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灘簧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灘簧清朝時流行於地區的一種藝術形式,依時間為序,可分為前灘和後灘。

歷史與影響

[編輯]

據考證,灘簧起於清乾隆年間,最初采坐唱形式,即許多藝人圍坐在舞台周圍,以各自樂器演繹各自角色。最初的灘簧受崑曲的影響較大,基本沿用崑曲唱腔,詞白又比崑曲通俗,稱為「前灘」。後期則以民歌小調為主,風格顯滑稽風趣,稱為「後灘」。至清末初,以舞台為基礎的戲曲藝術開始興起,各地灘簧相繼改為化妝登台演出,角色增多,曲調、音樂等逐步規程化,從而形成了灘簧腔系的各地方劇種。

灘簧在江南地區影響巨大,滬劇錫劇甬劇越劇評彈姚劇蘇劇海門山歌等皆由其影響發展而來。

如今,人還將錫劇稱作灘簧;上海人則將蘇州灘簧(蘇灘)稱作灘簧,將滬劇稱作本地灘簧(本灘),將甬劇稱作寧波灘簧

不過可惜的是,灘簧(即蘇州灘簧)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嚴重摧殘,現已失傳,只在滑稽戲蘇劇中有零星保留。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