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秦彥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秦彥暉(9世紀—910年代),五代十國時期楚國武將。

家世背景

[編輯]

秦彥暉是上蔡人。父秦轍,本郡牙校。族兄秦宗權,唐朝末年軍閥奉國軍節度使[1][2]

秦彥暉年輕時強健勇敢有智略。[1]

楚國建立前

[編輯]

唐朝末年,秦宗權反叛朝廷,派弟弟秦宗衡、決勝指揮使孫儒等奪取淮南。秦宗權即將敗亡,宗族擔心遭禍,秦彥暉請求跟隨族兄秦宗衡。孫儒殺秦宗衡,奪取軍權。行軍司馬張佶、龍驤指揮使劉建鋒、秦彥暉、馬殷等隨孫儒在淮南作戰,秦彥暉隨孫儒攻寧國軍節度使楊行密軍部宣州。後孫儒被楊行密敗亡,劉建鋒率其餘部奪取武安軍,稱節度使,秦彥暉跟隨他,為捉生指揮使。後劉建鋒被殺,馬殷繼任,秦彥暉效力馬殷為親校。[1][2]

光化元年(898年)五月,李瓊和秦彥暉被任為嶺北七州游奕使,率副將張圖英李唐等攻取六州。[3]

三年(900年)十月,靜江節度使劉士政派副使陳可璠屯全義嶺防備馬殷,馬殷遣秦彥暉、李瓊等率兵七千攻劉士政。武安軍到全義,劉士政又遣指揮使王建武屯秦城。陳可璠掠奪縣民耕牛犒軍,縣民生怨,請為武安軍嚮導,說:「這裡西南有小徑,距秦城才五十里,僅通單騎。」秦彥暉遣李瓊派六十騎、三百步兵襲秦城,夜晚越牆而入,擒王建武,天亮復回,用繩子綁著王建武到陳可璠寨下示之,陳可璠還不信。武安軍斬王建武首級投進陳可璠寨中,靜江軍震恐,李瓊趁機殲滅陳可璠軍,引兵直撲靜江軍軍部桂州,從秦城以南二十餘寨都望風奔潰,李瓊於是圍桂州,劉士政出降,桂、宜、岩、柳、象五州皆降於武安軍。[4][5]秦彥暉同為大將,統諸軍,俘斬功多,被馬殷奏遷檢校太保。改在城都指揮使。[1][2]

宣武軍節度使朱全忠控制朝廷,以朝廷名義下詔要馬殷等出兵救被楊行密攻打的武昌軍節度使杜洪。馬殷派秦彥暉和岳州刺史許德勛率水師東下救杜洪,不及,杜洪敗死。[4][6]

效力楚國

[編輯]

馬殷被封為楚王,故政權稱楚國唐朝後梁取代後,開平元年(907年)五月,弘農(楊行密奠基的政權)以鄂岳觀察使劉存為西南面都招討使,岳州刺史陳知新為岳州團練使,鎮南軍節度使劉威為應援使,別將許玄應為監軍,率水軍三萬伐楚,馬殷命秦彥暉率水軍三萬順江東下。秦彥暉在上流埋伏了大船,派水軍副指揮使黃璠率戰艦三百屯瀏陽口。六月,劉存等遇大雨,引兵回到越堤北,秦彥暉追之。秦彥暉與劉存戰于越堤,劉存等屢不勝,寫信給馬殷求和詐降,馬殷想答應,秦彥暉說:「淮人多詐,是要讓我軍懈怠,不可信。」急攻之,與其隔水列陣,劉存在遠處呼道:「我已經投降了,公卻不許,古人說『殺降不祥』,公難道不為子孫打算嗎?」秦彥暉怒道:「若是賊入吾境到我城下了我還不攻擊,還顧什么子孫?」鼓譟麾兵大進,劉存等逃跑,黃璠從瀏陽引兵切斷江上道路,與秦彥暉合擊,大破弘農軍,擒劉存及陳知新,秦彥暉親自殺弘農裨將百餘人,弘農軍數萬士兵陣亡,武安軍得其戰艦八百艘。劉威乘輕舟率餘眾逃回,秦彥暉於是攻占岳州。[2][4][7]以功被奏加檢校太傅[1]

十月,秦彥暉會合荊南軍倪可福攻依附弘農的武貞軍節度使雷彥恭軍部朗州,雷彥恭引沅江環繞州城以自守。二年(908年),秦彥暉頓兵一月有餘不與其交戰,雷彥恭防禦稍鬆懈。五月,秦彥暉派禆將曹德昌率壯士趁夜從水洞入城,內外舉火彼此響應,秦彥暉鳴金鼓大噪破城門而入,殺雷彥恭部將區景思,雷彥恭奔淮南軍部廣陵,秦彥暉於是擒雷彥恭弟雷彥雄等七人而回。[8]於是原來與雷彥恭勾結的澧州向瓌辰州宋鄴漵州昌師益等都率溪洞諸蠻來附。[4][7]不數年,湖南平定,秦彥暉功最大。[2]道州刺史。[1]

乾化年間,秦彥暉接受代任,回楚國都城潭州,卒。[1]

評價

[編輯]
  • 《十國春秋》論曰:楚介在蠻方,北臨吳會,南偪嶺表,中間江陵,征討捍禦,故非諸臣莫為功。許(德勛)、李(瓊)、王(環),皆桓桓虎臣,允矣干城之選也。[2]

注釋及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九國志》
  2. ^ 2.0 2.1 2.2 2.3 2.4 2.5 《十國春秋》
  3. ^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一
  4. ^ 4.0 4.1 4.2 4.3 《新五代史》卷六十六
  5. ^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二
  6. ^ 《九國志·許德勛傳》
  7. ^ 7.0 7.1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六
  8. ^ 《九國志》作三年(909年)事,且稱秦彥暉擒住雷彥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