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漢族對周邊民族服飾的影響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歷史上漢族對周邊地區服飾的影響深遠,周邊地區的民族、包括許多其他儒家文化圈漢文化圈)國家通過效仿華夏禮儀制度借鑑了漢人服飾的某些特徵,用于吉凶賓軍嘉五禮。此外,華夏賓禮也規定四夷之君必須穿本國服飾朝見中國天子,謂「蕃主服其國服」。[1]漢唐藩屬體制中,周邊民族首領存在著定期朝見皇帝的所謂「朝集」制度。無論是外國君主及其使者或者臣子朝謁中國天子,接受官職,貢獻方物,還是中國天子宴請外國君主,外國君主都要穿國服奉禮。國服制度促使了周邊民族形成自己的民族服飾。比如,契丹太宗入晉,接觸到中原衣冠制度,北歸後,參照中原服制制定了本朝國服與漢服制度[2]

日本及和服

[編輯]

在漢人服飾傳入日本之前,日本人仍穿著簡單的土著服裝,或爲套頭裝,或爲對襟裝。直到古墳時代後期,受中原和朝鮮半島服飾的影響,豪族服飾出現了左衽的傾向。進入飛鳥時代推古天皇十一年十二月,宮廷開始仿照中原隋朝的服飾制度,制定了自己的冠服和朝服制度,東亞大陸的服飾制式對日本的影響走向系統化[3]

琉球及琉服

[編輯]

琉球人與日本和族同源,同時也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因此衣冠與明代漢人服飾、江戶時代和服一脈相承,稱爲琉裝。琉球國於16世紀時確立了階級制度和相應的服飾制度。

朝鮮半島及韓服

[編輯]

韓國稱韓服(韓語:한복/韓服),古時及北朝鮮稱朝鮮服韓語:조선옷朝鮮옷)。古朝鮮半島平民多穿白衣,只有貴族才能穿帶花紋的綾羅綢緞。朝鮮三國時代末期,人將漢人服飾帶到朝鮮半島,那裡的貴族才開始穿著襦、裙、袍、褲,其新羅國服飾與唐人相同。在李氏朝鮮時期,其服飾深受明朝初期衣冠制式的影響,誕生了如今赤古里裙、襖裙、周衣等樣式。

近現代韓服改良了部分細節,如:女性的赤古里裙上衣極短,下裙的位置提高;男性的腰帶位置也有提高;男性長袍的衣長稍有減短,至小腿位置;繫帶位置靠中;護領普遍較寬。

越南及越服

[編輯]

歷史上,秦朝統一百越,越南領土歸服中國,但由於和中原距離較遠,中原帝國的控制力有限,故越南和中原帝國分分合合,直到宋朝時越南丁朝皇帝被冊封爲交趾郡王,首次從中國領土變為中國的藩屬國。此時的越南已經受到漢族文化極深的染化,歷代正統服制多因襲或模仿中原漢族王朝的樣式。越南屬明時期,於明朝的統治下被迫「束髮易服」[4],被明朝征剿過後倖存的土著都掌人亦被強迫「更名易服」,以及更改有都掌特色的地名,消除都掌文化[5]後黎朝時期,越南朝廷曾頒文禁止清朝風俗流入越南。阮朝建立後,一方面對大清稱臣,一方面對朝服、官服、禮服等正式服飾做出了明確規定,官服主要參酌大明制度,此時代的服飾與中原宗藩裝束十分相似。阮朝又影響了眞臘等其藩屬國的衣冠制度[6]

鮮卑人及漢化政策

[編輯]

北魏王朝原是由鮮卑族成立,孝文帝繼位時只有五歲,由祖母馮太后主持政事他遷都洛陽,發起漢化改革,禁穿胡服,改穿漢服;禁說鮮卑語,改說漢語;改胡姓為漢姓。[7]「魏太子恂不好學,體素肥大,苦河南地熱,常思北歸。魏主賜之衣冠,恂常私著胡服。」[8]拓跋力微的長子拓跋沙漠汗在中原期間,受到漢文化的薰陶,歸北時,因穿著漢人的服飾,又援彈飛丸,射落飛鳥,結果引起鮮卑部落各首領的疑忌與恐慌:「太子風彩被服,同於南夏,兼奇術絕世,若繼國統,變易舊俗,吾等必不得志,不若在國諸子,習本淳樸。」[9]太武帝拓跋燾曾因為賀狄干「言語衣服類中國,以為慕而習之,故忿焉,既而殺之」。[10]孝文帝衝破重重阻力推行「用夏變夷」的服飾改革後,至西魏又大肆復舊。

