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西里·貝科夫
此條目翻譯品質稍有不足。 (2023年12月13日) |
瓦西里·弗拉基米羅維奇·貝科夫(白俄羅斯語:Васіль Уладзіміравіч Быкаў,羅馬化:Vasil Uladzimiravich Bykaw;俄語:Василь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Быков,羅馬化:Vasil Vladimirovich Bykov;1924年6月19日—2003年6月22日),白俄羅斯作家和社會活動家,蘇德戰爭軍官。貝科夫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中篇小說,這些中篇小說描寫的都是德蘇戰爭時期的事情,在這些小說裡面,作家展現的是人在生命中最戲劇的時刻所作出的道德選擇。
生平
[編輯]1924年6月19日出生在名叫貝奇基(Ушачский район Витебской области)的農村,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從小就喜歡畫畫,直到8年級都在叫古布利奇的農村上學,後來到Витебское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е училище(地方藝術學院)的雕塑系學習,但因後來取消了助學金而輟學,之後直到1941年5月都在函授部學習,1941年6月作為校外學生通過10年級的考試。戰爭讓他到了烏克蘭,在那裡他參加了國防工作。在軍隊撤退到白城時,因為脫離大部隊被逮捕,差點被誤認為德軍間諜而被槍殺。貝科夫在部隊工程營戰鬥。1941年—1942年住在Аткарск саратовской области的Салтыковка車站,並在鐵道學校學習。
1942年步兵學院畢業後應徵入伍。1943年被授予少尉。參加了保衛克里維里赫, Александрия, Знаменка的戰役。在基勒沃格勒(今烏克蘭中部克羅皮夫尼茨基)行動中腳和腹部受傷(當時被錯誤的記錄為已陣亡),傷後發生的事情成為小說《мёртвым не больно》的基礎。1944年初在醫院留醫3個月,之後又參加Ясско-Кишинёв行動,解放羅馬尼亞行動。跟著軍隊走過了保加利亞、匈牙利、南斯拉夫、奧地利,成為上尉,擔任過炮兵、步兵排長。1947年退伍之後在格羅德諾生活。從1947年開始發表小說,並且在格拉德諾真理地方報社編輯部工作。
1949年到1955年,又一次在蘇聯軍隊服役。1955年最終退役,軍階為少校。
1955年到1972年又在格拉德諾真理報社工作。1959年,成為蘇聯作家協會成員。1972年到1978年白俄羅斯作家協會格拉德諾分部書記。1978年他遷居到明斯克,於此多次被選舉成為1978年-1989年白俄羅斯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最高委員會的代表。1988年成為白俄羅斯人民前線的發起者之一。(這是一個為改造白俄羅斯政治體系和白俄羅斯民族復興的運動,建立在民主、人道、文化發展的原則上爭取國家事實上的獨立)1989年被選舉為蘇聯人民大會代表,進入地區間代表團,成為白俄羅斯非政府文藝工作者協會的主席。1990年—1993年,成為「名為祖國」的世界白俄羅斯人聯合會主席。1997年底政治移民到國外生活,之前應芬蘭非政府文藝工作者協會邀請到赫爾辛基周邊生活,之後受德國某組織邀請到德國,之後又到捷克。在死前一個月回到了祖國。他不止一次公開批評總統盧卡申科提出的發展模式,他認為對於白俄羅斯來說最好的同盟是和西方,而不是和俄羅斯。去世前不久回到了祖國。2003年6月22日20點30分逝世。
獲獎
[編輯]1986年因為《災難的標誌》знак беды獲得列寧獎,1974年一位《活到黎明》дожить до рассвета和《方尖碑》белиск得到蘇聯國家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