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磁鏡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磁鏡是由兩個電流方向相同的線圈以中軸重合的方式排列形成的一種磁場構形,磁場在每個線圈的中心處最強,在線圈中間最弱。帶電粒子在磁鏡場中運動時,粒子的磁矩是一定的,在磁場強的地方,粒子垂直於磁場方向的速度分量變大,由於磁場不對粒子作功,粒子的總動能不變,因此平行於磁場方向的速度分量會相應變小。動能小的粒子會完全失去平行方向的速度,這樣就會被磁場反射,朝著相反的方向運動,當運動到另外一側時,又會被再次反射,這樣粒子就會在兩個線圈之間來回運動,如同光在兩面鏡子之間反射,因此得名磁鏡。

對於一個給定的磁鏡場,每個線圈中心的磁場強度為Bm,兩個線圈中間處磁場為B0,粒子能夠被磁鏡束縛的條件為

其中v⊥0v0分別是粒子在B0處垂直於磁場的速度分量和總速率,稱為磁鏡比,θm是線圈中間垂直於軸線的平面上粒子的運動速度與磁感線夾角的臨界值,夾角小於此值的粒子能夠通過線圈,逃逸出磁鏡,大於此值的粒子會被磁鏡束縛。在電漿的速度分布圖上會出現頂角為2θm的損失錐,錐內的粒子會逃逸出磁鏡,錐外的粒子被磁鏡所束縛。磁鏡比越大,損失錐越尖銳,磁鏡的束縛性能更好。

受控核融合托卡馬克裝置)中經常使用磁鏡裝置用於約束電漿。磁鏡還可以加速帶電粒子,如果令兩個線圈的距離逐漸靠近,粒子反射時可以逐漸獲得能量,這種加速機制可以解釋宇宙中存在的高能粒子,稱為費米加速

地磁場呈現出兩極強,赤道弱的分布,形成了一個天然磁鏡。外太空的帶電粒子進入地磁場後,將在地磁場的約束下繞地球磁感線做螺旋運動,並在兩極間反射,形成一個電磁輻射帶。1958年物理學家范·阿倫通過分析人造衛星收集的數據,發現了電磁輻射帶的存在,於是該電磁輻射帶又被稱為范·阿倫輻射帶。有時范·阿倫輻射帶中的帶電粒子因空間磁場的變化而在兩極附近進入地球大氣層,引起極光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