女真及滿族服飾

[編輯]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學者丁超指出馬甲就是由明代罩甲演變而成,並認為建州女真朝鮮人記載的「雜亂無章」走向「貴賤有別」的過程當中受到了漢族服飾很大影響。明代初期禁止民人穿著「馬褂的先祖」對襟衣和罩甲等服飾:「禁官民步卒人等服對襟衣,唯騎士許服……其不應服而服者罪之」,但後來由於禁令漸漸廢弛而逐漸走入民間,這一世俗化和普及化的過程,被認為會對關外的滿洲有所影響,由於滿洲的崛起有賴於騎射之利,而對襟衣之類又便於騎射。在此情形下,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滿洲被指理所當然地大量借鑒了明代的冠服制度[11][12]

公元1129年,金朝政權下令禁民漢服,又令髡髮,不如式者殺之。後來海陵王首先寬鬆了政策:「詔河南民,衣冠許從其便」,最後結果反而是女真人的服飾漢化。

契丹及其服飾文化

[編輯]

契丹族習慣著長袍左衽,圓領窄袖,疙瘩紐襻,褲腳放靴筒內,有髡髮的習俗[13]。有研究指出,達斡爾族的祖先是契丹人的一支,其很多風俗和契丹人相同,曾使用契丹文,服飾也仍和契丹人一樣左衽[14]。在建立遼國後,採取官分南北的政策[15]。南官管理漢人,採取漢制,故官服也沿襲「漢服」;北官管理契丹人,採取契丹國制,故官服因襲契丹族「髡髮左衽」的風格,稱爲「國服」[16];又,凡三品以上官員行大禮時一律用漢服[17]。常服和官服同,皇帝和漢官著漢服,皇后和契丹官著契丹服[16]

隨著胡漢文化的交流,遼國初期時契丹人就出現了「長袍右衽、衣裳分制、婦女下衣著裙子」的漢服制式,在遼國中後期更甚,胡漢混裝的現象頗為明顯,契丹人著漢服,漢人著契丹服的狀況頗為普遍[18][19]

蒙古人及蒙古袍

[編輯]

室韋最初披髮左衽,衣服與契丹類似。[20][21]但其是否為蒙古人的來源不明,蒙古建國後的服飾本身就是右衽和方領。[22]忽必烈統一中國後受漢文化影響後產生了辮線襖和質孫服,部分延用了前代服裝。[23]

元朝前後蒙古袍受漢制服裝影響產生了質孫服,質孫服又反作用於漢服,使產生了曳撒ㄧㄝˋ ㄙㄚˋ制式,「曳撒」的名字即來自於「質孫」。蒙古退回漠北之後的服裝演化不明,清朝以降可能對滿族服飾產生了影響,除了厄魯特以外,當今常見的蒙古袍布里亞特到內蒙古均大同小異,大部分地區仍然能見到交領右衽的傳統服飾。[24]

臺灣原住民

[編輯]

漢服隨古代漢族移民傳入台灣,台灣各族原住民均有其民族服飾,與漢服並無關連,不過被漢化的原住民亦可能穿著漢服,而一些原住民的早期服裝也看到類似漢服的交領右衽樣式。早期台灣漢族服飾由於明鄭政權的建立而主要遵循明朝儀制。1650年代後,滿清政權開始嘗試與明鄭談判,從鄭成功以至鄭經,服制問題始終是明鄭與滿清雙方談判時所重視的條件之一。[25]

一些臺灣原住民如布農族人在清初至日治期間與漢族人有經濟上的來往,部分部落的布農族人在與漢族人彼此交易中,獲得了漢族人的衣飾,也穿起了漢服。自從接觸了漢族文化之後,逐漸形成男穿長衫女穿,日本人鈴木作太郎在1932年的著作裡指出,布農族人的穿著和泰雅族人同樣是麻織布上衣,只是婦女後來仿漢人穿著綿衣衫褲。可見在日治時代,部分部落的布農族已經大量穿著漢服,與傳統族服正為穿用[26]

其他民族

[編輯]

布依族侗族哈尼族黎族苗族瑤族彝族羌族達斡爾族畲族等等周邊少數民族的服飾共同特點是如今仍是或曾經是交領、左衽,歷史上部分受到漢族影響出現了右衽,如壯族的服飾也可以右衽,但交領左衽仍占多數。[來源請求]

