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第1號小提琴協奏曲 (莫札特)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降B大調第1號小提琴協奏曲》,作品號K. 207,是莫札特創作的音樂作品,1773年於薩爾茨堡完成。當時他只有17歲。他所寫的小提琴協奏曲和相關的單樂章作品,都是為小提琴家安東尼奧·布魯勒堤英語Antonio Brunetti而寫的,不過莫札特私底下對他卻不太有好感[來源請求]

本曲一直以來都被誤以為和其餘四首小提琴協奏曲於1775年創作,後來經過筆跡專家沃爾夫岡·普拉特英語Wolfgang Plath和紙張及水印專家艾倫·泰森英語Alan Tyson的檢測,證實此曲和其他小提琴協奏曲並不屬於同時期作品。而手稿上所寫的日期,亦證實應是1773年4月14日而非1775年4月14日[註 1][1]

此外,在音樂風格上本曲亦和後期的四首小提琴協奏曲不同。本曲較重奧地利風格,小提琴顯現一種優雅、微妙而帶魅力的旋律表達,反而另外四首則充滿法國嘉蘭特英語Galante music音樂風格,小提琴獨奏的技術性和炫耀性亦較強烈。

分析

[編輯]

配器

[編輯]

結構

[編輯]

全曲共分成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

快板(Allegro),,約6-7分鐘

奏鳴曲式
  • 樂隊齊奏部份(1-24小節):主要旋律部份呈示。
  • 呈示部
  • 獨奏第一主題(25-31小節):依(1-3小節)後稍為改變結尾部份,最後兩小節樂隊模仿齊奏段的終結式。
  • 獨奏第一副題(32-48小節):以16分音符群及切分音所組成的樂段,屬和絃調。
  • 獨奏第二主題(48-65小節):獨奏加入三連音的分解和弦,並持續以16分分解和弦為主。
  • 過場(66-74小節):取自齊奏部份的素材
  • 發展部(75-98小節):轉成小調段以八度跳進開始,再配合三連音分解和絃所組成。加入了在齊奏部份出現的裝飾音組。
  • 過場(99-107小節):新材料,以類似小結尾的方式返回再現部。
  • 再現部
  • 獨奏第一主題(108-114小節)
  • 獨奏第一副題(115-149小節):回到主調,(133-139小節)是伸延部份,獨奏長音下,樂隊彈出齊奏部份(5-11小節)的旋律。後來獨奏重新接入
  • 獨奏第二主題(149-167小節):獨奏加入三連音的分解和弦,並持續以16分分解和弦為主。
  • 華彩前過場(167-171小節):以16分音符群及符點節奏帶入獨奏華彩樂段。
  • 結尾(172-181小節):將齊奏小結尾加以擴張而成。
第二樂章

慢板(Adagio),3/4,約7-8分鐘

自由的奏鳴曲式
  • 樂隊齊奏部份(1-21小節):主要旋律部份呈示。
  • 呈示部
  • 獨奏第一主題(22-28小節):新旋律,自由風格
  • 過場(29-32小節):獨奏維持長音,樂隊則重奏(1-4小節)
  • 獨奏第一副題(33-36小節):上屬和絃調的短小樂句。
  • 獨奏第二主題(37-44小節):新旋律,長音+短音組合及1拍+2拍節奏組合,伴奏以斷奏為主。
  • 過場(45-46小節):為依(14-15小節)的過場。
  • 獨奏第二副題(47-57小節):全新旋律,包含三連音及快音音群、切分音群等,
  • 過場(58-64小節):依(6-9小節)、(19-21小節)
  • 發展部(65-72小節):伴奏依第二主題,獨奏彈奏2小節為單位的模進,73小節起
  • 重現部
  • 獨奏第二主題(73-80小節)
  • 過場(81-84小節):依(29-32小節)
  • 獨奏第一副題(85-88小節):但和第一次在節奏上不同
  • 伸延(89-96小節):樂隊及獨奏呼應(10-13)小節
  • 過場(97-98小節):依(45-46小節)
  • 獨奏第二副題(99-106小節)
  • 華彩前過場(106-109小節)
  • 結尾(110-116小節)
第三樂章

急板(Presto),行板(Andante grazioso),2/4,約6分鐘

  • 樂隊齊奏部份(1-52小節):主要旋律部份呈示。
  • 呈示部
  • 獨奏第一主題(53-68小節):主音長音下引出三連音下行分解琵音,並採用(5,7,8,9小節)的素材,及後以十六分音群為主,並重新出現齊奏樂段的結尾。
  • 過場(69-76小節):依(45-52小節)
  • 獨奏第一副題(77-113小節):以(17-20小節)為基礎模進,後段類近第一主題後段的十六分音群但再作節奏伸延。
  • 獨奏第二主題(114-142小節):以附點節奏、裝飾音及斷奏為重點,後半部份以大幅度跳進長音及音群下結束。
  • 過場(143-170小節):主要用回開始時的齊奏材料
  • 發展部(171-201小節):主要重用獨奏第一主題大部份材料,但以小調方式彈奏,各旋律長度稍重覆增長。
  • 過場(201-224小節):重覆(17-32小節)旋律。
  • 再現部
  • 獨奏第一主題(225-240小節)
  • 過場(241-248小節)
  • 獨奏第一副題(249-287小節)
  • 獨奏第二主題(288-315小節)
  • 伸延部份(315-345小節):運用(33-44小節)及擴展結尾部份
  • 華彩前過場(345-356):以(19-20小節), (27-32小節)材料
  • 結尾(357-372):齊奏結尾部份,再加上和絃終止式完結。

軼事

[編輯]

莫札特為了遷就演奏家布魯勒堤的意見,曾經打算用另一樂章將原本的第三樂章取代,但最後原版得以補存,而額外寫成的樂章,則變成了K. 269的小提琴迴旋曲。[來源請求]

註釋

[編輯]
  1. ^ 第1號至第4號的樂譜手稿,現存均存於波蘭克拉科夫雅蓋隆圖書館英語Jagiellonian Library內。

參考資料

[編輯]
參照
  1. ^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新莫札特全集中的序言部份,頁XI。(德語版本)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