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波巴/奇奇效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實驗所用的圖形:大多數人會認為左邊的圖形是kiki,右邊的圖形是bouba。

Bouba/Kiki效應是一種語言學現象,涉及到語言和其他感覺之間的聯繫。當被問及何為bouba,何為kiki時,有90%以上的受試者會認為較圓滑的形狀是bouba,而有尖角的形狀是kiki。

此效應首先由德國心理學家沃爾夫岡·苛勒於1929年發現。[1]當時他在特內里費島(主要語言是西班牙語)做了類似的實驗,使用了類似的形狀並詢問何為 "takete",何為 "baluba" (1947年版本為「maluma」)。實驗結果顯示偏好將作為圓滑形狀作為baluba,尖角形狀作為takete。[2]

2001年,維萊亞努爾·拉馬錢德蘭和Edward Hubbard對美國大學生和說泰米爾語的印度人重複了苛勒的實驗。這次可選擇的單詞改為「kiki」和「bouba」。兩組的實驗結果相似,95%至98%的人選擇圓滑圖形為「bouba」,尖角圖形為「kiki」。[3]Daphne Maurer等人的研究顯示2.5歲的兒童(尚未達到識字年齡)也可發生此效應。[4]

當使用已知的名字與圖片配對時,這個效應也會出現。這意味著即使受測者對語言刺激有一定的熟悉,這個現象也不會消失。一項研究顯示人們會將「Molly」之類的名字與圓滑的形狀配對,將「Kate」之類的名字與尖角的形狀配對。另外人們也會將不同的人格特質與兩組名字聯繫起來(比如將隨和的性格聯繫到更為「圓滑」的名字,將果決的性格聯繫到更為「尖銳」的名字)。這暗示了一些抽象概念可能對這個效應的影響。[5]

註釋

[編輯]
  1. ^ Köhler, W. Gestalt Psychology.. New York: Liveright. 1929. 
  2. ^ Köhler, W. Gestalt Psychology, 2nd Ed.. New York: Liveright. 1947. 
  3. ^ Ramachandran, VS & Hubbard, EM. Synaesthesia: A window into perception, thought and language (PDF).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2001b, 8 (12): 3–34 [2013-04-0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1-08-13). 
  4. ^ Maurer D, Pathman T & Mondloch CJ. The shape of boubas: Sound-shape correspondences in toddlers and adults (PDF). Developmental Science. 2006, 9 (3): 316–322. PMID 16669803. doi:10.1111/j.1467-7687.2006.00495.x.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7-23). 
  5. ^ Sidhu, David M.; Pexman, Penny M. What’s in a Name? Sound Symbolism and Gender in First Names. PLOS ONE. 2015-05-27, 10 (5): e0126809 [2022-01-07]. ISSN 1932-6203. PMC 4446333可免費查閱. PMID 26016856. doi:10.1371/journal.pone.0126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