門巴族不丹族等族群深受藏族文化和漢文化影響,現在仍是交領右衽。[來源請求]

藏人及藏袍

[編輯]

漢族和藏族同源於漢藏先民,同樣具有交領的衣著特點。歷史上漢藏文化又有著長期交流,藏人的藏袍深受漢服的影響,很早就出現了右衽、繫帶的特點。但為了方便勞動,通常將衣長改短;為了避寒,又將袖長增長。[來源請求]

唐代時,敦煌一度被吐蕃占領,當地漢人被迫從「夷俗」,只有祭祖時才穿上漢人服飾,「遺衣整巾潛淚垂,誓心密定歸分記」,設法回歸唐朝[27]。吐蕃漢人沿襲漢服保持民族氣節和習俗,保持和唐朝的聯繫[28]

參考

[編輯]

參考來源

[編輯]
  1. ^ 《大唐開元禮·賓禮》
  2. ^ 彭林,宋德金,唐贊功,1994,《中華文明史:遼宋夏金》,河北教育出版社
  3. ^ 隋書·倭國傳》:「其服飾男子,衣裙襦,其袖微小,履如履形,漆其上之於腳……至隋其王始制冠,以錦綵為之以金銀鏤花為飾」
  4. ^ [越南]陳重金《越南通史》,商務印書館
  5. ^ (明)諸葛元聲《兩朝平攘錄》,卷二.都掌:「凡新拘留被擄民婦,各蒙親屬認領還家。至於降蠻老幼婦女數千餘人,各變姓名,易冠服,配去遠方衛所安置。於是九絲一空,都蠻盡平」
  6. ^ 《大南實錄·正編·第一紀·卷五十四·嘉隆十五年七月條》:初藩王匿縝既受冠服、藩僚見而美之、皆願改從我國服色、嘉定城臣為之請。……自此臘人衣服器用多慕漢風、蠻俗漸改革矣。
  7. ^ 《魏書‧高祖紀下》云:「太和十八年……革衣服之制。」
  8. ^ 《資治通鑑·齊記六》
  9. ^ 魏收《魏書·序紀》,中華書局,1974 年。
  10. ^ 魏收,《魏書·賀狄干傳》,中華書局,1974 年。
  11. ^ 丁超《清代黃馬褂源流考》,〈清史研究〉.2011年5月第2期,第127-133頁
  12. ^ 《中國現代學術經典.章太炎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16頁
  13. ^ 《契丹國志·兵馬制度》:「又有渤海首領大舍利高模漢兵,步騎萬餘人,並髡髮左衽,竊為契丹之飾。 」
  14. ^ 达斡尔族服饰尚左衽, 內蒙古日報, [2018-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1) 
  15. ^ 遼史·百官志》:「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
  16. ^ 16.0 16.1 《遼史》:「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后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
  17. ^ 遼金元服飾特點
  18. ^ 霍宇紅, 論契丹族与汉族服饰文化的融合, 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 
  19. ^ 《大遼王朝: 青牛、白馬、黑契丹》,作者:劉學銚
  20. ^ 《舊唐書·室韋傳》載:「畜宜犬豕,豢養而噉之,其皮用以為韋,男子女人通以為服。被髮左衽。」
  21. ^ 《契丹國志》卷26載:「(室韋)蓋契丹之類,其南者為契丹,在北者號為室韋……夏則城居,冬逐水草,有南室韋、北室韋。其俗,丈夫皆盤發,衣服與契丹同。」
  22. ^ 《黑韃事略》明確記載:"其服,右衽而方領,舊以氈革,新以擰絲金線,色以紅紫鉗綠,紋以日月龍鳳,無貴賤等差。"徐霆注云:"腰間密密打作細摺,不計其數,若深衣止十二幅,韃人摺多爾。又用紅紫帛捻成線橫在腰上,謂之腰線,蓋欲馬上腰圍,緊束突出,采艷好看"
  23. ^ 《元史》「元初立國,庶事草創,冠服車輿,並從舊俗。世祖混一天下,近取金、宋,遠法漢、唐。」
  24. ^ 蒙古族服饰分类介绍. 故宮歷史網. [2022-03-17]. 
  25. ^ 劉家駒. 清史拼圖. 台北: 遠流出版社. 2003: 頁35–58. ISBN 957-32-4824-7. 
  26. ^ 田哲益《玉山的守護者: 布農族》,五南圖書,第216-217頁
  27. ^ 《唐書》第216卷下
  28. ^ 翟理斯,《東方和非洲研究學院通報》第7卷第5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