——金魚池,但很快因繳不起地產稅而於1953年將該池賣與北京市人民政府。1956年應當時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章士釗之約,他加入中央文史研究館為館員,月薪人民幣88元。[2]後長期寄居其獨女曾和清、女婿黃大馥的天津寓所直至1967年去世。

1967年11月他病逝於天津河西區廣東路榮華里(Mimosa Court,舊稱美國軍官大院,已於20世紀末拆除)25號樓下。享年92嵗(虛歲93歲)。

家庭

[編輯]
  • 高祖父:曾暉春
  • 曾祖父:曾元炳
  • 祖父:曾兆鰲
  • 父:曾宗誠
  • 伯父(曾宗誠兄):曾宗彥,曾任清朝江南道監察御史
  • 胞弟:曾以鼎抗日戰爭期間任海軍第二艦隊司令,抗戰勝利後任海軍參謀長,不久隨海軍部長陳紹寬一起下台。1949年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部研究委員會主任,直至1957年在北京病逝。
    • 侄子(曾以鼎獨子):曾克京,1940年代畢業於西南聯大電機系,兼祧其伯父曾毓雋。
  • 獨女:曾和清
    • 女婿:黃大馥(字君恆)
    • 外孫(曾和清子):黃以榦,1953年畢業於天津大學機械系內燃機專業,1983年由原國家經委派赴義大利IRI集團各廠在職進修半年,1988年由北京軸承研究所派赴奧地利、美國進修、考察。1993年於北京軸承研究所退休。自號:失端雲後二硯軒 主人;歸松禪前四屏齋 居士。[3]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曾以鼎兄弟生卒年及其他,福州晚報,2002-8-27[永久失效連結]記其生卒年為1875年8月5日、1967年11月14日。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 増訂版』第2089頁記其生年為1865年;Who's Who in China 3rd ed., p.747記其生年為1879年;皆誤。
  2. ^ 张丁,打开尘封家书 品味春节浓情,中国档案报2010年2月8日第四版. [2011年11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1月30日). 
  3. ^ 家書抵萬金,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年,第155-162頁.
  • 徐友春主編. 民国人物大辞典 増訂版.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202-03014-1. 
  • 劉壽林 編. 民国職官年表. 中華書局. 1995. ISBN 7-101-01320-1. 
  • 憶語隨筆,載 文史資料選輯 第25輯(總125),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98-115頁
  • 憶語隨筆,載 文史資料選輯 第41輯 (內部發行) 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1963年,第20-32頁。
  • 宦海浮沉錄 近代史資料 總68號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第19-56頁
  中國北京政府
前任:
曹汝霖
交通總長
1919年6月 - 1920年7月
(1919年12月代理)
繼任:
田文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