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J. M. W. Turner
RA
自畫像、 約1799
出生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1775-04-23)1775年4月23日
英國倫敦
逝世1851年12月19日(1851歲—12—19)(76歲)
英國倫敦切爾西
墓地聖保羅大教堂
教育程度皇家藝術學院
知名於繪畫
知名作品
運動浪漫主義
簽名

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英語: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年4月23日—1851年12月19日[1];又譯特納泰納),簡稱J·M·W·透納(J. M. W. Turner)或威廉·透納(William Turner),英國浪漫主義風景畫家,水彩畫家和版畫家,他的作品對他去世以後的印象派繪畫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在18世紀歷史畫為主流的畫壇上,其作品並不受重視,但在現代則公認他是非常偉大的風景畫家。[2]

生平

[編輯]

透納出生於倫敦科文特花園的少女巷(Maiden Lane),父親威廉·透納(William Turner,1745-1829年9月21日)是一位理髮師和假髮製造師[3][4]。其母瑪麗·馬歇爾(Mary Marshall)家經營屠夫生意[5]。由於他的妹妹(1778年9月出生)在1786年8月去世[6],他的母親受此刺激而精神失常,1799年被送入精神病院並在1804年去世。由於家庭負擔太重,透納被送到位於倫敦西部泰晤士河沿岸一個小鎮的舅舅家撫養,在那裡他喜歡上了繪畫。後來,他被送到肯特郡上學,並創作了一系列作品,他父親將他的繪畫作品放到自己理髮店的櫥窗里,並售賣以換取一些先令[7]

奴隸船》(1840年)
《被拖去解體的戰艦無畏號》(1839年)

1789年,他14歲時進入皇家藝術研究院學習[8],第二年就被研究院接受,開始他想學習建築學,但被勸告繼續學習繪畫。1790年,他的水彩畫作品被研究院的夏季畫展展出。1796年,他的油畫作品《海上漁夫》被展出,以後他一生中幾乎每年都有作品被研究院展出。雖然他以油畫出名,但他是英國最著名的水彩畫家,被稱為「光之畫家」[9]。他最著名的油畫《被拖去解體的戰艦無畏號》一直在倫敦的英國國家畫廊展出。

透納在1797年去約克郡的奧特雷旅行,被那裡的風景吸引,他的作品《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的風暴背景就取材於奧特雷的一場風暴。他在那裡遇到了威廉·威爾伯福斯,他們互相成為親密的朋友,威爾伯福斯成為他作品的有利支持者。透納也曾到歐洲各地旅行。1802年,他到訪法國瑞士,在羅浮宮學習古代大師的作品。他還經常到訪威尼斯

《米諾陶戰艦的傾覆》(1793年)

透納和自己的父親住在一起達30年,在此期間,他的父親一直作為他的畫室助手,照顧他的起居。透納年邁後,變得有些偏執,很少與人交往,1829年他父親的去世,使他患上間歇性的抑鬱症。雖然他育有兩女,但一直沒有結婚,最終他在情婦的家中逝世,根據他的遺願,他被安葬在聖保羅大教堂

風格

[編輯]

透納的才華很早被繪畫界公認,所以他能獲得足夠的財力,允許他自行顯示自己的獨特風格。大衛·皮派爾在《圖說藝術史》一書中稱他晚期的作品為「奇異的迷團」。批評家約翰·魯斯金描述他「能驚心動魄地、真實地掌握大自然的脈搏」。

透納喜歡描繪自然現象和自然災害:火災、沉船、陽光、風暴、大雨和霧霾,他為大海的能力所傾倒,雖然也描繪人物,但只是為了襯托不能為人們征服的大自然的崇高和狂野,是上帝能力的證明,所以在他的後期注重描畫在水面的光線、天空和火焰,而逐漸放棄描畫實物和細部,為印象派的理論開闢了道路。

《風雨和速度-西部大鐵路》(1844年)

他的早期作品運用比較傳統的技法,但到後期他將水彩畫的技法運用到油畫創作中來,描繪出光線和大氣的一瞬即逝的效果。據說他曾經把自己捆綁在風暴中船的桅杆上,以體驗暴風雨的景象。[10]

晚年,他將油畫畫得更為透明,用淺層顏色表現純淨的光線效果,在《風雨和速度-西部大鐵路》一畫中,幾乎很難辨別出物體的輪廓,緊張的色調和瞬息的光影,使透納不僅躋身於英國畫家的前列,並對後來法國印象派畫家有很大的影響,尤其是莫奈曾經相當仔細地研究過他的技法。在1816年(無夏之年),夕陽特別地絢爛,他有些作品也受到了這種夕陽的啟發。

遺產

[編輯]
《加來碼頭》

透納留下一筆遺產,希望能資助「破產的畫家」,其中一部分遺產轉入了皇家藝術研究院,偶爾以透納獎章的形式獎勵研究院的學生。他遺留下部分作品遺贈國家,並希望能建立一個單獨的博物館,但這沒有實現。目前他遺贈的大部分作品保存在泰特美術館,重要部分保存在國家畫廊。

水彩畫《常青藤橋》(1813年)

2005年,由BBC發起的公眾投票中,他的《被拖去解體的戰艦無畏號》被選為「英國最偉大的畫作」。 [11]

部分作品

[編輯]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Exact date disputed
  2. ^ "At the turn of the 18th century, history painting was the highest purpose art could serve, and Turner would attempt those heights all his life. But his real achievement would be to make landscape the equal of history painting." Lacayo, Richard, The Sunshine Boy, TIME Magazine, October 11, 2007.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 ^ Shanes, Eric. The life and masterworks of J.M.W. Turner 4th. New York: Parkstone Press. 2008. ISBN 978-1-85995-681-6. 
  4. ^ Herrmann, Luke.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ctober 2006 [2007-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3). 
  5. ^ Hamilton, James. Turner需要付費訂閱.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07. Chapter 1 [2018-11-24]. ISBN 978-0-8129-67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5). 
  6. ^ Bailey, Anthony. Standing in the sun: a life of J.M.W. Turner需要付費訂閱. London: Pimlico. 1998: 8 [2018-11-24]. ISBN 0-7126-6604-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5). 
  7. ^ Hamilton, James (2007). Turner. New York: Random House. Chapter 1. ISBN 978-0-8129-6791-3.
  8. ^ Finberg, A. J.: "The Life of J.M.A. Turner, R.A", page 17. Oxford At The Clarendon Press, 1961
  9. ^ TURNER, Joseph Mallord William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12-29.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10. ^ Tate Gallery. [2007-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1-17). 
  11. ^ BBC news story. [2007-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16). 

外部連結

[編輯]